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度湖南省郴州市高二第二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历史试题(16+4)【纲要上下+选择性必修三册】

适用年级:高二级 试卷类型:期末考试 适用省份:湖南省 试卷年份:2023年 题数:20 浏览数:164

一、单选题

1.

一般考古研究认为,古人把玉器作为通神的工具,如动物形制的玉器、玉璧、玉琮等都是祭祀的礼器,兵器则作为军权、王权的象征。下表为红山文化、良渚文化、仰韶文化墓葬玉器随葬品统计表。

古国

玉器形制

数量

红山文化

常见猪、龙、龟、鸟、蝉、蚕;佩、璧、环等

每个墓220件左右

良渚文化

常见琮、璧冠状饰,璜形器、钺等

每个墓30130件左右

仰韶文化

种类单一,只有钺

每个墓13

这反映出原始社会后期(  )

A.人文精神已经出现B.制玉工艺发展成熟C.文化发展模式多样D.区域文化联系密切

2.

黄老之术反对穷奢极欲,提倡 卑宫室而高道德,恶衣服而勤仁义 。汉初,曹参治国采纳并推行盖公 治道贵清静而民自定 思想,统治者奉行 欲为省,毋烦民 即与民休息的政策。这表明(  )

A.统治者治国理政要适时而变B.黄老之术由思想而政治C.秦制已不符合汉初政治需要D.政策杠杆促进思想成熟

3.

为了能够全面了解考生平时的水平,741年礼部侍郎韦陟要求参加进士科考试的考生将平时所写的代表性作品交来参阅,称 纳省卷 。同时还允许有名望的公卿贤达向主考官推荐优秀考生,甚至可以共同决定拟录取名单,称为 通榜 。唐代 纳省卷 通榜 (  )

A.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B.有助于平衡中枢权力C.不利于选拔真正有才学之人D.有利于全面考察人才

4.

清朝前期,西南各省山区和丘陵得到开发。下表为其部分年份的耕地面积(单位:千亩)

省份

顺治18年的耕地面积

乾隆18年的耕地面积

四川

1188

45957

云南

5211

7643

贵州

1074

2573

据此推知,这些地区(  )

A.劳动效率迅速提高B.生产专业化的程度增强C.人地矛盾根本解决D.农业种植结构发生变化

5.

下列图片中的历史事件反映了近代前期(  )

A.中外民族矛盾难以调和B.中国军民勇于维护国家主权C.清政府敢于御侮国门外D.列强分裂中国的图谋被粉碎

6.

下表为江海关1861—1903年部分年份华商、洋商进出口税比例。

年代

进出口正税库平银

洋商税占进出口税%

华商

1861

1500507

100

0

1873

1982361

99.69%

0.31%

1883

2357503

90.58%

9.42%

1893

3674996

86.50%

10.50%

1903

7198990

94.02%

5.98%

(注:江海关即上海海关,是近代中国最大的海关)

可主要用来说明近代中国(  )

A.民族工业迎来发展的 黄金时代 B.商业经营方式发生重大变化C.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结构形成D.列强攫取中国的海关管理权

7.

近代国学对应的是外来之学,基本含义是本国固有之学。梁启超在1902年《中国史叙论》中第一次使用国粹概念,并且多次用国学代表中国学术,国学由此成为流行语。在此之前,严复习惯于使用中学概念。而康有为、谭嗣同则同用孔教概念。他们对近代国学的称谓旨在(  )

A.凝聚民族精神B.坚守中国固有之学C.助力维新变法D.吸收西学创新中学

8.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共中央出台的《中共苏区中央局关于土地问题的决议案》中提出: 因为民主性的土地革命,不能消灭富农的,并且在革命后富农还是产生的要发展的,只有中国革命从民主革命转变到社会主义革命时才可以消灭富农 。我党的这一决议案(  )

A.解决了农村中的社会问题B.表明土地政策走向成熟C.适应了民主革命发展需要D.导致机会主义继续蔓延

9.

