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度福建省南平市高二第二学期末质量检测历史试题(16+4)【选择性必修二三】

适用年级:高二级 试卷类型:期末考试 适用省份:福建省 试卷年份:2023年 题数:20 浏览数:329

一、单选题

1.

《管子·乘马》载: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由此可知,当时国都选址讲求(  )

A.地理与环境相融B.自然与经济相济C.地势与山川相依D.交通与生活相补

2.

《汉书》载,汉初被匈奴占据的河西走廊 无城郭常居耕田之业 ;经过汉武帝以后近一百二十年的开发, 河西殷富,带河为固 ;西晋以后,该地区的农业逐渐衰退。这表明河西走廊的农业发展(  )

A.深受农牧转换的影响B.面临五胡内迁的冲击C.依赖基层社会的治理D.取决区域人口的迁徙

3.

图1和图2从侧面反映了唐代(  )

A.粉彩工艺的高超B.对外征伐的功绩C.物种交流的频繁D.丝路贸易的发达

4.

表1(  )

记述

出处

若欲船泛外国买卖,则自泉州便可放洋

《梦梁录·江海船艦》

自泉州至本国,顺风舟行二十余程

《诸蕃志·占城》

泉州市舶司掌蕃货、海舶、征榷、贸易之事,以来远人,通远物

《宋会要辑稿》

元代,泉州梯航万国,此其都会。四海舶商,诸番琛贡,皆于是乎集

《泉州府志·城池》

表1可以主要用来佐证宋元时期泉州地区

A.城市经济的发展B.海上丝路的兴起C.海洋贸易的繁盛D.航海技术的先进

5.

顾炎武认为 天下之人各怀其家,各私其子,其常情也。 夫使县令得私其百里之地,则县之人民皆其子姓,县之土地皆其田畴 ,那么县令治理本县就像对待自家事业一样,必然尽心尽力。材料体现了顾炎武(  )

A.赞赏和而不同的处事原则及方法B.挑战传统和提倡效用的思想主张C.推崇天下为公的家国情怀D.强调经世致用的学术思想

6.

近代中国习惯将西方传入之物冠以 称。1890年历数当时的各色日用洋杂贸达57种,这些洋贸 皆畅行各口,销入内地,人置家备,弃旧翻新。 这反映出(  )

A.物质生活的变迁B.民族交往的密切C.先进思想的辐射D.中西文明的碰撞

7.

1906年,资产阶级革命派机关刊物《民报》:自严氏之书出,而物竞天择之理,厘然当于人心,中国民气为之一变。即所谓言合群、言排外、言排满者,固为风潮所激发者多,而严氏之功,盖亦匪细。这可以说明严复翻译的《天演论》(  )

A.使物竞天择的进化论思想深入人心B.为资产阶级提供了发奋自强的动力C.对改良派的维新变法主张影响至深D.让中国儒家思想主体地位彻底动摇

8.

19世纪末20世纪初,广东、福建一带不少人迫于生计 下南洋 ,把我国优秀的古老文化、先进的生产技术、传统的信仰带到那里,为东南亚经济文化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一定贡献。材料可以说明(  )

A.劳动力开始大规模地在全球流通B.华工是南洋开发的主力军C.东南亚成为中国人最主要迁徙地D.世界经济关联度渐趋提升

9.

1933年11月,中共中央发出训令,强调指出: 动员群众修路,同样是粉碎五次 围剿 中的战斗任务,因为道路与军事经济不可分离,与群众生活非常密切 ,并规定了修筑的干路、经费、期限等要求和措施。此举旨在(  )

A.推动土地革命的深入开展B.发展中央苏区的交通运输C.适应民族战争的迫切需要D.探索治国安民的新型道路

10.

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央人民政府在全国开展一场大规模禁烟禁毒运动,彻底根除烟患,医治旧中国痼疾。1953年,周恩来总理庄严向全世界宣布: 中国已经消灭了前人未能消灭的陋习 。这一运动(  )

A.促进了中国社会的深刻变革B.营造了风清气正的政治环境C.奠定了向上向善的精神基石D.发展了社会主义的文化事业

11.

2007年建成的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是一座讲述二战期间避难上海的1万多名犹太人与中国人民友爱互助、共同抵御法西斯残害故事的公共设施。建成至今,这里共接待了来自1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来访者。这表明该纪念馆(  )

A.树立了近代中国兼收并蓄的形象B.构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雏形C.促进了国家公共外交战略的开展D.保护了犹太族难民的基本人权

12.

亚历山大东征期间,在北非至南亚次大陆建立起几十座城市,他用自己的名字将这些城市统一命名为亚历山大里亚,同时还让希腊、马其顿人居留下来,并修建体育馆、运动场和剧场等建筑。这些举措的主要目的是(  )

A.传承西方城市的建设理念B.不断扩展希腊化世界C.彰显君主权力的至高无上D.丰富民众的文化生活

13.

