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度广西部分校、部分地区高二第二学期5月联考历史试题(16+4)【纲要上下+选择性必修三册】

适用年级:高二级 试卷类型:月考测试 适用省份:广西壮族自治区 试卷年份:2023年 题数:20 浏览数:197

一、单选题

1.

2021年度浙江考古十大重要发现于12月26日在杭州揭晓,这些考古发现涵盖的时空范围从良渚文化时期直到明清时期,其中包含人类定居史、早期社会阶层发展状况、城墙建造、市镇经济等多方面内容。这些发现可用于说明(  )

A.中华文明内涵多元且源远流长B.考古活动丰富了文明诸要素C.文物是史料实证的唯一标准D.中华文化具有超强的兼容性

2.

北魏建立时,太祖拓跋珪令 有司定行次,正服色。群臣奏以国家继黄帝之后,宜为土德,故神兽如牛,牛土畜……服尚黄,牺牲用白。祀天之礼用周典 。这反映出当时北魏(  )

A.在洛阳建立了政权B.深受西周礼制影响C.实行中央集权制度D.华夏认同观念较强

3.

图1是小桂同学绘制的中国古代某一时期政治体制示意图。下列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民心所向是其建立的源动力B.该体制有助于提升国家治理能力C.儒家大一统思想被成功实践D.郡是直属于三公的地方行政机构

4.

1075年,宋代将领王韶收复熙(甘肃临洮)、河(甘肃临夏)、洮(甘肃临潭)、叠(甘肃迭部)、宕(甘肃宕昌)等六州后,招募蕃部弓箭手 营田 ,规定 人给地一顷,蕃官两顷 。近洮河处适宜种植水稻,宋王朝遂发淮南、两浙、江南、荆湖、成都等路府 谙晓耕种稻田 的囚犯三百余人,前往熙河地区指导蕃民种稻。这些做法(  )

A.促进了农耕文明的发展B.稳固了西南边疆的秩序C.保障了丝绸之路的畅通D.加速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5.

1712年,康熙帝宣布,以后每年的丁银都以1711年的全国人丁总数为标准征收,此后多生人丁, 永不加赋 。雍正帝即位后,将这笔丁银完全分摊到田赋当中来征收。据此可知,地丁银的推行(  )

A.推动手工行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B.杜绝了苛捐杂税的盘剥C.体现国家对百姓人身束缚的减弱D.推动了工商业经济繁荣

6.

1897年,严修担任贵州学政,在乡试策论中提问 历代舟师之制 自唐到明兵制得失 ,还让考生以 论泰西各国强弱 论洋务 论化学之用 为题进行思考并作答。严修的做法(  )

A.推动了洋务运动的发展B.旨在动员民众参与变法C.受到了戊戌变法的影响D.彰显了救亡图存的精神

7.

孙中山指出, 今者,正式国会、正式政府成立之期不远,尤不能不细心研究,冀产出—最良之宪法,以为立国之根本 中华民国必有好宪法,始能使国家前途发展,否则将陷国家于危险之域 。这些阐述(  )

A.肯定了宪法在民主共和国中的重要性B.倡导了中国仿行英美进行民主革命
C.兑现了中国同盟会 创立民国 的承诺D.落实了 中国民族自求解放 的宗旨

8.

表1是一战前后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简表(部分)。这说明当时中国(  )

表1

项目

一战前(1913

一战后(1919

棉纺厂数目

22

64

纱锭数目

70余万枚

222余万枚

缫丝厂数目

170多家

430多家

面粉厂数目

40多家

120多家

A.民族工业利润快速增长B.轻工业发展迅速C.商品开始打入国际市场D.手工作坊市场化

9.

图2所示是中国近代史上一首极富影响力的歌曲作品(简谱版,局部)。该作品创作于(  )

A.国民革命时期B.土地革命时期C.全面抗战时期D.解放战争时期

10.

2022年,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实现突破。2022年7月17日,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宣布, 我国首个自主研发的浅水水下生产系统在渤海锦州31—1气田成功投用,单井试采气量达31万立方米/天。这一科研成果的应用使(  )

A.我国海洋开发技术领先世界B.我国能源安全得到有力保障C.我国摘掉了 贫油国 的帽子D.渤海成为我国石油主要产区

11.

