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度山东省菏泽市高二第二学期期中考试(A)历史试题(15+4)【选择性必修二三】

适用年级:高二级 试卷类型:期中考试 适用省份:山东省 试卷年份:2023年 题数:19 浏览数:357

一、单选题

1.

据考古发现,河南殷王武丁配偶 妇好 墓中出土随葬器物1928件,其中礼器、仪杖、日用器、装饰品等各类玉器756件,占出土器物总数的29.2%,这批玉器玉料基本上都产自新疆。这说明了(  )

A.西域与内地之间的交往历史久远B.商品交换是联结东西方的重要纽带C.丝绸之路加强了中原与西域联系D.早期的民族迁徙推动了东西方交流

2.

南北朝时期,北魏太学设五经博士,学生为州郡选派,多达3000人。南朝宋文帝时,在京师设立四学:儒学、史学、玄学、文学,称为 四学制 。到梁时,学校教育渐渐有了合儒、佛、道于一堂的做法。这些措施得以实施的主要原因是(  )

A.汉代的学制影响深远B.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C.中原先进文化的吸引D.佛教道教的广泛流传

3.

南宋诗人陆游在《鸟啼》中描述:野人无历日,鸟啼知四时:二月闻子规,春耕不可迟;三月闻黄鹂,幼妇闵蚕饥;四月鸣布谷,家家蚕上簇;五月鸣鸦舅,苗稚忧草茂。据此可知宋代(  )

A.实行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B.文化蕴含天人合一的理念C.科举制推动了文学的繁荣D.男耕女织是主要生产方式

4.

史载,南京的服饰在明代万历年间以前 犹为朴谨,官戴忠静冠,士戴方巾而已 。至万历时期, 殊形诡制,日异月新 ,甚至还有用马尾织成巾的,这种马尾巾则又有瓦楞、单纱、双丝的区别。时人感叹: 首服之侈汰至今日极矣 。这种现象反映出(  )

A.地方风俗习惯发生了根本性改变B.中央无法有效节制地方权力C.商品经济的发展冲击了思想观念D.地方官员未能保持清廉操守

5.

19世纪30至60年代是广州 外销画 的鼎盛时期。 外销画 是近代由中国画师采用西洋绘画技法批量绘制、专供输出国外市场的美术作品。画师大多受过传统中国画训练,简单掌握西洋画技法,在创作时会很自然地会加入中国画技法。由此可知, 外销画 (  )

A.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主要载体B.反映了中华文化影响西方艺术发展C.是当时中西方商业贸易的产物D.丰富了中国传统文人画的精神内涵

6.

如图为京师同文馆首任生理学和医学教习德贞手绘教学图,该图能够反映出当时(  )

A.中国医学逐渐式微B.近代科学得到传播C.传统文化受到挑战D.西方医学广受关注

7.

京张铁路修建过程中,詹天佑以创造性的设计克服了种种工程困难,用安全可靠的炸药取代原来的炸药,采用欧美国家铁路普遍使用的姜尼挂钩,并建议清政府在全国推广。1909年,詹天佑被美国土木工程学会吸收为学会会员。这反映出(  )

A.科技进步依赖文明交流B.晚清铁路修建世界领先C.技术交流推动社会发展D.利于文化多元社会发展

8.

如表为1907年清政府学部颁布的女子师范学堂课程设置状况,这表明当时(  )

课程名称

周课时数

比例(%)

通识教育

修身

8

2132

图画

7

音乐

6

体操

8

专业教育

教育学

24

5074

国文

12

历史

6

地理

6

算数

13

格致

8

家政学教育

家事

8

2794

裁缝

15

手艺

15

合计

136

10000

A.传统理念与近代教育相结合B.教育改革旨在促进女性的个性发展C.男尊女卑观念发生根本改变D.教育成为实现男女平等的重要途径

9.

20世纪五十年代初期,苏联服装布拉吉在中国风靡一时,它便捷、轻盈、活泼、经济的特点,受到人们普遍的欢迎。列宁服也受到尤其是政府机关工作人员的偏爱。 做套列宁装,留着结婚穿 是当时年轻人的流行说法。这反映出建国初期(  )

A.审美观念具有时代烙印B.经济水平影响文化交融C.服装设计紧跟世界潮流D.中西合璧成为大众时尚

10.

