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度河南省新乡市高二第二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24+4)【纲要上下+选择性必修三册】

适用年级:高二级 试卷类型:期末考试 适用省份:河南省 试卷年份:2023年 题数:28 浏览数:89

一、单选题

1.

2018年4月,考古工作者通过科学手段分析,出土于陕西省渭南市东阳遗址的水稻遗存,属于距今5800多年的人工栽培品种。这可用来(  )

A.说明中国农业起源多元一体B.研究水稻种植的发展和传播C.展示中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D.证明中国重农政策由来已久

2.

下表所示是小豫同学为探究学习而收集到的春秋时期的相关史料。据此可知,他探究的主题是,春秋时期(  )

鲁宣公十五年

594

鲁国实行初税亩,即国家根据土地面积向田主征收一定的实物税

楚康王十二年

公元前548

楚国整顿田制和军赋,量入修赋,赋车、籍马、赋车兵、徒卒、甲橘之数,即根据收获量的多少征集军赋

鲁昭公四年

公元前538

郑国作丘赋,即按田亩征发军赋,每丘征发单位征马一匹、牛三头

A.土地所有制变化B.政府鼓励发展商品经济C.诸侯国纷纷增税D.变法运动成为时代潮流

3.

司马迁的《史记》人物传记中,除了有孔子世家,还有儒林列传、仲尼弟子列传等,分别记载了孔子身世、孔子部分弟子的情况以及孔子以后直至汉代儒学研究的状况。这表明司马迁(  )

A.为孔子不被重用而惋惜B.首次抬高孔孟地位C.歌颂汉武帝的文治武功D.思想具有时代印记

4.

魏晋南北朝时期,长江流域是南下移民的交汇地,那里的人来自中原各地,言语腔调各有不同,随着时间的推移,留驻下来的移民和本地人交融,并产生了大家都能接受和听得懂的地方语言。这反映出当时(  )

A.国家统一趋势不断加强B.人口迁移促进文化交融C.民族矛盾逐渐得以缓和D.社会动荡引发民族迁移

5.

进士科在唐代备受尊崇,在社会上也影响甚大。当时许多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都是进士出身,如张柬之、宋璟、王勃、韩愈、柳宗元等。据此可推知,当时(  )

A.进士群体推动了政治制度的革新B.贵族阶层地位一落千丈C.科举制有利于提高行政管理水平D.进士垄断政府高官要职

6.

元朝时,倭寇已开始在东部沿海地区展开掠夺,明初则更加猖獗。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朱元璋下令实施海禁政策,不仅禁止渔民私自出海,还认为海道可通外邦,故也将其禁止通行。由此可见,明政府(  )

A.认识到中日实力差距的巨大B.海禁政策政治目的明确C.已预判到海防危机的严重性D.对海防建设持消极态度

7.

《本草纲目》不仅介绍历代本草的中药理论和所载药物,还首次载入民间和外用药三百七十四种,并附药方一万一千零九十六则。尤其是在分类方面,从无机到有机,从低等到高等,基本符合进化论观点。由此可见,李时珍(  )

A.医德高尚又不盲从古训B.集中药学之大成又有创新C.注重考证并且善于总结D.体察民情并彰显家国情怀

8.

下表反映出清代前期(  )

康熙二十三年(1684至乾隆四十九年(1784

清政府实行的是台湾凤山县安平镇鹿耳门与厦门之间单口对渡贸易的政策

嘉庆十五年(1810

清当局允许闽省厦门、泉州蚶江、福州五虎门船只通行台湾三口

嘉庆十五年五月二十八日(1810629

清帝谕内阁商船往来台海两岸贩易,驶赴海口,自应听其乘风信之便,径往收泊

A.政府加强对台湾的控制B.大陆与台湾经贸往来日益频繁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D.政府对外政策并不是一味保守

9.

鸦片战争后,魏源提出 变古愈尽,便民愈甚 的观点,极力倡导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在《海国图志》中他提出了不少关于政治、经济、法律的改革方案。例如,漕运改革政策、盐政改革政策、治水政策等。这说明魏源(  )

A.企图借西学和改革来拯救时弊B.找到解决清朝统治危机的办法C.要求变革黑暗腐朽的社会制度D.呼吁时人全面引进西学以救国

10.

早在1897年上海就出现了廉价的有轨电车,但当时乘坐的人很少。到了20世纪40年代中叶,上海的电车生意已相当红火了。据时人统计,当时所有电车每天行驶的总路程约为5.15万公里,每天的乘客有六七十万人次。这反映出近代上海(  )

A.民众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B.民众思想观念的变化C.旧式交通工具基本被淘汰D.城市管理水平的提高

11.

民国初年,书店出版了大量的读本,像《中华共和国民读本》就特别辟出六课的篇幅讲解法兰西共和国、美利坚共和国、法美政治之异同、美国各州之组织,这些篇幅的量占到了《中华共和国民读本》上册的1/5。这些读本的出版意在(  )

A.介绍世界地理知识B.宣传民主科学观念C.塑造近代公民意识D.发展民族资本主义

12.

