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江西省景德镇市高三三模文综历史试题(必修三册+选修一三四)【人教版】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适用省份:江西省 试卷年份:2023年 题数:17 浏览数:142

一、单选题

1.

《周礼·考工记》记载: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 。由此可见,先秦城市规划(  )

A.彰显了统治者的权威B.强调了人类与自然要长期和谐共生C.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D.体现了国家治理与社会治理的需要

2.

图5为甘肃省高台县博物馆藏魏晋时期二牛耕地图壁画砖,左侧绘二牛驾直辕犁,一男子右手扶犁,左手执鞭,后面一树上栖鸟,画面上方有二飞鸟。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图5

A.说明当时牛耕生产技术的普遍性B.反映当时农业达到精耕细作的地步C.佐证了魏晋时期人民的生活富足D.农业技术推广巩固了国家一统局面

3.

投壶是先秦延续至清末的中国传统礼仪和宴饮游戏。它由射礼演变而来,汉代成为儒士的高雅活动,宋代时在文人士大夫阶层广泛流行。司马光在《投壶新格》中说: 投壶可以治心,可以修身,可以为国,可以观人。 由此可知,宋代投壶(  )

A.丰富了市民阶层娱乐生活B.得益于政府大力提倡C.兼具了教育与娱乐的作用D.深受王阳明心学影响

4.

张居正在位时三子登科,被认为是操纵科举的结果。在张居正去世后,万历十年、十六年举行的科举考试中,众官员掀起前所未有的反对辅臣子弟登科的浪潮,并最终获得胜利,被禁考辅臣子弟及相关考官成为牺牲品。这一事件反映了当时(  )

A.彰显了明朝社会公平B.辅臣权重影响了科举的公信力C.蔑视了官僚群体权威D.科举选拔人才的程序日益规范

5.

1863年上海方言馆成立,其《章程十二条》规定: 西人制器尚象之法,皆从算学出,若不通算学,即精熟西文亦难施之实用。凡肄业者算学与西文并须逐日讲习,其余经史各类,随其资禀所近分习之。 材料中的章程规定(  )

A.体现了 中体西用 观的指导原则B.根本目标是培养专业型外语人才C.体现了国人与世界融合的开放意识D.对经学和科举制构成了有力冲击

6.

全面抗日战争爆发之后,中国共产党为争取抗战话语权同国民党展开了斗争。《新华日报》《群众》周刊在国统区公开发行,先后发表《华北百团大战的历史意义》《加强抗日各党派的团结》《祝国民参政会成功》《苏美英团结益坚强》等文章,材料说明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  )

A.致力于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B.注重舆论斗争的艺术性和灵活性C.促进了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文化建设D.坚持以阶级为中心话语价值取向

7.

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毛泽东指出 但是我们的事情还很多,比如走路,过去的工作只不过是像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残余的敌人尚待我们扫灭,严重的经济建设任务摆在我们面前。我们熟习的东西有些快要闲起来了,我们不熟习的东西正在强迫我们去做。这就是困难。 材料表明此时中共面临的主要任务是(  )

A.国家富强、人民幸福B.基本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C.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D.尽快筹备成立新中国政权

8.

1962年我国物价指数达到152.6%。中共中央做出了 急需稳定物价、稳定市场的决定 ,规定粮食、棉花、肥皂、火柴等十八类人民生活必需品实行定量平价供应,在定量以外确定若干种高价商品,以三十亿元的商品回笼了近一百亿元的货币,迅速实现了物价的稳定。材料说明(  )

A.指令性政策仍在发挥主要作用B.计划分配体制由此逐步得到改变C.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已基本完成D.市场在资源配置中作用得以肯定

9.

公元前4世纪50年代的雅典与公元前5世纪50年代的雅典形成了凄惨的对照:反映公民状况晴雨表的戏剧主题,从对城邦集体生活的批判模仿转变为只对私人生活的烧菜煮饭和鱼的价格上感兴趣。年轻人传统的信仰被摧毁,同时又没有什么可以取代传统成为他们的精神支柱。材料中的雅典人精神生活的变化说明了雅典(  )

A.民主观和道德观走向朴素B.民主政治议题物质化和生活化C.城邦共同体意识日益消退D.商业的衰落影响公民道德信仰

10.

