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度福建省泉州市部分学校高二第二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16+4)【纲要上下+选择性必修二三】

适用年级:高二级 试卷类型:期末考试 适用省份:福建省 试卷年份:2023年 题数:20 浏览数:188

一、单选题

1.

吉祥图案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起始于商周,发展于唐宋,鼎盛于明清。通常以纹、谐音以及文字来表示。如图7,利用 同音, 同音,以示寓意。 封侯挂印 反映了(  ) 
图7

A.中国人表达情意委婉含蓄的特点B.西周时期周天子分封诸侯的景象C.追求身居髙位,廉洁奉公的价值取向D.中国古代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的传统

2.

唐律要求任何人出卖男女奴婢、牛、马、骆驼、骡、驴,都必须于出卖三日内向市司领取 市券 立券之后,有旧病者,三日内听悔 ,法律还要求对那些试图伪称所买奴婢或牲畜有旧病以相欺诈者,以及市司 不时过券 者给予惩罚。上述材料表明(  )

A.唐律的形式主义倾向明显B.国家严格限制私人交易规模C.政府严格管理着市场贸易D.当时商业发展环境仍需优化

3.

南宋前期的鄂州,因是江防重地,故城市建筑规模不大。但由于商业发展的需要,在城外发展起了南市。这个南市 列肆如栉 ,使鄂州成为一大都会。各地州县也有类似鄂州的现象。这类现象的出现表明(  )

A.市场交易不受政府监管B.南宋政府推行抑商政策C.城市坊市制度逐渐瓦解D.草市发展助推城市繁荣

4.

徐光启的《农政全书》介绍了欧洲先进的水利技术和工具,宋应星的《天工开物》收录了倭缎织造法、朝鲜棉布染整法和西洋红夷火炮铸造法等。康熙帝重用传教士南怀仁等修订历法、铸造火炮。这(  )

A.为中国科技的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B.说明明清开始引进国外的先进科技C.是统治者推行开明外交政策的力证D.推动了当时社会科技和经济的转型

5.

(2018·全国Ⅰ卷 超级全能生 高三9月联考·6)嘉庆六年(1801年)到道光十八年(1838年),唯一的对外通商出口城市——广州的关税达到185万两白银。嘉庆五年(1800年)到道光九年(1829年),全国每年出口的棉布达百万匹以上,杭州的丝绸衬衫成为英国市场上的畅销品,备受英国人的靑睐。这种状况表明(  )

A.中国开辟了广阔的外贸市场B.南方地区传统自然经济瓦解C.岭南地区经济完全超越北方D.长途贩运促进对外贸易发展

6.

张之洞任两广总督后,拟设织布局,知悉上海机器织布局已获10年专利,张之洞特向李鸿章询问10年专利是专制上海还是遍及中国,并指出在广东设立织布局是 粤供粤用 不会侵犯其利益。李鸿章认为 粤设官局距沪较远,似无妨 表示同意。张之洞遂在广东成功筹建织布官局。这反映了当时(  )

A.洋务派内部存在严重分歧B.李鸿章成为洋务运动核心C.民用企业侧重于轻纺工业D.专利制度不利于市场竞争

7.

1937年至1945年,云南先后修筑了滇缅公路、滇蜀铁路、中印公路、中印输油管道,中美航空队还开辟了中印之间的驼峰航线,昆明是其重要的降落点。这种立体交通网的建设(  )

A.有利于为持久抗战树立信心B.便利了云南各地间的交通C.给云南带来的只是沉重负担D.由世界反法西斯同盟主导

8.

1943年春节,有记者报道太行根据地乡村民众过年的情况:旧历元旦,驻在各村的团体机关与驻地民众一同举行团拜,机关领导还和村代表携带礼物,慰问村中抗战烈属; 耍钱 等各种不正当的娱乐已经减少,演新戏、开晚会等是最常见的娱乐;有些村的民众不辞远途去凭吊左权将军的陵墓。据此可知(  )

A.根据地村民的文化素养普遍提升B.传统节日受重视的程度有所下降C.根据地的物质生活水平显著提高D.民俗节日呈现出革命动员的特征

9.

下表是根据陈锡《从农村改革四十年看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绘制的我国农村从1978年到1984年的某些变化。这一表格反映了联产承包责任制(  ) 

时间

我国粮食产量

人均粮食

人均纯收入

农村贫困人口

1978

6095亿斤

633

134

25亿人标准为100/人,年

1984

8146亿斤

781

355

125亿人标准为206/人,年

A.使我国绝大多数农民彻底地摆脱了贫困B.促进我国非农产业人数大增C.使农村增产增收与解决贫困的效果明显D.加速了我国农村的土地流转

10.

图2为1982—2010年中国流动人口增长示意图。主要影响该图曲线走势的时代因素是(  )

图2

A.城市化进程的发展B.政府对人口政策的调整C.对外开放格局建立D.社会经济结构发生巨变

11.

希腊古典时代,入侵者会把军队开入对方最好的平原,如果对方拒不出战,则会火烧庄稼,砍掉葡萄藤和橄榄树。双方作战的主力是以农民为主的重装步兵,多以方阵形式开展正面决战。这可以说明,当时(  )

A.城邦混战加重农民赋役负担B.战争形式凸显农耕文明特色C.区域战争加速古典文明发展D.民主政治体制影响军事策略

12.

16、17世纪,建立在全球商品交换基础上的社会分工逐渐形成;美洲和东欧提供自然资源,非洲提供奴隶和劳动力,亚洲制造日常消费品和奢侈品,西欧则主要从事运输业、金融业和制造业。由此可见,当时(  )

A.亚洲经济地位依然较高B.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具规模C.西欧与东欧的矛盾尖锐D.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成为主流

13.

