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河南省郑州市高三三模文综历史试题(必修三册+选修一三四)【人教版】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适用省份:河南省 试卷年份:2023年 题数:17 浏览数:231

一、单选题

1.

2021年,北京琉璃河遗址(西周燕国都城所在地)考古工作对遗迹形制有了新发现:成规模的夯土建筑基址4处,大型水井7处,最大水井的井圹夯土宽度超过30米,深逾10米,大型水井的附近存在高等级建筑的可能性很高;另有新出土的成组的铜车马器、镂空有銎铜戈等表现出多元的文化因素。这些发现可用以佐证(  )

A.西周燕都城市功能分区发展成熟B.地域文化要素助推中华文化整合C.西周冶铜和钻井技术已相当普及D.西周燕都的组织模式和治理能力

2.

下图为山东嘉祥县洪山村出土的一块汉代画像石,画面中, 工匠左膝跪地,右脚踩着轮牙,右手执斧或锤,向手执凿,正为轮牙凿卯;其右有一车轮的半成品,毂、牙间装有十四根车辐,而轮牙仅安装一半,轮上方墙上悬挂二牙条;工匠后一妇女背负一小孩,右向执轮牙站立 。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嘉祥洪山制轮图

A.家庭制轮手工业的生产状态B.手工业发展推动商贸发展C.传统制轮手工业技术较成熟D.手工业技术分工更加细密

3.

据史料记载,宋太祖亲自为精通天文历法的官员王处讷编制的新历作序并赐名《应天历》;宋徽宗奖励注释考证了当时通行《算经》的算学生武仲轩;朝廷出台一系列制度,根据医者的水平和成就予以奖励。这反映了宋代(  )

A.科技水平超越前代B.科学技术非常发达C.政府重视科技发展D.科学技术服务生活

4.

汉江中游的樊城因其特殊的地理环境,饱受水患困扰,堤防建设一直是地方市政建设的重点。下表为1828年樊城商业会馆在筑堤工程中的捐款情况一览表

会馆名

捐资数目

会馆名

捐资数目

山陕会馆

江西会馆

黄州会馆

福建会馆

江苏会馆

抚州会馆

湖南会馆

3712900

1810

575900

448900

149

100

100

武昌会馆

徽州会馆

汉阳会馆

怀庆会馆

韩城会馆

泾县会馆

合计

2075700

1105400

468500

404600

120

100

11170900

据此可知清代商业会馆(  )

A.推动了全国各地的交流B.参与维护城市社会秩序C.辅助城市公共事业建设D.兼具地域和行业的属性

5.

有学者根据鸦片战争后中国近代外交权的演变趋势绘制了下图,这说明(  )

A.近代民主政治有所发展B.晚清中央政府权威削弱C.地方行政权力不断扩大D.地方与中央已分庭抗礼

6.

在20世纪20年代初,梁启超、胡适、吴宓等文化立场不同的趋新学人,不约而同地发现了古代书院制的优点。梁启超认为 参采前代讲学之遗意 ,正可发现 真正大学的精神 ,亦可回归 人的教育 人格培养 ;胡适更提出书院体制具有现代化的可能性。这反映了先进知识分子(  )

A.不断探索革新救亡图存道路B.主张恢复古代书院教育体制C.将家国情怀融入教育近代化D.从传统文化中找寻济世良策

7.

1937年1月6日,《中央日报》发表的社论《今后之陕甘》中提到了 剿匪 ,但也强调 联共 。第二天又用特大号标题报道了《西北剿匪总部裁撤》,文章表示 剿共 已成为过去, 联共抗日 会成为今后的主题。这种变化(  )

A.说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已形成B.受蒋介石庐山抗战声明的影响C.与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密切相关D.标志着国共对峙局面基本结束

8.

据国有资产管理局的统计,1982—1992年这十年中,国有资产流失大约为5000多亿。国企与其他集体、城乡个体及其他经济类型相比,1980至1991年期间,国有企业工业总产值增速最慢,年平均速度只有7.8%,而全国平均水平为12.8%。这反映了(  )

A.市场经济体制推动缓慢B.经济体制改革亟需深化C.国有企业政企职权不明D.企业改革成效不甚明显

9.

