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四川省成都市九年级考前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九年级 试卷类型:中考模拟 适用省份:四川省 试卷年份:2023年 题数:27 浏览数:528

一、选择题

1.

传说炎帝教民制作陶器、嫘祖擅长纺织。如今考古学者在河南等地发掘出陶壶和丝织品等。这些发现说明了(  )

A.远古传说等于历史史实B.传说与考古发现可以相互印证C.远古传说与考古相矛盾D.中国文明的发展历程相对迟缓

2.

《国史十六讲》中提到:令人惊叹的是,这种消极无为的思想,用一种充满哲学思辨的方式陈述出来,闪烁着炫目的火花。材料中 思想 的提出者是(  )

A.老子B.孔子C.孟子D.墨子

3.

公元前2世纪到公元2世纪,通过丝绸之路,葡萄、苜蓿等传到中国,樱桃、杏等也从亚洲传到罗马。这主要说明丝绸之路(  )

A.是通商之路下B.促进农业发展C.促进物种交流D.是外交之路

4.

魏晋南北朝时期,汉族接受胡族饮食时,会用米、面作配料作糁,以姜、桂、橘皮作香料去掉羊的膻腥,以适合汉人口味。北魏鲜卑等民族嗜食寒具、环饼等汉族面食,为适合本民族的饮食习惯而以牛奶、羊奶和面制作,粉饼也要加到酪浆里面才肯食用。这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  )

A.胡汉饮食习惯趋同B.江南经济得到初步开发C.社会生活丰富多彩D.结合实际进行民族交融

5.

隋朝大运河沟通了五大水系,把黄河流域、长江流域连为一体,首次实现了南北贯通, 运漕商旅,往来不绝。 材料表明,大运河的影响是(  )

A.加强北部边防B.加强南北经济的交流C.巩固隋朝统治D.加强中外文化的交流

6.

2019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赴甘肃考察调研,首站来到敦煌的莫高窟。敦煌莫高窟作为艺术的宝库,不同时代的艺术风尚在这里汇集成斑斓景观。敦煌壁画是我国古代宝贵的艺术遗产,下面三幅敦煌壁画反映了该艺术在不同时期的变化。这种变化说明了(  )


宣传善行悲苦的魏晋壁画


幸福祥和隋唐壁画


世俗场景渗入佛界宋朝壁画

A.佛教思想的中国化B.艺术内容的时代性C.市民生活的世俗化D.中外艺术的交融性

7.

北宋在中央以中书门下为宰相机构,负责行政事务;设枢密院,以正副枢密使共掌军政事务,同时又以三司掌财政。这些机构的设置(  )

A.实现了决策的科学性B.践行了三权分立原则C.旨在强化皇帝的集权D.提升了中央行政效率

8.

某中学历史兴趣小组举办瓷器图片鉴赏大会,下列一组最能体现出古人(  )


南朝青瓷刻花单柄壶


唐三彩骑驼乐舞俑


宋代孩儿枕


明代青花扁壶

A.制瓷工艺不断提高,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B.注重生活的情趣,关注对人文修养的追求C.注重吸收外来技术,体现兼容并包的精神D.只追求造型的美观,不考虑瓷器的实用性

9.

中国古代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的成熟经历了较长过程。下表反映了我国古代国家治理的主要趋势是(  )

朝代

秦朝

唐朝

宋朝

明朝

清朝

重大的政治措施

三公九卿制

三省六部制

分化事权,削弱相权

废丞相,设三司

设军机处

A.加强思想控制B.维护国家统一C.加快民族交融D.强化专制皇权

10.

历史离我们很近,我们可以从文物和遗存中感受到历史演进的脉搏。下列文物和遗存反映的主题是(  )


清朝顺治皇帝赐给五世达赖的金册


金奔巴瓶


新疆伊犁将军府


雅克萨反击战使用的神威无敌大将军铜炮

A.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C.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11.

《甲午战争影响:沉痛的转身》一书中写到: 甲午战败让中国蒙受了巨大损失,惟一值得中国人庆幸的是,失败后的中国没有就此沉沦,没有怨天尤人,而是奋起,坦然承认失败,毫不犹豫转身向东,向打败自己的敌人学习。 这反映出(  )

A.近代中国人探索救亡道路的深化B.社会各阶层向日本学习的热情C.维新变法具备了广泛的社会基础D.甲午战争彻底唤醒了民族觉醒

12.

1933年10月,《勤奋体育月报》创刊词疾声呐喊: 强邻压境,国难当头,积极地注重国民体育训练,准备疆场强劲的战士,养成耻雪保国的健儿。这是今后全国体育界的动向,也是全国体育界的责任。 这表明当时(  )

A.国人加强体育训练已成为共识B.七七事变后国人尚武意识被激发C.体育界担当起抗日救亡的责任D.民众的体育观念得到极大的增强

13.