《汉谟拉比法典》中规定,雇用一个长工,其一年的工资为大麦八斤,一个牧人的一年工资为大麦六斤。法典对泥瓦匠、木匠、成衣匠等手工业者的雇佣工资皆有详细的规定。由此可知,《汉谟拉比法典》(  )

A.注重调节社会关系B.具有鲜明的阶级特征C.保障了平民的利益D.强调对私有财产保护

11.

亚历山大以马其顿国王身份进入亚洲,但每到一地都自认为是当地原来统治者的继承人;他崇尚威严赫赫的东方宫廷礼节,穿波斯、米底君王的衮服,要人们向他行匍匐礼,对他敬若神明。这些举措旨在(  )

A.融合东西方文明B.促进区域间文明交流C.推广古希腊文化D.加强被征服地区统治

12.

如图为印度贵霜帝国银币,正面印有希腊文和贵霜帝国国王肖像。该银币(  )

A.体现了印度商品经济发达B.兼具政治经济多种功能C.说明亚欧大陆间贸易繁荣D.反映古印度文明的中断

13.

中央太平洋铁路公司在1865年给约翰逊总统的一份报告中说: 他们(华工)安详、平和、耐心、勤劳、节俭,(比白人劳工)更谨慎和节俭,因而工资少点也毫无怨言。……如果没有华人,要在《国会法案》规定的时间内建成这个宏大的全国性工程的西段,是完全不可能的。 材料表明(  )

A.华工解决了美国劳动力不足难题B.华工品行得到美国民众普遍认可C.华工的贡献提升了中国国际地位D.华工为美洲的开发作出重要贡献

14.

20世纪70年代之前,澳大利亚政府一直推行 文化同化 政策,即以英格兰文化代替其他民族文化,实行英格兰单一文化政策。事实证明,这个政策是不成功。1979年,澳大利亚政府决定,效仿加拿大等国采纳 多元文化 政策。这一转变可以说明澳大利亚(  )

A.文化同化政策促进民族意识的萌发B.放松了对外来移民的控制C.多元文化政策符合移民国家的国情D.致力于摆脱英国殖民影响

15.

1964年,新加坡提出 居者有其屋 计划,由政府保障中低收入群体的公共住房(即租屋)。20世纪70年代,政府规定:不同族群在房屋配额上按比例随机抽签获得租屋。1989年颁布的《民族融合政策》中规定,租屋必须按照各种族人口比例设定。这些举措(  )

A.意在消除族群间的差异B.增强了东南亚地区的文化认同C.清除了殖民主义/影响D.有利于形成和谐的多元文化

二、开放性试题

1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环境与文化

——据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

文化生态包括自然环境或曰地理环境与人造环境或曰社会环境两大部分。地理环境处于文化生态最基础的层次,它给人类的文化创造提供活动舞台与物质能量源泉。人类发展到任何阶段,都须臾不得脱离地理环境给予的恩惠,并无可回避地受其制约。社会环境指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经济环境与社会制度环境的总和。具有自觉意志的人类的社会实践,首先是生产实践,与地理环境提供的自然资源相结合,造成社会财富,奠定人类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与生产资料,并且愈益深刻地给周围环境打上人在知性指导下的实践的印记,从而使生态环境在自然性之外,又加上人类性,构成文化生态。

                                                                          ——摘编自冯天瑜、何晓明、周积明《中华文化史

根据材料信息,提炼观点,运用中国古代史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言之成理)。

三、材料阅读

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清政府对华工出洋的态度

材料一
福建龙溪县人陈怡老于1736年前往噶喇巴(今雅加达)贸易,娶当地番妇为妻,并生有子女,深得当地华民爱戴。1749年,搭前往南洋贸易商人谢冬发船归国,行至厦门,被查获。皇帝获悉后指示 此等匪民,私往番邦,即干禁例,况潜住多年,或恐吓番夷,或泄漏内地情形,别滋事衅,均未可知 ,并令福建巡抚彻底查清,从严处置。1750年,清政府将 陈怡老交结外国,互相买卖,借贷、 诓骗财物,引惹边衅 例,发边远充军,番妾子女俭遣,银货追入官,谢冬发照例枷杖,凡船只入官。

