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工匠
”一词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逸周书.文传解》中记载:
“山林以遂其材,工匠以为其器"。东汉的《说文解字》中解释为
“工者,巧饬也。百工皆称工、称匠。
”《管子。立政》说道:
“工事竞于刻镂,女事繁于文章,国之贫也……工事无刻镂,女事无文章,国之富也。
”《考工记》中记录了大量有关器物制造的标准尺寸和技术要求,书中从零件制造、工艺应用、材料选择、规格要求以及成品检验等环节都进行了详尽叙述……被封建统治者、士大夫、官吏文人所鄙视的科学技术终究要发展,但是只能在农业、手工业生产实践的基础上,依靠匠人经验的缓慢积累而自发地发展。崇德尚贤、德艺兼修也成为中国古代工匠砥砺技艺、修身养性的专业职责与精神追求。
——摘编自赵薇(中国古代工匠精神特点及其价值追求》
材料二
19世纪30年代,德国最初在制造业上采取偷师、模仿英法制造业的方式,假冒伪劣现象严重。1887年,英国在修改《商标法》条款时,带有侮辱性地规定,所有德国进口商品必须标明
“德国制造
”,19世纪90年代开始,德国在深刻反思的情况下开始学习美国,大力促进应用科学研究。德国工匠勤奋、严谨、有序、热情的工作态度无不体现着宗教追求,充满着理性精神的德国哲学渗透着德意志民族内向、深沉和善于思辨的民族品格。从1907年德国建立第一个旨在主张标准化和批量化生产设计组织——德意志制造联盟起,截至目前德国已经基本建立起了涵盖主要行业与产业的标准起草组织。一战后,德国相继出台了《反对限制竞争法》《企业基本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用以规范企业的治理结构和能力,并适时进行修订。德国著名的伍尔特集团,自1945年成立以来,始终如一地生产
“螺丝";这一单一产品,其产品在很多领城是不可替代的。德国鼓励技术工人移民,在德国工作的技术
“工匠",享受永久居留权。德国
“工匠
”培育的最主要渠道是职业教育,有近80%的年轻人接受不同形式的职业教育,而且职业教育几乎覆盖所有职业。在工匠精神的影响下,德国在机械、钢铁、电气、化工等领域打下深厚根基,
“德国制造
”声名显赫。
——摘编自徐春辉《德国“工匠精神”的发展进程、基本特征与原因追溯)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 所学知识,指出古代中国工匠精神产生及发展的特点。(6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德国工匠精神形成的原因,并分析其影响。(12 分)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古代中国和近代德国工匠精神的共同价值追求。(7 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