2023届陕西省榆林市高三四模文综历史试题(必修三册+选修一三四)【人教版】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适用省份:陕西省 试卷年份:2023年 题数:17 浏览数:388

一、单选题

1.

西周时期,宗法贵族内部严格使用姓、氏二级制。姓者,所以 别婚姻 ,一般加在女性称谓中; 氏以别贵贱 ,一般加在男性称谓中。据此可知,西周的姓、氏二级制(  )

A.是宗法制在社会文化上的表现B.旨在显示贵族地位高于平民C.仅是区分贵族内部贵贱的工具D.催生了等级森严的礼乐制度

2.

据史料记载,汉武帝喜爱大宛马,但由于大宛离汉朝遥远,不肯向汉朝进贡大宛马。武帝闻之,决心伐宛,大胜之后,汉与西域诸国建立了一种新的政治统辖关系, 而敦煌置酒泉都尉;西至盐水(孔雀河),往往有亭 。材料表明汉武帝的伐宛举措(  )

A.着眼于巩固边疆关系B.深受主观意愿的影响C.致力于维护统辖关系D.打通了欧亚丝绸之路

3.

南宋中期,理学发展出不同的地域性学派,各学派虽都尊崇二程理学,但对一些理学概念和经义的具体理解并不完全相同。当分歧发生时,彼此都认为有进一步讨论辨析的必要,于是就以书院为依托进行学术辩论。这一做法(  )

A.呼应了三教合流的趋势B.加剧了理学内部的分裂C.扩大了理学传播的范围D.完善了宋代的教育体制

4.

下表所示为清代中期四海关征收税银情况(单位:两)据表可知,当时清政府(  )

粤海关税收额

闽海关税收额

江苏海关税收额

浙海关税收额

1753

510000

320000

77000

51000

1755

515300

327969

51759

75759

1777

588453

368877

72390

53844

1778

556185

374407

72428

54256

A.放弃了海禁政策B.闭关锁国有名无实C.加强了对外联系D.适度发展对外贸易

5.

19世纪中后期,清政府创办了诸多新式学堂,如沈葆桢创办的福州船政学堂(1866年)张之洞创办的广东水陆师学堂(1887年)曾国荃奏设的江南水师学堂(1890年)。与此同时,水雷、鱼雷诸学堂也相应成立。这说明当时(  )

A.统治阶层重视国防建设B.天朝上国 观念逐渐崩溃C.海军建设取得巨大成就D.洋务运动扩展到文化领域

6.

1920年,蔡元培在《美术与科学的关系》一文中强调:常见专治科学的人,太偏于概念、分析与机械的作用,而情感生活索然无味,甚至陷入了病态。故欲 防这种流弊,就要求知识以外,兼养感情 。这表明蔡元培(  )

A.反对宣扬科学思想B.对新文化运动进行反思C.思想观念趋于保守D.平衡中西文化中的偏颇

7.

1935年12月苏维埃中央政府西北办事处在《红色中华》上发文,宣布取消边区内一切工商业捐税,甚至一概免收关税及营业税, 允许苏区内外正当的大小资本家投资各种工业 。这一做法旨在(  )

A.孤立国民党统治集团B.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C.遏制官僚资本的扩张D.保证边区物资的供应

8.

下图所示为1990年至1997年我国民企与国企的利润变化。这一变化反映出该时期我国(  )

A.所有制结构发生根本改变B.国有企业改革有待全面展开C.经济改革释放了经济活力D.计划经济体制制约国企发展

9.

有学者指出,在公元前5世纪中叶希腊哲学发生了所谓的 人类学的转向 后, 希腊科学从本质上说走上了人类学的道路,或者说走上了主体性的道路:研究人们的内心活动,研究人们的观念力和意志力……获得了占绝对优势的实践意义 。该观点的提出是基于古希腊(  )

A.人文精神的出现B.神学观念的消失C.民主政治的产生D.生命科学的成熟

10.

