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浙江省名校新高考研究联盟高三第三次联考历史试题(纲要上下+选择性必修三册)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适用省份:浙江省 试卷年份:2023年 题数:25 浏览数:635

一、单选题

1.

姜寨聚落遗址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是一处原始社会部落遗址,距今约五六千年。据考证它由五个大家族组成一个氏族公社,遗址区有氏族公共墓地,各个墓葬随葬品不多,差别也不大。下列关于姜寨聚落遗址的表述,正确的有(  )
①尚未产生明显贫富分化 ②以打制方法制作农耕石器
③是仰韶文化的典型代表 ④房屋建造的样式为干栏式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

2.

秦始皇通过修建人工道路构建了以咸阳为中心的交通网。据《史记》记载: 始皇欲游天下,道九原,直抵甘泉,……堑山堙谷,千八百里 。秦始皇修建该道路的主要动机是(  )

A.巩固边防,防御匈奴南侵B.控西南夷,增进民族交融C.沟通南越,满足皇帝游乐D.发展经济,促进东西贸易

3.

下图为1993年江苏连云港尹湾汉墓出土的木牍《集簿》,上面记载的内容主要有:地方行政机构的设置和吏员的配备;户口数、性别及年龄结构,流民安置;提封、侯国邑属国、宿麦田及桑田面积的增减变化;钱谷出入。下列项中,对此解读正确的有(  )
①御史参与对《集簿》的审核工作,以防止官员造假
②政府通过《集簿》掌握人口变动情况,以便征发赋役
③《集簿》用于记录地方豪强和郡国守、相的不法行为
④《集簿》可以用作证明简策在汉朝仍有使用的一手史料

A.①②B.①③C.①④D.②④

4.

韩愈在《原道》中说: 是故君者,出令者也;臣者,行君之令而致之民者也;民者,出粟米麻丝,作器皿,通货财,以事其上者也……今其法曰: 必弃而君臣,去而父子,禁而相生相养之道,以求其所谓清净寂灭者。 呜呼!其亦幸而出于三代之后,不见黜于禹、汤、文、武、周公、孔子也。 此文的贡献在于(  )

A.呼唤原始民主B.鼓吹佛老之道C.复兴主流思想D.否定君主专制

5.

货币、信贷是商品经济发达的表现,便利了商品交换。以下材料所反映的信息按照出现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  )
世祖中统元年,始造交钞,以丝为本
初蜀人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
钞票四百二十元,外加即期庄票两张
商贾至京师,委钱诸道进奏院……,经轻装趋四方,合券乃取之,号飞钱

A.①②③④B.②④③①C.④②①③D.④②③①

6.

下图为明清时期江浙部分地区的市镇数量变化情况(单位:个),对此解读正确的有(  )
①市镇发展反映了农产品、手工业产品商品化程度加深
②明清政府大力支持工商业发展的政策推动了市镇繁荣
③明清江浙地区小农经济彻底瓦解是市镇增多的重要原因
④明清新兴市镇以经济功能为主,成为地区贸易网络的核心

A.①④B.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

7.

1905年,张謇向清政府上奏: 窃维东西各邦,其开化后于我国。而近今以来,政举事理,且驳驳(迅速)为文明之先导矣。揮(探摸)考其故,实本于教育之普及,学校之勃兴。然以少数之学校,授学有秩序,毕业有程限,其所养成之人才,岂能蔚为通儒,尊其绝学,盖有图书馆、博物院,以为学校之后盾。使承学之彦,有所参考,有所实验,得以综合古今,搜讨而研论之耳。 张謇旨在强调(  )

A.公共教育资源对社会发展的作用B.学校教育对培养人才的重要性C.近代中国的教育远远落后于西方D.图书馆、博物院比学校更重要

8.

左权民歌是一种山西省的传统民歌,其中有一首记录了左权将军参与抗战的事迹: 八月二十三,下午八点半,……破坏正太路,切断平汉线,同蒲路拦腰斩,鬼子没法干。八路军、决死队,杀敌千千万。包围阳泉站,攻克娘子关。公路挖成壕,铁路炸断桥,这一场大战,实在呱呱叫。 以下对 这场大战 表述正确的是(  )

A.抗战初期华北战场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B.八路军第一次打破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C.全面抗战以来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胜利D.推动敌后战场逐渐成为全国抗战主战场

9.

