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7分)
材料一
明朝后期疫病发生频率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在1580年、1639年出现两次延续多年的瘟疫。疫情出现后,明朝基本上都是向疫区派出医官对患者进行诊治,并散发相关的药剂,向灾民发小额救济钱物,同时设坛做法事,期盼降神而祈福禳灾。有官员曾上疏说:
“今之皆知救荒,而不知救疫。
”明朝防疫的消极反应在很大程度受
“天人合一
”、
“天人感应
”等思想影响,认为瘟疫是天神
“震怒
”的表现,这种观念使人丧失了与疫病积极斗争的意志,另一方面政府的公共责任也趁机推卸。瘟疫导致大量人口死亡,崇祯十六年(1643年),北京鼠疫流行,不到7个月时间,就造成了20万人死亡,蔓延势烈,形势惨重。
——摘自程扬《中国明清时期疫病时空分布规律的定量研究》
材料二
19世纪未20世纪初,
“卫生
”一词在晚清日益流行。由于近代社会的急剧转型……卫生涉及的已经不是个人或地方团体层面,而是与国家、民族联系一起。……文化市场涌现大量的生理卫生、生殖医学的书籍和刊物,相关的广告与介绍也频繁见诸报端,大多强调泰西的兴盛与其对生理卫生学的重视密切关联,表示译者或作者的目的即在希望种族强盛上。《高等小学卫生教科书》广告词言:
“今亟译此类之书,以饷吾国民。凡有保种之责,而知亡国之忧者,盖令青年子弟日肆习之。
”
——摘编自张仲民《出版与文化政治:晚清的“卫生”书籍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防疫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10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卫生观念传播的积极作用。(7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