据统计,1792年,西班牙向美洲殖民地输出的商品总值为2147万比索,其中在西班牙本国生产的商品值为1115万比索,而其他国家生产的商品值则为1032万比索。对这一现象解读合理的是,当时的西班牙(  )

A.商品输出日益减少B.殖民体系日益瓦解C.资金来源比较缺乏D.生产关系变革缓慢

11.

恩格斯曾指出: 法国的市民,从他们的封建主手中买得或争得最初的自治权以后,就把自己的城市共同体称为 公社 。1871年,巴黎人民继续沿用公社名称,在具体的国家治理实践中也表现出它对1792年巴黎革命公社的效仿。据此可知,巴黎公社(  )

A.未突破传统公社体制B.具有一定历史渊源C.直接脱胎于自治城市D.缺乏先进阶级领导

12.

美国在1998年出台的《国家安全战略报告》中更加明确地指出 美国全球战略和国家安全日益以美国的商业利益为中心,经济外交是我们这个时代的重大问题的关键 ,要 调动和开发全世界的资源为美国的国家利益服务,继续保持美国的领导和领先地位 。美国此举(  )

A.造成战后经济秩序瓦解B.表明外交方式重大变化C.意在维系世界霸主地位D.导致亚太资源竞争失衡

二、材料阅读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明清时期,人们对种子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的重要性有了更加深刻的认知,当时 母强则子良,母弱则子病 择种不当,贻误岁计 等观点得到了普遍认可。再加上当时作物的复种指数提高,对作物种植的要求也相应提高。明代《国脉民天·养种篇》对当时的选种工作作了详细记载: 凡五谷、豆、果、蔬菜之种,犹人之父也,地则母耳。母要肥,父要壮,必先仔细拣种……既颗颗粒粒皆要仔细精拣肥实光润者,方堪作种用……所长之苗,与所结之子,比所下之种必更加饱满……下次即用此种所结之实内,仍拣上上极大者作为种子……如此三年三番之后,则谷大如泰矣。 之后也有清康熙皇帝在丰泽园(现中南海内)的水田中偶然发现有的稻谷提早成熟,于是他每年都将早熟的稻穗留做种子待来年播种,终于以 一穗传 的育种方法,培育成了新的早熟稻。经过北方地区30多年的试种,御稻米才被推广到江南一带种植,后来被称为 康熙御稻

——摘编自吕珊雁《古代品种选育和种子处理》

材料二
1949年12月,农业部召开第一次全国农业工作会议,会议确定推广良种为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的重要措施之一。1950年2月,农业部发布《五年良种普及计划(草案)》,要求开展群众选种运动,建立品种改良制度,保证五年内完成良种普及计划。1953年,政府大力组织群众评选和换种农家良种,并结合农业试验研究机构选育新良种,有计划地推行良种繁殖推广工作。1955年,农业、粮食、商业三部和全国供销合作总社联合发出《关于加强粮食、棉花、油料作物优良品种繁育推广工作的联合指示》,要求加速良种的评选和推广,逐步建立良种繁育推广制度。据不完全统计,1956年,全国23个省(市、自治区)共征集到77000多个农作物品种,选出并在全国推广的稻、麦、杂粮、棉花、油料作物等主要作物品种200多个。在新政权积极倡导和鼓励选育、推广良种的宣传和实践中,1950—1954年,全国农村都普遍开展了良种的群众选育工作。

——摘编自张晓玲《新中国成立初期农作物良种改进的成就与经验》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括中国明清时期良种选育与新中国成立初期良种选育的相同点,并分析中国古代重视良种选育的原因。(1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新中国成立初期开展良种选育工作的影响。(8分)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对当前中国良种选育的认识。(5分)

三、开放性试题

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概括地看,理性从上帝的恩赐变成人类的本性,再演变为自我意识内在的、思辨的自由本性,在科学和革命的巨大成功的过程中,启蒙理性得到了极大的张扬,它塑造了近现代西方社会现代性的基本理念。这个 大写的理性 以现世救世主的姿态胜利前进,一度被认为是理性的终极形式并随着西方在全世界的扩张四处传播。

——摘编自姚德薇《近代西方社会思想中理性概念的发展与演变》

根据材料,自拟一个论题,并结合世界近代史的相关知识加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四、材料阅读

15.