张謇的大生纱厂初建时,公开向社会集股,总共拟筹60万两,分6000股,每股100两,预计每股每年可以获利22两,以2个月为期,在上海、南通、海门三处认购。但结果很不理想,应者寥寥。这反映出当时(  )

A.沿海近代企业发展不足B.实业救国流于形式C.民族企业家创业的艰难D.国内市场竞争残酷

13.

1930年9月17日,鄂豫边特委发布征税文件,其中规定 对贫农绝对不征收 对贫农也绝对不征收 。1931年8月10日,鄂豫皖苏区政府公布了《粮食收集储藏暂行条例》,规定 牺牲了之红色战士家庭概不收集 。这些规定旨在(  )

A.贯彻土地革命的基本精神B.调动苏区农民革命与生产的积极性C.建立统一的苏区共和政府D.应对当时社会主要矛盾的急剧变化

14.

下图所示是民国二十七年《中国的空军》杂志上刊载的著名漫画家丰子恺的作品,画中打油诗写道: 中国空军歼敌机,敌机翻落稻田里。农夫上前捉敌人,缚住两人如缚鸡。 该作品(  )

A.讴歌了武汉会战中国军队的全面胜利B.表明抗战进入了全面反攻阶段C.反映了国共合作对抗日战争的积极影响D.意在鼓舞全国人民的抗争精神

15.

据下图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  )

1954年少数民族学生讨论宪法草案

A.人民能够当家作主B.各民族空前团结C.社会主义制度建立D.社会普法力度大

16.

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数以十万计的劳动者或走向沿海,或走进西北内陆以 致富 谋生 ,以至于在中国出现春节火车票 一票难求 的抢票现象。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我国(  )

A.沿海经济开发区激增B.现代交通建设的严重滞后C.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D.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

17.

古希腊戏剧家阿里斯托芬曾长期在雅典居住,在其剧作《公民大会妇女》中,女性们因不满足现有地位,偷走丈夫的大衣,晒黑皮肤,粘上假胡须,扮成男人的样子去参加公民大会,最终让城邦的所有权力归于妇女。这反映出阿里斯托芬(  )

A.主张提高公民素质B.反思雅典民主制度C.具有天赋人权思想D.鼓励妇女暴力夺权

18.

中世纪欧洲各国的文化都是在基督教文化影响下形成的。从西罗马帝国灭亡到中世纪欧洲趋于稳定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混乱中唯一剩下的是成为帝国精神影子的基督教。这说明,中世纪的欧洲(  )

A.基督教文化的弊端明显B.民族文化正悄然兴起C.科教文化发展严重受阻D.有着统一的文化纽带

19.

1700年1月7日,法国凡尔赛宫内举行了一场隆重的世纪之交舞会,名为 中国之王 。舞会上,国王路易十四坐在一顶中国式的八抬大轿中,穿着富有中国特色的服饰华丽登场,引得全场围观的人连连赞叹。这反映出当时(  )

A.法国贵族阶层崇尚中国文化B.法国是欧洲中国热的引领者C.中法两国经济文化水平接近D.殖民侵略促进了中西方交流

20.

拿破仑战争结束后,神圣罗马帝国成为陈迹,德意志从300多个邦减少到只剩下30多个邦,普鲁士也因此开启了民主改革进程。从客观上讲,拿破仑战争(  )

A.加速了德意志统一进程B.促进德意志民族意识兴起C.推翻了罗马帝国的统治D.铲除了德意志的封建势力

21.

英王乔治三世时期,英军在北美独立战争中惨败,在议会的压力下,国王的心腹内阁被迫集体辞职,国王不得不任命反对派领袖为首席财政大臣,但国王并不甘心失利,还提拔了自己的亲信为内阁首脑。这反映出当时英国(  )

A.权力重心转移B.民主政治亟待完善C.政权更替频繁D.守旧复辟势力猖獗

22.

1914年夏天,在美国的欧洲投资者卖掉手头的美元证券,换回黄金资产并带回国,美国的黄金储备因此大量流失,国内经济一片萧条。工业产量从7月的最高点下滑12%,于11月跌到谷底。这一状况(  )

A.表明美国与欧洲国家矛盾激化B.预示着世界性经济危机即将爆发C.缘于欧洲政治局势的日益紧张D.是美国过度依赖欧洲市场的结果

23.

二战结束至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对外贸易一直保持顺差状态,对外直接投资是美元输出的一个主要渠道。美国经常用由本国发行的价值被高估的货币购买其他国家的资产。可说明上述现象的是(  )

A.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B.美国长期控制着雅尔塔体系C.美国经济依赖世界资源D.世界经济协调机制尚未建立

24.

