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江苏省扬州中学高三考前模拟历史试题(纲要上下+选择性必修三册)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适用省份:江苏省 试卷年份:2023年 题数:20 浏览数:576

一、单选题

1.

1954年发现的盘龙城遗址说明商王朝(公元前16世纪—公元前 13世纪)的政治版图已到达了长江流域 ,并在长江流域形成中心城市。这一现象(  )

A.折射出中华文明起源多元化特点B.体现出商王朝实现了对地方的直接管理C.有利于南北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D.表明历史真伪的印证必须通过考古实证

2.

战国时期各国大多先于边地设郡,齐国却始终没有设郡,而是将全国划分为五都;各国的官僚机构基本都走上了 官分文武 的道路,但楚国仍沿袭春秋旧制,以令尹为最高官职,其他官职设置更加五花八门,异多于同。这一现象反映了各国(  )

A.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B.求同存异谋发展的趋势C.民族交往交融程度不一D.封建政治体制开始产生

3.

若夫终日驰骋,劳神苦形,罢车马之用,抏士卒之精,费府库之财,而无德厚之恩,务在独乐,不顾众庶,亡国家之政,贪雉兔之获,则仁者不繇也。 出自司马相如的《上林赋》,这段文字的特点是(  )

A.恬静安宁,朴素绮丽B.铺陈排比、辞藻华丽C.朴实生动、传播广泛D.脍炙人口、千古绝唱

4.

有学者指出: 实施《地令》或《田令》时,北魏、北齐采用双轨制:对待北鲜卑拓跋族聚居区来说确实是普遍授田制。对汉族为主聚居区,则只是限田制,同时也是一种户籍登记制度。隋唐未见按《田令》规定给吏民实际授田与土地还受的实例;相反,可直接反映未曾实际授田与土地还受的实例却很多。 材料主要反映了( )

A.均田制缺乏实施的社会基础B.土地所有权的变更趋于频繁C.土地归属观念影响制度实践D.农民人身依附关系有所松弛

5.

清代,合会、行会、善会等经济性会社迎来了大发展时期。《广志绎》载: 告助者,亲朋或征逋追负而贫不能办,则为草具,召诸友善者各助以数十百而脱之。 由此可见,清代经济性会社(  )

A.推动了资本主义萌芽发展B.开创了基层经济互助的良风C.增加了政府基层治理成本D.为社会治理贡献了民间力量

6.

1895年8月2日,光绪帝下诏: 中国原有局厂经营累岁,所费不赀,办理并无大效;亟应从速变计,招商承办,方不致有名无实。……一切仿照西例,商总其事,官为保护。若商力稍有不足,亦可借官款维持。 由此可知,光绪帝意在(  )

A.引进西方的股份制度B.变革官办企业的经营方式C.加强对洋务企业控制D.大力扶持私营企业的发展

7.

南京临时政府实行 平和主义 外交政策,明确宣布清政府 与各国缔结之条约 所借之外债 所让与各国国家、各国之个人种种权利 继续有效。这表明南京临时政府(  )

A.继承清政府外交政策B.急于扩大统治基础C.获得国际社会的认可D.对现实的必要妥协

8.

1932年7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在苏区发行不同面值的纸币、银币和铜币,即 苏币 。折价收兑国民党区域银行货币,私人钱庄、商铺土杂钞一律取缔。 苏币 发行旨在(  )

A.践行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B.打击地主商人的封建剥削C.遏制经济危机波及到苏区D.反击国民政府的币制改革

9.

面对当时国民党行军计划及实际路线的规划,中原解放军在给中央电报中汇报 困难颇多 。毛泽东给陈毅、邓小平、粟裕等人的电报中则提出 截断宿蚌路,歼敌于淮河长江以北 的战略方针, 夹其额 、揪其尾、断其腰、置之于死地而后已 ,对敌人各个就地歼灭。据此可知,该战役是(  )

A.徐州会战B.挺进大别山C.淮海战役D.渡江战役

10.

有学者认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不仅标志着中国周边外交战略的形成,而且也意味着在西方国家对华实行孤立遏制政策的情况下,中国对亚洲的集体安全政策的提出。该学者意在强调(  )

A.放弃一边倒外交策略的必要性B.构建务实的国际关系体系C.建立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D.打破西方国家的外交孤立

11.

下图为我国20世纪60年代前期的一幅宣传画,这一作品反映的事件(  )

A.推进了中西部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B.指导方针是备荒、备战、为了现代化C.建设重点在西南、西北和东北地区D.从经济建设和生态建设战略布局考虑

12.

《吉尔伽美什与阿伽》是古代两河流域史诗中最短的一部。该史诗中没有神灵,只有人类活动,记载的事件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千纪前期。史诗还透露了当时国王决策需要咨询长老议会和人民大会,并且不能随意推翻后两者的意见等信息。据此可知古代两河流域(  )

A.没有受到神学影响B.深受印欧人迁徙影响C.专制王权尚未形成D.最早确立了民主政治

13.

蒙田(1533—1592年)是法国的教育家,他反对一些教师只是一味的教学生希腊拉丁语和诗词散文,而忽略了学生的思想和品德教育,他主张教育 追求的是自我认知的升华以及对动态的转瞬即逝的自然本质的探究。 这一主张(  )

A.打破了罗马教会神权统治B.有利于人文主义思想深入发展C.反映了民主平等的教育观D.体现了民族意识对教育的影响

14.

观察下图,关于西方殖民者殖民区域变化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

A.垄断资本的推动B.列强资本原始积累的需要C.重商主义的要求D.列强殖民扩张模式的转变

15.

