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与外来文化在交流中不断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外族文化进入中原地区、外域文化进入中国后,大都逐步汉化、中国化,与汉族文化、中国文化融为一体,成为中国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如佛教文化,如我国少数民族的文化,包括楚文化、吴文化、巴蜀文化以及西域文化等。
——吴承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
材料二
明清之际,《崇祯历书》的编纂和应用,《几何原本》的引进,以及全国大地图的测绘等标志性成果,开启了天文学、数学和地图测绘学等学科向近代科学的转变,并开始了向经世致用思想方法的转变……
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并不只是单向的西学东渐,与之相伴相随的还有一个中学西渐,葡萄牙在租借澳门后,中国产品如丝绸、陶瓷、茶叶等,更多地输往欧洲,一些传教士推介孔子思想的同时,将儒家经典如
“四书
”及《周易》《书经》《孝经》《诗经》《礼记》等翻译为西文出版,葡国传教士曾德昭的《大中华帝国志》,全面介绍了中国历史、地理和思想史等方面的情况。1793年,马戛尔尼使团游览了承德避暑山庄,随员巴罗在《中国游记》中盛赞了山庄的园林建筑:
“错落有致,间隔合宜,恰到好处,互相衬托
”,另一学者又专门指出中国园林有更高级的美——不规则的自然美,这推动了英国
“不规则园林
”运动的兴起,随后,整个欧洲掀起了仿建中国园林的热潮,并修建了许多包含中国元素的建筑,其中不乏代表性作品。
——摘编自袁行霈、严文明《中华文明史》与林延清《试论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的分期、特点和历史作用》
材料三
我们的方针是,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的一切真正好的东西都要学。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毛泽东文集》第7卷 接受外来思想,并不意味着无条件地照搬,而必须根据具体条件加以采用,使之适合中国的实际……我们中国人必须用我们自己的头脑进行思考,并决定什么东西能在我们自己的土壤里生长起来。
——毛泽东《同英国记者斯坦因的谈话》,《毛泽东文集》第3卷
(1) 根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战国时期中华文化的发展趋势和特点,结合材料一和所学,概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
(2) 列举两位明清之际为“天文学、数学和地图测绘”作出贡献的西方传教士的名字。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述“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并不只是单向的西学东渐,与之相伴相随的还有一个中学西渐”的产生的双向意义。
(3) 阅读材料三并结合所学,运用唯物史观简述如何看待外来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