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江苏省南通如皋市高三高考适应性考试(三)历史试题(纲要上下+选择性必修三册)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适用省份:江苏省 试卷年份:2023年 题数:20 浏览数:651

一、单选题

1.

西周时期的社会伦理关系一般适用于同族和亲戚;春秋时期,社会伦理关系不仅适用于宗族和亲戚,在血缘人伦外还增添了异邦、异族的 道路之人 。这一变化反映出春秋时期(  )

A.社会人员可自由流动B.宗法观念日益淡化C.儒家思想影响力扩大D.地缘社会逐渐形成

2.

岳麓书院藏秦简中显示,秦律规定,30户以上的里置典、老各一人;不足30户,与邻近的里共置,如果没有邻近的里,则置典而不置老。里耶秦简中有一则 有27户人家的成里向上级启陵乡请求设置典,却因为已有一典而被驳回 的文书。这两处秦简可以用来研究秦朝(  )

A.法律制度的严苛B.基层组织的结构C.基层自治的状况D.行政效率的提高

3.

唐初的租庸调制以均田制为基础,即使农民分配到的实际土地没有达到法定授田标准,每丁每年也要纳定额的租调。唐中期实行两税法,依户等纳钱,依地亩纳粟,但丁额不废(以便临时差发力役)由此可见,这一改革使(  )

A.赋税原则由税产变税丁B.白银开始成为税收支付手段C.百姓税赋负担相对公平D.政府放松了对户籍制度管理

4.

元朝时,在政治上虽有 内北国而外中国,内北人而外南人 的区分,但文化上北人南往,或南人北上,蔚然成风。北方士人往往以江南一游为荣。南方士人大多以 游孔林 历燕赵 谒京师 作为人生的重要经历。这表明(  )

A.国家统一有利于文化的融合B.文人的尊儒信仰驱动北人南往C.中华文明呈现多元一体特征D.统治政策成为南北交流指向标

5.

明朝时成都是著名的丝织业中心,但 千里无一桑株 ,潞安有著名的丝织业,最盛时 登机鸣杼者,奚啻数千家 其机则九千余张,分为六班七十二号 ,但当地不养蚕缫丝;四川的阆中 家种桑而人饲养 ,却不搞丝织业。这些现象反映了(  )

A.手工工场大量使用自由雇佣劳动力B.农业和手工业生产专业化趋势明显C.江南农业多种经营日益兴盛D.自然经济逐渐失去竞争优势

6.

右表为1838—1862年英国工业品输华值(年平均数),对表中信息的解释合理的是(  )

年度

数值单位:磅

18381842

882495

18431847

2090406

18481852

1664416

18531857

1738872

18581862

4127611

A.英国获得对华贸易特权B.工业革命提高了生产力C.太平天国运动的打击D.近代民族工业的抵制

7.

国民党成立后,宋教仁主持党务和竞选工作。在1912年年底至1913年年初进行的国会大选中,国民党在参众两院均获得了相对多数席位,宋教仁准备以国民党党魁的身份出面组阁。宋教仁此举旨在(  )

A.践行资产阶级民主政治B.贯彻孙中山训政思想C.组织各派反袁革命势力D.阻止袁世凯登基称帝

8.

下图是1930年赣西南地区和闽西地区党员成分的占比情况。这可以从侧面反映出(  )

A.党的工作重心转移B.革命性质发生了变化C.革命统一战线建立D.农民成为革命领导者

9.

九一八事变后,部分东北军和东北义勇军领导的早期抗战相继失败。此时,中国共产党在东北建立多支抗日游击队,至1935年底,抗日游击战争区域扩大到40多个县,抗日游击战争的烽火遍及东北各地。这可以用来说明(  )

A.敌后战场成为全国抗战的主战场B.共产党成为局部抗战的领导力量C.日本对东北地区的殖民计划破产D.全民族团结抗战的局面初步形成

10.

宣传画能够反映一定时期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状况。下图意在 (  )

A.鼓励农民为巩固政权努力奋斗B.激发人民社会主义革命的热情C.宣传社会主义改造的有序推进D.号召农民支持公有制经济发展

11.