1925年 五卅惨案 发生后,民族企业申新纺织厂由于抵制日货,纱价上涨,产品供不应求,各厂获利较多,在此基础上各厂添置新式设备,收买英商东风纱厂建立申新七厂,并增设申新八厂。这一现象反映了(  )

A.无产阶级革命进入了新阶段B.帝国主义侵略得到有效遏制C.民国时期的重工业发展迅速D.群众运动推动民族工业发展

14.

20世纪50年代,亚洲发生了两大事件。 一件以东北亚的朝鲜为焦点,一件以东南亚印尼的避暑城镇万隆为中心……亚洲和非洲的政治家们连续来北京作友好访问。 可见,这两大事件推动(  )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受到认可B.第三世界国家纷纷崛起C.亚洲成为新的世界政治中心D.中国国际地位大大提高

15.

下图为1960年版1元人民币的正面图案,描绘的是劳动妇女开拖拉机的场景。该设计反映当时(  )

A.已经基本消除了城乡差别B.土地改革运动的蓬勃开展C.我国工业化建设开始起步D.倡导平等建设国家的新风

16.

凉山彝族自治州阿土列尔村建于四川横断山脉上,也称悬崖村,是大范围连片特困地区。2017年政府建成2556级钢梯以方便村民出行,并逐步实现水电和网络供给,至2020年悬崖村整体脱贫。悬崖村整体脱贫(  )

A.是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体现B.保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施C.体现对各民族宗教信仰的尊重D.满足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

17.

在罗马共和国对外扩张的过程中,平民发挥了重要作用,所以他们迫使贵族在政治上作出让步,如《十二铜表法》的制定。据此,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这个时期的罗马正在经历一个民主化的过程。这个 民主化的过程 (  )

A.真正地维护了平民的利益B.实质是维护罗马贵族的统治C.是对罗马对外扩张的否定D.旨在追求现代意义上的民主

18.

随着经济的复苏与发展、城市的兴起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逐渐改变了以往对现实生活的悲观绝望态度,开始追求世俗人生的乐趣。这次运动最先在意大利各城市兴起,之后扩展到西欧各国,带来一段科学与艺术革命时期,被认为是 中古时代和近代的分界 。这场运动是(  )

A.文艺复兴B.启蒙运动C.新航路开辟D.宗教改革

19.

1811年,英国从事农业的人口在全国职业总人口中的比重为35%,工商业人口的比重为45%,其他职业人口的比重为20%;而到1871年时,三者所占比重变为14%、55%和31%。这说明工业革命(  )

A.造成英国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B.导致英国贫富差距加大C.使英国劳动力结构发生较大变化D.推动英国人口不断增长

20.

斯大林去世后,留下了世界一流的军事强国和政治大国的辉煌,也留下了制约苏联进一步发展的政治经济桎梏。因此,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先后实行改革,但都失败了,最终苏联解体。苏联改革的失败给我们留下的最重要的启示是(  )

A.坚持建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B.必须要根据本国国情制定经济政策C.以资本主义思想为指导实行多党制D.要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建立集体农庄

21.

雅尔塔会议期间,美国、苏联就苏联参加对日作战的问题进行了磋商。苏联提出了中国承认外蒙古独立、苏联租用中国旅顺港为军事基地等条件。美国背着中国政府同意了苏联的条件。与此事件性质类似的是(  )

A.《慕尼黑协定》的签订B.《联合国家宣言》的签订C.《开罗宣言》的发表D.《波茨坦公告》的发表

22.

下列图片记录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历史,它们反映的同一主题是(  )


苏军占领阿富汗


抗议北约轰炸南联盟


上海合作组织

A.两极格局下的世界B.世界经济的全球化C.美苏冷战中的对峙D.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

23.

下图为矗立在联合国总部的雕塑《铸剑为犁》, 铸剑为犁 出自《孔子家语·致思》: 铸剑戟以为农器,放牛马于原薮,室家无离旷之思,千岁无战斗之患。 据此判断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是(  )

A.和平与发展B.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C.合作与共享D.反对霸权与强权政治

24.

如下图反映了工业革命的三个阶段。据此可知(  )

A.劳动者的劳动强度越来越大B.科技理论支撑技术进步C.科技发展带来生产方式变化D.信息化普及贯穿全过程

二、材料题

25.

