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度湖北省黄冈市、黄石市、鄂州市高二第二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15+4)【选择性必修三册】

适用年级:高二级 试卷类型:期末考试 适用省份:湖北省 试卷年份:2023年 题数:19 浏览数:152

一、单选题

1.

位于湖北省石首市东升镇的走马岭史前遗址,始筑于距今约5000年以前。该遗址核心是一平面呈不规则长方形,含城垣、护城河。内城北部至东部是主要居住区,北外城内侧发现有专门的公共墓地。据此可知,走马岭遗址(  )

A.具备国家初始形态B.出现社会贫富分化C.初步形成城市格局D.城市经济职能增强

2.

下表是秦汉时期部分竹简的记载。据此可知,秦汉时期(  )

内容

出处

及暴风雨、水潦、、群它物伤稼者,亦辄言其顷数。近县令轻足行其书,远县令邮行之,尽八月□□之。

睡虎地秦简《田律》

马牛误职耳,及物之不能相易者,赀官啬夫一盾。

睡虎地秦简《效律》

县道已豤田,上其数二千石官,以户数婴之,毋出五月望。

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田律》

A.严刑峻法得到推崇B.政府重视农业生产C.文书制度渐趋成熟D.官员考核侧重政绩

3.

有学者认为,唐宋之际,实贵胄与寒人之一转换过程,亦阶级消融之一过程。其具体表现为 唐代以名族贵胄为政治、社会之中坚 ,北宋则以 寒人为中坚 。这一转变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选官制度的发展B.新的经济因素的产生C.中央集权的强化D.社会阶层流动的加剧

4.

民俗钱(如下图)是以吉祥厌胜为目的使用的一种特殊钱形物,图案内容丰富多彩,但不具有货币职能,不参与流通。民俗钱的流行与发展(  )

A.蕴含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B.得益于商品经济的持续发展C.有利于儒家价值观的世俗化D.与选官制度的发展密切相关

5.

清初规定,凡直省各府州县有功于民的官员、绅士、学行兼优垂范乡里的士人,经层层推报、礼部复核、皇帝批准后可列入乡贤祠,每年春秋时节祭祀。清朝这一规定旨在(  )

A.利用宗族观念证明统治的合法性B.加强地方道德教化以缓和矛盾C.借助士绅力量提升基层自治水平D.引导社会价值取向以维护集权

6.

据统计,1877~1883年间,苏、皖、鄂、鲁、热、奉、直、滇、桂等省的纺织、煤炭、铜、银等行业19家企业竞相采用招商集股办法集资。在洋务派创办的20多个民用企业中,绝大部分都以集股筹资的办法广泛集聚社会资金。由此可知,近代中国(  )

A.工业布局不断优化B.商贸效率得以提升C.新的经营方式扩展D.金融行业快速成长

7.

1918年初,《北京大学日刊》发表《北京大学征集全国近世歌谣简章》,开启了著名的北大歌谣运动。在歌谣征集运动的持续影响下,社会上逐渐形成了收集、整理和研究民歌的热潮。1918~1936年,征集到的歌谣总数达16000余首。这一运动的开展(  )

A.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B.源于近代社会性质转变的需要C.标志着文学革命发展到新阶段D.消除了大众对传统文化的偏见

8.

1938年春,河北平山县农会创办了第一个农民合作社,它在平抑物价、供给群众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此后,各县纷起效仿,陆续创建了一批农民合作社。晋察冀边区政府亦采取多种措施鼓励广大群众在生产劳动中互帮互助。这一时期合作社的建立(  )

A.丰富了根据地建设经验B.体现了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C.保障了抗战前线的供给D.推动了土地革命的顺利进行

9.

下图是1950年创作的名为《提高文化》的宣传画。该作品(  )

A.体现了民众对国际形势的关注B.宣传了国家工业化的方针政策C.展现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成就D.倡导适应国家发展的社会新风

10.

