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九师联盟2023届高三5月仿真模拟测试文综历史试题(必修三册+选修一三四)【通用版】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月考测试 适用省份:不限省份 试卷年份:2023年 题数:17 浏览数:241

一、单选题

1.

下表为有关商朝著名政治家伊尹的历史叙述。据此可知(  )

辛亥卜,至伊尹,有一牛。甲戌卜,其执伊,侑,岁。甲骨文记录显示,伊尹死后的300余年间一直受到商王的尊崇,祭祀地位介于殷先王与先公之间

甲骨卜辞

商汤死后,伊尹囚禁太甲于桐宫,自立为王。七年后,太甲逃出,杀死伊尹,夺回王位

《竹书纪年》战国

因太甲不能施行仁义,伊尹放之于桐宫。后太甲悔过自责,于是伊尹迎回太甲。重新当政的太甲注重德行,使国泰民安

《史记·殷本纪》

A.历史叙述会受时代环境的影响B.综合多种史料即可得出合理结论C.历史事实因史料冲突无从确证D.后期学者的研究比传统观点可靠

2.

察举制创立后,选官标准经历了 以德取人 以能取人 以文取人 以名取人 以族取人 的演变,结果 以文取人 为主导的原则、标准和方法最终成了定局。这一变迁(  )

A.表明豪强势力推动了国家政权发展B.是官僚体制理性行政的必然C.使中央与地方间的矛盾进一步激化D.大大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

3.

史载,北宋时期的韶州,被山带海,杂产五金,四方之人,弃农亩、持兵器,慕利而至者不下十万,而茶园等业,每年春冬,雇召人工化,至立夏、小满时节,又雇召人工,趋时采造茶货。南宋时期农户往往负贩佣工以谋朝夕之赢者,比比皆是也。据此可知,宋代(  )

A.经济重心南移速度加快B.自然经济趋于解体C.农民流动促进经济发展D.生产方式实现更新

4.

顾炎武指出: 窃叹夫百余年以来之为学者,往往言心言性,而茫乎不得其解也。 古之所谓理学,经学也,非数十年不能通也。今之所谓理学,禅学也,不取之五经而但资(宋明)之语录,校诸帖括之文而尤易也 。顾炎武意在说明(  )

A.儒家思想对传统道德的继承和发扬B.儒家思想强化了君主专制C.时代巨变下儒学家具有的担当精神D.当时理学发展的客观弊病

5.

鸦片战争后,浙江南浔 蚕事乍毕丝事起,乡农卖丝争赴市,市中人塞不得行,千声万语聋人耳 。而上海松江地区却因 近日洋布大行,价才当梭布三分之一。吾村专以纺织为业,近闻已无纱可纺,松、太布市,消减大半 。这些现象出现的共同因素是(  )

A.中国与世界市场联系加强B.西方对华倾销工艺品C.中国传统手工业技术创新D.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

6.

19世纪末,张之洞在《劝学篇·序》中说: 三纲为中国神圣相传之圣教,礼政之原本,人禽之大防 ;在《劝学篇·外篇》中则引用一些儒家的经典,说《易经》即有 穷则变,变通尽利,变通趣时,损益之道与时偕行 的思想内容。这反映出张之洞(  )

A.突破中体西用思想B.以托古改制挽救清朝统治C.救亡思想新旧杂陈D.已认识到中国落后的根源

7.

下图是20世纪30年代国民政府发起的新生活运动中倡导廉洁卫生的漫画。这说明当时(  )

A.国民政府专注于国计民生B.卫生政策与政治紧密相关C.新政权建立推动习俗变革D.健康文明的意识得到传播

8.

下表为21世纪以来我国部分领域取得的外交成就。据此可知,21世纪以来我国(  )

经济

双边货币互换的《清迈协定》(20005、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20101

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1992、博鳌亚洲论坛(20012、中国—太平洋岛国经济发展合作论坛(20064、中阿经贸合作论坛 (20109

环境

联合国环境署亚洲及太平洋办事处(19726

东亚海域行动计划(19814、中国—东南亚国家海洋科研与环保合作论坛(201311

疾病控制

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地区办事处(1951

东盟“10+3”卫生部部长会议(20034

打击跨国犯罪

上海合作组织(20016

东盟与中日韩打击跨国犯罪合作机制部长级)(20041、中老缅泰湄公河联合巡逻执法(201110

A.开放与外交同步发展B.积极推动和完善区域多边治理C.无敌国外交理念形成D.与西方国家外交取得重大突破

9.

