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度云南省昆明市高二第二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历史试题(24+3)【纲要上下+选择性必修三册】

适用年级:高二级 试卷类型:期末考试 适用省份:云南省 试卷年份:2023年 题数:27 浏览数:207

一、单选题

1.

先秦儒家的 人性论 可分为 性善论 性恶论 两种形态,随着郭店楚简和上博简的发现,另一种重要形态 性情论 浮出水面。这说明(  )

A.学者学识深浅决定历史研究可靠性B.多种史料互证定能还原历史真相C.史料的丰富促进了史学研究的发展D.最新出土的实物史料可信度最高

2.

据《后汉书》记载,汉肃宗时期汉人王追在云南地区任太守, 始兴起学校,渐迁其俗 ;汉桓帝时期夜郎人尹真师从汝南许慎,学成后还授乡里, 于是南域始有学焉 。这些举措(  )

A.为汉武帝尊崇儒术提供了契机B.有利于增强西南地区的文化认同C.间接造成藩镇割据局面的出现D.实现了边疆和内地的一体化发展

3.

天宝年间,唐朝统治者不再重视户籍编修整理,导致户籍严重不实。到唐肃宗乾元年间(758—760年),在籍户数由741年的850万户降至200万户。这一现象(  )

A.根源于社会阶层流动B.反映经济重心逐渐南移C.导致均田制走向崩溃D.推动了赋税制度的变革

4.

宋代重视奖励兵器制造与改进。970年,冯继异、岳义方献上火箭法,得赏赐衣物和布帛;998年,官员石归宋献上木羽弩箭,朝廷增加其月俸,授予其子官位。此举(  )

A.助推了当时的科技发展B.维护了国家的持久和平C.保障了宋朝的军事胜利D.改变了士人的读书观念

5.

明成祖即位后,诏令将 经史子集百家之书备辑为一书 ,解缙等147人参编,初名《文献大成》。成祖不甚满意,又动用朝野上下2196人编写,1407年定稿,命名为《永乐大典》。据此可知,《永乐大典》的编撰(  )

A.承续崇文抑武传统B.得益于国家力量的组织C.弘扬儒家正统观念D.开创中华文化的新体系

6.

据清朝乾嘉时代无锡人钱泳描述: 大江南北迎神赛会之戏,向来有之,而近时为尤盛,乡城士女观者数万人,虽有地方官不时示禁,而一年盛于一年,甚至在城在乡俱崇华美,大街小巷迎接亲朋,使斯民咸入豪奢。 这表明,当时江南地区(  )

A.经济发展处于领先地位B.传统重农抑商政策废弛C.政府的控制力逐步减弱D.经济发展影响社会观念

7.

图1为19世纪40年代中国与英国签订条约的场景

图1

该条约(  )

A.便利了英国对华的商品输出B.大大加剧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C.反映了宗藩外交体系的崩溃D.使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8.

甲午战争后,康有为积极宣讲: 国文为民族之魂 国文提振民众 听者达数万人之众,闻之皆泣,奔走呼号 。这表明当时(  )

A.文化变革成为社会当务之急B.政治危机刺激民族意识觉醒C.清末新政推动传统文化复兴D.维新变法运动由此拉开序幕

9.

图2是1936年红军云南支队政委陈华久根据本人的革命亲历制订的《红军云南游击支队纪律》

图2

这反映了红军(  )

A.开创游击战的斗争形式B.深受云南百姓欢迎C.第五次反 围剿 失利D.作风优良素质过硬

10.

1943年,华北、华中、华南根据地军民取得了一系列反 扫荡 、反 清乡 斗争的胜利,消耗了日军的有生力量。到1943年底,根据地人口上升到8000多万人,抗日武装力量上升到50万人左右。这一形势(  )

A.粉碎了日军速亡中国的计划B.巩固了国共合作的局面C.增强了中国坚持抗战的信心D.推动了百团大战的开展

11.

新中国成立之初,党和国家组织失业工人学习 当前形势 社会发展史 等政治课程。经过学习,工人认为 我们既然是国家的主人,就有这样的决心:为了保卫我们的幸福,必要时我情愿付出自己的生命。 这表明当时(  )

A.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正式确立B.新生政权的政治教育成效显著C.广大工人的劳动观念日益增强D.教育侧重社会主义道德的培养

12.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农村先后出现了 专业协会 农民联合购销组织 农民专业合作社 。进入21世纪后,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新型农业合作经济组织迅猛发展,到2017年全国已达193万多个。这反映出(  )

A.农村生产组织的继承与创新B.市场经济释放农民生产热情C.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存在反复D.农业合作经营成为时代主流

13.

公元前三千纪末期,苏美尔人建立的乌尔第三王朝的国王舒尔基自称: 我是强大的王,万王之王。我四处行走并规整全国的道路。我确立了丹纳(计量单位),我建造了大的房屋(驿站),并在旁边开辟了椰枣园。 由此可知,乌尔第三王朝(  )

A.第一次统一尼罗河流域B.已经形成完善的官僚体制C.试图强化对地方的控制D.驿站系统提高了行政效率

14.

在古代雅典法庭中,需要当事人的法庭陈述,才能了解案件的详细信息,证据处于弱势地位;法庭演说者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和法庭演说的结构、节奏,随意安排证据出示时间和证人出场顺序。这最能说明(  )

A.案件审理缺乏正义的程序B.演说辞决定证据效用C.权力容易出现滥用和误用D.证据服务于法庭演说

15.