1978年11月22日,《人民日报》刊文介绍,日本引进外国技术之多,超过了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到1973年3月为止,日本引进外国技术共25742项,这 使日本减少了进口,节省了外汇支出 。这篇报道(  )

A.表明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得到落实B.预示经济领域出现改革新动向C.体现对日外交政策服务于国家建设D.反映中美建交开阔了国人视野

12.

公元4世纪,日尔曼人开始向罗马帝国境内迁徙,建立起成百上千个封建实体,如公国、伯国、子爵封地、男爵封地,后来还出现基督教的主教国、教会领地,一些自治的城市等等,它们彼此独立,没有统一的政府。这主要反映出(  )

A.西欧社会结构的多元特征B.欧洲诸国均未形成中央集权C.基督教阻碍了欧洲的统一D.城市市民自治具有深厚土壤

13.

15~16世纪之交,本想探寻通往东方航线的西欧各国,经过一系列航海探险活动开辟了通往印度和美洲等世界各地的航路。下方新路线的简介表可以用于证明西欧的探险 (  )

时间

事件

1492

哥伦布从西班牙出发,到达美洲的巴哈马群岛

1497

达·伽马从葡萄牙出发,绕过非洲最南端的好望角,抵达印度

1610

哈德逊获得英国支持,探索北美洲,发现通过大陆的西北通道

1642

荷兰人塔斯曼环航澳大利亚,到达新西兰和塔斯马尼亚岛

A.促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最终建立B.验证了地圆学说的正确性C.使世界各地通过海路建立直接联系D.得益于工业文明的先进性

14.

被称为 印尼国父 的苏加诺认为民族主义不应该是一种狭隘的排他主义,他将团结了共产党的孙中山作为民族主义者的榜样,号召印尼的民族主义者与穆斯林以及马克思主义者团结起来,推翻荷兰的殖民统治。这一主张意在(  )

A.获得亚洲各国人民的同情支持B.凝聚民族力量争取国家独立C.推动亚洲民族民主运动新高潮D.表达对北伐战争的深切同情

15.

美国的外交倾向往往不受总统更换的影响。1955年初,美国正式在亚洲地区实施海外教育项目,强调 通过分享知识、技能和技艺,推动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改善人民生活水平 ,同时要 促进其他国家对美国的更好的理解;增进美国人民与其他国家人民间的相互了解 。据此可知,该项目(  )

A.扩大了北约的势力范围B.是对杜鲁门主义的延续C.标志冷战重心转向亚洲D.导致世界殖民体系瓦解

16.

下图为表现美国总统特朗普(2017—2021在任)贸易政策的漫画,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政治多极化成为了时代潮流B.美国市场经济体制受到破坏C.经济全球化成为一把双刃剑D.贸易壁垒破坏市场发展前景

二、材料阅读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一
明朝放弃元朝凭借边疆向外扩张的做法,继承汉唐 守中治边 的治边之策。朱元璋分封的诸子大都遣镇北方。同时,为防范北方游牧民族南下,明朝修建九边重镇,修缮长城并驻守重兵,以强硬的军事手段应对北方游牧势力。在南方边疆地区,明朝以卫所驻守各地;在卫所以外的边远地区,推行土司制度,官府对其 不过岁输贡赋,示以羁縻

——摘编自方铁《论元明清的边疆治理制度》

材料二

顺治年间

达赖五世进京,顺治帝待以殊礼,并赐给达赖五世黄金550两、白银11000两,大缎1000匹及珠宝玉器和马匹

康熙年间

清宗室之女固伦荣宪公主、和硕端静公主等七人,下嫁科尔沁蒙古部的亲王、郡王

雍正年间

雍正帝对前代贬低夷狄不以为然,认为蒙古及边诸部落,俱归版图,……乃中国臣民之大幸,何得尚有华夷中外之分论哉!;始设置驻藏大臣;在西南先后改东川、乌蒙、镇雄土府为府、州,设流官并派兵镇守;青海蒙古正式编旗,共置蒙古28旗,由西宁办事大臣兼任盟长

