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河北省衡水中学高三第五次综合素养测评历史试题(纲要上下+选择性必修三册)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适用省份:河北省 试卷年份:2023年 题数:20 浏览数:482

一、单选题

1.

近年来,在章丘焦庄、桓台李寨、广饶五村等大汶口文化时期的墓葬中均有玉石制品出土,常见制品有镰、璇矶、兰角形器、环、璧等,大致可分为工具和装饰品两类,且多为贵族穿着和祭祀用器。学者研究认定其制品工序一般为:选材→成坯→琢制成形→局部加工(如穿孔等)。据此推知,该地区当时(  )

A.区域联系趋于频繁B.玉石文化已初步显现C.阶级对立日益严重D.手工业农业开始分离

2.

下表为东汉至魏晋时期的户口数表(据当时官府户籍统计所得约数)影响其中数量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朝代

时间

户数

口数

东汉

157

10677960

56486856

263

663423

1466423

4432881

7672881

263

280000

940000

280

523000

2300000

西晋

280

2400000

16160000

A.社会秩序的变动B.户籍制度的调整C.中央集权的消长D.人口的大量流动

3.

唐武德四年,铸行开元通宝钱时即下令 敢有盗铸者身死,家口配没 。《唐律疏议》亦明文规定: 诸私铸钱者,流三千里;作具己备,未铸者,徒二年;作具未备者,杖一百。若磨错成钱,令薄小,取铜以求利者,徒一年。 上述规定,旨在(  )

A.弥补中央财政的入不敷出B.彰显国家律令的至高权威C.保障通宝制钱的法币地位D.增加财政收入以应对钱荒

4.

唐人小说以描写达官贵族和名士贤媛为主,而在宋代,无论话本还是文言小说,普通民众中的小市民、工匠、商贾、农民、医巫、僧道、店员、伙计、村姑、姆女,都能荣膺小说主角。这一变化,反映了宋代(  )

A.程朱理学兴起导致民众价值观念的改变B.社会阶层流动增强加剧门第观念的淡化C.印刷术的兴盛促进了书籍出版业的发展D.商品经济发展带来文学受众群体的变化

5.

下图为《清朝疆域图(局部)》。据图并结合所学判断,下列在①、②、③、④四地实施举措的说法,符合清朝史实的是(  )

A.①地:设立都司、卫、所B.②地:设盟、旗两级单位C.③地:封僧俗领袖为 D.④地:开始实行土司制度

6.

洋务派薛福成认为: 四人风气,最重条约,至于事关军国,尤当以万国公法一书为凭似宜将万国公法,通商条约等书,多为刊印,颁发州县 ;否则 偏于刚者,既以违约而滋事端;其偏于柔者,亦以忘约而失体统 。这表明,薛福成(  )

A.主张与西方建立平等外交关系B.已经拥有近代外交观念C.提倡用国际法解决国际争端D.致力维护传统宗藩关系

7.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周学熙曾经两度出任财政总长,他凭借着袁世凯,徐世昌、熊希龄等政府要员的支持,以政府为后盾,积极贯彻 整理田赋,调整盐产,清理官产,实行烟酒公卖 筹办实业银行和兴办工业 等财政方针,这些方针的实施(  )

A.促进了民族工业的迅速发展B.推动了官僚资本主义的产生C.反映了民族危机在不断加深D.有利于抵制外国经济的入侵

8.

抗日战争时期,以中国共产党为核心的,以农抗会和妇抗会等群众组织为基础的现代行政体系在敌后根据地出现,并成为乡村社会新的权力中心,在此基础上,1941年前后地方政权建设在华中抗日根据地全面展开。这一现象(  )

A.影响了中国传统乡村面貌和发展方向B.成为中国共产党地方政权建设的开始C.体现了新的乡村政权建设在全国展开D.推动了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9.

一五 计划期间,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社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11.3%。同时期苏联东欧国家年均增长5.7%,非洲国家年均增长4.5%,拉丁美洲国家年均增长5.2%,亚洲国家和地区(不包括日本)年均增长5.2%。这说明(  )

A.社会主义制度具有优越性B.中国实力已超越了苏东国家C.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正确性D.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成功开辟

10.

以下是1976—1980年中国代表团出访情况统计表(部分),这可以说明(  )

年份

中央党政代表团

教育科技代表团

中央领导

部委办

经贸专题

1976719776

13

93

49

25

1977719786

30

135

8

103

1978719796

37

112

63

70

1979719806

32

113

65

91

A.全方位外交格局的初步形成B.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成为共识C.经济建设成为党的工作中心D.对外开放融入世界的愿望迫切

11.

罗马军队由执政官统帅,法律规定执政官一年一任,随着罗马的扩张,罗马军队远离罗马城作战,当选的长官需要费时费力赶赴驻地与军队会合,造成指挥衔接问题,法律不得不延长执政官的任期,由此导致执政官的权力不断增长。这反映出,罗马(  )

A.政治制度制约对外扩张B.从习惯法到成文法的演变C.从公民法到万民法的演变D.对外扩张冲击政治结构

12.

从10世纪开始,在英国、法国等地,逐步产生了一种普遍的社会心态,认为国王的触摸可以治愈患者的皮肤病,这种观念在17、18世纪达到高峰。这一现象可以说明(  )

A.欧洲医学水平长期停滞不前B.王权观念和民族国家得到发展C.启蒙运动对西欧影响有限D.英法民众卫生意识显著增强

13.

