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度北京市昌平区高二第二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15+5)【纲要上下+选择性必修三册】

适用年级:高二级 试卷类型:期末考试 适用省份:北京市 试卷年份:2023年 题数:20 浏览数:370

一、单选题

1.

下图分别为《西周分封示意图》和《春秋列国形势图》。对于这两幅图的理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周朝都城发生了变化 ②分封制是周朝的重要政治制度
③一些诸侯国依然存在 ④戎狄蛮夷都已完全融入华夏族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2.

《汉书》中记载:“(秦)为驰道于天下,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濒海之观毕至。道广五十步,三丈而树,厚筑其外,隐以金椎,树以青松。 这反映了秦朝驰道(  )

A.能到达全国任何地方B.奠定了统一六国的基础C.具有统一的修筑标准D.将湘水和离水连接起来

3.

西汉初年的各种制度基本沿袭秦朝,史称 汉承秦制 。下列史实能体现这一现象的是(  )

A.分封同姓诸侯王B.实行察举制度C.设刺史监察辖区D.皇权至高无上

4.

据北魏律,对亲属相犯,拟罪之前,先查清相互间的亲疏尊卑长幼关系,再依据服制详定刑罚等差。凡是卑幼伤尊长,处分重于常人相杀;反之,尊长杀卑幼,刑事责任轻于杀常人。这表明(  )

A.律是中华法系最重要的部分B.北魏律有利于维护三纲五常C.皇帝有随意增减刑罚的权力D.政府利用家训强化基层教化

5.

著名诗人王维在天宝年间曾官拜给事中,掌驳正政令之事。给事中在唐朝隶属于(  )

A.鸿胪寺B.中书省C.尚书省D.门下省

6.

唐朝时,中下级官员考核,每年一次,评定当年为政优劣,称小考;三或四年综合任期内政绩进行总体鉴定,称大考。考核标准具体分为四善二十七最, 属于德行方面对全体官员的共同要求, 则是根据不同部门的性质、职责对有关工作所提出的不同要求。综合善、最定等第,确定官员升降。这反映了唐朝官员考核(  )

A.内容十分苛刻B.体系比较完备C.执行非常严格D.形式灵活多样

7.

金代实行五京制。1153年迁都后,五京是中都大兴府、东京辽阳府、西京大同府、南京开封府、北京大定府,其中位于今天北京地区的是(  )

A.中都大兴府B.北京大定府C.东京辽阳府D.西京大同府

8.

下列史料涉及的历史事件,按时序排列正确的是(  )
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
一条鞭法者,总括一州县之赋役,量地计丁,丁粮毕输于官
宜改姓元氏。诸功臣旧族自代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
今县官乃自出息钱,以春、秋贷民

A.①③④②B.①④②③C.③①④②D.③④②①

9.

明清时期,中国边疆地区受到外来的骚扰或殖民活动不断。下列历史人物中,为抵抗外来的骚扰或侵略,作出贡献的有(  )
①徐弘祖 ②戚继光 ③俞大猷 ④郑成功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10.

自明朝后期起,商品经济进入新的繁荣期,推动当时社会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这些变化包括(  )
工商皆本 思想的出现 ②小说和戏曲的创作成就显著
③清朝时出现新的中枢机构 ④西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传入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11.

中国第一所官办的近代西医学校是由李鸿章创办的。其课程包括解剖、生理、内外科、公共卫生、治疗化学等。教学内容既有基础课又有临床实践,学生需经过严格考试,由中国官方代表和外籍医生监督考核,共同签署毕业证书。这表明(  )

A.中国公共卫生事业得到快速发展B.西医得到了中国官方的初步认可C.科学已经成为中国学校主要课程D.传统医学受到了西医的重大冲击

12.

下图为2010—2019年中国博物馆观众接待人数统计情况。这反映出(  )

A.博物馆全方位向公众提供各类知识B.博物馆是收藏文化遗产的重要场所C.参观者的文化修养得到了极大提高D.公众到博物馆参观学习的热情高涨

13.

受地理和历史条件影响,古代文化表现出明显的多元特征。不同地区出现了各具特色的文学作品。下列文学作品与产生地区对应正确的是(  )

A.《吉尔伽美什》——古代埃及B.《荷马史诗》——古代罗马C.《罗摩衍那》——古代印度D.《源氏物语》——古代朝鲜

14.

战争带给人类深重的灾难,但又在客观上造成了不同文化的碰撞与交锋。下列战争中促使希腊文化对西亚地区产生重要影响的是(  )

A.伯罗奔尼撒战争B.亚历山大东征C.蒙古西征D.拿破仑战争

15.

墨西哥的斗牛起源于西班牙斗牛。爱尔兰和英国的木鞋舞,到了美国衍化成踢踏舞。古巴黑人仍保留着非洲祖先的古老传说。巴西民间口头文学中经常可以寻觅到来自安哥拉、刚果和莫桑比克的黑人传统的遗痕。这些现象(  )
①消除了各洲之间的隔阂 ②是人口迁移带来的影响
③改变了美洲的人口结构 ④是不同文化融合的反映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二、开放性试题

16.

【诸子百家之学】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中国历史上的春秋战国时期,上接夏商周特别是西周时的礼乐文化,形成了 和而不同 的诸子百家之学,产生了不同的学派。后来的中华文化都可以从诸子百家之学中找到原初的基本论点,即文化基因。诸子百家之学主要围绕着 天道 人道 的相互关系进行讨论。所谓 天道 ,泛指天地、自然的起源和法则,而 人道 则是关于社会和人自身的道理。

——摘自张岂之《深刻认识中华文化的历史渊源》

依据材料和所学,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的角度,阐释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之学。(12分)

三、材料阅读

17.