乾隆年间

颁布《理藩院则例》、《蒙古律例》、《回疆则例》、《西藏善后章程、《钦定西藏章程》

——据《中国大通史·清(1644—1840)》整理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朝边疆治理的特点。(5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清朝边疆治理中的制度创新。(4分)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明清时期治边理念的变化。(6分)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唐律疏议》中的量刑原则

原则

内容

尊长卑幼相犯

尊长犯卑幼者减免,卑幼犯尊长者加重

夫、妻妾相犯

夫犯妻妾者减免,妻妾犯夫者加重

良贱相犯

凡下犯上递加一等,上犯下递减一等

主奴相犯

原则上相用父祖子孙相犯之例,主犯奴减免,奴犯主加重

——摘编自李放《法学问题集解》

材料二
公元5世纪晚期,各日耳曼王国在教会 智人 的协助下纷纷编撰成文法典,史称 蛮族法典 。公元643年编定的《伦巴第(日耳曼人建立的封建王国)法典》规定,凡罗马人与伦巴第人之间发生争讼时,一律适用伦巴第法;而在罗马人自身之间发生争讼时,则适用罗马法。8世纪该法典进行了重大的法律改革,主要内容是:(1)在序文中引用圣经作为治国的指导思想;(2)尊奉教皇为全世界宗教界的领袖,承认教会的释奴权力和方式具有法律效力;(3)采用罗马法和教会法关于遗产继承的法律规范。

——张学仁《浅谈罗马法与日耳曼法的融合》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律疏议》量刑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5分)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 蛮族法典 形成发展的历史背景。(5分)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律与罗马法在中古东西方社会发展中的共同地位。(2分)

三、开放性试题

19.

世纪 与历史研究】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某校历史研究小组的同学以《18世纪的欧洲——扩张的时代》为题,研究欧洲百年的整体特征,试图从全局的视角理解社会各元素之间的关系。
研究目录如下:

18世纪的欧洲——扩张的时代

思想解放运动的发展:启蒙运动高潮的来临

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美国独立战争与法国大革命

资本主义经济的扩张:工业革命的发生与扩展

海外殖民扩张:英法殖民活动

请参照上述研究思路,任选中外近现代史上的一个世纪,另拟标题,设计目录,并简要阐释设计理由。(要求:标题明确,设计合理,阐释充分,逻辑严密)

四、材料阅读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
材料一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人口的流动大致可以分为两种类型:政府主导的社会人口流动和社会人口的自发流动。1958年后的两年半内,由于工矿业发展而致2500多万人从农村流出。20世纪50年代末政府发动支边运动,仅在1959年和1960年就有17个省、自治区动员和安置支边青壮年及退伍兵99.7万人。同时, 农村分配上的某些平均主义 引起一部分农村人口自由流动。在三年严重经济困难时期,政府从1961年开始大力精减非农劳动力和城市人口,加强农业生产。到1963年7月精减工作结束时,全国在两年半的时间内共减少职工1887万人。在 大跃进 中被动员支边的人员也大批倒流回内地。

——摘编自赵入坤《20世纪五六十年代之交的人口流动与管理》

材料二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人口迁移流动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改革开放初期全国省际流动人口不过几百万;全国流动人口小学学历占比接近40%;省际流动人口的流入地主要为东北老工业基地和中部地区;迁移原因多为婚姻迁入、家属随迁、投亲靠友等社会原因。到2015年,全国流动人口达2.47亿,此后流动人口数量开始缓慢下降,流动人口规模逐渐进入调整期。流动人口中初中、高中和大专及以上学历的占比都有明显上升。2017年,务工经商迁移流动人口比重达63.1%;2018年,东部地区净输入农民工达5398万,而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都为农民工净输出地区。人口迁移流动在给流入地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活力的同时,也面临着难以融入城市等问题,流出地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留守老年人的家庭养老等问题逐渐凸显。

——摘编自高向东、王新贤《新中国成立以来人口迁移流动特征及趋势》

(1)根据材料一,概括20世纪五六十年代之交我国人口流动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影响人口流动的政策性原因。(7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口迁移的发展趋势。请结合所学知识,就我国人口迁移带来的问题,尝试提出解决建议。(6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