毛泽东在某次讲话中说道: 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国内各民族的团结,这是我们的事业必定要胜利的基本保证。……在我们的面前有两类社会矛盾 ,针对这两类矛盾他指出可以分别采用 专政 团结一批评一团结 的方法。该讲话的重要意义是(  )

A.为建立人民共和国奠定思想基础B.指导中国顺利地向社会主义过渡C.为认识中国国情奠定了理论基础D.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入新阶段

10.

中共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建设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下列属于这一时期成就的有(  )
①京津城际铁路通车运营,中国进入高铁时代
②嫦娥四号月球探测器首次在月球背面软着陆
中国超级杂交水稻 试验平均亩产突破1000公斤
奋斗者号 载人潜水器在马里亚纳海沟成功坐底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11.

埃及以古老悠久的文明著称于世,它披着古代世界极为夺目的文化光彩,开拓着人类早期的文明。下列项中,对古埃及文明表述正确的有(  )
①制定了世界上最早的太阳历 ②发明了迄今所知最早的文字
③开创了叙事体的撰史体裁 ④制造出了世界上最早的玻璃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12.

马丘比丘是建于公元15世纪一处印第安文明古城遗迹,已被列为世界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在建筑理论及工具极度匮乏的条件下,当地人将城市建在陡峭的悬崖上,不用任何钢筋水泥,仅仅靠石头打磨技术建起了一座古城。该遗址区域位于图中的(  )

A.①B.②C.③D.④

13.

西方有学者认为,1215年的英国《大宪章》 意味着地方贵族、教士和市民在支持王权的同时,借助这一文件,他们力图禁止王室官员在地方上滥用权力,捍卫他们自己对领地、城市和教区的维护与管理权力,即地方的统治阶级在当地加强他们精心和细致地处理基层社会事务的权力 。该学者意在说明《大宪章》(  )

A.是贵族、教士和平民反抗王权的工具B.奠定了英国君主立宪制的法律基础C.推动欧洲社会基层自治模式开始出现D.体现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斗争与妥协

14.

古代大多数人认为宇宙是由神秘的力量所驱使,人类对这种力量几乎无法理解且无法控制,但是在1660年前后,一种机械的自然观荡涤了神秘主义,自然界被认为像最精致的机械钟一样运转,大自然本身可以被人类充分理解。当时这一转变(  )

A.削弱了欧洲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B.导致了手工劳动到机器生产的变革C.使人们开始关注人本身和现世世界D.为资本主义制度建立作了理论准备

15.

英美两国是近代较早确立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国家,英国从1640年资产阶级革命开始经过长期的实践逐步确立了君主立宪制度;美国通过独立战争于1787年成立了联邦制共和国,并在南北战争后进一步完善政治制度。对此解读正确的有(  )
①两国制度差异是由资本主义经济水平决定的
②两国道路都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政治转型的渐进性
③两者都以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和雇佣劳动为基础
④两者都全面实现了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理想

A.①④B.②③C.①②③D.②③④

16.

邓小平在《改革是中国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中说到: 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 邓小平认为 列宁比较好的思路 是(  )

A.用无产阶级国家命令进行产品分配B.适当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实现逐步过渡C.制定经济发展计划快速实现工业化D.加大政府在公共领域的开支增加就业

17.

下图是1944年7月美国财政部长助理怀特(左)与英国财政部顾问、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右)在布雷顿森林开会期间的照片。此次会议上他们主导讨论的核心问题是(  )

A.合作建立国际金本位货币制度B.确立稳定的国际固定汇率制体系C.用浮动汇率制取代固定汇率制D.削减关税和其他国际贸易壁垒

18.

清朝《圣谕广训》第二条 笃宗族以昭雍睦 中有如下表述: 立家庙以荐蒸尝,设家塾以课子弟,置义田以赡贫乏,修族谱以联疏远 。《大清律例》中有一条例文: 凡子孙盗卖祖遗祀产至五十亩者,照投献捏卖祖坟山地例,发边远充军。不及前数,及盗卖义田,应照盗卖官田律治罪。 其祀产义田,令勒石报官,或族党自立议单公据,方准按例治罪。如无公私确据,藉端生事者,照诬告律治罪。 据此材料,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

A.政府关心宗族内部的救助活动B.法律较重视族内契约的作用C.政府通过法律保障义田的运行D.政府重视乡约的利用和推广

19.

