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度广东省高州市高一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历史试题(16+4)【纲要上下】

适用年级:高一级 试卷类型:期末考试 适用省份:广东省 试卷年份:2023年 题数:20 浏览数:245

一、单选题

1.

有学者引用商鞅变法 内行刀锯,外用甲兵 轻视教化 轻罪重罚 监禁庶民 等措施,来证明其个人悲剧不可避免。该学者意在说明商鞅变法(  )

A.峻法少恩,激化社会矛盾B.废除井田,破坏传统体制C.重农抑商,违背经济规律D.严令分家,加重民众负担

2.

蹴鞠运动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在宋代开展最为广泛的则是 寒食蹴鞠 民俗活动。宋代文人张敦礼的画作《闲庭蹴鞠图》(如图)还原了这一民俗活动。该图体现了(  )

宋代张敦礼《闲庭蹴鞠图》

A.商品经济繁荣的时代风貌B.宋代民众生活的多姿多彩C.绘画创作的史料价值最高D.民间体育与艺术审美结合

3.

长沙海关税务司伟克非在武昌起义前写给总税务司安格联的信中说: 毫无疑问,大多数老百姓是希望换个政府的,不能说他们是革命党,但是他们对于推翻清朝的尝试是衷心赞成的。 这段话可以用来说明(  )

A.英国在华的间谍活动B.西方列强对华政策的转变C.武昌起义的社会基础D.辛亥革命爆发具有偶然性

4.

1931年末,东北抗日英雄马占山的事迹唤起了无数国人的爱国之心,中国福昌烟草公司迅速将马占山像放在香烟广告上,并隆重推出 马占山将军 香烟。这反映了(  )

A.国产香烟的质量大幅度提高B.广告成为烟草促销主要方式C.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最终形成D.商品销售与爱国主义相结合

5.

20世纪60年代以来,中国积极拓展对亚洲、非洲和拉美国家的文化、科学、经济、宗教、教育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这一举措说明(  )

A.严峻国际形势促使外交调整B.打破了新中国外交孤立局面C.中国经济实力得到明显提升D.第三世界崛起引起中国重视

6.

1991年7月1日,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七十周年大会上指出: 必须建立适应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发展的、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在国家法律法规和计划的指导下发挥市场调节的积极作用。 这意味着(  )

A.国家对企业经营活动进行宏观调控B.计划经济已彻底被市场经济所取代C.新中国的经济结构进行了重大调整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并运转

7.

下列史实与结论对应正确的是(  )

史实

结论

A

10—11世纪起,西欧各地兴起了众多城市,一些城市赢得一定程度的自治权

有利于城市经济的发展

B

14—15世纪,津巴布韦进入鼎盛时期,包括今南非的部分地区都被纳入它的统治之下

玛雅文明由此走向衰落

C

15—16世纪奥斯曼帝国经济繁荣,控制了连接亚欧的商路,对过往商品征收重税

加速了东西方贸易往来

D

14—16世纪,阿兹特克人国家兴起于今墨西哥地区,控制了整个墨西哥谷地及其周边部落

形成了基督教文明国家

A.AB.BC.CD.D

8.

欧洲人认为哥伦布发现美洲使美洲 走出原始的野蛮状态,进入文明时代 ;一些拉美国家认为哥伦布到达美洲是 苦难的开始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则认为是 两个大陆相遇 的说法。据此可知,对哥伦布 发现 美洲的认识(  )

A.随着时代发展而逐渐趋于全面B.促进不同文明的交融成为主流C.各种观点都需要新的史料佐证D.受主观立场影响不够全面理性

9.

15、16世纪的意大利多达40个假日,且不包括星期日,而大多节日是宗教节日。在节庆日子里,人们扮演各种宗教神话中的角色,沉浸在如痴如醉的境界之中。这表明当时意大利(  )

A.摆脱神学影响B.城市生活节奏紧张C.人性得以复苏D.居于贸易中心地位

10.

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在1816年说: 在我的新拉纳克的工厂里,大约有2000个年轻人和成年人管理的机械动力和操作……现在完成的工作量,在60年前需要由苏格兰的全部工业人口来完成。 他意在阐明(  )

A.技术进步的威力B.社会主义运动的必要性C.社会平等的重要D.工人阶级强大的改造力

11.

1918年大流感是人类历史上最致命的流行病之一。当时, 大流感 被冠以许多名称: 法国流感病 那不勒斯士兵病 战争瘟疫 佛兰德斯感冒 德国瘟疫 布尔什维克病 。这一现象说明(  )

A.意识形态对峙影响疫情防控B.敌对情绪造成疫情的污名化宣传C.战争局面导致传染病的流行D.国际社会对流感缺乏应对的措施

12.

从1922年到1924年,经过货币改革,苏联切尔文(币)对英镑、美元的汇率基本稳定。1924年,外国记者惊讶地发现莫斯科 几乎没有追求美元的现象,美元的供给似乎比需求更大,现在美元也不得不屈服于本土的切尔文 。这反映了当时(  )

A.苏维埃政权赢得人民信任B.世界性经济危机导致美元贬值C.苏联工业化取得很大成效D.苏联面临的国际环境日趋紧张

13.