1946年,英国宣布结束对约旦的委任统治,承认约旦独立;1947年6月 ,英国公布《蒙巴顿方案》,即《印度独立法案》,8月15日英国殖民当局分别向国民大会党和穆斯林联盟移交权力;1948年,锡兰(斯里兰卡)独立,成为英联邦的一个自治领。这些事件(  )

A.表明英国殖民政策随形势进行相应调整B.反映了社会主义力量的进一步增强C.推动了帝国主义在亚洲殖民体系的瓦解D.促使亚非民族独立运动进入新阶段

16.

据表1数据可知(  )

表1

年份

海外分支机构总产值占GDP的比例

海外分支机构销售额占GDP的比例

海外分支机构出口总额占全球出口额的比例

1985

477%

2002%

3030%

1995

599%

2763%

1486%

2005

903%

4618%

3231%

2010

1024%

3998%

3304%

A.世界经济在曲折中获得发展B.跨国公司主导经济全球化C.跨国公司推动世界贸易发展D.国际分工向广度深度发展

二、材料阅读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2分)
材料一
中国人长期专注于内部事务,自秦汉以来几乎都采取向内发展的模式。对外部的态度并非像西方国家一样,多以政府和侵略来获取更多的资源。中国历代统治者绘制地图多用于疆域、政区、土地分配、交通水利、攻势防御等。明代的 世界地图 《四海总图》中 ,天下以中国为核心,中国的四周环绕着一些岛国,岛国再向外扩展则是无边无际的大海。

——摘编自王霜 朱文涛《试析中国古代地图的美学观念和形式表达》

材料二
清末湖南浏阳人卢形编绘了一套以 中国 为图名的《中国历史战争形势全图》。从图集中对战争英雄的谱系叙述来看,绘者多奉黄帝、岳飞等汉族英雄为圭臬。1913年北洋政府陆军部就批示道: 该著考据确凿,图说详明,以之列于文武各学校,不独开治史之门径,兼可收尚武之精神。 同时,民初以来国民教育中有关历史疆域与沿革地理的内容,无不以统合中华民族、振兴爱国精神为归旨。这一时期历史疆域地图的编绘,也已开始摆脱 汉族空间 主义,注重边疆历史地理的书写,呈现出民族化与多元化的风格。

——摘编自李鹏《清末民国中国历史地图编绘与民族国家建构》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地图绘制体现的思想特点,并分析这一特点形成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民初中国地图绘制出现的变化,并说明其影响。(6分)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6分)
材料一
在复杂的斗争环境中,苏区合作社不仅是一个经济组织,还是一个战斗组织。合作社的经济功能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解决红军家属在生产生活上的困难从而保证";扩红"运动的顺利开展;二是生产和收集粮食、筹集物资以满足前线需要。合作社的政治功能主要表现为查处和清除混入合作社的阶级异己分子和腐败分子 ,维护贫困农民在合作社中的地位 ,保证合作社的纯洁性。

——摘编自易棉阳《中央苏区合作运动与相关革命运动的关系研究》

材料二
1950年7月,中华全国合作社工作者第一届代表会议召开,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合作社法 (草案)》等重要文件,成立了中华全国合作社联合总社,统一领导和管理全国的合作社。经过最初几年的发展 ,农村供销合作社已有社员1.5亿,供销社在全国形成了一个上下连接、纵横交错的全国性流通网络。这一时期,农业生产合作社快速推进,1951年成立互助组,1953年开始大规模推进初级合作社和高级合作社建设,1957年后,人民公社在广大农村逐步建立。

——摘编自彭远国《中国供销合作社历史变迁与制度创新研究》

材料三
1984年,供销合作社在恢复 三性 (群众性、民主性、灵活性)的基础上,深入进行了以 全民 集体 官办 民办 为核心的改革 ,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发展多种经营方式,发展农村商业网点。1995年,党中央、国务院明确了供销合作社的性质、宗旨、地位和作用,并决定恢复成立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我国的供销合作社进入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摘编自张希深《中国供销社发展研究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央苏区农业合作社发展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合作社发展的特点,并谈谈你对新时期供销合作社发展的认识。(10分)

1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19世纪50年代起,英国正式拉开了革新吏制的帷幕。1853年,斯坦福·诺斯科特和查理 ·屈维廉爵士的《关于建立英国常任文官制度的报告》,痛陈了当时政府官吏制度的痼疾,同时提出了改革的原则性建议:(一)建立公开的、竞争性的考试制度,择优录用文官;(二)根据不同的教育程度,把文官分为高级和低级两大类;(三)对各部的文官实行统一管理,各部文官可以互相转调;(四)严加考核文官平素的工作,根据他们的工作成绩和勤奋程度加以擢升。1855年,内阁颁布了《关于录用王国政府文官的枢密院令》,决定成立三人文官委员会,独立主持文官考选事宜。1870年,内阁又颁布了第二个改革文官制度的枢密院令,一切文官的任命都必须根据文官委员会的规定,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方能录用。至此,英国文官制度最终形成。

——摘编自顾新生《近代西方资产阶级的文官制度》

材料二
英国文官制度的这种纯粹的职业性还是非常有理由值得其他实行不同制度的国家妒忌的——它能让政府在交替过程中产生的脱节减到最小并保持最高的效率。

——摘自【英】玛格丽特·撒切尔《唐宁街岁月》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文官制度确立的历史背景及其特征。(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对玛格丽特 ·撒切尔观点的理解。(4分)

三、开放性试题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图4

从材料中提炼三条信息,围绕 新中国的农业生产 拟定一个论题并进行阐述。(要求立论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