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重庆市高三三模(教科院卷)历史试题(纲要上下+选择性必修三册)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适用省份:重庆市 试卷年份:2023年 题数:18 浏览数:474

一、单选题

1.

传说中的伏義氏十一个氏族,皆以龙为图腾。神农氏所属的五个氏族,皆以火为图腾。 祝融八族中,有以动物为图腾之虎氏,有以植物为图腾之芋氏。与图腾崇拜同时或者稍晚的时候,又发生了祖先崇拜。上述现象的出现表明(  )

A.人类已经出现了阶级社会雏形B.是部落战争掠夺财富的必然结果C.中华早期文明多元一体的特征D.人类过上了相对稳定的定居生活

2.

西周封建着眼于天、地、人,尊 地之义 民之行 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 ,以求 藏天下于地方、由地方以见天下 。据此可知,西周封建(  )

A.以神权政治为核心B.秉持天下一家的治国理念C.源于自然风土民情D.强化了宗法制度的重要性

3.

司马迁著《史记》,撰《项羽本纪》《陈涉世家》,而东汉班固所著《汉书》则将二人编入列传,并直呼其名为《陈胜项籍传》;《史记》未给汉惠帝立纪,而是附在《吕后本纪》 中,《汉书》则以帝王为中心,一帝一纪。这些变化反映了(  )

A.大一统局面的巩固B.外戚宦官当政的现实C.著史规范逐渐形成D.儒学正统观念的强化

4.

北宋理学家张载认为人有本质为善的 天地之性 和有善有恶的 气质之性 ,如 气质恶者,学能即移……但拂去旧日所为,使动作皆中礼,则气质自然全好……今人所以多为气所使而不得为贤者,盖不知学 。据此可知,张载的核心主张是(  )

A.善恶的气质可以相互转化B.恢复等级尊卑有序的状态C.以礼为标准强调学的作用D.发展学校教育使人人向善

5.

明朝政府对京师与地方的驿站信息传递做了严格限定。《大明会典》规定:陕西都司,陆路2650里,计43站,限86日;岷州卫,陆路4100里,计61站,限120 日……。材料说明当时(  )

A.驿站推动公私信息高效传播B.官方有意拓展新闻传播途径C.传输技术影响信息传播范围D.政府重视提升国家治理效能

6.

1879年,徐建寅在德国考察火药厂后总结道: 各厂之器具,皆不及中国津、宁、济、沪备局之精备,而所成之药反良者,何也?则因试验胀力、速率、重率各法,尽心竭力,有弊即改,随时消息于无形,无他秘法也。 据此可知,徐建寅(  )

A.勇于承认生产技术的落后B.反思本国企业封建式经营C.主张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D.学习西方 恃商为国本

7.

下表为1870—1894年部分年份中国进口商品总值以及大宗商品进口值的变化表(单位: 万海关两)它反映出(  )

年份

进口商品总值

大宗商品进口

鸦片

棉制品

进口值

占进口总值(%)

进口值

占进口总值(%)

18701874

五年平均数

6886.9

2598.7

39.2

2145.1

32.2

18901894

五年平均数

14423.3

2994.7

21.1

4965.3

35.3

A.中国融入世界市场的程度加深B.资本输出成为列强侵略主要方式C.国际竞争影响下鸦片贸易萎缩D.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成就显著

8.

孙中山指出: 共和者,我国治世之神髓,先哲之遗业也。我国民之论古者,莫不倾慕三代之治,不知三代之治,实能得共和之神髓而行之者也……即此所以慕古之意,正富有理想之证据,亦大有进步之机兆也 。这一思想(  )

A.表达了继承儒家理想的志向B.奠定了大同世界的思想基础C.利用传统文化阐述共和思想D.放弃了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9.

乡村中百分之九十的土地是中农、贫衣及一部分雇农耕种的,但他们只对一部分土地有所有权,对大部分土地则没有所有权。……这种情况如果不改变,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就不能巩固,农村生产力就不能解放,新中国的工业化就没有实现的可能,人们就不能得到革命胜利的基本果实。材料意在强调(  )

A.克服财政上的困难是当务之急B.彻底废除封建土地私有制经济C.新中国进行土地改革十分必要D.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必要性

10.

下图是1960年发行的第三套人民币贰元币正面图像。此图(  )

A.掲示了社会主义经济调整的必要性B.体现崇尚劳动的社会主义新风尚C.反映了我国集中发展重工业的战略D.说明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已经实现

11.

在古代雅典,法律不允许任何人在公民大会上出现争执时保持中立,人人必须站在某一立场上反对另一方,否则将被没收财产并予以流放;哲学家或饱学之士也无权隐居,他们有义务在公民大会上投票选举,并轮流为官。这反映了当时雅典(  )

A.民主决策,实行公民轮番而治B.依法治国,有效防范以权谋私C.崇尚理性,人文精神充分弘扬D.国家至上,个人自由受到限制

12.

中古时期的欧洲战争大多是统治者的冒险掠夺行为。而路易十四(1638—1715年)时的战争,固然有个人野心的成分,但也有鲜明的政治动机:为了合并说同一语言的某地居民,为了占领防御强大邻国所必须的要冲。路易十四时代战争的变化反映了(  )

A.欧洲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B.专制王权已经达到了顶峰C.欧洲国家间利益纷争加剧D.强大王权利于维护国家统一

13.

面对轴心国集团的军事威胁和侵略扩张,1941年2月美英两国举行秘密会议确定了 先欧后亚 的战略方针。当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仍坚持这一战略,并未因遭到日本的攻击而转移其战略重心。这主要是由于(  )

A.美国与英国的战略目标完全一致B.中国持久抗战牵制了大部分的日军C.日本战略重心仍在中国敌后战场D.中国战场进入相持阶段后压力减轻

14.