在谈到古代罗马二元法律体系最终消亡并形成统一的法律体系时,有学者说: 罗马法学家们谈论的一般不再是想象之中的 正义 应然 之中的理想,而是一般人的境遇、普通人的常识、世俗人的生存事实,以及商业交换的探究 。该学者意在强调(  )

A.罗马法兼顾了社会各阶级的利益B.古罗马最早产生理性精神C.罗马法具有较强灵活性和实用性D.法学家可左右法律的解释

10.

马克思指出,平等、自由等人文观念都是历史的产物。他非常推崇普罗米修斯和莎士比亚。他以从事劳动或生产实践的社会人作为逻辑出发点,以唯物史观为理论基础,科学界定人的本质,确立起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现实发展观。据此可知(  )

A.马克思批判了资本主义的扩张性B.马克思科学解释了人权的状态和来源C.历史价值观的变化影响历史评价D.马克思主义实现了对人文主义的扬弃

11.

下图为20世纪50~70年代,苏联中央和各加盟共和国财政预算支出占预算总支出比重的变化情况。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推进B.计划经济管理体制的改革C.国家经济结构日渐趋向合理D.对外经济贸易的发展繁荣

12.

《奥林匹克宪章》开宗明义指出: 奥林匹克主义的目标是使体育为人类和谐发展服务,以促进人类尊严,建设和平社会 。北京冬奥会 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 的奥林匹克新格言表达了世界各国人民对美好的憧憬和共克时艰、追逐梦想的决心。2022年11月卡塔尔世界杯开幕式也以人类团结为主题,希望足球能够将人类凝聚起来,应对共同的挑战。材料印证了(  )

A.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性B.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C.单边主义外交政策的彻底失败D.建立国际体育新秩序的迫切性

二、材料阅读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英国的木材短缺在17世纪达到了引发民族危机的程度。在工业革命之前的多层次广泛市场网络及市场需求下,纺织品的需求最为抢眼,并由此引发了一系列围绕纺织工具、纺织动力的技术革新。在使用过程中,相比木材,煤炭能量密度更高,运输和使用更为便捷,除了取暖更适合工业场合应用,能源使用成本更低,让机器替代劳动具有相当大的经济性。1688年的 光荣革命 加强了对产权的保护,使得金融市场的不确定性显著下降,高效率的金融市场使得储蓄转化为投资的成本大大降低。企业主借助煤气灯延长了工人夜间劳动的时间,发明了三班倒的工作模式,扩大了生产车间的规模,增加了机器设备和工人数量。被煤气灯点亮的夜间街道使英国人的夜生活变得丰富,消费主义和新型工业化开始渗透到英国人的生活之中。拥有丰富煤炭资源而具备能源优势的英国不仅壮大了其经济实力、催生了科技革命,还直接转化成了军事优势和地缘政治优势,大大提升了英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

——摘编自孙李平《从英国工业革命中探寻金融推动能源变革的规律》

材料二
2012年以来,中国基本形成了煤、油、气、电、核、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多轮驱动的能源生产体系。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累计降低24.4%,能源消费结构向清洁低碳加快转变。建立完备的水电、核电、风电、太阳能发电等清洁能源装备制造产业链,建成规模最大、安全可靠、全球领先的电网,供电可靠性位居世界前列。 互联网+”智慧能源、储能、区块链、综合能源服务等一大批能源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正在蓬勃兴起。推进能源价格市场化,进一步放开竞争性环节价格,初步建立电力、油气网络环节科学定价制度。协同推进能源改革和法治建设,能源法律体系不断完善。覆盖战略、规划、政策、标准、监管、服务的能源治理机制基本形成。修订实施《节约能源法》,建立完善工业、建筑、交通等重点领域和公共机构节能制度。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提高农村生活用能保障水平。中国践行绿色发展理念,遵循互利共赢原则开展国际合作,推动高质量共建 一带一路 ,积极参与全球能源治理,引导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摘编自庞博《新时代的中国能源发展》白皮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7世纪英国能源变革的原因,并分析其影响。(1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时代中国能源发展的主要理念及取得的主要成就。(10分)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中英能源变革的启示。(3分)

三、开放性试题

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研究中国古代制度有两个视角,其一,作为 过程 的制度史。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不是静止的政府型态与组织法,制度的形成及运行本身是一种动态的历史过程,有 运作 、有 过程 才有 制度 ,不处于运作过程之中也就无所谓 制度 。这里的 过程 其实包括两重含义——历史性和现实性。前者立足 长时段 ,强调不同朝代间制度的关联,注重从制度沿革脉络探讨制度的形成,将制度形成视为历史性演变的结果;后者基于现实政治,关注诸如王朝的政策选择及倾向、不同政治集团的构成及性质、体制的传承及内外压力,乃至 话语 体系等对制度的影响,亦即重视实际运作中的制度面貌。其二,作为 关系 的制度史。所谓 关系 ,既包括一制度与他制度相互之间的外在关系,也包括决定制度本身性质的内在关系。制订制度的人、形成制度的过程、制度的规定与实施,无不反映着形形色色的利益关系;正是各类关系与制度之间形成的 张力 ,决定着制度运行的实际曲线。

——摘编自何孙正军《何为制度——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研究的三种理路》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内容,围绕 中国古代官僚政治 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逻辑清晰。)

四、材料阅读

15.