【民族交融】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注:十六国中除前凉、北燕、西凉外均为少数民族所建政权

材料二
(刘聪)以永嘉四年(310年)僭即皇帝位……置左右司隶,各领户二十余万,万户置一内史,凡内史四十三。单于左右辅,各主六夷十万落,万落置一都尉。省吏部,置左右选曹尚书。自司隶以下六官,皆位次仆射。置御史大夫及州牧,位皆亚公。

——《晋书·刘聪载记》

注:刘聪,匈奴族,前赵的建立者。
材料三
(石)勒清定五品,以张宾领选,复续定九品……以右常侍霍皓为劝课大夫,与典农使者朱表、典劝都尉陆充等循行州郡,核定户籍,劝课农桑。

——《晋书·石勒载记》

注:石勒,羯族,后赵的建立者。
材料四
东汉后期,军队将士开始穿着裤褶服,也称为戎服。这种服饰源于北方少数民族。魏晋以后,军队中官员无论职位高低,一般都要穿裤褶。在皇帝亲征或者国家内外戒严时,文职官员也需要穿着裤褶。

——摘编自张鹤泉《魏晋南北朝史》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说明东晋十六国局面形成的背景。(4分)
(2)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阐述东晋十六国时期北方民族交融的表现。(8分)

18.

【宋代社会生活】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二侍填香石刻

这是四川地区出土的宋代石室墓石刻精品,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画面中二侍着展翅幞头,身穿圆领、小袖开衩衫子,露出内衣衣领,腰系带,衫下露出跷尖鞋。面庞圆润,神态敦厚,分立香炉两侧,作填香状。香炉为三足式,炉身为狻猊(suān ní;中国古代神话中的神兽)
材料二

部分宋朝展品

沈括《梦溪笔谈》

壁画《夫妻对坐宴饮图》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

钧窑玫瑰紫大花盆

宋徽宗《芙蓉锦鸡图》

土地买卖契约残片

定窑划花萱草葵瓣口碗

石刻朱熹自画像

手持罗盘的陶俑

南海1沉船上的瓷碗

(1)阅读材料一,分析 二侍填香石刻 的史料价值。(4分)
(2)从材料二中选择 至少三件展品,与材料一中的石刻一起策划一个微展览,结合时代背景撰写该微展览的介绍。(8分)要求:写出所选展品序号;此介绍应包括展览主题、展品与该主题的关系、此展览的意义。

19.

【京杭大运河】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9分)
材料一
郭守敬发现昌平龙山脚下的白浮泉水量充沛,巧妙导引其沿着北京西北部等高山际线进入元大都城内的积水潭,使积水潭的储水量更加充足,形成更大的水位势能,再流向通州,这样南来的漕船可以通过船闸逆流而上进入积水潭,使积水潭成为京杭运河的码头,延长了京杭大运河的北线,解决了通州至大都城内 最后一千米 的粮食物资运输问题
材料二

关于运河的部分研究成果

成果作者及题目

主要内容

于琪《明清京杭运河闸官研究》

深入探讨了闸官的设置与历史沿革、闸官的职能和处理问题的方式

岳广燕《明代运河沿线的水马驿站》

具体分析了明代运河沿线驿站的功能、地位与作用

林任梁《明代漕军制度初探》

对明代漕军制的形成、职能做了具体的分析与论述

郑民德《明代徐州水次仓漕运仓储历史变迁》

通过对徐州水次仓的研究与探讨,揭示了明代漕运仓储设置、管理与运作

林纯业《明代漕运与天津商业城市的兴起》

对运河沿岸城市天津受到漕运的影响做了深入的分析

胡梦飞《明清时期徐州运河漕运与地方信仰风俗嬗变》

分析了漕运对徐州民间风俗的种种影响

(1)阅读材料一,分析白浮泉水引入京杭运河的原因。(4分)
(2)依据材料二,概括明代运河的影响。(5分)

四、开放性试题

20.

【英国城市化】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18世纪后期,工业成为城市形成和发展的新动力。在英国,棉纺织业、冶金和矿业的发展使许多小镇迅速发展起来,曼彻斯特、伯明翰等新兴工业城市甚至跻身于大城市之列。铁路的发展,也使得沿线出现了许多铁路城镇。19世纪中期,城市人口已占全国总人口的52%。城市化不仅仅是城市人口的聚集,也是发展城市建设、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改善城市居民生活和工作条件的进程。城市生活方式大大改变了人们的社会关系和观念。
在19世纪的城市化过程中,英国出现了一系列严重的问题。城市病从地理空间上凸显了社会不公。工人住宅区是大城市和工业区的贫民窟,成为贫穷、疾病和犯罪的渊薮。工业和生活垃圾造成了整个城市、整片地区的环境污染。恶劣的卫生条件导致流行病频频爆发。过度的劳动和恶劣的生活条件使工人及其子女的健康受到了严重摧残。工人的寿命大大低于其他阶层。
在有识之士和专业人士的推动下,英国的城市病引起重视,并逐步得到有效的治理。1848年,议会通过了《公共卫生法》。1876年,政府通过《河流防污法》。1890年,议会还通过法律,责成地方政府改善穷人的居住条件。到19世纪末,英国人(包括工人)的生活普遍变得文明体面。

——摘编自武寅主编《简明世界历史读本》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评析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的英国城市化进程。(10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