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东北三省四市高三二模文综历史试题(纲要上下+选择性必修三册)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适用省份:不限省份 试卷年份:2023年 题数:15 浏览数:310

一、单选题

1.

《史记》在 纪传 之外,尚有 八书 ——礼、乐、律、历、天官、封禅、河渠、平准。 八书 概述了自黄帝至汉武时期各种社会制度的发展,自天文、地理、法律、经济,无所不述。这能够说明司马迁(  )

A.重视实地查访B.治史视野开阔C.推崇儒家思想D.主张政治统一

2.

北燕后裔冯宝任南梁商凉郡(岭南南越地区)太守,娶当地俚人冼氏女为妻。他在当地办理词讼,教民耕织,开设士林学馆,吸纳俚人子弟入学读书。这些举措(  )

A.实现了经济重心的南移B.维护了岭南地区的安定C.推动当地农耕文明发展D.促进了各民族共同繁荣

3.

据《新唐书—刑法志》记载: 玄宗自初即位,励精政事,常自选太守、县令,告戒以言,而良吏布州县,民获安乐:二十年间,号称治平,衣食富足,人罕犯法。 这一现象表明(  )

A.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B.唐代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法律体系C.唐玄宗试图改变藩镇割据的局面D.隋唐盛世的出现得益于君主开明

4.

明代开始,汉族人成批迁入台湾。到1644年,进入台湾的汉族人口估计已有十余万人,促进了台湾经济显著发展。此时,台湾仍属开发不久之地,台湾生产的各种商品及台湾人民所必需的各种物品,都需要海商们从大陆引进或运销大陆。这说明(  )

A.清廷移民台湾顺应了历史潮流B.台湾经济和民生得到了长足发展C.清朝统一台湾具有经济必然性D.西方殖民侵扰迫使沿海居民迁移

5.

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一书中说: 洋务运动采取的是自上而下的方式,背负传统包袱的官吏们无法挣脱对商人之藐视,他们压制民办实业和私家竞争,并且未能在官办工业或官督商办企业中注入个人的能动性。 该学者认为洋务运动败于(  )

A.缺少民众的支持B.民族资本的竞争C.内忧外患的环境D.贪污腐败的官僚

6.

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拟定了《婚礼草案》,其中心是:矫正奢侈,消弭诈伪,破除迷信,提倡质朴,并酌情采纳旧礼仪制度中的可用部分。这一草案(  )

A.破除了婚姻讲究门第的观念B.顺应了近代社会变革的需要C.避免了民间奢华婚礼的出现D.保障了妇女参政议政的权利

7.

1933—1936年,伪满重刊《清实录》,日本指派专人对《清实录》逐卷检查,将有碍日本的相关内容进行 挖改 ,如将 字改成 字,将有关甲午中日战争的记载大段删除。日本侵略者上述行径的目的是(  )

A.打破东亚传统宗藩秩序B.淡化中国人的民族意识C.消解隔阂实现东亚共荣D.推动伪满洲国史学发展

8.

1955年冬、1956年初,广州先后举办了华南物资交流大会、广东省物资展览交流大会和广州出口物资展览交流会等,1956年冬又以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 的名义举办了中国出口商品展览会。这一时期举办的商品交流会(  )

A.促进了国民经济的迅速恢复B.使广州开始成为国际大都市C.有利于吸引侨商及扩大外贸D.改变了 一边倒 的外交方针

9.

某学者认为,波斯帝国的统治方式可能与罗马帝国差别不大,只有在地方事务发生某种异常情况时,国王才会以书信形式提供直接指导或干预。日常的大部分活动,可能由总督独立完成。波斯帝国对地方的统治方式是(  )

A.制定完备的法律B.实行行省制C.发明 浮动园地 D.传播基督教

10.

13世纪,英国贵族们用拉丁文写给国王的《大宪章》里规定了要国王承认贵族的财产权利及政治权利,并且在征收国税、组织军队、发动对外战争时,所需经费未经贵族的同意,国王不得擅自决定。1689年《权利法案》用当时的语言明确重申了《大宪章》中的内容。这一变化说明英国(  )

A.具有贵族与国王分权的传统B.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实现联合C.通过政治妥协实现社会变革D.近代民族国家观念明显增强

11.

1864年,西欧各国工人代表云集伦敦,决定成立国际工协会,史称 第一国际 。马克思被选为第一国际领导机构成员,实际是公认的领袖和灵魂。在成立宣言中, 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的口号又一次响彻云霄。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科学性B.资本主义世界体系逐渐形成C.国际工人运动日益走向联合D.巴黎公社败于缺少国际援助

12.

