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山东省烟台市高三二模历史试题(纲要上下+选择性必修三册)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适用省份:山东省 试卷年份:2023年 题数:19 浏览数:818

一、单选题

1.

公元前536年郑国 铸刑书 ,将成文刑法铸在铜器上公诸于众。晋国保守贵族叔向致信于郑国执政子产,指出此举会导致 民知争端矣,将弃礼而征于书,锥刀之末,将尽争之 。子产则回答说 吾以救世也 。据此可知,郑国铸刑书(  )

A.顺应了社会结构的变动之势B.确立了法家思想的主流地位C.冲击了西周时期的等级观念D.源于早期的德治与法治之争

2.

汉朝注意开发水利, 朔方、西河、河西、酒泉皆引河及川谷以溉田 。在河西走廊设置酒泉、张掖、敦煌、武威四郡后,逐渐有计划地向这里移民,至西汉末年河西四郡的人口已达二十八万多人。同时,政府又给徙民和田卒提供必需的农具。上述做法(  )

A.说明解决边患问题时机成熟B.表明汉与匈奴之间无意继续战争C.着眼于增进民族间经济交流D.是发展生产巩固边防的重要举措

3.

唐代选官,五品以上由皇帝敕授,六品以下经由吏部考询后奏授,但是谏官补阙(七品)、监察御史(八品)等多为敕授;一般官员,一任须经四考方可迁转,而御史三考即可升迁。这表明唐代(  )

A.官员考选体系严密B.监察官员受到重视C.科举取士有待完善D.官僚政治趋于成熟

4.

清朝前中期,湖广商人收购大量食米由汉口出发,沿江东下,大部分都运往苏州出售。回航时,多半就近载运苏州的棉布。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因素是(  )

A.交通方式的变革B.经济重心的南移C.赋役制度的改变D.地区经济的差异

5.

图1是1912年2月9日,《真相画报》刊登的题为 鹬蚌相争 的漫画,画中鹬蚌的旁边 站立着两个人,分别代表了日本人和西方帝国主义势力。该漫画意在说明(  )

图 1

A.宋教仁与袁世凯矛盾重重,美、日借机加紧侵华B.府院之争 的实质是美、日对华的争夺与控制
C.南北双方应停止争斗,避免列强坐收渔人之利D.北洋军阀内部派系纷争,导致了军阀割据局面

6.

1919年6月5日之前,上海租界报纸时常表示对学生运动的同情;但6月5日之后, 便开始警告公众不要在租界发放传单,禁止上街游行,《北华捷报》更是将学生运动称之为 骚乱 。这一转变(  )

A.推动帝国主义侵华阵营瓦解B.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运动方向的引导C.折射出五四运动影响力增强D.表明了列强对于社会剧变的强烈排斥

7.

表1所示为1937—1945年陕甘宁边区的粮食产量和粮食征收量。据表1可推知陕甘宁边区 (  )
(注:1担=50千克)

表 1

A.农民为抗战胜利做出贡献B.有效地应对了日军的 囚笼政策 C.土地改革调动生产积极性D.彻底打破了国民政府的经济封锁

8.

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从民主德国进口的工业设备中以小型机床为主。到了1956年底,中国在小型机床上的进口额降低到了1952年的水平,进口的品类也转向了高精尖的仪器。出现这一变化主要是因为(  )

A.中德两国关系的恶化B.工业发展战略的调整C.国民经济的快速恢复D.一五 计划基本完成

9.

从1979年开始,国家逐步恢复粮、油等农产品议价收购,加价15%—30%。1983年和1984年国家又放宽议购议销商品的范围,下放一些农产品价格管理权限。这一政策调整(  )

A.有利于改善农业生产状况B.实现了农产品的自由流通C.促进市场定价机制的形成D.扩大了农民的生产自主权

10.

生活在公元2世纪的希腊历史学家包撒尼雅斯在其《希腊志》中提出,赛里斯人用作制作衣装的那些丝线,它并不是从树皮中提取的,而是另有其他来源。在他们国内生存有一种小动物与树上织网的蜘蛛相似,作出一种缠绕在它们足上的细丝。该记载表明此时(  )

A.养蚕缫丝技术已传入欧洲B.海上丝绸之路己达地中海C.西方对中国有了精确了解D.中西方存在经济文化交流

11.

