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度山东省济宁市高二第二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15+4)【选择性必修二三】

适用年级:高二级 试卷类型:期末考试 适用省份:山东省 试卷年份:2023年 题数:19 浏览数:799

一、单选题

1.

图1是先秦古诗《赓歌·股肱喜哉》中记载的一次 互动式对话

◎帝舜作歌曰:股肱喜哉。元首起哉。百工熙哉。

◎皋陶掌刑狱和而歌日:元首明哉。股肱良哉。庶事康哉。

图1

这种 互动式对话 (  )

A.打上了原始民主的烙印B.促进了权贵阶层的产生C.折射出君臣关系的萌芽D.催生了古代社会的转型

2.

西周中期的《吕刑》记载: 上刑适轻,下服;下刑适重,上服。轻重诸罚有权。刑罚世轻世重,惟齐非齐,有伦有要。 下列古代传统与该观点最为契合的一项是(  )

A.原情定罪B.论心定罪C.以礼入律D.轻罪重罚

3.

表1是关于先秦时期两种生活现象的表述。

表1

生活现象

解读

《诗》曰:无酒酤我

《诗》据承平之世,酒酤在官,和旨便人,可以相御也

《论语》曰:酤酒不食

《论语》孔子当周衰乱,酒酤在民,薄恶不诚,是以疑而弗食

据此可知,孔子时代(  )

A.礼崩乐坏的影响加深B.以农为本观念逐渐盛行C.民营手工业地位上升D.传统经济结构受到冲击

4.

秦统一六国后,开始大规模扩建咸阳。咸阳宫布局严谨,规模宏大,普遍借助高台建筑,四周伴有很多宫殿群。整个建筑坐西朝东,呈现出一个中心、两条轴线的布局。秦代咸阳宫的建筑设计(  )

A.深受华夏传统文化的影响B.旨在凸显秦王的丰功伟绩C.具有因地制宜的地域特征D.体现出神权与王权的统一

5.

汉高祖七年,陈平为解平城之围重贿匈奴阏氏。阙氏劝谏冒顿单于撤兵时称 汉王亦有神,单于察之 ,又称 两主不相困。今得汉地,而单于终非能居之也 。这段话表明当时匈奴(  )

A.否认汉匈并立的政治格局B.承认中原政权的合法地位C.转向农耕生活的普遍倾向D.实现入主中原的政治理想

6.

表2《史记》里的人物形象

代表人物

人物形象

 

善人之治国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

汉文帝

仁爱宽厚,从谏如流,休养生息

孙叔通

倡导礼仪,主张礼乐教化

韩信

千金赠漂母,知恩图报,信守承诺

《史记》如此塑造人物形象,本质意图在于(  )

A.吸取秦亡的历史教训B.建构大一统的意识形态C.弘扬儒家的人文精神D.提升统治者的政治威望

7.

西晋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唯一的大一统王朝。表3是关于西晋统一的两种观点:

表3

学者

观点

钱穆

西晋统一是秦汉统一政府的一段回光返照。

阎步克

西晋政局其实处于一个微妙的关口,它可能维持优容士族的现状,也可能逐渐回归集权官僚政治的常态。

这两位学者的观点意在强调西晋统一(  )

A.延续了士族的特权地位B.蕴藏着空前的政治危机C.强化了中央集权的态势D.压缩了民族生存的空间

8.

《隋书·食货志》记载,开皇十二年(592年), 库藏皆满 ,开皇十七年(597年),更是 中外仓库,无不盈积 。到隋文帝末年, 计天下储积,但供五六十年 。隋初 国计之富 主要得益于(  )

A.南北分裂局面的消除B.各地健全的仓禀制度C.运河沿线城市的繁荣D.政府推行的经济改革

9.

唐代边塞诗人有着浓郁的汉朝情结,不管是高适的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还是岑参的 汉家大将西出师 ,汉代的人、物、事皆在他们的作品中集体亮相。这种文化现象(  )

A.蕴含着诗人的英雄主义情结B.源于士人潜意识的民族认同C.反映了唐代社会的开放力度D.说明唐人对汉代盛世的神往

10.

《辽史·百官志》载: 至于太宗,兼治中国(中原),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 番不治汉,汉不治番,番汉不同治 因俗而治,得其宜矣。 这种二元化的行政体系(  )

A.促进了文化心理的认同B.加速了契丹封建化进程C.适应了民族发展的差异D.维系了政权的长治久安

11.

观察图2、图3,宋代女子面孔长圆,细眉开目,在化妆上不像唐代女子那样奔放艳丽、而偏向清新、质朴、淡雅,并富含收敛与含蓄之美,
与图2相比,图3中的女子形象(  )

A.冲破了传统伦理观念的束缚B.深受当时主流价值观的影响C.证明了古代女子地位的提高D.得益于相对宽松的社会环境

12.

《元史·顺帝本纪》记载: 六月丙寅,宣德府水灾,出钞二千锭赈之。大宁、广宁、辽阳、开元、沈阳、懿州水旱蝗,大饥,诏以钞二万锭,遣官赈之。 该史料反映出(  )

A.政府对灾害的重视程度B.国家赈灾方式的多元化C.国家是灾后赈济的主体D.儒家思想影响政府决策

13.

洪武三十五年(1402年)七月,朱棣祭祀天地于南郊。祭文歌颂太祖的文治武功,同时指出建文崇信奸回、委政近侍、改更祖宪、戕害诸王的种种罪过。朱棣此举旨在(  )

A.建构政权的合法性B.营造夺权舆论氛围C.神化维护专制皇权D.重塑天人合一理念

14.