在古希腊,大多数城邦禁止男子独身,柏拉图在《法律篇》中曾告诫雅典青年应该在30—35岁时成婚。公元前18年,古罗马通过了《朱里亚婚姻法》,规定25—60岁的男子必须结婚,违犯者将丧失自由继承遗产的权利。这些规定(  )

A.凸显集体利益至上理念B.强调法律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C.剥夺了公民的婚姻自由D.维护了其民主制度的长远发展

10.

19世纪三四十年代兴起的宪章运动让英国社会产生对当时状况的普遍担忧,两次出任首相的狄斯累利提出: 给茅屋以面包,给宫廷以和平。 19世纪下半叶起,英国议会制定了《工厂法》《工会法》《劳资关系法》等。这表明英国(  )

A.社会主义运动蓬勃发展B.工人运动促使政府职能转变C.自由主义理论受到挑战D.探索国家干预经济发展模式

11.

18世纪下半叶,法国以女性为主的商人突破了中世纪以来对妇女参与经济活动的种种限制,成为以时尚消费连接宫廷、贵族和第三等级的媒介,掀起了一场 服饰革命 。她们开创了橱窗展示和模特推广等现代营销方式,让旧制度下专属于贵族的时尚深入民间,也让巴黎成为真正的时尚之都。据此可知当时法国(  )

A.革命以实现平等为首要目标B.已冲破封建制度的等级秩序C.女性推动了法国社会现代化D.服饰革命促成了社会平民化

12.

美国长期以来都将经济制裁作为维护其利益和霸权的重要手段,下图是美国作为主要制裁方发起的经济制裁次数及其效果示意图。据此可以推断(  )

A.美国一直致力于建立单极世界B.美国对经济全球化持反对态度C.多极化趋势下国际竞争的加剧D.美国经济制裁的数量持续增加

二、材料阅读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5分)
材料一
16至17世纪,葡萄牙、荷兰等地商人将中国茶叶带到欧洲。随后,俄国使团和官私商队纷纷到北京进行茶叶贸易,开辟出三条中俄贸易路线。1689年,中俄签订的《尼布楚条约》规定:两国人民带有往来文票的,允许其边境贸易。后来,因边境形势恶化,互市一度中断。1728年中俄签订《恰克图条约》,恢复了互市贸易,使得荼商聚集于张家口、库伦、恰克图等地, 万里茶道 初步形成。此后中俄边境保持长期的稳定局势,为两国贸易发展提供了条件。这一时期,输俄华茶主要来自福建武夷山,由于清政府不允许外商到中国内地采购茶叶,晋商垄断中俄茶叶贸易。
材料二
2014年,习近平主席访问蒙古期间,提出推进 丝绸之路经济带 建设与复兴 万里茶道 有机结合。 万里茶道 是一条以运输交易茶叶为主、拥有明确线路走向的水陆混合交通线路,最初是为满足中国西北各民族、俄罗斯乃至欧洲对中国南方茶叶的需要而开拓的国际商道,实现了南北不同经济类型的互补和民生需求,促进了沿线市镇的兴起与繁荣,实现了中国南方与北方、俄罗斯乃至欧洲思想、知识和价值观等多维度的交流与文明互鉴。其沿线留下的古茶园、村镇、纪念性建筑、古道和相关工具、器具、文献以及与茶叶种植、加工、运输相关联的茶歌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见证了 万里茶道 作为文化线路遗产的客观存在。活跃在茶道上的各行为主体淬炼出开放包容、开拓进取的时代精神。 万里茶道 的存续期,正是中国从传统社会末期到近代社会转变的历史大变局时期,是中国开始融入世界体系的关键时期,也是世界从彼此封闭走向全球化的起始期。

——均摘编自黄柏权、平英志《以茶为媒:万里茶道的形成、特征与价值》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 万里茶道 形成的原因,并概括其特点。(15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 万里茶道 发展的价值。(10分)