《晋察冀画报》是中共出版的第一份大型摄影画报,创刊于1942年7月7日。画报出版后传到各根据地和敌占区,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希望和鼓舞,也让日军非常震惊。日军一面加紧封锁印刷制版物资,一面 扫荡 根据地,并把画报社作为重要的袭击目标之一。这反映了(  )

A.根据地军民抗战决心和信心B.中共重视抗日根据地文化建设C.第二条战线的抗战成就斐然D.舆论宣传在抗战中的特殊作用

10.

下表为1982—2000年中国乡村人口和劳动力移动人数(单位:万人)统计表,这主要表明(  )

时期

城镇人口增加数

人口移动人数

劳动力移动人数

人口移动年平均人数

劳动力移动年平均人数

1982—1990

8715

6510

3208

814

401

1991—1995

4979

3901

2020

780

404

1996—2000

10732

10237

5732

2030

1146

A.农村支持城市发展B.劳动力移动占主导C.农村经济迅速发展D.城镇人口逐年增加

11.

考古学家在阿富汗发现一座公元前4世纪末希腊人的城市遗址。城中不仅有希腊风格的神庙、广场、宫殿与体育馆,而且保存希腊文的戏剧与哲学方面的手稿。据此可知(  )

A.希腊注重公民素养的全面培养B.亚历山大远征促进希腊文化的扩散C.海外贸易推进欧亚文明的交流D.文明碰撞融合了区域间的不同文化

12.

在中世纪后期的英格兰,伪造 王赐特许状 的现象日益加剧,修道院、大学和城市都是造伪的主体。国王权衡得失后接纳了已有的伪造特许状,并着手建立政府档案体系、完善相关司法制度来遏制伪造特许状行为。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英格兰(  )

A.王权强化得到广泛认可B.教会垄断文化技术资源C.大学创造力受到了限制D.城市摆脱国王谋求自治

13.

1789年法国大革命后,收藏在皇宫中的大量欧洲艺术珍品转为国家所有,政府下令在卢浮宫建立中央艺术博物馆正式向公众开放。之后,欧洲各国纷纷建立了国家博物馆。私人博物馆也相继开放,从而开始了博物馆社会化的进程。近代博物馆的发展(  )

A.促进了现实主义文艺产生B.反映了社会矛盾日益缓和C.推动了文化的大众化发展D.加速了科技向生产力转化

14.

在1929—1945年间,苏联共与217个外国公司签订过技术援助协定,其中美国公司139个,德国公司33个,英国公司10个,法国、意大利公司各9个。对此斯大林说: 在苏联大约有三分之二的大型工业企业是由美国帮助建设或提供援助的。 这说明(  )

A.大萧条期间西方加强了对苏经济交流B.苏联工业化建设离不开西方国家的支持C.美苏加强合作以应对法西斯主义的威胁D.国际协作提升了苏联工业化建设水平

15.

下表是两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对 福利国家 的一些认识。这说明(  )

代表人物

主张

【美】米尔顿·弗里德曼(1912—2006)

认为福利国家巨大的日常开支成为国民经济中沉重的财政负担。实行这种制度,就会有太多的人终生依赖他人生活,主张废除福利国家

【美】保罗·萨缪尔逊(1915—2009)

认为福利国家实现了充分就业,实行了公平的财富和收入分配,创办了各种福利设施。断言福利国家会长期存在下去

A.福利制度的实施激化社会矛盾B.应寻求社会效益和公平间的新平衡C.西方国家的贫富差距逐步扩大D.美国学者更重视对福利国家的研究

16.

分析下图可知,中欧班列的运行(  )

A.有利于沿线国家经济的发展B.优化了亚欧陆路运输网络C.调整了与西欧国家的关系D.创新了新时代世界交通模式

二、材料阅读

17.

