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天津市和平区高三二模历史试题(纲要上下+选择性必修三册)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适用省份:天津市 试卷年份:2023年 题数:18 浏览数:225

一、单选题

1.

据古籍记载夏、商、周三朝不断有接待 四夷 的活动,如 夏后即位七年,于夷来宾 少康即位三年,方夷来宾 。周朝还专门设立 象胥 这一职官,负责接待四方使节和诸侯宾客, 掌蛮夷闽貉戎狄之国使,掌传王之言而谕说焉,以和亲之 。上述现象表明(  )

A.华夏认同观念促进了民族交融B.天下共主的局面促成国家统一C.中央王朝注重与周边民族交流D.各个民族之间实现了和谐平等

2.

汉王朝以孝治天下,并把孝纳入官吏选举制度之中,成为个人社会评价的重要依据。士大夫能持服三年者,身价倍增,如铫期为父服丧三年,乡里称之;如果遇丧不奔,往往身败名裂,如元帝时陈汤 父死不奔丧 ,为司隶校尉弹劾而下狱。这说明当时(  )

A.治国理念影响社会风气B.选官制度存在严重弊端C.儒家思想成为官方哲学D.民众道德水平普遍提升

3.

《诗经》中有关于商周时期 千耦其耘 十千维耦 之类对大规模集体耕作状况的描述。形成这种劳动状况的根源在于(  )

A.井田制下的农业生产需要B.农具简陋生产技术落后C.征收赋税征发徭役的需要D.铁犁牛耕推动经济发展

4.

根据《松江府志》记载:“(明朝中后期)乡村纺织,尤尚精敏,农暇之时,所出布匹,日以万计。 这反映了此时松江地区(  )

A.家庭纺织业的商品化B.小农经济的逐渐解体C.雇佣关系的普遍出现D.纺织技术的重大改进

5.

12~13世纪,欧洲诞生了众多大学,如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等。在这些中世纪大学中,设置最多的专业是法律,学生的培养方向主要是律师。这一现象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A.国民法律意识迅速提升B.商业革命影响显著C.世俗教权突破政治束缚D.城市经济趋于活跃

6.

近代前期,林则徐、魏源高举 经世致用 旗帜以求纾解民困、匡时济世的良策,洋务派提出 中体西用 仍受当时盛行的 经世致用 思想的影响;梁启超在《古议院考》中强调中国古代早有 议院 ,只是被后来的 民贼 湮没。这表明近代前期的中国(  )

A.救亡探索深受传统文化影响B.传统文化的内涵进一步丰富发展C.向西方学习以达强国御侮之道D.托古改制 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7.

钱穆在讨论中国政治变迁得失时说: 辛亥前后,人人言变法,人人言革命,太重视制度,好像只要建立制度,一切人事自会随制度而转变。……我们试问是否民主政治可以全不与此一民族之文化传统有关联,而只经几个人的提倡,便可安装得上呢? ”他意在强调(  )

A.否定辛亥革命的历史作用B.变法和革命缺乏必要性C.文化传统与制度的有机结合D.中国政治变迁失大于得

8.

1923年中共三大召开时,全国有党员420人;1925年中共四大召开时,全国有党员994人;1927年中共五大召开时,全国有党员57967人。这种变化的背景是(  )

A.工人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B.国民革命的发展C.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D.土地革命的兴起

9.

1949年2月,美国《时代》杂志介绍某期封面人物: 毛泽东,正引领着中国加入世界共产主义阵营。对西方而言,这是一场巨大的灾难;对共产主义而言,它是自苏联革命以来最大的胜利;对绝大多数中国百姓而言,则意味着和平。 材料能反映的事实是(  )

A.中国内战局势发生重大转变B.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即将取胜C.美国在华反共立场有所改变D.中共工作重心已经发生转移

10.

美国史学家费正清在《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写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 所谓民主党派也被吸收进了统一战线和政协 在24名新政府部长中,有11人是这些小党的代表或无党派 民主人士 。这一记述在客观上体现出(  )

A.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治特色B.新中国各政党共同执政C.人民政协代行全国人大的职权D.民主人士拥有政治特权

11.

2020 年 5 月 28 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这部法典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被称为 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 。对民法典表述正确的是(  )

A.初步奠定了我国法治建设基础B.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C.在法律体系中居于基础性地位D.进一步推动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建设

12.

马克垚主编的《世界文明史》认为: 18世纪末的法国大革命从许多方面来看都是美国革命的一个直接后果,但它要解决的问题却不同美国革命,而和一个半世纪以前的英国革命如出一辙。 英法革命所要解决的不同于美国革命的问题是(  )

A.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障碍B.废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C.建立近代资本主义政治制度D.建立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13.

下图是《1790—1920年美国城市人口占全国总人口比例变化示意图》,造成图中数字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获得解放的黑人奴隶大量涌入城市B.美国领土向西扩张大大增加了城市数量
C.殖民扩张为美国城市带来大量外来人口D.工业革命将大量农业人口吸引到工厂中工作

14.