15世纪前欧洲人仅把棉织品用作装饰品、桌布等。从16世纪开始,印度实用、舒适、色彩斑斓的棉纺织品源源不断运到欧洲。到17世纪中期,印度莫卧儿帝国生产了占世界1/4的棉纺织出口品,年获利甚至达到数百万两白银。这可以用来佐证(  )

A.海路贸易得到蓬勃发展B.印度生产组织方式的变革C.人文主义鼓励冒险精神D.欧洲产生价格革命的根源

12.

图2是与16世纪初欧洲社会相关的漫画。这幅漫画反映了 (  )

图 2

注: 一扇门左边是天主教神职人员,另一扇门右边是手持《圣经》的普通人

A.市民追求世俗生活B.殖民扩张加剧文明冲突C.社会阶层日益分化D.人们对信仰的理性思考

13.

19世纪初,在美国工人运动中,男性占据主导地位。他们认为,女性在工厂务工有损妇女形象,并丧失了家庭责任感和道德感。男工往往以男性气概和家庭地位为依据向资本家提出工资诉求。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

A.工人斗争缺乏科学理论指导B.传统社会结构瓦解C.女性的社会地位在不断下降D.贫富分化日益加剧

14.

1927—1928年,苏联同西方国家签订了不同类型的技术转让协定。苏联 一五 时期的第聂伯河水电站、哈尔科夫拖拉机制造厂、下诺夫哥罗德汽车厂、顿巴斯煤矿等工程,都不同程度地运用了从西方引进的新技术。这说明(  )

A.西方对苏联的外交孤立被打破B.经济危机成为苏联发展的机遇C.技术交流促进了苏联经济发展D.计划经济体制具有显著优越性

15.

有学者对冷战时期美国的发展战略思维逻辑总结道: 任何苏联的优势都会导致苏 联方面的侵略和美国方面的退让。如果苏联领先,美国必须用双倍的努力赶超;如果美国领 先,还应该用双倍努力扩大这种领先地位。美国的领先意味着稳定。 这种思维逻辑(  )

A.缘于美国处于守势地位B.间接导致苏联产业失衡C.客观上维护了世界和平D.折射出国际局势的紧张

二、材料阅读

1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大姓……欲窃取其田,乃伪作卖券,遂夺而有之。……郓州牧地,侵于民者,凡数千顷。

——《宋史》卷二八五

古之兼并,兼民利也,今之兼并,又并(争夺)公税也。

——北宋陈舜俞《说田》

材料二
税户者有常产之人也,客户则无产而侨寓者。皆编户齐民,非有上下之势。宋仁宗天圣五年诏:自今后客户起移,更不取主人凭由,须每田(年)收田日毕者,商量去往,各取稳便……如是主人非理拦占,许经州县论详。

——摘自《宋会要辑稿》

(鲁提辖逃亡代州,遇见金老汉)那老儿直拖鲁达到僻静处,说道: 恩人,你好大胆!见今明明地张挂榜文,出一千贯赏钱捉你,你缘何却去看榜?若不是老汉遇见时,却不被做公的拿了?榜上见写着你年甲、貌相、贯址。

——《水浒传·第四回·赵员外重修文殊院鲁智深闹五台山》

材料三
今天下壮有力之民,侨寓杂处,散于四方,手不服耒耜之勤,心不知田亩之乐,为淫巧奇技、屠贩游博,其无理之甚者,啸聚不逞,杀人越货。

——北宋·李昭玘《乐静集·属民》

(1)分别阐述上述材料对研究宋代户籍制度改革的价值。(6分)
(2)综合上述材料,简述宋代户籍制度改革的影响。(6分)
(3)若进一步探究宋代户籍制度改革原因,你认为还需补充什么材料并说明理由(举一例即可)。(2分)

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材料一
重庆谈判期间,于右任设宴招待毛泽东一行,并邀请了张治中等国民党官员参加。席间,于右任赞佩毛泽东《沁园春·雪》①一词的气势过人,毛泽东称赏于右任是国民党内的有识之士,他不但熟诵于右任的《越调·天净沙》②,还称引其中二句笑着答道: 何若 大王问我,几时收复山河? 发人深思矣! 说罢,两人抚掌大笑,举座皆欢。