三、开放性试题

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相互交往和相互影响的人类网络的发展历程构成了人类历史的总体框架。

时期

人类网络

6000年前

以各个城市同其农业或牧业的腹地的联系以及各个城市之间的联系为根基,形成了人类第一个都市网络,它首先形成于古代苏美尔诸城市的周边地区。

2000年前

各种小网络逐渐合并,最大的旧大陆网络体系形成了,它涵盖着欧亚大陆和北非的绝大部分地域。

500年间

海路大通,将世界上各个都市的网络都连接成为一个唯一的世界性网络。

160年间

随着电报技术的发明使用,世界性网络开始迅速地电子化,人类交往内容越来越多,速度越来越快,每一个人都已处于一个巨大的全球性网络之中,它是一个将合作与竞争合为一体的巨大漩涡。

——摘编自麦克尼尔《人类之网》

从材料中提炼一个观点,并加以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四、材料阅读

15.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 5分)(15分)
材料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日本建立起职业教育体系。1951年6月,日本国会颁布《产业教育振兴法》,涵盖高中职业教育、短期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研究生教育、社会职业教育等方面。职业技术教育在中央由文部省管理,在地方由县教育委员会负责管理。课程设置以就业为导向,增加职业教师的数量,提高教师专业水平。1978年的《职业训练法》修正案确认企业主为其雇员提供职业训练方面承担主要责任。20世纪80年代,日本高等职业教育倡导 国际化、多元化、社会化 ,采用师生互访、互派留学生、办学信息交流等多种形式面向国际办学。经过了60余年的发展,日本职业教育适应了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变化对职业技术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同时也进一步完善了其职业教育管理体制。

——摘编自李文英《战后日本职业教育制度的演进》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后日本职业教育改革的背景及特点。(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二战后日本职业教育改革的意义。(6分)

16.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
艾森豪威尔于1953年1月20日就任美国总统之后对于如何处理朝鲜战争仍一筹莫展,因为美国当时可做的选择其实非常有限:或以扩大战争的方式胁迫中国、朝鲜做出妥协,力求翻身;或延续前政府边谈边打的局面。美国最终放弃了前者,选择以 体面的 方式结束战争。事实上,1952年至1 953年初的几个月间,艾森豪威尔及其幕僚就曾先后提出并研究过两种扩大战争的方案。第一种方案是以常规战争的方式扩大战争,第二种方案则是投入使用核武器。鉴于冷战初期核武器技术的发展以及削减防务预算的诉求,艾森豪威尔对于使用核武器的态度较之杜鲁门更为积极。但以参谋长联席会议为代表的美国军方却对使用核武器的态度相对审慎。在军方这一态度的影响下,艾森豪威尔直至战争末期也未能就使用核武器的问题做出决断。

——摘编自方秀玉、卫艺璇《美国在朝鲜战争中停战决策的制定及启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对朝鲜战争 一筹莫展 的原因。(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朝鲜战争对国际局势的影响。(6分)

17.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是乡村建设实验如火如荼的时期,卢作孚的 乡村现代化 建设是其中的典范。他主张 经济建设居于基础和中心地位 ,特别是金融应为乡村建设中的公共经济事业。在内部,卢作孚主张设立农村银行,在农人青苗不接的时候,贷与款子,并办理存储及汇兑;提倡消费合作社,供给农人廉价的消费品,并分与最后所获的红利;提倡生产合作社,以公共的保证,帮助需要借款的农人,取得随时可以借款的权利。在外部,卢作孚积极支持外地银行在本地设立分行,以外生性的金融引入促进当地乡村经济的发展。卢作孚在乡村建设中前瞻性地开展了农村银行和合作社的建设,促进了农村资金的融通、农业生产的改进和农民生活的改善,于今亦有现实启示。

——摘编自陈旭东《卢作孚乡村建设的金融识见与实践》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卢作孚乡村建设金融实践的特点。(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卢作孚乡村建设的金融实践。(7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