二战前,非洲仅有埃及、埃塞俄比亚、利比里亚三个国家独立。二战后,非洲国家相继取得民族独立。20世纪90年代,纳米比亚的独立标志着帝国主义在非洲殖民体系最终崩溃。非洲独立运动的胜利(  )

A.摧毁了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B.根本原因是冷战期间美苏对峙C.促进非洲人民民族意识的觉醒D.标志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形成

15.

1974年美国颁布《贸易法》,其中第301条的核心内容是 当美国认定自己的贸易权利遭到外国侵犯时,美国可以立即采取行动消除这些侵犯 。自此以后,美国屡次启动针对中国、欧盟、日本、加拿大等多个国家或国际组织的调査。这客观上反映出(  )

A.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B.美国企图确立世界经济霸权C.全球化收益分配日益公平D.世界经济多极化的发展趋势

二、材料阅读

1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4分)
材料一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实行片面协定关税和领事报关制度等。1854年,江海关(上海海关)税务管理委员会成立,这是中国近代出现的第一个由外籍人士监管洋货、征收洋税的海关。1858年,中国被迫签订《通商韋程善后条约:海关税则》,规定任凭清政府总理大臣邀请外人 帮办税务并严查偷漏 。其后,各开放口岸先后聘任洋人开设新式海关,洋人从 帮办税务 客卿 ,逐步成为主管海关事务的实际领导者。19世纪60年代总税务司署成立后,形成了以外籍总税务司和税务司为核心的中国近代海关管理体系。此外海关还承担了大量由条约赋予、列强强加、清政府委办或关乎总税务司利益的职务。至于总税务司以海关的名义举办的洋务活动和外交活动更不胜枚举,海关几成 业余外交部

——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总署《风雨兼程三千年一中国海关发展史》

材料二
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与各帝国主义国家签约,基本收回关税自主权。国民政府用于1929年12月通过《海关进口税税则》,把进口货物分为7类,其税率从7.5%到27.5% 不等;1931年1月又把进订货物分为12类,最高税率提升到50%;1933佯5月,再把最高 税率提升到80%,以抵制外国商品的倾销。向来占进口商品第一位的棉纺织品,在提高进口税率后,进口量锐减;印花布在1929年以后的六七年内,进口量减少了90%。1933年12月17日,公布倾销货物税法施行细则,并同财政部、实业部一同设立倾销货物审查委员会,调查涉嫌倾销的外国商品,规定对倾销最严重者,如布匹、煤、水泥等,实施反倾销税。

——摘编自宗玉梅、林乘东《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初期的保护国货政策》

材料三

中国平均关税税率水平变化

——数据来源:海关总署关税司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清政府海关管理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二归纳南京国民政府在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期的关税政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12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92年后我国调低关税税率的原因。(6分)

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9分)
材料一
公元3—6世纪,随着东方匈奴人的不断南迁,各支日耳曼人纷纷涌入罗马帝国,其中许多还建立了自己的国家。昔日繁荣的罗马帝国一去不复返了。在古典文明的废墟上,形成了一种以基督教文化为载体的、包容希腊罗马古典文化与东方各民族文化的世界性的、适应时代需求的新文化。……居住在北部和西北部的、大多处于原始部落阶段的匈奴、氏、鲜卑等游牧民族,纷纷南迁至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内迁各族相继经起兵反晋,建立割据政权,历史上称为 五胡十六国 。与西欧不同,内徙中原的北方诸族,历来仰慕汉族礼仪文化,并进行了全面深入学习。

——摘自刘爱兰《民族大迁徙对中西文化发展的影响》

材料二
在15世纪未到17世纪,伊比利亚白人大举移民中南美洲、加勒比海。到1574年,西班牙人移民总数达15万。到1590年,巴西的欧洲白人已有三四万。与此同时印第安人便开始了锐减和被灭绝的过程,16至17世纪锐减了约90%英国人法国人和荷兰人则大量移民北美,最后形成了今天美利坚人、加拿大人的主体。17至18世纪时,荷兰人、英国人又大举移入南非,形成了今天南非的白人。

——摘编自张箭《地理大发现研究》

材料三
1990年至2005年期间,世界迁移者年均总数增加了3600万,从1.55亿增加 到1.91亿,增长率从1990—1995年的1.4%增加到2000—2004年的1.9%。2005年,全世界的1.91亿辻移人口中,1.15亿迁往发达国家,7500万迁往发展中国家;大约1/3是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迁移,1/3是从发展中国家迁到发达国家。以此可知 南南 迁移者与 南北 迁移者大致一样多。但总体上看,向高收入国家迁移的人数增长大于向低收入国家迁移数的增长。2005年所有迁移者中的75%居住应28个国家,少于1990的30个国家。1990年所有迁移者中的15%在美国,而2005年这个数字是20%。1990年至2005年,17个国家占了人口增长总数的75%。美国增加了1500万人,最多;其次是德国和西班牙,各增加了400万以上。

——王希恩《当代族际人口流迁与民族过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公元3—6世纪东西方民族迁徙的共同之处。(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5—18世纪全球人口迁移的影响。(5分)
(3)根据材料三,槪括1990年至2005年期间世界人口迁移的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时期人口迁移的主要动力。(6分)

三、开放性试题

1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城市是新中国发展的一个缩影,城市发展的轨迹与国家政策息息相关。下图是当今中国部分城市分布示意图。
观察上图中的城市,选取一组城市(至少包括三个城市),自拟论题,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某一时期国家政策予以阐释。(要求:主题明确,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