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河南省商丘市虞城县九年级三模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九年级 试卷类型:中考模拟 适用省份:河南省 试卷年份:2023年 题数:25 浏览数:432

一、选择题

1.

伸手一摸就是春秋文化,两脚一踩就是秦砖汉瓦。 这句话形象地指出了中原地区(  )

A.历史文化资源丰富B.科技水平领先世界C.建筑工艺水平高超D.国家政权更迭频繁

2.

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下列出土文物可用于研究(  )


贾湖遗址出土的炭化稻粒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猪纹陶钵

A.人类的起源演进B.远古的神话传说C.原始的农耕生活D.早期国家的建立

3.

下表归纳了孔子所教部分学生的出身。这体现孔子主张(  )

学生

出身

司马耕、孟懿子

贵族阶层

颜回、仲弓、子路

平民阶层

公孙龙、任不齐

楚国人楚国当时被视为蛮夷之邦

A.有教无类B.因材施教C.以德治国D.仁者爱人

4.

有学者统计,自西汉至南北朝官府藏书量:西汉以前共1033部,东汉1100部,三国1122部,晋2438部,南北朝7094部。这些数据可以说明造纸术的发明(  )

A.提高了纸张的质量B.促进了各国文化交流C.便利了典籍的流传D.加速了经济重心南移

5.

阅读下表材料,可以比较出长城和大运河的共同点是(  )

长城

大运河

秦汉时期,抵御了北方游牧民族南下,保护了中原北部地区的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

大运河成为联系南北的交通大动脉,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A.抵御了匈奴侵扰B.加强了经济联系C.促进了南北交流D.巩固了国家统一

6.

唐诗有云: 蕃人旧日不耕犁,相学如今种禾黍 女为胡妇学胡妆,伎进胡音务胡乐 。这反映出唐代(  )

A.商品贸易繁荣B.民族交融加强C.中外交流频繁D.民族政权并立

7.

郑和船队把中国的一些生产技术、生产工具,医学等带到了沿途国家,带动了当地的发展与进步。船队回国时,一些国家还派出使者随行,来到中国。这表明郑和下西洋(  )

A.开创了亚非海上交通线B.加强了各国间的友好交往C.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D.发展了亚非地区平等贸易

8.

下列图片所示内容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


林则徐虎门销烟场景图


三元里平英团旧址三元古庙


太平军大破洋枪队绘画

A.中国人民的抗争B.近代化早期探索C.民族危机的加剧D.自然经济的解体

9.

他们把最大希望建立在争取皇帝、劝说封建统治阶级自己来主动进行改革上面。由一个封建皇帝下命令自上而下地进行资产阶级改革……这当然只能是一种幻想。 材料描述的是(  )

A.洋务运动B.戊戌变法C.辛亥革命D.新文化运动

10.

当凡尔赛的调停人没有将这个丢失的省份还给中国时,在北京的学生和知识分子中间爆发了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这场运动是中国历史上民族感情最强烈、最普遍的表露。 材料中的 这场运动 指的是(  )

A.义和团运动B.五四运动C.北伐战争D.一二·九运动

11.

我们……谨决于本月四号午刻宣布京汉路全路总同盟大罢工……全路一切进行,于罢工期内,全视总工会命令而定,我们是为争自由作战,争人权作战,决无退后的。 这段材料体现出(  )

A.全国工人运动高涨B.工农武装割据形成C.中国革命转危为安D.中日民族矛盾激化

12.

1949年1月10日,国民党徐州 剿总 瓦解,军队被歼55.5万人,长江以北的华东、中原地区基本被中共所控制,南京国民政府统治的中心失去了屏障。材料描述的战役是(  )

A.辽沈战役B.淮海战役C.平津战役D.渡江战役

13.

1950年冬,湖南省修堤坝2.2万座,修沟渠4000多千米,受益耕地750万亩。这反映出土地改革(  )

A.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B.摧毁了封建土地制度C.奠定了国家工业化基础D.巩固了新生人民政权

14.

20世纪70年代末,深圳流传着 深圳只有三件宝,苍蝇、蚊子、沙井蚝;十屋九空人离去,村里只剩老和小 。之后短短的几年内,深圳建设成了一座繁华的现代化城市。与深圳巨变相关的是(  )

A.乡镇企业的崛起B.国企改革的深化C.经济特区的建立D.浦东新区的开发

15.

下列史实共同反映的主题是(  )

199211月,大陆海协会和台湾海基会达九二共识

199771日,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19991220日,中国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

A.民族团结B.祖国统一C.国防建设D.外交成就

16.

希腊神话中,神人同形同性,神既有人的体态美,也有人的七情六欲,参与人的活动。这体现出希腊神话的(  )

A.人文色彩B.竞争意识C.浪漫主义D.写实风格

17.

从15世纪末开始人们认识世界的视野发生了重大变化,由亚欧 整体 扩展到欧亚非美四大洲联系为一个整体。与这一变化有关的是(  )

A.中世纪城市复兴B.新航路的开辟C.文艺复兴运动D.工业革命完成

18.

英国《权利法案》对国王在政治、经济、宗教等事务中的权力进行了严格限制。美国1787年宪法在国家权力方面采用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相互制衡的原则。上述两个文献内容体现的相同目的是(  )

A.加强封建专制统治B.约束统治者的权力C.发展资本主义经济D.宣扬自由平等思想

19.