表2:近代哥斯达黎加人口比重的变化情况

(注:非土著人口包括白人、黑人、混血种人)

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旧大陆病原体的传播B.早期殖民扩张的影响C.美洲原有社会的解体D.三角贸易的兴起盛行

14.

图5为20世纪20年代美国 分期付款使用比例柱状图 。该数据说明美国(  ) 
图5

A.大众消费结构趋于合理B.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C.生产销售矛盾日益缓和D.经济运行风险不断增加

15.

1953~1964年期间,苏联的谷物总产量年均达到1.175亿吨,比1945~1953年间的年均产量增长62%。在农业技术改造方面,到1960年初,耕地与谷物的播种和收获已实现全面机械化。农民的生活水平也有较大的提高。上述结果的取得主要因为(  )

A.经济体制的转型B.农业政策的调整C.垦荒运动的推行D.经济结构的重建

16.

20世纪70~90年代,美国和欧共体贸易争端最突出的是农产品出口补贴问题;日本和欧共体的贸易摩擦表现为欧共体指责日本销往欧洲汽车超过允许配额;美日之间的贸易 战焦点是关税与汇率。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发达国家经济开始衰退B.国际政治格局走向多极化C.区域集团化阻碍全球化D.各国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

二、材料阅读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8分)
1982年2月, 历史文化名城 的概念被正式提出。
材料一
1982年公布的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名单(如图4):北京、杭州、开封、遵义、承德、绍兴、荆州、昆明、大同、泉州、长沙、大理、南京、景德镇、广州、拉萨、苏州、曲阜、桂林、西安、扬州、洛阳、成都、延安。

图4

材料二
具备下列条件的城市、镇、村庄,可以申报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
(一)保存文物特别丰富;(二)历史建筑集中成片;(三)保留着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四)历史上曾经作为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或者军事要地,或者发生过重要历史事件,或者其传统产业、历史上建设的重大工程对本地区的发展产生过重要影响,或者能够集中反映本地区建筑的文化特色、民族特色。
申报历史文化名城的,在所申报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范围内还应当有2个以上的历史文化街区。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国务院令第524号)第七条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自选两座名城,说明其入选理由。(8分)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材料一
早在宋代前后,广东番禺就是全国五大甘蔗种植区之一。明清时期广东各府县都有种植甘蔗,尤以珠江流域的番禺、东莞、增城种植最多, 蔗田几与禾田等 。增城人陈忍庵, 往来于蔗畦稻田垄之间,躬树艺,自旦至暮不少休,收田圃之入以裕 。合浦人陈大恒,于乾隆十六年(1751)雇佣长工短工种植甘蔗,并开设糖坊,榨蔗制糖,一次就卖给一个糖商五万片,其规模已相当可观。 广东的 香、糖、……诸货,北走球豫章、吴浙,西北走长沙、汉口;其黠者走澳门,至于红毛(指在东南亚的荷兰殖民者)、日本、琉球、暹罗斛(今泰国)、吕宋

——摘编自陈学文《论明清时期粤闽台的蔗糖业》

材料二
在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中南美洲成为全世界的蔗糖生产中心。起先是在西班牙殖民地牙买加等岛屿,然后转移到葡萄牙人的殖民地巴西。17世纪后,欧洲人在加勒比海地区大量建立种植园,成千上万的非洲黑奴被贩运到此。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蔗糖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商品,在美洲生产、在欧洲销售。18世纪之后,在英国,糖已经从一种奢侈品和稀有品变成一种日用品和必需品。

——摘编自(日本)北川稔《一粒砂糖里的世界史》等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广东甘蔗种植业发展的有利条件。(6分)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17、18世纪中南美洲甘蔗种植业的特点及其影响。(10分)
(3)有学者认为,17、18世纪广东与中南美洲的蔗糖市场有着本质的不同。结合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予以说明。(4 分)

三、开放性试题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现代化不是单选题。历史条件的多样性,决定了各国选择发展道路的多样性 。尽管现代化是由西方国家率先开启的,但西方的现代化也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和标准,因各个国家的具体环境条件不同,现代化的道路也不同。中国式现代化就是这样形成的。它没有离开世界现代化的普遍规律,没有离开现代文明大道,但又是紧密结合中国实际,根据中国国情走出来的。

——丰子义《从世界现代化看中国式现代化》

注:中国式现代化指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近代以来,现代化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主题和主旋律。请从材料中提炼一个合适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四、材料阅读

20.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材料 1938年,宋庆龄在香港创建 保卫中国同盟 ,致力于战时的医疗救济和儿童保健工作。她向爱国华侨和国际友人募集了大量资金、药品、医疗器械和其他物资,然后通过各种途径运往内地。她组织介绍许多国际友人、医疗队到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考察和工作。斯诺、史沫特莱、白求恩、柯棣华、马海德等著名记者和医生都经过她的安排进入到解放区,其中白求恩、柯棣华、哈立逊为中国革命献出了宝贵生命。抗战胜利后,宋庆龄将 保卫中国同盟 改为 中国福利基金会 ,主要从事妇幼卫生、文化教育和社会福利救济事业。1949年以后,她全力投入到妇女与儿童的文化、教育、卫生与福利事业中,并长期主持中国救济总会、中国红十字会的工作。她一生热心妇女解放事业,是中国妇女界的杰出领袖之一,历任全国妇联名誉主席。她创办的《儿童时代》杂志是新中国最早的儿童读物之一,成为了儿童们的良师益友;宋庆龄还经常撰写文章,鼓励孩子们健康成长。她去世后,被誉为爱国主义、民主主义、国际主义、共产主义的伟大战士。

——据尚明轩《宋庆龄传》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宋庆龄为中国民生事业进步所做的努力。(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庆龄为民生事业进步所做努力的历史意义。(7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