——凌士欣《诗书结缘话遗憾——毛泽东与于右任二三事》

注:①1936年2月,毛泽东等率领红军东征抗日先锋军东渡黄河,到达山西省留村,写下了《心园春·雪》: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②1941年,西北成为抗战的大后方,日本加紧诱降。时任行政监察院院长的于右任力主联共抗战。他到西北考察国防工业、了解政情。在参观成吉思汗墓时,写下《越调·天净沙》: 兴隆山畔高歌,曾瞻无敌金戈。遗诏焚香读过,大王问我:几时收复山河?
材料二
《中央日报》、《新华日报》分别是国民党、共产党的机关报。下面是《中央日报》和《新华日报》关于重庆谈判的报道概况:

《中央日报》

大约30篇。毛泽东抵渝前,抓住蒋介石发电报三邀毛泽东一事进行大力报道,如《美报再责中共不应存心捣乱》《蒋主席三电毛泽东促行》等。毛泽东抵渝后,除发表国共两党代表人会晤协商的消息外,对毛泽东及中国共产党的报道几乎没有,并且新闻稿也力求简单,排在要闻版中不重要的位置,着重强调蒋介石的领导核心地位。

《新华日报》

不下60篇。在毛泽东去渝之前,在舆论压力下积极回应,如《应蒋主席之邀商团结大计毛泽东同志将来渝》等;毛泽东在渝期间,报道集中于毛泽东一行人抵渝引发了热烈反响、国共两党代表谈判的进展情况以及毛泽东在渝期间的活动这三方面。如《建立和平团结民主的新中国欢迎毛泽东先生》《蒋主席前晚欢宴毛泽东同志国共领袖昨日晤谈》等。

——摘编自许爱超《多方媒体视角下的重庆谈判研究》

(1)文章合为时而著,从这一角度出发,谈谈你对《沁园春·雪》(或《越调·天净沙》)
的理解。(6分)
(2)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赏析图3漫画《庆祝后该是努力建设的开始》。(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9分)

1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时代下的竞赛热潮

19507月,中华全国总工会提出,全国广大工人阶级都应积极动员起来,开展大规模的群众性劳动竞赛;19512月,中央农业部发出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爱国主义丰产运动的号召。广大民众积极参与爱国增产节约运动、创新记录运动、丰产竞赛运动等。

60年代前期,广大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创新,在工业、农业、科技等领域开展新一轮比学赶帮超群众性竞赛活动,主要目标由提高劳动生产率到提高技术水平,技术革新和技术竞赛运动掀起新高潮。同时,进一步在工业部门中开展以支援农业、增产日用品等为核心的增产节约运动。

80年代以来,劳动竞赛不断改革创新。竞赛目标以提高经济效益为重点,竞赛内容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竞赛奖励注重精神鼓励和物质奖励相结合。2000年,中华总工会提出把增强企业科技开发能力、市场竞争能力、抗御风险能力作为主攻方向,深入开展劳动竞赛、技术比赛等多种形式的群众性经济技术活动。

——摘编自欧阳恩良王建超《中国共产党领导劳动竞赛的历史考察》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对不同时代的 竞赛热潮 进行简要阐释。(12分)

1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

时期

概况

中世纪时期

当各国的侵略者席卷罗马帝国时,制造精美家具的技术也就丢失了。家具仅被看做房子的一个实用部分,而不是艺术品,而且毫无舒适度可言,任何关于舒适的标准都被认为是不合时宜的。

文艺复兴时期

当时的家具形式中,X折叠椅的样式最为流行,这种样式是从罗马高级官员那里借鉴而来的。家具风格变得多样化且更加舒适。

家具装饰上出现了更多大胆的雕刻与繁杂厚重的装饰线条,另外一种表现形式是对炫耀的渴求。

维多利亚时期

机器和工厂的出现,意味着可以生产更多的家具和更多的装饰品来满足更多人的需求,而且只需支付更少的钱。分工使得原本连贯统一的制作过程分离,减少了整个产业链中成员的接触和交流,引起设计和制造水平的下降。工厂生产条件的恶劣,也使工人缺少创造性的头脑。

——摘编自(美)莱斯利·皮娜《家具史》

结合材料及所学,分析说明上述三个时期家具的特点。(14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