1802年英国议会通过了《学徒健康与道德法》。这部法律就学徒工的卫生条件、劳动时长以及教育问题都做了非常具体的规定。该法律表明此时英国(  )

A.国家加强了对工厂的监督B.工业化的实现催生对高素质人才需求C.独立的工人运动影响深刻D.工业资产阶级掌握政权完善社会保障

11.

1947年12月17日,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通过了《对苏联、东欧的出口管制》文件,要求立即、无限期地停止从美国向苏联及其附庸国出口所有美国短缺的物资和有助于增强苏联军事潜力的物资。此文件说明(  )

A.美苏争霸局面愈演愈烈B.东西德国的建立激化美苏矛盾C.美苏之间冷战对抗加剧D.两极格局形成加剧了阵营对峙

12.

关于科索沃战争,美国官方报告称: 我们的空中打击在战争史上是最有效和最人道的。 环境史家认为 高科技战争加剧了人与自然的对立和世界秩序的不公。 也有学者认为 科索沃战争就将成为美国和北约以人权为理由干预别的主权国家的先例。 关于科索沃战争的认识说明了(  )

A.高科技战争减少伤亡而更人道B.战争改变了冷战后的国际格局C.研究者的角度决定了战争性质D.随着研究视角拓展而趋于全面

二、材料阅读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在秦汉大一统帝国建立后直至晚晴时期, 天下观 在实际操作中仍然是把中原王朝看做 一个文化共同体,而不是一个政治疆域,更非一个种族疆城 。古代中国的天下观崇尚的是仁、德、礼等文化价值观念,所要实现的是协和万邦的天下秩序。……良好的商业航海气氛和城邦政治孕育了古希腊人朴素的世界主义观念,斯多噶派最先提出了 世界大同主义 的观念,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曾言: 全世界都是我的故乡。 古罗马帝国亦产生了一种帝国精神,即对武力征服、对外开拓、帝国一统的追求。

——摘编自侯毅、吴昊《论中国天下观与西方世界主义

材料二
20世纪50年代,中国与缅甸、印度等有关国家共同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已被国际社会广泛接受,成为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和国际法基本原则。1957年11月6日,毛泽东主席在莫斯科向全世界庄严宣布 中国坚决主张一切国家实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88年,邓小平首倡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他特别强调, 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最好的方式。其他方式,如 大家庭 方式, 集团政治 方式, 势力范围 方式,都会带来矛盾,激化国际局势
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 2017年1月18日,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的演讲中,向全世界提出了这样一个时代之问,并明确给出了中国的方案,即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 。这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新时代的延续和创造性发展。

——摘编自黄惠康《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和世界古代 天下观 的异同及原因(1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倡导及发展对中国和世界的意义。(13分)

三、开放性试题

14.

明天的中国,力量源于团结。阅读下表材料信息,完成下列要求。 (12分)

叙述

出处

1919年五月四日,为阻止巴黎和约的签字,北平的大学生们手举着一张张木牌,拉着长长的横幅,喊出最高亢的声音,摧毁府邸,冲击敌群,他们是先锋,激励着工人罢工、学生罢课和商人罢市,推动着运动的初步胜利,为历史发展迈出有力一步。

孟祥娟《论五四运动中参与主体党醒的逻辑理路》

九一八事变发生、东北沦陷后,有人表示宁教白山黑水尽化为赤水之区,不愿华胄倭奴同立于黄海之岸。面对日军残忍的杀戮,面对支离破碎的中国社会时,中华儿女强烈的忱患意识和救亡意识纷纷崛起,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救亡图存、共赴国难,四万万人齐蹈厉,同心同德一戎衣。

荆惠兰《全民族抗战视域下中华民族空前觉醒的四重维度探析》

在抗美援朝战争期间,工人们提出工厂即战场,机器即枪炮的口号,大批铁路员工、汽车司机和医务人员,志愿来到朝鲜,担负战地勤务和运输工作。各界人民群众一呼百应,捐款总额达55650亿元人民币旧币,可折合战斗机3710架。对于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毛泽东曾总结道:敌人是钢多气少,我们是钢少气多

唐文根《抗美援朝精神的科学内涵及其当代价值》

阐述从上述材料中发现的历史现象,并得出一个结论。(要求:现象源自材料,结论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四、材料阅读

15.