1927年7月,桑地诺在发表的宣言中写道: 查莫罗及其继承人迪亚斯想在美国侵略者刺刀的帮助下统治这个灾难深重的国家(尼加拉瓜)不!绝不可能!……我将发动并参加这场战斗,以战斗呼声来回答阴险的侵略者和出卖祖国的罪犯们。 桑地诺发动的 这场战斗 (  )

A.采取了非暴力手段B.动摇了世界殖民体系C.实现了斗争的目标D.以反帝反独裁为任务

14.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亚非拉的现代化改革运动带有明显的地域性特征,即这些区域的现代化进程即使在同一时代条件下,因长期的历史、民族、文化、宗教、心理、习俗的不同,在改革的目标、内容方面也会有不同。这一说法(  )

A.认为现代化改革并不能模式化B.反映西方殖民文化善于颠倒黑白C.是很典型的 西方文明中心论 D.从唯物史观的视角审视民族主义

15.

吴于廑先生评论道: 苏联同纳粹德国划分了势力范围,宰割弱小国家,这玷污了社会主义国家的对外政策,是尤其错误和可耻的。也正是这种出于大国沙文主义的对于国家利益的无止尽追求,最终也让苏联在战争中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该材料反映的事件(  )

A.鼓舞人们团结一心抗击法西斯侵略B.促使世界大战规模进一步扩大C.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的标志D.导致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

16.

关于科索沃战争,美国官方报告称: 我们的空中打击在战争史上是最有效和最人道的。 环境史家认为 高科技战争加剧了人与自然的对立和世界秩序的不公 ,也有学者认为 科索沃战争将成为美国和北约以人权为理由干预别的主权国家的先例 。关于科索沃战争的认识说明了(  )

A.战争改变了冷战后的国际格局B.高科技战争减少伤亡而更人道C.研究者的角度决定了战争性质D.研究视角的拓展有利客观评价

二、材料阅读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五四运动前,传入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零星的,绝大部分是转译自日本学者研究社会主义的著作。五四运动后,马克思原著的引进和翻译出版受到重视,各种期刊大量、系统地介绍马克思主义。李大钊等在北京成立了 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 ,陈独秀等在上海发起成立了 马克思主义研究会 ,毛泽东等在长沙成立了 新民学会 。同时,一批先进知识分子深入工人,用通俗语言向工人传播马克思主义。

——摘编自石仲泉、鞠俊俊《五四运动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

材料二
目录
第一编中国共产党的创立(1921年7月—1923年6月)
第二编党在大革命时期(1923年6月—1927年7月)
第4章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建立
……
第7章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破裂和大革命的失败
第三编党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7年8月—1937年7月)
第8章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斗争
第9章井冈山的斗争和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提出
……
第12章遵义会议和红军长征的胜利

——摘自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1921—1949)》

(1)根据材料一,概括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传播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提出的背景。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共产党走向成熟的过程。

三、开放性试题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下表是1977—2010年中国经济增长率。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选取一个时间段或就整个时期,指出中国经济发展趋势,并予以阐述。(要求:趋势明确,阐述清晰,史论结合)

四、材料阅读

19.

文明的传承与互鉴。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作为第一个地跨欧亚非的大帝国,波斯为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提供了更多的机会。交通的便利,币制的统一等都是促进交流的有利条件。更重要的是,波斯统治者……尽量不以残暴的方式控制被征服人民,而是采取宽容大度的姿态,这种政策有效地保护了古代文明的许多优秀成就,使得许多古老文明在失去其所依赖的国家和政体之后,还能将其精神遗产融入新生的文明之中……
材料二
当阿拉伯文化昌盛之时,西欧正处于文化低落的 黑暗时代 ,古典文明这时已大半不为人所知,只有教会还保留着一些有关亚里士多德的知识。阿拉伯人读了大量的古典哲学、文学作品,并在学习过程中把它们翻译成为阿拉伯文,特别是翻译了许多中世纪西欧几乎无人通晓的希腊文著作,另外阿拉伯人也创造出了自己的文化,这些在后来都陆续传回西欧,使西欧的基督教文明从落后中逐渐苏醒过来。

——以上均摘编自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简析波斯帝国推动不同地区民族之间经济文化交流的有利条件和积极影响。(6分)
(2)根据材料二,概述阿拉伯帝国在文明传承中所发挥的作用;结合所学知识,举两例说明阿拉伯帝国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6分)

20.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2分)
材料一
赫鲁晓夫上台时苏联的农业问题十分尖锐,他首先改革农业计划制度。赫鲁晓夫指出,绝不需要中央给集体农庄布置播种面积,规定牲畜的头数。为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赫鲁晓夫还在农产品采购制度方面进行了调整。……在1953年的九月全会上,赫鲁晓夫提出要种植玉米。

——摘编自陆南泉等《苏联真相》

材料二
在改革过程中,苏联顺利完成了第八和第九个五年计划,1966—1975年间苏联社会生产总值的年均增长率达到5.3%,全国工业总产值从2294亿卢布上升到5112亿卢布,农业生产总值也从883亿卢布上升到1128亿卢布。经济的发展使苏联与美国之间的差距逐步缩小,据美国国务院计算,苏联1950年的国民生产总值为美国的33%,1975年上升到53%,1967年勃列日涅夫宣布苏联已经建成了发达的社会主义。
材料三
有人曾形象地说: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手术刀不是挥向党身上的肿瘤,而是挥向了党的脖子。戈尔巴乔夫改革不是去革除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而是走上了否定共产党的领导、否定社会主义的道路。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勃列日涅夫与赫鲁晓夫改革的异同点。(6分)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苏联的改革给我们什么启示。(6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