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河南省洛平许济高三四模文综历史试题(必修三册+选修一三四)【人教版】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适用省份:河南省 试卷年份:2023年 题数:17 浏览数:255

一、单选题

1.

《国语·晋语四》记载,晋文公即位后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在政治上 昭旧族、爱亲戚、明贤良、尊贵宠、宽功劳、事寄老、礼宾旅、友故旧。……诸姬之良,掌其中官,异姓之能,掌其远官。 这些措施(  )

A.体现了王权与族权的结合B.正视利用宗法关系来巩固统治C.表明天子放松对诸侯控制D.说明森严的分封制度已经瓦解

2.

中国古代制定历法,一方面是 敬授民时 的需要;更重要的一面是历法准确被视为王朝是否顺应天命的标志。因此,司马迁在《史记·历书》中说 王者异姓受命,必慎始初,改正朔,易服色,推本天元,顺承厥意 。这说明古代历法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  )

A.小农经济长期占主导地位B.王朝巩固统治的需要C.历法决定王朝的兴亡更替D.天人感应 深入人心

3.

隋及唐前期,长安与洛阳是全国性商业都市;唐中期以后,长江流域商业城市崛起,扬州和益州尤其繁华,当时有 扬一益二 之说。这反映了当时(  )

A.南方已成为全国经济重心B.南北经济差距进一步拉大C.南方社会经济影响力上升D.安史之乱使北方日趋衰落

4.

商人历来为官僚士大夫所不齿,但到了明朝嘉靖、隆庆、万历年间,却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文坛领袖王世贞对朋友说 徽州商人见着苏州文人就像苍蝇追逐羊肉一般 ,这位朋友回答道 苏州文人见着徽州商人也像苍蝇追逐羊肉一般 。这一变化表明(  )

A.经济发展冲击传统观念B.商人政治地位大大提升C.重农抑商政策发生变化D.士商勾连影响社会风气

5.

20世纪初民族工业发展非常迅速,仅1905年一年内新增织布厂9家,稍后几年新办纱厂9家。面粉工业发展更迅速,1904—1905两年间上海、汉口就增设10家面粉厂。这一时期民族工业的快速发展(  )

A.有利于缓解政府的财政困难B.得益于列强放松对华经济侵略C.促进了民主共和思想的产生D.改变了近代工业区域分布格局

6.

新文化运动以来,民主思想迅速传播,国人对民主的认识也经历了明显的变化。下表是1915年—1926年,《新青年》对民主观念类词汇评价倾向频度数据统计

内容

时间

正面评价

中性评价

负面评价

合计

19159月—19186

85

63

3

151

19187月—19214

224

125

58

407

19215月—19267

95

180

703

978

据表可知,当时(  )

A.民主已成为社会的主流价值观B.中国社会民族意识开始觉醒C.新三民主义思想成为社会共识D.国人探索救国思想发生转变

7.

据日军战史资料记载: 八路军的斗志极为旺盛,共产党地区的所有民众,连妇女、儿童也用背篓帮助运送手榴弹 ;日军一一〇师团长也不得不承认说: 老百姓可以随便使用眼色传达八路军要知道的消息,速度比电话还快。 这主要反映了敌后根据地(  )

A.全面抗战路线得到贯彻B.百团大战鼓舞了军民的斗志C.持久抗战思想得到落实D.大生产运动得到农民的支持

8.

1949年1月22日,各民主党派和著名民主人士55人联合发表《我们对时局的意见》,郑重声明: 在人民解放战争进行中,愿在中共领导下献其绵薄,共策进行,以期中国人民民主革命之快速成功,独立、自由、和平、幸福的新中国早日实现。 这反映了(  )

A.全国人民对国民党的斗争达到空前统一B.国内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时机已成熟C.新解放区的人民迫切需要进行土地改革D.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已初步形成

9.

雅典政治家阿里斯提德在放逐投票时,曾被一个目不识丁的公民请求代写上自己的名字,阿氏问那人何以要放逐他。该公民表示他并不认识阿里斯提德这个人,但 到处都称呼他为 公正之士 ,我实在听烦了 。这反映了陶片放逐法(  )

A.有力地维护了城邦的民主制度B.使民主政治丧失程序正义C.易导致国家权力的滥用和误用D.使平民阶层把持城邦政治

10.

仪器制造工人詹姆斯·瓦特借鉴了约瑟夫·布莱克关于潜热的科学思想和以牛顿力学为基础的能量效率思想,并以此为指导改良了蒸汽机。这说明第一次工业革命(  )

A.社会生产需求推动技术革新B.技术革新依赖于工匠经验积累C.主要得益于科学理论的突破D.科学与技术已有了初步的结合

11.

尽管1688年光荣革命以后,国王的权力得到了选举出的议会的约束,但政治参与度距离真正的民主还十分遥远,少数地主精英仍然牢牢地掌握着政府。 材料意在说明(  )

A.议会是粉饰门面的工具B.民主政治有待发展完善C.地主掌握着国家行政权D.君主立宪政体尚未确立

12.