【历史——选修l: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
北魏鲜卑民族的服饰具有游牧民族的明显特征:窄衣紧身,腰间束革带,左社箭袖,下身为小口裤子,足蹬皮靴。而在汉族的衣冠制度中,在形质、质料、图案花纹、色彩及各种装饰品上都有着严格的阶级地位区分,其政治制度是强调尊卑贵贱的等级,这种政治制度是北魏统一北方后建立统治秩序所迫切需要的。从另外的角度来讲,改造着装的旧俗,进行服饰改制,对于统治者而言也有着一种争正统的意味。自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以来,华夷之辨的重要辨识点就是服饰制度。太和年间,北魏孝文帝在服饰改革上实行了一系列的举措,制定出了冠服制度。孝文帝不仅制定了汉魏冠服制度,而且自己亲身穿戴并赐新装给大臣官员们。与此同时,他还监督平民百姓的服饰汉化的实践进程,如有不遵循汉化服制的百姓,孝文帝便会斥责地方官员。北魏孝文帝确实是历史上一位将服饰改制进行到底的人物。

——摘编自李晶《北魏孝文改制中的服饰改制

(1)根据材料并学知识说明孝文帝实行服饰改革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概括孝文帝服饰改革的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孝文帝服饰改革。(9分)

16.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
在雅尔塔会议上,美、英、苏三国以自己的实力为后盾,以追求本国的利益为主要目的,展开了激烈的明争暗斗。德国是欧洲的心脏地区,战后谁想掌握欧洲,谁就必须控制德国,因此,如何处置德国,成为雅尔塔会议上争论的重点。经反复协商,斯大林才同意对波兰现行的临时政府进行改组,在苏联红军未撤出波兰的情况下,这种改组的结果势必有利于产生一个与苏联友好的新政府。中国在远东有着重要的战略地位,是美、苏力量平衡杆上的重要政治筹码,实际上是谁主宰了中国,谁就占有了远东。雅尔塔会议后形成的所谓雅尔塔体系,即由美、苏两大国安排战后世界,为战后的国际政治格局奠定了基调,也为战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争夺世界霸权开了先河。

——摘编自黄世相《浅谈雅尔塔会议对战后初期国际政治格局形成的影响》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雅尔塔会议讨论的主要内容。(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雅尔塔会议的影响。(9分)

17.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
1924年在三民主义演讲中,孙中山对自身的国际秩序观作了进一步阐释。他认为 第一次世界大战 后, 俄国人自己推翻帝国主义,把帝国主义的国家变成新社会主义的国家,世界上又生出一个更大的变化 。苏俄 改组内部,把从前用武力的旧政策,改成用和平的新政策 。新政策 不但是没有侵略各国的野心,并且抑强扶弱,主持公道。 因此,不仅仅是打破俄国的帝国主义, 并且打破世界的帝国主义 ,欧洲列强 主张侵略,有强权,无公理 ,俄国以前也奉行这一主义,现在 主张以公理扑灭强权 。这是两种相反的主义, 所以列强至今还想消灭他 ,于是 一齐出兵去打俄国 。正是因为俄国的转变 以后战争是强权和公理的战争 ,世界由此形成压迫和被压迫、公理与强权的分野。在全世界范围将会形成两个联合阵线 白人主张公理的和黄人主张公理的一定是联合起来

——摘编自李育民《论孙中山的国际秩序观》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孙中山国际秩序观的主要内容。(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孙中山国际秩序观产生的背景(7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