表2所示是《汉谟拉比法典》中关于女性遭到自由民殴打时,对罪犯惩处的规定。由此可知,该法典(  )

表2

被打者

法律规定

一个自由民的女儿

导致她流产应赔偿10舍克勒银子,导致她死亡要处死他的女儿来偿命

穆什根努无公民权的人的女儿

导致她流产需赔偿5舍克勒银子,导致她死亡要赔偿半米那银子

女奴

导致她流产需赔偿2舍克勒银子,导致她死亡要赔偿1/3米那银子

A.维护贵族阶层的权益B.形式主义严重,缺乏操作性C.保护女性人身自由权D.实行同罪异罚,体现阶级性

12.

哥伦布到达美洲后,许多欧亚非地区都开始使用和消费来自美洲的产品;除此以外,还有橡胶等经济作物以及鳄梨等水果也出现在旧大陆。据此可知,美洲的发现(  )

A.使世界市场以欧洲为中心B.使三角贸易区域扩展C.促进世界人口的快速增长D.扩大了世界贸易范围

13.

莎士比亚(1564—1616)戏剧中的明君往往洞悉执政基础在于民众,深受民众拥护;而暴君和割据者则无视民众利益,最终被民众群起攻之,下场悲惨。这表明,莎士比亚(  )

A.号召建立民主共和政府B.鼓励民众追求现世生活的幸福C.主张人性的觉醒与解放D.论证了资产阶级革命的正义性

14.

起初,英国行会中的师傅不能任意增加徒弟人数;17世纪末,随着国内外市场需求的扩大,师傅破坏了这种规定,这使得徒弟晋升为师傅变得非常困难。师傅内部也起了分化,部分人转变为工场主,大部分徒弟则转化为雇工。这可用于说明当时英国(  )

A.工厂制的建立过程B.劳动力素质的提高C.生产关系的重大调整D.工业革命的社会影响

15.

十月革命取得胜利后,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吸取了巴黎公社失败的教训,按照《共产党宣言》中所设计的那样,将沙皇俄国旧的国家机器全部打碎,将私有财产收归国有,控制金融系统和税收,用苏维埃武装力量全面保卫胜利成果,建立苏维埃共和国。这说明与巴黎公社相比,十月革命的不同之处是(  )

A.遵循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B.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C.在城市广泛发动武装起义D.建立无产阶级的政权

16.

1950年,非洲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14.4%,为同期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非洲的城市化发展迅猛。这一变化出现的主要背景是(  )

A.世界政治格局的显著变化B.非洲新兴民族国家的普遍建立C.欧美国家产业转移的加快D.非洲民族国家经济的高速发展

二、材料阅读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三教经过争论融合,到了隋唐,佛教实现中国化,倾国奉佛,佛教成正宗,而主体儒学却奄奄一息,照此发展趋势,中国有成为佛教国家的可能。在这关键时刻,朱熹奋起排佛抑道,深研各种典籍,推倒两汉以来树立起的 五经 在国家上层建筑中的主导地位,用《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组成 四书 代替 五经 的权威,认为 四书 才真正能体现出以孔孟之道为代表的中华文化的真谛。朱熹把它们联成一体,并精心注释,使之成为新儒学(理学)的思想体系。

——摘编自高令印《朱子学在中华文化史上的价值和作用》

材料二
佛教禅宗修行方式直接简明,颇与武士的性格相合,它给武士提供了信佛即可得救的观点。宋明理学号称正宗,实际上和禅宗是一脉相通的。幕府为了组织一个军事专制的帝国,需要在相应的经济关系之上,另外建立一种统治的力量,这就是适应封建社会要求的武力和文化。当时享受特权的武士贵族代表着武力,而朱子学则是维护这种封建身份制度的文化力量。德川幕府统治初期,幕府提倡朱子学,朱子学成了正统官学。至于古学派和朱子学派的论争,则是地主阶级主张的王政复古与幕府思想间的斗争。从朱熹的哲学思想出发,日本朱子学有走向 理一元 论的唯心主义派,如海南朱子学派和水户学派,也有走向 气一元 论的接近唯物主义派,如京都朱子学派、海西朱子学派和大阪朱子学派。