日本年号皆取于中国典籍,如, 大正 出典于《易经》中的 刚浸而长,说而顺,刚中而应,大亨以正,天之道也 昭和 出典于《尚书》中的 百姓昭明,和谐万邦 。由此可知,日本年号的制定(  )

A.汲取中华文化的道统体系B.蕴含理想化的政治诉求C.沿袭正统的历史文化传承D.推动儒学成为官方哲学

14.

成书于中世纪的《列那狐的故事》,采用寓言故事诗的形式,用不同的动物来象征现实生活中的各个阶级。故事中列那以机智与强壮凶猛的狮子、狼、狗熊等斗法,以它的狡黯愚弄狮王在内的所有动物。《列那狐的故事》(  )

A.是中古时期西欧骑士文学的杰出代表B.反映了封建贵族阶层的道德和理想C.以讽刺笔法赋予作品强烈的浪漫色彩D.强调了新兴市民阶级的才智和勇气

15.

1956年,美国国会通过《国际文化交流与贸易会展法》,确立了文化外交的重要地位,并授权联邦政府支持美国参加世界各类艺术节、运动会、工业及商业展会等。这些做法的根本出发点是(  )

A.渗透资本主义的价值理念B.应对苏联文化的宣传攻势C.满足美国民众的精神需求D.缓和日益紧张的国际局势

16.

有关图3的表述正确的是(  )

A.因人类文明深受战争的破坏和威胁而成立B.重在解决发展中国家古迹保护的技术难题C.委员会委员的名额与遗产基金缴纳正相关D.以公约形式保护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遗产

二、材料阅读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8分)

图41949—1978年我国城镇化率变化趋势图

——摘编自黄亚平、陈瞻、谢来荣《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异地城镇化的特征及趋势》

根据图4信息,指出这一时期城镇化率的变化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城镇化发展的原因。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4分)
材料一
16世纪中叶,欧洲机械钟表通过商贸途径传入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明清时期,我国士人对机械钟表计时性能有所关注,这一定程度上是延续了我国古代以漏壶为核心的守时传统。机械钟表在明清时代主要局限于天学领域,清代钦天监则已多用机械钟表计时;装饰功能的 玩具 或许是清代机械钟表最常见的社会身份。明清钟表那些精致、复杂的自动显时功能是会让人心旷神怡、兴趣盎然的。礼品则是明清时期钟表另一个重要的社会功用,无论是在国际外交场合,还是君臣间的贡献、赏赐,乃至亲友间的馈赠,机械钟表都扮演着一个重要角色。晚清时代,伴随着西洋钟表的大量流入,西方式的hms(时、分、秒)制在中国进一步流传开来,与此同时,很多中国人开始放弃十二时辰制中的专名。到了19世纪后半叶,钟表在社会中层已达到了一定的普及率。

——摘编自任杰《中国近代时间计量探索》

材料二
我国早期国产表设计均仿自外国表,以瑞士表为主。1966年,天津手表厂设计研发出我国第一只摆脱仿制机芯手表—— 东风牌 手表。这一时期民用表设计的装饰题材多取自体现民族特色,爱国爱党,反映人民当家作主以及向往新生活的内容,阳刚、健康、粗犷的工人、农民、战士形象主导了这一时期社会主流审美。至七十年代民用表的用户群开始迅速扩大,民用表已然成为大众化的日用工业品四大件之一。在短缺经济和计划体制的背景下,如何降低生产成本、如何延长使用寿命,以充实市场上民用表的数量供应,及降低用户民用表更新频率,成为该时期的民用表功能设计需要突破的首要问题。民用表初创期的积累为我国民族制表业在下一阶段的成功调整转型突破打下了坚实基础。

——摘编自黄舟子《建国以来国产民用表的设计发展研究》

(1)根据材料一,简述中国近代计时方面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机械钟表在近代不断涌入中国的原因。(1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国产民用表在初创时期的设计特点,并简析国家大力发展民用表的时代价值。(12分)

三、开放性试题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在人类交往史上,无论是和平的外交,还是暴力的战争,也就是说,无论人们采取怎样的交往方式和途径,其目的都是为了获取最大限度的物质利益。因此,外交和战争将直接导致物品在各国、各地区间的流通,从而达到了物质交往的目的。与物质交往相对的就是精神或文化交往,精神交往主要包括宗教、文字、艺术和科学技术等文化形态的交往。

——摘编自郭丹彤《埃及与东地中海世界的交往》

根据材料,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逻辑清晰)

四、材料阅读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8分)
材料
印度人没有写史的传统。关于7世纪上半期的主要史籍,只有波那跋吒的《戒日王传》。除这本书外,在印度一些地方还发现了戒日王时期的铭文。但是,《戒日王传》讲戒日王家族事情较多,关于当时印度的社会、经济生活讲述较少。而玄奘根据耳闻目睹的亲身经历,指授弟子辩机撰成的《大唐西域记》,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这个缺陷。这部著作的内容是多方面的,举凡山川气势、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社会风情,该书应有尽有。《大唐西域记》成了古代印度政治史、经济史、社会史、宗教史研究者的必读书,被印度史学家视为史学珍品。

——摘编自林承节《<大唐西域记>对印度历史学的贡献》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研究7世纪上半期印度历史的主要史料,简析《大唐西域记》的史料价值。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