国家治理与社会发展。(17分)
材料一  ①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车同轨。书同文字。

——《史记·秦始皇本纪》

②汉兴,扫除烦(繁)苛,与民休息。

——《汉书·景帝纪》

③隋帝嗣兴(继位),又变前法,置进士等科。

——《旧唐书·薛登传》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任选两项文献,指出相关治国措施并分析作用。(6分)
材料二  马克思主义勾勒了未来社会维护人民利益、实现共同富裕、致力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人类解放的宏观制度构想。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进行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1920年底,农民不堪忍受粮食无偿征集,工业产值也大幅下降。1921年,苏维埃政府用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允许使用雇佣劳动力和出租土地,农民可以自由买卖纳税后的剩余产品……这一系列措施取得成效的同时,也对经济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提供了经验。

——摘编自徐蓝《世界近现代史》等

(2)依据材料二,分析列宁进行社会主义探索的意义。(4分)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围绕不同时期的主要任务努力奋斗。

时期

主要任务

史实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推进社会主义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A______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继续探索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使人民摆脱贫困、尽快富裕起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体制保证和物质条件。

B______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继续前进。

C______

(3)将下列史实填入A.B.C处相应位置。(写序号)(3分)任选一项史实,说明它是如何促进主要任务实现的。(2分)
①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②打赢脱贫攻坚战 ③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材料四  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当今中国的重大时代课题之一。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深深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科学社会主义的先进本质,借鉴吸收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代表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展现了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新图景,是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

——摘编自韩震《中国式现代化打破现代化=西方化述思》等

(4)依据材料四,谈谈你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认识。(2分)

三、小论文

26.

读图,完成下列要求。 (12分)

巴黎公社起义

两次工业革命

《共产党宣言》

明治政府颁布五条誓文

五四运动

萨拉热窝事件

选择材料中相互关联的事件,结合所学自定一个你想论述的观点,加以阐释。(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四、材料题

2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3分)
材料一  文本一通过1973年和1977年冬两次科学发掘,出土了各类生产工具、生活用品、装饰工艺品以及人工栽培水稻遗物、干栏式建筑构件、捕猎的野生动物和家养动物的骨骸及少量的墓葬等文物近7000件。
文本二在村里,房屋多为半地穴式。他们已经种植粟、白菜或芥菜等农作物,并在居住区内建起围栏,饲养猪、狗等家畜。此外,他们还经常去打猎以补充食物。……他们还制作了大批的彩陶。
(1)指出文本一、二所描述的原始居民及做出判断的依据。(4分)写出材料一及问题共同探究的主题。(1分)
材料二
文本三中国古代粮食安全思想由来已久,从先秦开始萌芽,秦汉得以全面发展。隋唐趋于完善,明清最终定型。思想家们注意粮食的市场贸易在解决粮食安全方面的作用,并形成了以民本思想为核心的古代粮食安全思想。在这个思想体系中有着多措并举的制度设计,如,重农思想是保障粮食充足供应的基础,储粮备荒是应对粮食危机的主要方式。
(2)观察图表一,指出从秦至清粮食产量和需求量呈现的总趋势。(1分)用2例两宋时期的具体史实印证阶段四的粮食总产量趋势。(4分)
(3)依据文本三,概括我国古代粮食安全思想的特点。(3分)
材料三  1867—1937年中国粮食(大米、小麦等)分类进出口状况(部分)

项目及时期

进口总量

年均入超

大米进口

大米出入超

小麦出入超

1867—1921

2.76亿

419

466

入超461

出超311

1922—1937

5.2亿

3168

1837

入超1861

入超475

注:出超:出口贸易大于进口贸易总额,称贸易顺差,指该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有利地位;入超:进口额大于出口额,称贸易逆差,指该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不利地位。
(4)依据材料三中的图表,指出1867—1937年我国在粮食进出口贸易中处于的总体地位。(1分)结合所学,指出当时能够影响我国粮食进出口贸易地位的相关因素。(2分)
材料四  20世纪20年代全球经济削弱的一个特点是农业萧条。当欧洲忙于战争而导致农业产量大幅下降的时候,美国、加拿大等地的农民扩大了他们的生产。在战争结束的时候,欧洲农民重新开始他们的农业活动。这些导致了世界范围内的粮食过剩。1925—1929年的粮食产量超过了以往的平均值——产量增加了,但需求量下降,于是世界范围内的粮食价格大幅下跌,农民变穷了。
(5)依据材料四,写出导致世界范围内出现粮食过剩问题的相关生产活动。(1分)指出粮食过剩对当时经济领域产生的影响。(2分)以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为例,写出解决以上问题的具体措施。(2分)
材料五  中共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从世情、国情、农情、粮情出发,提出 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 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目前,我国谷物自给率超过95%,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470公斤左右,比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的209公斤增长了126%,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6)依据材料五及所学所知,为我国的粮食安全战略建言献策。(2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