【历史——选修l: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
汉武帝元鼎六年,桑弘羊被任命为治粟都尉,代行大农令事, 尽管天下盐铁 。此后20余年间,他先后在财政经济上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桑弘羊从重使用价值的角度出发,认为治国必须守重,守重的目标就是要加强重物的积累与增值。因此,官营工商业的首选目标是国家对粮食、盐、铁、酒等物品的产销实行干预与控制。具体方案为: 募民自给费,因官器作煮盐 ;在产铁地区设立铁官,就地冶铸。在朝廷设立均输令,各郡国设置均输官,负责管理均输事宜。据《汉书·食货志》记载,实行均输、平准之后, 山东漕益岁六百万石。一岁之中,太仓、甘泉仓满,边(郡)余谷,诸均输帛五百万匹 。桑弘羊认为, 统一则民不二,币由上则下不疑也 。汉武帝采纳桑弘羊的建议, 悉禁郡国毋铸钱,专令上林三官铸,钱既多,而令天下非三官钱不行。诸郡国前所铸钱皆废销之,输入其铜三官 。这种新铸的钱后世称为五铢钱。五铢钱的重量与实际重量相等,规格相同,质量较好,成本较高,使私铸者无利可图,结束了汉初以来币制紊乱的状况。

——摘编自王萍等《中国古代国家干预主义的全面实践》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西汉桑弘羊财经改革的背景。(6分)
(2)根据材料,指出西汉桑弘羊财经改革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其财经改革。(9分)

16.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
捷克斯洛伐克承袭了奥匈国家四分之三的工业,军事工业尤为发达,矿产资源也极为丰富,它在中欧的四通八达的地理位置,使它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1938年3月,德国征服奥地利后不久,希特勒便修改了进攻捷克斯洛伐克的 绿色方案 。捷克斯洛伐克由几个不同民族组成,其中有300多万日耳曼人,绝大多数居住在和德国相邻的苏台德区。1933年10月,在希特勒的支持下,成立了苏台德日耳曼人党,作为德国侵捷的工具。1938年4月底,党首亨莱首回到苏台德区后积极策划,制造骚乱,提出一个 民族自治 的八点纲领,主张苏台德区完全 自治 。为了给捷克斯洛伐克政府施加压力,希特勒下令德军在边界集结,五月危机爆发。捷克斯洛伐克总统决定发布 部分动员令 ,征召40万后备役人员入伍。作为捷的盟国,法国重申立刻援助的诺言;苏联表示,如果捷克斯洛伐克政府提出要求,它准备提供援助;英国则警告德国说,欧洲一旦发生战事,英国能否置身事外,殊难逆料。此时,德国能够用来进攻的只有12个师,而捷克斯洛伐克政府早已在苏台德建设了坚固的防御工事。德国最终退却了,暂停了 绿色方案 。可是,没有想到的是五月危机化解后,苏台德危机竟然愈演愈烈了。

——摘编自宋元元《试析捷克斯洛伐克五月危机的起因及贝奈斯政府在危机期间的政策决定》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 五月危机 爆发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 五月危机 暂时得到缓解的原因,并指出苏台德危机 愈演愈烈 的影响。(9分)

17.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
蔡元培,浙江绍兴人,近代中国著名教育家、革命家、政治家,民主进步人士。蔡元培17岁时考上了秀才,18岁时便开学堂授课。22岁时中了举人,3年后考中进士,名满天下。1894年,他进入清朝翰林院任职,主张推行西式教育,革新教育界的面貌,培养高素质人才,以应对世界的沦桑巨变。1907年,蔡元培赴德国留学,留学期间他编写了《中学修身教科书》,翻译了《伦理学原理》等书。他在担任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教育总长期间,推行养成共和国国民健全人格的教育方针。他提倡小学废止读经,中学为普通学校教育,文理不分科等。他还积极推行义务教育和社会教育,把教育事业从学校扩大到整个社会。1917年1月,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对北大进行整顿革新,提出了 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的办学方针,聘请教员不拘一格,唯才是用,使北大成为当时中国大学教育的楷模。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蔡元培对中国教育做出的主要贡献。(7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蔡元培在教育上取得突出成就的原因。(8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