商务印书馆推出的一套译丛收录了英国人托马斯·莫尔(约1478—1535年)的《乌托邦》、英国人亚当·斯密(1723—1790年)的《国富论》以及德国人康德(1724—1804年)的《纯粹理性批判》等影响深远的经典名著。据此可知,这套译丛的主题是(  )

A.启蒙运动在欧洲的扩展B.自由主义经济思想的形成C.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来源D.欧洲理性主义思潮的没落

14.

德意志帝国时期(1871—1918年)出现了以回归乡土为取向的乡土运动。其间乡土文学大行其道,传统乡村生活被想象成一种家庭和谱、生活悠然、亲近自然的 田园诗 。各地争相编撰乡土教程、乡土志,面向学校、家庭和社会广泛传播。这反映了(  )

A.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B.乡土文学思潮进一步发展C.民族国家概念被普遍认同D.小农经济占据了主导地位

15.

从1922到1924年,经过货币改革,苏联切尔文(币)对英镑、美元的汇率基本稳定。1924年,外国记者惊讶地发现莫斯科 几乎没有追求美元的现象,美元的供给似乎比需求更大,现在美元也不得不屈服于本土的切尔文 。这反映了当时(  )

A.苏维埃政权赢得人民信任B.世界性经济危机导致美元贬值C.苏联工业化取得显著成效D.苏联面临的国际环境日趋紧张

16.

下图为巴西画家塔尔希拉·阿玛拉尔1943年创作的作品《有七只小猪的农场》,创作中融入了土著元素,表明土著艺术逐渐形成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这(  )

A.反映了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特征B.突出了不同种族文化的优劣差异C.体现了混血土著艺术的主导地位D.阻止了欧洲殖民文化的不断渗透

二、材料阅读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4分)
材料
某中学开展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的研究性学习,下表是三个小组展示的材料和所得的结论。

组别

材料

结论

汉代组

汉代赋税主要包括:按土地征收的和按人口征收的。田租方面,汉文帝为鼓励百姓从事农业,实行三十税一的税率,并成为西汉定制,口赋、算赋是向百姓征收的人头税,更赋是德役的代替税,即代役钱。    ——据漆侠《中国改革史》

汉代赋税征税标准以土地为主

唐代组

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为行商者,在所州县税三十之一,使与居者均,无侥利。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  

——据《资治通签》

两税法有利于保证政府的财政收入

明代组

嘉靖末行一条鞭法……一条鞭之利于一时者少,而害于后世者大矣……税额之积累至此,民之得有其生也亦无几矣。  ——据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中国古代的赋役改革每进行一次,百姓负担就加重一次。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任意选取两个小组进行判断,看结论是否成立,并说明理由。(8)
(2)根据材料并结合清代史实对中国古代赋役制度演变的趋势加以说明。(4分)

三、开放性试题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某校历史研究小组的同学以《20世纪的中国一—探索创新的时代》为题,研究中国百年的整体特征,试图从全局的视角理解社会各元素之间的关系。研究目录如下:

《20世纪的中国——探索创新的时代》

请参照上述研究思路,任选世界近现代史上的一个世纪,另拟标题,设计目录,并简要概述设计理由。(要求;标题明确,设计合理,阐释充分,逻辑严密)

四、材料阅读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曾出现过中国民族史撰述高潮,其中王桐龄、吕思勉、林惠祥各自撰写的《中国民族史》是这一时期的代表性著作。这些著作大都以汉族同化、融合其他民族不断壮大为线索考察中国民族的发展历程,并认为中华民族发展的前途为各民族趋于汉化一途。1939年,顾颉刚有感于帝国主义利用民族问题分裂中国的阴谋,发表了《中华民族是一个》一文,提出 五大民族 一词是中国人作茧自缚,授人以分裂的口实,应该正名, 中华民族是一个 ,边疆与内地为一体。

——摘编自赵梅春《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理论与中国民族史撰述》

材料二
费孝通不赞同顾颉刚的观点,在他看来,中华民族既是一体,又是多元,一体与多元原是辨证统一的概念。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实施民族平等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大规模的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工作,费孝通参与并领导了这一工作,从中他 深切体会到民族是一个……具有亲切认同感的群体。 他于20世纪80年代末发表《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构建了有关中华民族形成、发展的 多元一体 理论。

——摘编自费孝通《简述我的民族研究经历和思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中国出现民族史撰述高潮的历史背景,并运用中国古代史知识,说明王桐龄、吕思勉等著述观点的局限。(8分)
(2)根据材料一、二,比较顾颉刚和费孝通在中国民族研究上观点的异同。(6分)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
材料
1904年,孙中山在为刘成禺所著《(太平天国战史)序》中指出: 虽以曾(国藩)号称学者,终不明春秋大义,日陷于以汉攻汉之策。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钱穆对曾国藩也有一系列的论述,主要见于《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等论著。钱穆对曾国藩虽有赞赏之词,如 曾国藩虽在军中,隐然以一身任天下之重 ,为学 以转移风俗、陶铸人才为主 ,而持论则 平正通达,宽宏博实 诚近世间出一伟儒也 。但也有责备之意,如 湘军诸帅虽自谓受传统文化之浇培、以保护民族文化自任,而他们对于民族大义,亦早已丧失 寄托在异族政权的卵翼下来谈民族文化之保存与发皇,岂异梦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曾国藩 伟儒 形象产生的史实依据。(5分)
(2)依据材料,指出与孙中山对曾国藩的评价相比,钱穆的评价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8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