明清时期的苏州一带, 凡家累千金,垣屋稍治,必欲治一园。若士大夫之家,其力稍赢,尤以此相胜。大略三吴城中,园苑棋置,侵市肆民居大半。 这说明当时(  )

A.世俗文化氛围浓厚B.士人传统观念颠覆C.土地兼并日益严重D.江南市镇商业繁荣

15.

李约瑟对中国古代司法现象有一定的思考,他说: 中国人有一种深刻的信念,认为任何案件必须根据它的具体情况进行裁决。在中古世纪的中国社会中,律师和辩护人是极少的,县官的良心就起着辩护的作用。 这里所谓的 县官的良心 意指(  )

A.淡泊名利的政治修养B.由孝而忠的政治伦理C.以民为本的人文关怀D.清廉公正的政治纪律

二、材料阅读

1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秦时明月汉时关

材料一
秦汉时期关隘众多,大多分布于关中地区、关东地区、北方长城沿线地区、西北地区、南方地区和西南地区。当然,由于历代社会政治军事局势的独特性,并非每一板块在每个时代都有同样重要的影响。

图4·秦汉关隘分布图

——据张玲《秦汉关隘制度研究》

材料二
秦兼诸侯,山东三十余郡,缮津关,据险塞,修甲兵而守之。

——贾谊《新书·过秦论》

中国四方皆有关梁障塞,非独以备塞外也,亦以防中国奸邪放纵,出为寇害,故明法度以专众心也。

——班固《汉书·匈奴传》

汉兴,海内为一,开关梁,弛山泽之禁,是以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而徙豪杰诸侯疆族於京师。

——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

(1)概括秦汉关隘制度的主要特征,并指出影响古代中国关隘分布的主要因素。(8分)
(2)结合材料二,分析秦汉关隘的历史价值。(6分)

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家训诗中的价值取向

以诗歌为载体,由长辈对晚辈进行的带有诗意的教诚即谓家训诗。家训诗是我国传统家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唐代迎来了发展高峰。
主题一
伸装辞故里,谋策赴边庭。壮志吞鸿鹏,遥心伴鹅鸽。

——孟浩然《送莫切兼诸昆弟从韩司马人西军》

汉家兵马乘北风,鼓行而西破火戎。尔随汉将出门头,剪虏若草收奇功。

——李白《送族弟绾从军安西》

世承清白遗,躬服古人言。从官俱守道,归来共闭门。

——书应物《送端东行》

主题二
兄弟须和顺,叔侄莫轻欺。财物同箱柜,房中莫蓄私。

——王梵志(僧人)《兄弟须和顺》

得声名年尚少,寻常志气出风尘。文场继续成三代,家族辉华在一身。

——张籍《哭胡十八遇》

秦云蜀浪两堪愁,尔养晨昏我远游。千里客心难寄梦,两行乡泪为君流。

——杨牢《赠舍弟》

主题三
小子读书不用心,不知书中有黄金。早知书中黄金贵,高照明灯念五更。

——坎曼尔(回鹘诗人)《教子诗》

仰摘枝上果,俯折畦中葵。足以充饥渴,何必慕甘肥。

——白居易《新构亭台示诸弟侄》

常怀稻梁惠,岂惮江山永。小大每相从,羽毛当自整。

——张九龄《二弟宰邑南海,见群雁南飞,因成咏以寄》

(1)唐代家训诗呈现出哪些主要特点?(6分)
(2)唐代家训诗反映出怎样的价值取向?对当代社会有何指导意义?(9分)

三、开放性试题

1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4分)

宋代社会革命

现象

出处

近岁富商庸俗与厚藏者,嫁女亦于榜下捉婿,厚捉钱以饵士人,使之俯就,一婿至千余缗

【北宋】朱彧《萍州可谈》

处处拥门,各有茶坊酒店、勾肆饮食,市井经纪之家,往往只于市店旋买饮食,不置家蔬

【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为国之计,莫急于保民,保民之要在于存恤主户,又招诱客户,使之置田以为主户。主户苟众,邦本自固

【北宋】吕大钧《民议》

自五季以来,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

【南宋】郑樵《通志》

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有钱则买,无钱则卖,富贵盛衰,更迭不常,或昔富而今贫,或昔贵而今贱

【南宋】袁采《袁氏世范》

艺祖救百王之弊,以"道理最大"一语开国,以用读书人一念厚苍生,文治彬郁垂三百年

【南宋】吴渊《鹤山集序》

——据黄纯艳《新变与局限:宋代社会的开放度》

依据材料并结合宋朝相关史实,以 新变与局限 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1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明清铁三角

材料一
明清时期,封建君主专制空前加强、小农经济主导地位的强化与传统程朱理学的束缚构成了一个铁三角的关系:双向箭头表示双方的相互作用。

——据毛佩琦《明清易代与中国近代化的迟滞》

材料二
从世界史或全球史的立场看,明初中国专制王朝国力的鼎盛时期正是欧洲黑暗的中世纪,西方透露出的资本主义曙光与明中叶以降中国社会新旧交替的冲动几乎同时。西方的兴起,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成功,正是中国的明清之际,西方文明赶上东方文明,中国从先进到滞后,就是在这一时期内发生的。所以说,明清易代是中国近代化迟滞以及中国从先进走向落后的转折点。

——据余同元《明清社会近代转型及转型障碍》

结合材料一论证材料二中作者的观点。(12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