新经济政策时期形成的小农经济,在1926年以后已无法取得粮食产量的大幅增长。而在这个时期,苏联工业建设的加速和城市的发展都需要提供更多农产品。据此可知,苏联当时(  )

A.调整农业政策具有合理性B.否定了新经济政策的作用C.完成了向社会主义的过渡D.国民经济的比例严重失调

二、材料阅读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京杭大运河,简称大运河,是古代一项伟大的水利工程。春秋末期,吴王夫差开凿连通长江与淮河的运河——邗沟。隋统一后,隋炀帝征发民夫开凿了以东都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全长2500公里的大运河,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对南北经济文化交流、维护全国统一作用显著。此后,唐、宋、元均重视漕运,在整治河道的同时建立了漕运仓储制度。大运河的辉煌是在明清时期,中央设置京畿都漕运司,以漕运使主之;地方以府佐、院道和科道官吏掌管本地漕事。
晚清大运河的衰败是多种原因造成的。1851年的农民起义动摇了清政府的统治,战乱中江浙一带的漕运几乎处于瘫痪状态。铁路的兴起对大运河漕运打击沉重,原先需经数月以上的运输时间,现在快则不足10天,慢则一月以内就可以运入京城。1901年,清政府废除漕运制度,大运河多处淤塞,曾经的辉煌逐渐变成了历史的记忆。

——摘编自胡梦飞《辉煌与没落——明清大运河漕运的兴衰》

材料二
1953年后兴建江阴船闸和杨柳青、宿迁千吨级船闸,开始了对大运河的部分恢复和扩建工作、结合南水北调工程,重点扩建了滁州至长江的河段,使运河单向年通过能力达到近8000万吨,并扩大了沿岸灌溉面积和排涝面积,取得了多方面的效益。2006年,京杭大运河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2014年,大运河项目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46个世界遗产项目。

——摘编自刘璐《京杭大运河以世界开凿最早里程最长航运能力最大的美名驰名天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大运河发展呈现的特点及近代走向衰败的原因。(1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建国后大运河建设的作用。(6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大运河兴衰的历史启示。(5分)

三、开放性试题

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烽火戏诸侯 的历史基础是周幽王死于犬戎之乱,但 烽火戏诸侯 的完整故事出自《史记·周本纪》,魏晋时期定型。后世又出现了幽王城、幽王陵、烽火台遗址, 烽火戏诸侯 的故事影响力不断扩大并成为 信史

烽火戏诸侯相关记载

传世文献

战国晚期

《吕氏春秋》

幽王欲褒姒之笑也,因数击鼓,诸侯之兵数至而无寇。至于后戎寇真至,幽王击鼓,诸侯兵不至。幽王之身,乃死于丽山之下,为天下笑。此夫以无寇失真寇者也。

西汉

《史记》

褒姒不好笑,幽王欲其笑万方。幽王为烽燧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诸侯悉至,至而无寇,袭姒乃大笑。幽王说之,为数举烽火。……又废中后,去太子也。申侯恕,与缯、西夷犬戎攻幽王。幽王举烽火征兵,兵莫至。遂杀幽王骊山下,虏褒姒,尽取周赂而去。

东晋

《水经注》

昔周幽王悦褒姒,姒不笑,王乃击鼓举烽以征诸侯,诸侯至,无寇,褒姒乃笑,王甚悦之。及犬戎至,王又举烽以征诸侯,诸侯不至,遂败幽王于戏水之上,身死于丽山之北。故《国语》曰:幽灭者也。

出土文献

战国中晚期

《清华简》

周幽王取妻于西申,生平王。王又取褒人之女,是褒姒,生伯盘。褒姒嬖宠幸于王,王与伯盘逐平王,平王走西申。幽王起师,围平王于西申,申人弗畀,缯人乃降西戎,以攻幽王,幽王及伯盘乃灭,周乃亡。

分析 烽火戏诸侯 的相关记载和故事演绎过程,得出认识,并加以阐释。(要求:认识源自材料,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四、材料阅读

1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
二战后,美国首先在欧洲实施 遏制 共产主义的扩张政策。1954年4月,艾森豪威尔在回答记者有关东南亚的问题时提出 多米诺骨牌 理论: 你立起了一排多米诺骨牌,只要是碰倒了第一块,那么最后一块也会很快倒下。一旦印度支那丧失,跟着就是缅甸、泰国、马来西亚和印尼的丧失,这不仅是物资和资源的丧失,而且是成千成百万人口的丧失。再跟着就是日本、菲律宾近海岛屿防务圈受到威胁,再进一步就是向南威胁到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在经济方面,日本将不再是西方的重要市场,可能转而以中国为其商品的主要出路。 这一理论提出后,被肯尼迪政府和约翰逊政府奉为信条,是他们对越南战争干涉升级的一大理由。70年代,美军撤出越南,印支三国建立社会主义政权,但这并没有导致东南亚的丧失, 自由世界 也并没有受到影响。

——摘编自王绳祖《国际关系史·第八卷》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艾森豪威尔提出 多米诺骨牌 理论的背景。(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艾森豪威尔的 多米诺骨牌 理论。 (6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