【历史——选修l: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为了纠正 分赃制 带来的腐败等弊端和适应大工业时代政府工作专业化及提高政府工作效率的需要,美国于1883年颁布了文官制度条例,即 彭德尔顿法 。从此,文官改革开始纳入法律程序之内。彭德尔顿文官法吸取别国文官制的长处,总结并提出一整套美国的文官管理规则。这些规则直到目前仍保持稳定。主要内容是:成立由3人组成的美国文官委员会负责制定文官管理细则,主管文官考试和录用、保障文官权益等;通过公开考试择优录用文官,文官考核和工资以实绩为依据,公布待补文官职位缺额;经考试录用的文官实行常任制,由法律保障其职位,不得任意撤换;受到惩罚的文官,有权提出申诉等;文官不得提供政治捐款。虽然文官委员会几度险遭撤除,但仍得到保持和发展,直到1979年才改组为联邦人事管理总署。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文官制度改革的特点。(9分)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中后期美国改革文官制度的原因。(6分)

16.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材料
卢沟桥事变后,日本封锁中国沿海,云南省主席龙云建议即刻修筑滇缅公路以接受外援,这一建议得到了蒋介石的完全赞同。云南沿线各县行政长官亲督施工,彝、汉等十个民族 每天出勤不下数十万人轮班昼夜赶修 ,他们自带口粮,风餐露宿,没有机械施工,全凭双手和血汗修筑,最后死亡民工达3000多人。1938年8月,滇缅公路修通。美驻华大使詹森在考察后发表谈话: 滇缅公路选线适当……此次中国政府能于短期内完成此艰巨工程,此种果敢毅力与精神,实令人钦佩。 通车三年中,运输外援战略物资22.15万吨,装备了大量的国民党军队。中国的矿产品等通过滇缅公路运到仰光,销往东南亚、英国等,获得了不少外汇。滇缅公路被誉为 抗战输血管 第二次世界大战远东交通大动脉 。滇缅公路开通后,国际运输量大增,促成了云南汽车运输业、修理业的发展,云南逐渐成为大西南的经济、文化和交通运输的枢纽。

——摘编自程利《滇缅公路在抗日战争中的历史地位》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滇缅公路能在最短时间内修通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滇缅公路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7分)

17.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陈嘉庚(1874—1961年),著名的爱国华侨领袖、企业家、教育家、慈善家、社会活动家。全面抗战爆发后,他一年内募集捐款1.44亿元,支援祖国抗战;还组织华侨机工3200多人回国服务。1938年,来自南洋各埠的164名代表成立以陈嘉庚为主席的 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 ,陈嘉庚在大会上历数了日本侵华种种罪行,并呼吁大家支援祖国抗战。国民参政会召开期间,他致电 在敌寇未退出我国土以前,公务人员任何人谈和平条件者,当以汉奸国贼论 的提案,之后还大胆地指责国民党对汪精卫投降活动的纵容态度。毛泽东题词赞誉陈嘉庆为 华侨旗帜、民族光辉 。1946年11月,陈嘉庚在新加坡集资创办的《南侨日报》,及时向广大侨众报道了国内战局和国际形势、民主运动的曲折发展、解放区的光明和国统区的黑暗,并预见国民党必败、共产党必胜。1949年,他作为华侨首席代表,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

——摘编自《闽南文化》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陈嘉庚抗战以来的历史贡献。(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陈嘉庚取得这些历史贡献的原因。(6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