下表为《中国工业主要产品产量居世界位次的变化》。这一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1985

1990

1992

1994

1996

4

4

3

2

1

2

1

1

1

1

原油

6

5

5

5

5

发电量

5

4

4

2

2

化肥

3

3

3

2

2

化学纤维

4

2

2

2

2

1

1

1

1

1

6

6

3

4

4

电视机

3

1

1

1

1

A.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B.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C.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D.科技革命的持续开展

11.

下图为古代希腊和埃及的雕塑。其中,左图为公元前6世纪的希腊雕塑,右图为古代埃及公元前3千纪后期的雕塑。两者在发式、表情和站立姿势等多方面存在明显的相似之处。此图可以用以说明(  )

A.区域文明的独立发展B.农耕文明的扩张C.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D.世界文明的交流

12.

中世纪晚期英国食品价格低廉,乡村毛纺织业异军突起,消费结构发生重大变化。有鉴于此,中世纪晚期英国率先告别糊口经济和解决了温饱问题,并将越来越多的支出用于纺织品、住房等其他消费甚至投资。这一变化的出现(  )

A.体现了人文主义的广泛影响B.为英国的技术革新创造条件C.进一步加大东西方贸易逆差D.得益于价格革命和商业革命

13.

据统计,印度在1860年只贡献了英国原棉进口量的16%,贡献了1857年法国原棉进口量的1.1%,而到1862年,印度贡献了英国原棉进口量的75%,法国的70%。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A.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的发展B.美国南北战争影响原料供应C.世界贸易多中心格局的形成D.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不断扩展

14.

下图是20世纪40年代苏联画家伊·托伊泽创作的《祖国母亲在召唤》,该作品(  )

A.推动了战争局势的逆转B.旨在激发工业化建设热情C.发挥了军事动员的作用D.具有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

15.

20世纪60~80年代,新加坡、韩国作为东亚的新兴工业国,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既注意发扬宽容、和谐、勤俭的精神,又大力提倡重科技、重管理、重效率的作风。这表明,二战后的新兴民族国家在建设现代化的过程中(  )

A.努力探索适合本国的发展道路B.重视发挥政府对经济的指导职能C.积极构建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D.主动融入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潮流

二、材料阅读

16.

【中国古代的粮食流通】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
中国历代政府始终将粮食视为战略物资加以控制,这导致了古代粮食流通在大多时期处于政府的强力干预中,粮食的自由贸易并未得到充分发展。在古代社会早期,粮食作为商品进行市场贸易的规模很小。西周时期,政府对粮食流通进行干预,至春秋战国时期贩卖粮食逐渐成为商人经营的大宗买卖。秦汉时期,随着封建大统一局面的形成,无论是政府组织的粮食流通,还是作为商品进入市场的粮食流通其规模都大大超过以前。到了隋唐时期,随着大运河的开凿,漕运业的发展以及一大批转相灌注仓的修建,粮食流通出现更为兴盛的局面,并且开始形成南粮北调的格局。宋元时期,在粮食民间贸易中出现了一个新的变化,即商人们开始置流行数百年的 千里不贩籴 的转运原则不顾,而参与粮食的长途贩运, 富商大贾自江、淮贱市粳稻转至京师坐邀其利 。明中叶以后,我国粮食生产的基本形势发生了一定的改变,原来输出粮食的中心区变为输入粮食的缺粮区,原来的 苏湖熟,天下足 被改为 湖广熟,天下足 。这一时期江南区域内的粮食运销是相当繁荣的,如常熟地区外调浙江地区湖州米接济杭州,嘉定县因不宜植稻而 向赖邻邑之米接济 。所以,总体来看,古代粮食流通还是以国家的指令性计划为主,辅以市场调节。这样的流通体制有利于保证国家的急需如军粮、救灾及城市用粮,有利于保持社会稳定,有利于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地位,但却大大降低了粮食流通在保障区域粮食安全方面的作用。

——摘编自吴宾、党晓虹《中国古代粮食流通与粮食安全》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古代粮食流通的主要特点(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影响中国古代粮食流通的主要因素。(8分)

17.