2020年以来,随着全球人员流动模式的转变和多国辞职潮的出现,国际社会对高素质人才和专业人士 求贤若渴 ,各国纷纷加入 抢人战局 。德国当局除了吸引专业人才,还将目光放在身处德国的约180万名难民身上。这主要体现了(  )

A.欧洲经济发展模式的快速转型B.人才流动解决了国际难民问题C.全球化引起了人才的跨国流动D.全球劳动力市场结构的多样性

二、材料阅读

2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南宋书院的繁荣,不仅表现在数量大增、规模扩大上,更重要的是表现在制度上的进一步完备及教育传导、藏书、刻书、祭祀学派祖师、经营田产等成为书院的主要事业,表明书院已经成为一个功能完全并且可以独立运作的文化组织;内部的职事设置日趋合理,基本形成研究教学、行政管理、财务后勤、学生自治等相互联系的几大条块,说明书院的组织管理已臻完善;各书院开始制订并执行学规、规程、揭示等不同名目的规章制度以规范自身行为,宣示自己追求的目标与学术文化主张。这种自觉的举措,是书院制度走向成熟并最终确立的标志。

——摘编自邓涛《宋代书院的发展及其与官学的关系》

材料二
中国旧时代的教育场所私塾和书院,都是士大夫准备科举的场所,在洋务运动兴起以前,中国还没有出现近代新式学校。旧的学堂不能适应洋务事业的需要。创办洋务学堂是洋务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在培养洋务活动所需要的翻译、外交、工程技术、水陆军事等多方面的专门人才。教学内容以所谓 西文 西艺 为主。从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洋务派创办的洋务学堂约30所,他们随着洋务运动的展开而逐渐开办,大致上可以分为外国语( 方言 )学堂、军事( 武备 )学堂和技术实业学堂三类。

——摘编自努尔古丽·麦麦提《浅谈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教育中的作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南宋书院的发展趋势。(4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南宋书院与洋务派新式学堂的不同。(8分)

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随着19世纪初工业化进程的推进,英国出现了严重的城市问题,表现为城市住房紧张、环境污染加重、居民生活贫困、城市道德滑坡和建设失序。在社会各界的支持下,英国政府对城市公共领域进行了干预。1835年议会通过了《城市机构法》,在178个城市中设立了济贫法委员会、卫生总局、教育部、铁道部等政府管理机构,并成立专门处理重大事务的特别委员会。到19世纪下半叶,特别委员会的活动范围扩至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1868年和1875年,英国议会还先后两次通过了《工人住宅法》来解决贫民窟的问题。英国城市社会问题在多方力量综合作用下得到了初步治理。

——摘编自李明超《工业化时期英国的城市社会问题及初步治理》

材料二
19世纪后期,美国城市化和工业化以 大规模,高速度 著称。城市人口和经济活动的快速集聚对环境的破坏是非常显著的。马萨诸塞州卫生局在多次年度报告中提到该州河流被严重污染,纳舒厄河整个流域恶臭难闻,已不适合作为家庭用水供应。城市产生的大量生活和工业垃圾难以及时处理,相关的技术解决和政策立法都严重滞后于城市发展。巴尔的摩市在下水道建设和垃圾处理等方面极为落后,主要依靠 自然 处理垃圾——浸泡了后院和大部分未铺过的路面的雨水,最终流向小溪;住户们习惯将厨房垃圾和生活废水直接排放到大街的阴沟里。

——摘编自刘敏《19世纪美国城市环境卫生问题和对策——兼与近代中国城市比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英国解决城市问题的主要特点及意义。(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后期美国面临的城市问题及其成因。(8分)

2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起,特别是进入20世纪60年代后,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和苏联实力的增强,苏联的对外政策进行了大幅度的调整。苏联从大党主义、大国主义思想出发,推行霸权主义政策,把社会主义阵营的利益纳入其与美国合作主宰世界的轨道,引起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从而使社会主义阵营出现裂痕,并逐渐分化直至最终解体。

——摘编自吴武、张忠绪主编《当代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新编》

材料二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的理念不仅是中国外交实践的重要指南,而且也是中国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思想基础。任何世界秩序都需要解决世界的和平与发展问题。冷战结束以来,尽管各种地区冲突和局部战争此起彼伏,不少国家的民众特别是儿童依然生活在战火硝烟之中……但和平、发展、合作、共赢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的时代潮流, 国际社会日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

——摘编自潘忠岐《中国与国际规则的制定》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社会主义阵营 逐渐分化 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今人类在和平方面面临的威胁,并列举中国为世界和平与发展问题提供的方案。(8分)

三、开放性试题

2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改革或变法,是指统治者运用国家政治力量对生产关系或上层建筑进行全部或部分(某些环节)的变革与调整,以适应新形势下统治的需要。直接地说,变法就是从上而下的改革。就中国古代变法或改革看,可分为两大类:一是王朝初期的改革( 建章立制 );二是王朝中后期为克服其困难局面而进行的变法改革。

——摘编自李卫兵《关于我国古代变法和改革的思考》

从材料中选择一种观点或者自拟一个观点,并运用中国古代史具体史实予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