——摘编自李甦平《试论宋明理学在日本的传播及其演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朱熹为 新儒学(理学)”发展作出的贡献。(4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朱熹学说在日本传播的特点。综合材料,分析朱熹学说在日本广泛传播的原因。(8分)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行政与政治是一体的。 一朝君主一朝臣 ,随着君主的变换,文官也跟着变换。文官制度的核心不在于提高工作效率,而在于维护皇权,加强君主的一统。……与其他王朝一样,唐代注重伦理,强调 孝忠 ,以 作为官员、百姓的行为规范。科举考试是唐代选官的主要形式,对于文官的铨选,由吏部统一掌管。凡科举及第取得做官资格者,须经过吏部再试宏词,成绩优异者,方可入仕、授官。唐代文官制度,对官吏的晋级、为官过程与出仕,都有详细周密的规定。唐朝用法令的形式,对中央与地方各级、各部门的官员额数作了严格限定。

——摘编自柳捷、杨成炬《中国传统吏治特征的现代分析——以唐代文官制度为例》

材料二
1870年6月4日,英国首相格拉斯顿颁布了第二个关于文官体制改革的枢密院命令。其中规定:通过公开竞争考试录用文官,考试合格者,一经培训即按成绩高低分配到相应的部门工作。此后, 文官逐渐被看成是模范的政府官员,廉洁、无政治色彩和全力以赴,受到其他国家的羡慕 。英国确立的文官制度奉行 政治中立 的原则。在任的文官不得参加任何党派的政治活动,不能介入党派间的政治斗争,要公平公正地为每一个执政党服务。英国政府还以法律的形式规定文官是终身职业,不随执政党的更换而更换,不受选举的胜负或者政治浪潮的起伏影响,若是不违法则不得被随意免职。

——摘编自徐愿《英国近代文官制度的建立及其影响》

(1)根据材料一,分析唐代文官制度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与唐代文官制度相比,近代英国文官制度的不同之处。(6分)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影响一个国家文官制度的主要因素。(2分)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
1815~1840年是德国城市化兴起的准备阶段。与德国工业化同步进行的城市化起步晚于英法美,但城市化速度快,实现城市化所用时间比英法美三国中任意一国都少。19世纪中叶是德国城市化迅速发展时期,东部的部分城市人口增速已超过农村人口的增速。在科技革命带动下,鲁尔等新兴工业区的城市不断沿着公路、铁路线向外扩展,城市面积和人口不断增加。在邦国林立期间,各邦国都有各自的小城镇和经济管理办法。这使得农村人口流动的方式和流向呈分散型,城市布局相对合理,大中小城市并行发展,中小城市遍地开花。
19世纪后期,德国城市化进入繁荣阶段,普鲁士和其他各邦城市经济蓬勃发展。从工业化起步较早的英法吸取的经验教训,被德国政府加以消化改造,促进了城市化在德国土地上的长驱直入。德国很多城市开始根据生产的需求,划分工厂区、住宅区和商业区等。劳资矛盾的激化,最终迫使政府出台了多部法律和政策来改善工人的基本生活状况。19世纪80年代,帝国议会相继通过了《疾病保险法》和《意外事故保险法》等,用来缓解工业化带来的各项社会矛盾,为城市化的稳定和持续发展创造了条件。

——摘编自肖辉英《德国的城市化、人口流动与经济发展》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德国城市化进程的特点及该特点形成的原因。(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德国城市化的历史意义。(5分)

三、开放性试题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土地高度集中是在近代中国的土地制度下存在的一种极不合理的社会现象。到南京国民党政府建立时,这种土地高度集中的趋势非但未能遏制,反而逐渐加深。国民党在执政中试图改变这种土地高度集中的社会现象,出台了土地法令和《佃农保护法草案》,提出 佃农缴纳租项等,不得超过所租地收获量的百分之四十 。中国共产党也在根据地和解放区制定和颁布了一系列的土地政策和法令,并不断根据中国革命的实际适时进行调整。两党政策制定的基本出发点都是 平均地权 ,旨在实现 耕者有其田 ,但两党的土地政策所取得的成效有很大的不同。

——摘编自廖光珍《民主革命时期国共两党土地政策的比较》

根据材料,围绕 国共两党的土地政策 自拟一个具体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完整。)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