明治天皇即位之初,就发表亲笔信,宣称将 开拓万里波涛,布国威于四方 。这体现明治政府意图(  )

A.加强中央集权B.提倡 文明开化 C.进行侵略扩张D.实行 殖产兴业

20.

在赢得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的同盟中,主要成员之间的关系已经破裂,它们尽管还没有发生军事冲突,但在意识形态和地缘政治方面,却已经处于对抗状态。 这种 对抗状态 正式开始于(  )

A.杜鲁门主义的出台B.马歇尔计划的实施C.北约 华约 建立D.欧洲共同体的成立

二、材料题

2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5分)
材料一  中华民族姓氏的来源相当复杂,主要有几类:母系氏族社会时期,每个氏族都有自己的族号,这个族号就是 。周朝建立后大封诸侯,如鲁、晋等,这些国名后来成为氏。周宣王时,程伯休父出任掌管军事大权的官职司马,后人遂以司马为氏。北魏孝文帝推行改革,改鲜卑姓为元,穆等。此外,住在池边的人以池为氏,住在柳下的人以柳为氏。

——摘编自程裕祯《中国文化要略》

材料二  洪秀全称王后,在其长子 天贵 的名字后加了一个 宇,希望其永保社稷、代代为王。新中国成立后, 卫国 跃进 忠红 等名字屡见不鲜。改革开放后,四字非复姓名字出现,进一步体现了人们特立独行的特点。

——摘编自张军红《从姓名用字透析21世纪以来国民思想变迁》

(1)据材料一,归纳中华民族姓氏的来源。(3分)
(2)据材料二,概括中国人名字中隐含的内涵。(2分)

2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6分)
材料

新政之大事年表

同治元年(1862

李鸿章奏设同文学馆于上海,译出西书颇多

同治四年(1865

李鸿章在上海设江南制造总局

同治五、六年(1866—1867

左宗棠奏请在福建设船厂,附设船政学堂

同治六年(1867

设同文馆于京师

同治十一年(1872

设轮船招商局

光绪元年(1875

筹办铁甲兵船

光绪二年(1876

设船政学堂于福州,并派船政学生赴英、法学习造船和驾船

光绪六年(1880

设水师学堂于天津,又设电报局

光绪七年(1881

设开平矿务局

光绪十四年(1888

李鸿章成立北洋海军

光绪十五年(1889

总署请造铁路,张之洞请筑卢汉线

——摘编自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1)材料中的 新政 是哪一历史事件?(1分)
(2)根据材料,概括 新政 的主要措施。(3分)
(3)有学者称 新政 自强运动 ,还有学者称之为 同光新政 自救运动 。你认同其中的哪一种称呼?简要说明理由。(2分)

2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7分)
材料一

从1950年起联大讨论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时支持中国的票数统计表

年份

1950

1956

1960

1965

1970

1971

联合国成员数量

60

80

99

117

127

132

支持中国的票数

10

24

34

47

51

76

材料二  如果没有中国这个拥有7亿多人民的国家出力量,要建立稳定和持久的国际秩序是不可设想的。 美国在亚洲的军事力量主要是为遏制中国,要想从亚洲撤出力量就必须改善对华关系。此外,美国的巨商和财团早就把眼光瞄准了中国这个 东方神秘的国度 。恰在此时中苏关系恶化,给美国提供了一个改善对华关系的极好契机。

——摘编自侯峻《1972年中美关系解冻原因论析》

材料三  中国广泛参与多边经济、社会领域的活动,在环境、粮食、难民、妇女等全球性问题上发挥了积极作用。中国已与世界上180多个国家建交,参加了100多个政府间国际组织的工作。中国举办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亚信峰会等重要国际会议,加强国际合作。

——摘编自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

(1)据材料一,指出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外交事业的发展变化。(2分)
(2)据材料二,分析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改善的原因。(3分)
(3)据材料三,指出新时期中国在国际政治中的地位,并说明理由。(2分)

24.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6分)
材料一

1853—1861年俄国历史大事记(部分)

时间

历史事件

1853—1856

克里米亚战争,俄国战败;

国家预算赤字达7.96亿银卢布,超过每年国家赋税收入的2倍;

俄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先驱赫尔岑创办《北极星》,旨在唤醒人们沉睡的意识

1856

沙俄在欧洲的34省播种面积比1852年减少35%,谷物出口只及战前的1/3

1856—1861

农奴争自由运动风起云涌,成为国家脚下的火药库

18612

亚历山大二世批准《二月十九日法令》,农奴制被废除。

——摘编自张广翔《俄国1861年改革新论》

材料二  19世纪60年代,沙皇政府以官方订货方式来刺激工业生产;开办技术学校,培养技术人员;出版有关杂志,以交流生产经验;1868年准许免税进口冶金,机械制造,钢轨工业所需要的生铁、熟铁和一部分机器。在1861年改革后注意引进西方先进国家的机器设备、重要工业原料和新技术。

——摘编自张桂荣《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再思考》

(1)据材料一,指出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历史背景。(2分)
(2)据材料一、二,概括19世纪60年代俄国经济改革的特点。(3分)
(3)综上所述,从俄国改革中你获得了什么智慧?(1分)

三、小论文

25.

请依据下面图片反映的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写一篇80—120字的小短文。(要求:题目自拟,史实正确,语句通顺,表述完整,体现图片内容之间的对比) (6分)


《剪刀差》漫画


一带一路,共建繁荣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