1872年,李鸿章提出了创办上海轮船招商局的想法: 若从此中国轮船畅行,闽沪各厂造成商船亦得随时租领,庶使我内江外海之利,不致为洋人占尽,其关系于国计民生者,实非浅鲜。……拟先行试办招商,为官商浃洽地步,俟机器局商船造成,即随时添入,推广通行。 下列项中,对该企业解读正确的有(  )
①李鸿章创办该企业旨在 求富 ,挽救国家危亡
②该企业属于近代官督商办企业,并且发行了股票
③该企业属于军事工业,是中国近代航运史上的里程碑
④其创办开拓了市场,标志着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20.

中世纪欧洲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分裂状态,基督教成为普遍的文化符号,民族国家的崛起是欧洲逐渐走出中世纪的重要表现。下列选项中,对民族国家崛起有推动作用的是(  )
①路易十四加强专制王权 ②英法百年战争的爆发
③西欧兴起宗教改革运动 ④神圣罗马帝国的建立

A.①③B.②④C.①②③D.②③④

21.

某同学在研究现代世界发展有关问题时编制了如下表格。据此判断,该同学研究的主题是(  )

时间

事件

1989

亚太经合组织建立

1993

欧洲联盟成立

1995

世界贸易组织正式开始运作

1999

二十国集团成立

2001

上海合作组织成立

A.经济区域集团的发展B.不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C.国际治理机制的改进D.政治多极化格局的形成

22.

关于 历史 的主观性,学界基本都予以承认。葛剑雄在《历史学是什么》中说 历史是后人对已经发生过的事情做出的有选择的、有意识的记录 。相传人们今天看到的《春秋》,是孔子根据鲁国史官的记录删减修订而成的,人们今天读到的许多古代 官方历史 其实已经经过多次整理修订,从记录到修订往往会带上有关人员的主观意志(如图所示)据此,作为历史读者,以下较为科学的态度是(  )

A.尽量参考离真相发生时间较近的历史记述,越早的记录越可信B.可以参考民间著述,由于其不受政治立场的影响,更为可信
C.今人已经无法弄清历史的真相了,读者应各取所需,自圆其说D.历史的真相不一定能还原,可以借助实证方法提供多角度解释

二、材料阅读

23.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在历史进程中不断自我完善,同时也推动着世界文明的进步。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7分)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代的士,虽然政治主张不同,但也存在共同的特点。儒家的孔子公然提出 学而优则仕 的口号,培养了大批弟子,如子路、子贡等参政。孟子更称: 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墨家以 兼爱 非攻 等立场鲜明的政治学说与儒家并称显学。至于法家,更是以研讨政治权术、建立政治统治、实行富国强兵为宗旨,在战国时代各国先后兴起的众多变法活动中,领导的重任多由这一派的士子担任。

——摘编自冯天瑜等《中华文化史》

材料二
隋唐以后,东亚汉文化圈并非是中国一个国家所创造的文化,而是东亚国家,特别是东方的朝鲜、日本等国家与中国共同创造的文化。一方面,它是一个文化大融合与借鉴的过程,包括吸收印度和其它西域文化的某些因素,另一方面,东亚各国之间形成了重要的文化互动。 日本模仿盛唐制度,而不取道教;抄袭我国典章,而不用宦官;效法宋明社会礼俗,而不学缠足;殊不失为明智。 ……而华夏文明也从周边各国获得了新鲜血液。总之,在接受华夏汉文化的同时,东亚各国并未失去其文明的个性。

——摘编自袁行霈主编《中华文明史》(第三卷)

材料三
1840年以来,中国文化迈入从传统走向近现代的转型。这一时段的困境,有诸多方面的原因,其中之一就是当时原有中华文化体系无法提供现成的救国治国方案,以致使我们不得不从外来文化中去寻找。19世纪末,从康有为到孙中山,仁人志士从西方文化体系中寻找救国良方,多方努力,但均未成功;20世纪初,中国共产党人运用同样是来自西方的马克思主义后才使中国最终摆脱百年困境,与此同时,实践也证明了中国文化出路。

——摘编自曾加蒙《中国传统文化概要》

(1)根据材料一指出儒墨法三家思想的共同点,并结合所学概述百家争鸣的社会背景及其对中国后世思想文化的影响。(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东亚汉文化圈的特点,并用史实说明隋唐以后汉文化圈互动对朝鲜半岛典章制度和学术文化方面的影响。(6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中华文化向近现代转型时期的特点及其 出路 ,并结合所学,从国家发展的角度阐述当代中国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必要性。(5分)

24.