1960年,伊朗、伊拉克、科威特、沙特阿拉伯、委内瑞拉等国成立石油输出国组织,其宗旨是协调和统一各成员国的石油政策,以最适宜的手段来维护它们各自的和共同的利益。这表明(  )

A.国际经济新秩序开始形成B.发达国家丧失经济秩序主导权C.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加强D.发展中国家积极合作应对挑战

二、材料阅读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十八世纪的中西文化交流已经铸就了历史的丰碑。当时的西欧,曾经出现过一个影响深远的中国文化热,朝野市井到处可见中国文化的影子,如茶叶、陶瓷、丝绸、儒家学说、政治制度……十八世纪的中国历史是从康熙中期开始的,历经康、雍、乾、嘉四朝,被认为是清代的盛世,农业、手工业和商业达到前所未有的繁荣,而同一时期的西欧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经济还远未建立体系。随着法国启蒙运动的不断发展,学者们迫切需要一种新思想来证明其所推崇的 理性 ,并以之对抗宗教的愚昧和皇权的神圣。孔子的这套充满实用理性和自然理性的道德体系,无疑为启蒙思想家们抨击宗教提供了极好的武器,而中国完善的官僚体系和文官制度,则是对抗西方世袭制的有力理论。

——摘编自蔡若明等《论十八世纪西欧的中国文化热》

材料二
中国热 到十八世纪上半叶达到高潮,衰于十八世纪下半叶。由于 礼仪之争 ,中国皇帝实施了禁教,罗马教廷也在1773年取缔耶稣会,使传教活动走向终结。 四大发明 曾是欧洲文艺复兴的技术动力,而十八世纪中叶欧洲人开始越来越关注科学技术对一个国家的影响。中国自然科学的落后、停滞不前是欧洲人贬华的重要原因。随着法国大革命的临近,民主、自由被更多欧洲民众接受,专制主义被完全否定。孟德斯鸠揭露了中国政治中的很多弊端,他认为中国是一个 地地道道的专制主义国家

——摘编自许明龙《欧洲十八世纪中国热》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十八世纪欧洲中国热的背景及影响。(12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十八世纪下半叶欧洲对中国态度的转变及其原因。(13分)

三、开放性试题

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吴于廑先生认为:人类历史发展为世界历史,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纵向发展和横向发展两个方面。纵向发展是指人类物质生产史上不同生活方式的演变和由此引起的不同社会形态的更迭。横向发展指的是历史由各地区间的相互闭塞到逐步开放,由彼此分散到逐步联系密切,终于发展成为整体的世界历史的客观过程。纵向发展和横向发展并不是平行的、各自独立的,而是互为条件,纵向发展制约着横向发展,横向发展对纵向发展具有反作用。最初是缓慢地、后来是越来越急速地促进历史由分散的发展到以世界为整体的发展。

——摘编自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从材料中选取一个观点,结合所学世界史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四、材料阅读

15.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
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继续奉行供给学派,致使经济衰退,失业率居高不下。1992年,标榜新人新政,高举变革旗帜的克林顿赢得总统竞选。克林顿上台后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宏观调控,推行新政策。1993年克林顿政府制定了 国家信息基础设施行动计划 ,极大促进了信息产业发展。为适应高科技发展,政府对产业结构进行了调整,大幅度削减军事开支,确保美国技术密集型产业保持世界领先地位。对传统产业,则通过管理科学提高了企业效率,恢复了竞争力,美国汽车、半导体等制造业重居世界首位。美国对外政策从军事转向经济,倡导建立了拉美自由贸易区。90年代以来高科技经济突飞猛进,美国经济进入繁荣时期。但新经济中也存在大量泡沫成分,2000年以来美国股市出现几次大的动荡。

——摘编自白玉《克林顿新经济政策探析》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克林顿新政策的背景。(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克林顿新政策的影响。(9分)

16.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
1940年6月法国战败投降,日本估计欧战将很快结束,必须利用德国的胜利,抓紧时间南进。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后,日本认为当务之急还是夺取南方丰富的战略资源,以解决中国战场问题。7月日本进军印度支那南部,英国立即冻结日本财产且禁止向日本出口石油等战略资源。日本主战派决定对美开战,于12月7日突袭美国海军基地珍珠港,以微小的代价重创了美国。同时,日军对中太平洋和东南亚发起进攻,把侵略战争扩大到太平洋地区,控制了大片领土及战略资源。12月8日,美英对日宣战。1942年元旦,美、英、苏、中等26国签署《联合国家宣言》。

——摘编自齐世荣《世界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太平洋战争爆发的影响。(9分)

17.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
左宗棠(1812—1885),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湘军著名将领,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早年醉心科举,失意后潜心经世之学。1852年太平军围攻长沙,左宗棠投入到保卫大清的阵营。镇压太平天国后,奏请设立福州船政局、开办船政学堂培养造船与海军人才。西北事起,改任陕甘总督,平定捻军起义和甘肃回民起义。七十年代新疆危机,左宗棠建议立即出兵新疆收复失地。清廷命左宗棠督办新疆事务,他为自己准备一口棺材,走到哪里,抬到哪里,以示收复新疆的决心和勇气。左宗棠制订了 缓进速战 先北后南 等切合实际的战略战术,进军中注重民心向背和严明部队纪律,在新疆各族人民的配合下仅一年多即收复除伊犁外的全部失地,以武力维护了国家统一。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

(1)根据材料,概括左宗棠能够收复新疆的条件。(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左宗棠。(9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