——摘编自黄小用《晚清华侨政策研究》

材料二
1864年中国与西班牙签订《和好贸易条约》,其中条约第十款: 凡有华民情甘出口在日斯巴尼亚所属各处承工,俱准与日斯巴尼亚国民人立约为凭,无论单身或愿携带家属,一并由通商各口前往。该处官员与日斯巴尼亚国官员查照各口地方情形,会定章程,为保全此项华工之意,但不得收留中国逃人及另有拐卖不法情事

——摘编自芮红磊《湘籍官员对晚清中国出洋劳工政策的影响》

材料三
19世纪末期被非法贩卖至秘鲁、古巴乃至整个拉丁美洲的华工从事着劳动强度巨大的鸟粪开采、甘蔗种植等工作,成为当地社会无法替代的一部分。然而这些背井离乡的华工在当地遭受到了非人的待遇。居住条件极差,监工动辄横加体罚,缺乏最基本的生存保障。清政府在了解到这一情况之后,分别同秘鲁和古巴的西班牙殖民当局签订了旨在禁止中国人非法出洋、保护华工合法权益的《中秘查办华工专条》与《会订古巴华工条款》。之后,清政府在秘鲁和古巴设立领事机构、派遣领事官员,以监督当地涉及华工之事宜。

——摘编自李伟明《拉丁美洲华工研究——以秘鲁与古巴华工案为中心的考察》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政府对于华工出洋及海外华工态度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近代华工出洋所产生的历史影响。

四、开放性试题

1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近代中国博物馆的发展

材料一
王韬于同治六年(1867年)在英国参观博物馆时记录道: 英之为此,非徒令人炫奇好异,悦目怡情也。盖人限于方域,阻于时代,足迹不能遍历五洲,见闻不能追及千古;虽读书知有是物,究未得一睹形象,故有遇之于目而仍不知为何名者。今博采旁搜,综括万汇,悉备一庐,于礼拜一、三、五日启门,纵令士庶往观,所以佐读书之不逮而广其识也,用意不亦深哉。 1895年康有为成立强学会,学会中最重要的四件事为 译印图书、刊布报纸、开大书藏、开博物院 ,他认为 西方借博物馆众人之心思以求实用,合万国之器物以启心思,焉得不富? 从而要求创办博物馆,其中 凡古今中外兵、农、工、商各种新器,如新式铁舰、轮船、水雷大器及各种电学、化学、光学、重学、天学、地学、物学、医学诸机器,各种矿质及动植种类,皆为备购,博览兼收。

——摘编自李军《晚清民国时期对博物馆教育功能的认识》

材料二

1922—1937年新增各博物馆全国分布图

——摘自陈思清《近代中国学校博物馆发展研究(1876—1949年)》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 近代中国博物馆的发展 为题写一篇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五、综合题

1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卡叠什之战

材料一
卡叠什战役铭文是古代埃及法老拉美西斯二世下令刻在卡叠什上纪念碑的铭文。它记录了公元前1274年,埃及与赫梯联盟之间的一场重要战役的经过。以下是卡叠什战役铭文的部分内容

我是伟大的法老,统治整个埃及,我的权力无可匹敌。当赫梯联盟试图入侵我的领土时,我率领我的军队与他们交战,并在卡叠什击败了他们。我们消灭了他们的军队,俘虏了他们的将领,夺取了他们的财富和珍宝。

这场胜利证明了我们的勇气和实力,也证明了我们的神灵的支持和眷顾。因此,我们将永远铭记这个胜利,以及我们为了保卫自己和我们的国家而做出的努力。

材料二
在卡叠什之战中,到底胜利属于谁,说法不一。埃及的铭文说胜利属于拉美西斯二世,赫梯的铭文则说这场战役是埃及的巨大失败。这个战役的结局,并无一方取得决定性的胜利。尽管在埃及神庙的墙上,绘有拉美西斯二世巨大的胜利浮雕,但赫梯国王穆瓦塔鲁认为自己才是胜利者,因为这次战役巩固了赫梯在叙利亚的统治。在此后几年中,双方展开了反复争夺,互有胜负,但双方都被战争拖累得疲惫不堪。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二,评析《卡叠什战役铭文》的史料价值。
(2)结合世界近现代史所学知识,围绕 战争与人类文明发展 提出一个观点,并加以阐释。(要求:观点明确,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