官员选拔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前提,中国历史上不同时期的官员选拔和管理方式各异。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材料一

唐宋科举考试概况

朝代

录取数据

状元人数据载

唐朝

开科268次,据不完全统计进士在10000人左右,明经诸科统计为20619

有姓氏可考状元155人;有籍贯可考70人,南方19人,北方51

宋朝

北宋

开科81次,录取进士51660人,经考证,还有漏榜

有姓氏可考状元71人;有籍贯可考状元64人,南方29人,北方35

南宋

开科49次,录取进士45640人,经考证,还有漏榜

有姓氏可考状元49人;有籍贯可考状元37人,南方37人,北方0

——据林白、朱梅苏等《中国科举史话》整理

材料二
1928年8月,南京国民政府建立了由考试院执掌选拔任用官员的一系列考试制度。随着北伐战争的胜利,在这十年中国的时局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局面,政府有较多的精力来推进公务员制度。由于科举制的废除导致官吏选拔制度的缺失,广大的知识分子对重新建立官吏制度有强烈的要求。英国是最早建立公务员制度的国家,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公务员制度正是建立在借鉴西方国家公务员制度经验的基础上。……然而,虽然国民政府的公务员理论体系较为完善,但其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诸多的缺陷。

——摘编自王宇眉《浅析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公务员制度》

材料三
在陕甘宁边区,中国共产党曾创造了许多世界选举史上闻所未闻的投票选举办法……中国共产党执政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干部选任制得到进一步完善和发展。1982年,党中央首次提出 干部考试录用 的要求;1994年《国家公务员录用暂行规定》发布,则标志着党政机关干部 凡进必考 录用制度的初步建立。当前,完善中国干部选拔任用制度面临着一些全新条件。社会公共政治生活与执政党治国理政的多方面举措辩证结合,构成了推动中国干部选拔任用制度发展的强大动力。

——萧曙《发展中的中国特色干部选拔任用制度》

(1)据材料一概括宋代科举制的变化,并结合所学指出其变化的社会背景。(6分)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概括南京国民政府公务员制度建立的思想和制度基础,并指出其制度存在的 诸多缺陷 。(6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概述陕甘宁边区政府委员的选举方法及其影响。运用唯物史观,阐述改革开放后完善中国干部选任制度的意义。(6分)

三、综合题

2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一

15世纪中后期—18世纪中期日益扩大的世界市场

材料二
第一次产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因而英国成为国际贸易的中心,到19世纪中期,随着其他国家,如美国、德国等国经济相继获得快速发展,它们开始在国际贸易中与英国展开竞争。
1800年,英国、法国、德国、美国在世界贸易中各自占有的比例为33%、9%、10%、5%,1870年相应比例为22%、10%、13%、8%……1840—1870年,国际贸易量增长了3.4倍,1870—1900年,国际贸易量增长了1.7倍,1900—1913年仅增长了62%。

——摘编自张永安、杨逢《世界经济概论》

材料三
二战后,世界经济的范围真正囊括了全世界,形成了体系。1947年10月30日美、英、中、法等23个国家在《关税减让最后议定书》上签字,1948年1月1日生效。缔约国每年召开一次大会,就国际贸易中的重大问题进行谈判,特别是对主要商品的税率进行协商达成减让协议。总协定缔结后成员国多次进行多边贸易谈判,世界贸易的90%在缔约国间进行,是名副其实的 经济联合国"

——摘编自齐世荣主编《世界史·当代卷》

(1)阅读材料,写出图中两大新兴的水路贸易活动区域,并结合所学说明15世纪中后期至18世纪中期世界人口地域分布随世界市场发生的主要变化。(6分)
(2)参考材料一二三,自选一个历史阶段,运用相关史实,围绕 国际贸易 主题写一则历史短文,题目自拟。(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条理清晰,表述成文)(10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