十月革命后,苏联实行余粮征集制;1921年,决定由固定的根食税取代余粮征集制;1927年,苏联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把分散的农民组织到集体农庄里。这些政策都(  )

A.调动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B.体现国家高度重视农业生产C.在一定时期发挥过积极作用D.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二、最佳题

15.

据学者研究,一战后协约国出于宣传需要,不愿公开他们招募十多万华工和寻求中国援战这一事实。而北洋政府为维护中立形象,封锁华工讯息,不愿德国获悉中国 以工代兵 策略。凡此种种造成了长期以来对华工参战历史的 集体失忆 。这最能够说明的是(  )

A.立场决定历史解释B.文字记载决定历史客观存在C.历史事实会被掩盖D.历史研究有助历史记忆修复

三、材料阅读

1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宋初,政府设置榷货务管理茶叶贸易。政府向园户(种茶的百姓)提供种植本钱,园户则将所焙制之茶除输租外全数交由政府收购,政府向园户以较低的价格收购,又以较高的价格批发给商贾。至嘉祐(公元1056~1063年)中期,茶叶产量和质量逐年下降,政府对茶叶贸易实施改革,茶商与园户交易,则按质论价,可讨价还价,政府征收茶税。《宋史》记载,行禁榷(即官卖法)时平均每年从茶利得到的财政收入109.41万贯,改革后平均每年得117.75万贯。

——摘编自屠振林《我国古代茶叶专卖政策和茶税征收办法》

材料二
1953年上半年,在小麦遭受冻灾的地区,粮食的供求状况很紧张。下半年,食油、肉类在许多地方也供不应求,不少城镇中都要排队购买。适应当时的需要,中央人民政府在1953年12月,对粮食实行了计划收购(即统购)和计划供应(即统销),然后对食用植物油也实行了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只有采用这种办法,才能保证我国人民生活日益增长的需要,才能制止投机活动,保证市场物价的稳定,才能使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得以顺利地进行。

——摘自陈云《关于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1954年9月23日)

材料三
理顺物价,改革才能加快步伐,物价问题是历史遗留下来的。过去,物价都由国家规定,例如粮食,还有各种副食品,收购价格长期定得很低,这些年提高了几次,还是比较低,而城市销售价格又不能高了,购销价格倒挂,由国家补贴。所以,不解决物价问题就不能放下包袱,轻装前进。最近我们决定放开肉、蛋、菜、糖四种副食品价格。先走一步。

——摘自邓小平《理顺物价,加速改革》(1988年5月19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朝茶叶贸易政策的变化,并分析其影响。(10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我国制定 统购统销 政策的历史背景。(8分)
(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 统购统销 政策的认识。(7分)

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0分)
材料一
英国文学作品在15世纪到17世纪的创作中,中国人物形象是正面的。1599年,理查德发表了《航海全书》,对中国的税收、政府机构、农业经济等进行了介绍,还对科举制度进行全面阐述研究。1657年,威廉·坦普尔创作《论英雄的美德》,重点介绍了孔子及其思想,将孔子的哲人形象在西方进行宣传,使孔子在西方成为大众人物。17世纪后,中国的茶叶和丝绸、瓷器等传入英国,英国兴起了中国风,英国的普通建筑也采用中国园林建筑的样式进行构建。到了18世纪,依然有格尔斯密的《世界公民》表述了对中国文明的赞扬,称赞中国有非常完善的道德和法律制度。

——摘编自王爽《近代英美文学作品的中国形象变迁》

材料二
1795年,斯当东出版了《英使谒见乾隆记》。他以马嘎尔尼使团在华经历为 根据 ,向欧洲展示了一个 几百年或上千年都没有进步 泥足巨人 的形象。中国 商人欺骗,农民偷盗,官吏敲诈勒索他人钱财 他们禁闭妇女、残杀婴儿、残酷、胆怯、肮脏,对技术与科学一窍不通
1873年,沙俄政客巴枯宁首次提到 黄祸论 ,他相信反基督势力必将从亚洲出现,宣称中国是 来自东方的巨大危险 。1895年,德国皇帝威廉二世开始在公开场合提出 黄祸 说法,认为 一旦千百万中国人意识到自己的力量时,将给西方文明带来灾难和毁灭 。在 黄祸 声中,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东南亚等地,掀起了一波又一波排华浪潮。

——整理自马建标《冷观近代西方黄祸论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16—18世纪欧洲 中国热 出现的背景。(10分)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中国在西方的形象变化并分析其原因?(10分)

四、开放性试题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1500~1800年间, 中国贸易 造成的经济和金融后果是,中国凭借在丝绸、瓷器等方面无与匹敌的制造业和出口,与任何国家进行贸易都是顺差。外国人,包括欧洲人,为了与中国人做生意,不得不向中国人支付白银,这也确实表现为商业上的 纳贡 。1500年至1800年, 经济全球化中的东方 是世界经济的中心,换句话说,在欧洲工业革命之前,世界的经济中心不在欧洲,而在亚洲,特别是中国。

——据弗兰克《白银资本——重视经济全球化的东方》

围绕材料,结合中外历史的相关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