赋税是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按法定标准,强制地、无偿地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手段。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一
唐中叶是中国税制史上赋税结构发生重大变革的时代,两税法的实施,改变了重人头轻田赋的局面,使田赋在整个赋税总额中的比例突出。宋朝建立以后,情况发生了新的变化,这种变化的基本趋势是两税在财政收入中的比重日益削减。与此同时,商税急剧增长,构成了政府财政的主要来源。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所谓农业税的削减是相对商税的剧增而言的,但就农业税本身来说,终两宋300余年,也基本维持一个大致稳定的水平而未下降。

——摘编自顾銮斋《中西中古社会赋税结构演变的比较研究》

材料二
到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的时候,各地以州县为单位,依据新近清查的土地数额,将原来额定田赋、力役、贡办等应承担的赋役,除了苏、松、常、嘉、湖地区供应京师食用的白粮以外,一概折合为白银,官收官解……明中叶以后的赋役体制变动趋势在清代继续发展。经过康熙朝60余年的恢复与发展,清朝自1712年起,实行滋生人丁 免其加增钱粮 的政策,以全国丁银额数字最高的1711年为准征收丁役(折银征收,即 丁银 ),以后增加的人口不再计算丁役。雍正元年(1723年)开始,又在全国推行 摊丁入亩 ,将丁银全部摊入地亩,与田赋一体征收。

——摘编自赵轶峰《明代经济的结构性变化》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宋赋税制度的主要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主要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后期至清中叶农业税制改革的主要影响。(7分)

三、综合题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

西方近代思想启蒙

1718世纪欧洲思想领城出现启蒙运动,涌现出一大批著名的启蒙思想家,他们提倡科学,否定封建专制,提出了系统的资产阶级政治理论。

中国近代思想启蒙

鸦片战争后,中华民族出现民族危机和传统文化危机,知识分子将目光转向世界,向西方文化学习,引发了一场由外而内的思想启蒙和制度变革。

——摘编自郭成伟、马志刚《近代中西文化启蒙及法制建设之比较》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中西近代启蒙思想的异同(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 西方思想启蒙与近代中国 自拟论题,展开论述。(9分。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四、开放性试题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在总结前代或历代中央地方关系的得失时,中国史学家常用轻重、干枝、首尾等关系作比喻。所谓 ,指的是中央政府或中夹政权。所谓 指的是地方政府或者地方分权。在中央集权削弱、地方分权偏重的时候,就被称为 内轻外重 ,反之则为 内重外轻 。内轻外重可能引发割据分裂局面,促使统一王朝走向瓦解。这是汉、唐两代的教训。内重外轻虽无割据之忧,却使地方失去绥靖御侮的能力,在内忧外患交加的情况下,就要导致灭国的危险,这是宋、明王朝的结果。因此,古代政治家所追求的理想目标是轻重相维,也就是在中央集权的前提下,使地方有适度的分权。

——摘自周振鹤《中国历史政治地理十六讲》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古代中央与地方关系的相关史实,自拟论题并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阐述充分,论据准确,逻辑清晰)

五、材料阅读

20.

历史学家波拉德认为,近代历史是民族国家的历史。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材料一
百年战争使得英国的封建贵族和大众逐渐培养起浓厚的 本土 意识和民族观念,在语言、文化上日益显示出自身的特殊性。威克里夫提出了建构由君主控制的民族教会的政治构想,主张用英语做礼拜,并将圣经翻译成英语。受其影响,都铎王朝时期,亨利八世策动了自上而下的宗教改革,英王取代教皇成为英格兰民族教会的至尊领袖,实现了前所未有的权力集中,成为正在形成的民族国家的象征。伴随着民族国家的成长,英国从世界文明的边缘走到了中心。它先后击败西班牙、荷兰,获得了世界海洋和贸易的控制权,建立了以美洲为主体、殖民与贸易结为一体的大英帝国。在科学、思想、文艺等领域,以牛顿、霍布斯、莎士比亚等人为代表,英国也取得了令人赞叹的成就。1688年光荣革命后,随着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英国的主权不再属于君主,而属于整个英吉利民族,真正意义上的英国民族国家最终形成。这些都为英国在18世纪成长为世界第一大国莫定了基础。

——摘编自钱乘旦主编《英国通史》

材料二
民族国家是人类社会治理的重要政治单位,也是国际关系最基本的行为主体。一般认为,现代意义上的国际关系源于17世纪欧洲的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之后这种以欧洲民族国家体系为蓝本的国际体系逐步蔓延到全世界。然而,纷争并未因此而停息,国家利益与霸权之争在欧洲乃至世界国际政治中日益凸显。

——摘编自刘德斌主编《国际关系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英国从专制王权国家发展为民族国家的主要因素。(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民族国家对近代国际关系产生的影响。(4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