【中国近代的民意调查】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一
中国最早的民意调查出现在20世纪20年代初。此时,民国肇建,代议制政体确立,圆家效法彼岸,以 民有、民享、民治 相标榜,民心民意开始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有研究者曾罗列近代中国较有影响的62次民调。兹将这些民调略作分类统计,以窥占比(见下图)。由此可见,近代中国民调涵盖面甚广,举凡国内政治、中外关系、思想文化、社会民生、市场物价、学生生活等,均囊括其中。

——杨天宏《近代中国的民调主旨与问卷设计分析》

材料二

毛泽东农村调查的实践与文本(1927~1933年)

调查本件

调查概况

文本名称与成文时间

192714~23

在湖南湘潭、银田、韶山、湘乡、横山、醴陵做社会调查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19273

《中国佃农生活举例》19273

193010

在兴国县调查

《兴国调查》19311

193011

参加赣西行委扩大会议与江西省行委扩大会议时听取的报告记录

《赣西南土地分配情形》19311

19332

在瑞金县叶坪召开座谈会

《怎样分析阶级》19336根据王观澜报告修订

1945年,中国共产党最终把调查研究作为纠正党内 倾错误的重要方法,与贯彻 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思想,路线和作风 结合起来,并写入第一份自我革命的纲领性文件《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之中。调查研究作为全党共识性制度化方法被以决议的形式固定下来,成为组织和党员个体的行动规范。

——摘编百许江、王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调查研究的制度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近代民意调查的认识。(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重视调查研究的影响。(9分)

18.

【近代西方地方组织的发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17世纪中期,英国出现了以郡作为认同对象的协会组织。除编纂郡志外,乡绅们还在伦敦形成了类似 同乡会 的社团活动。据约克郡人约翰·肖回忆,17世纪80年代生活在伦敦的同郡商人会在宴会中商讨如何为本郡行善事。17世纪50年代,这一习俗蔚然成风,沃维克等郡的商人和乡绅纷纷举行年会、晚宴等活动。到了19世纪,出现了郡历史协会(指对某个郡的历史文献、实物乃至地形进行调查研究的知识团体)。首家郡历史协会大概是1833年成立的沃塞斯特郡自然史协会,随后林肯郡古物协会、苏塞克斯考古协会、兰开夏郡与柴郡历史协会等相继建立。19世纪英格兰的郡历史协会逾30家,绝大多数延续至今

——摘编自陈日华《古物学家与近代早期英国民族认同建构》

材料二
德意志帝国时期涌现出大批地方性历史学会,以强化公共历史记忆下的乡土认同。地方性历史学会关注地方的历史和传统文化。它们通过研究、宣传和编撰地方历史,促进人们对家乡历史文化的兴趣,强化人们的乡土意识。研究表明,虽然德国早在19世纪初就已经开始出现地方性历史学会,诸如 巴尔历史与自然史学会 拿骚古典学和历史研究学会 上法兰克历史学会 等,但这类地方性历史学会的广泛建立是德意志帝国时期的现象。例如,仅在巴登地区就出现了布莱斯高历史联合会、中部巴登历史联合会、韦特海姆历史联合会等多个历史学会。到1900年左右,德国境内拥有大量会员的重要地方性历史学会已经达150个,另有许多活跃于地方乡镇的小型历史学会没有列入统计。

——摘编自邢来顺《乡土认同与德意志帝国时期政治社会矛盾的舒解》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以来英国郡协会组织的发展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这一变化出现的原因。(8分)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和德国地方历史协会的共同作用。(6分)

三、开放性试题

19.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第一单元          政治制度

第二单元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第三单元          法律与教化

第四单元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第五单元          货币与赋税制度

第六单元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活动课         中国历史上的大一统国家治理

——摘自高中历史教科书《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请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为主题,自拟论题,展开论述(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