阿拉伯学者在翻译古希腊、罗马、波斯、印度等地区的哲学、文学、数学著作的基础上,通过改造和创新,撰写了大量的哲学和科学著作,促成了阿拉伯文化的大发展。这表明,阿拉伯文化(  )

A.融合了多种文明的特质B.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C.局限于哲学与科学领域D.缺乏自身的民族特色

16.

1200年前后,有人称赞流行于意大利的市民精神——市民能深思熟虑,对公共事务勤劳热心,他们拒绝屈从别人,并防止任何人侵犯他们的自由,他们制定自己的法律并服从这些法律。这说明(  )

A.市民阶层充分实践了平等原则B.城市摆脱了封建领主的束缚C.市民阶层成为重要的政治力量D.城市自治逐步成为社会共识

17.

1409年,堙没了1000多年的托勒密《地理学指南》被译成了拉丁文。1474年,托斯卡内利依据此书绘制了一张世界地图,将印度置于大西洋的西岸,并在给哥伦布的信中说: 依此航行即可抵产香料宝石之国。 据此可知,当时(  )

A.传统学说影响历史发展进程B.欧洲绘制的地图准确反映世界原貌C.地圆学说得到世人普遍接受D.印度成为了西班牙侵略的主要对象

18.

加尔文认为个人的成就与上帝的荣耀呈现正相关,不是以个人的贫乏反衬上帝的富有,而是以个人的成就荣耀上帝的恩典。这种观念(  )

A.消除了世俗与信仰的内在矛盾B.拉开了欧洲宗教改革的序幕C.利于推动欧洲向近代社会转型D.使天主教丧失社会信仰基础

19.

墨西哥独立后,代表土生白人政权的保守派主张建立君主制度,实行政教合一的中央集权统治,发展有限制的教育,建立强大的常备军;代表中产阶级的自由派则主张自由放任,扩大选举权,实行联邦制和政教分离。从历史的长远发展看,两种观点(  )

A.均严重脱离了墨西哥的基本国情B.都是对国家发展道路的探索C.反映统治集团内部矛盾不可调和D.导致了美国的政治经济渗透

20.

亚当 ·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 在自律的个人自由上建立起一种自发调节的社会经济秩序,政府在其中只需维持和平,建立和维持一个严密的执法体制,让每一个人按他自己的方式来对公共利益做出最大的贡献。 这一观点(  )

A.体现资本主义发展的时代诉求B.佐证了劳动是财富的源泉C.得到了英国社会各阶层的认同D.主导英国工业革命的进程

21.

俄国革命早期,面对强大的沙皇专制政权,列宁采用传单和小册子等秘密的宣传方式;后来,列宁将公开发行、类型多样的报刊视为党内宣传的重要武器。这一变化(  )

A.推动俄国革命性质转变B.增加了报刊的经济效益C.标志着列宁主义的诞生D.适应革命形势发展需要

22.

图3为英国画家伯纳德·帕特里奇1935年7月发表的漫画。画面中象征英国的约翰牛艰难地推着国联这辆小车上坡,代表日本和德国的两只麻袋均掉落地上,代表意大利的麻袋悬在边缘,摇摇欲坠。

图3

该图反映出(  )

A.德意结成了轴心国同盟B.世界和平稳定面临威胁C.凡尔赛体系的土崩瓦解D.英国霸权地位得到加强

23.

二战后,法国总统戴高乐指出: 我对法国一向有一种看法……我本能地感觉到上天创造法国,如果不是让她完成圆满的功业,就会让她遭受惩戒性的灾难……除非站在最前列,否则法国就不能成为法国。 基于这种认识,法国(  )

A.积极推动北约军事一体化B.通过了确立共和制的宪法C.主动放弃对殖民地的统治D.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24.

20世纪60—80年代,新加坡、韩国等国家利用本国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吸引外资,实现了经济高速增长,成为新兴工业化国家;大多数拉丁美洲国家积极促进经济合作,逐步迈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这表明(  )

A.区域集团化的趋势不断加强B.世界殖民体系正面临崩溃C.新兴国家发展道路各具特色D.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

二、材料阅读

2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周文王告诫武王: 山林非时不升斤斧,以成草木之长;川泽非时不入网罟,以成鱼鳖之长。 汉代董仲舒强调执政者应该在顺应 天道 的基础上治理国家,政令、律法应该与阴阳变化、四季变更、五行顺逆相合,更加强调人与自然界的协调关系。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出现较为系统的城市植树、排污、垃圾处理等处罚刑律。唐朝颁布的《水部式》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系统性水利法典,除涉及农田水利、航运船闸、桥梁渡口等管理外,还有渔业管理以及城市水道管理等方面的内容。

——摘编自陈忠海《古代的环保思想与举措》

材料二

表1二战后美国环境污染重大事件简表

年代

重大事件

1947

大城市洛杉矾发生光化学烟雾事件,汽车尾气在阳光作用下产生有毒气体,近30000人五官发病、头疼、胸闷。

1950

共和党、民主党议员在国会相互扯皮,使治理空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等11个法案无法通过。

1951

纽约民众抗议为北约生产武器的跨国公司排放污水,被定为暴乱,遭到国民警卫队镇压。

1954

美国环境保护署、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与7个州政府因排污标准发生纠纷36例。

——摘编自胡蝶《二战后至20世纪60年代美国环境污染问题及其治理对策研究》等

材料三
习近平主席和卢拉总统在会谈中认同,气候变化是我们所处时代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发达国家应对温室气体排放承担历史责任,我们继续对发达国家未兑现每年1000亿美元气候资金的承诺表示严重关切。我们决心进一步加强多边主义,尊重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权和政策空间,树立一个集体性的、反对单边主义的、国际社会合作团结的典范。我们决定为今年晚些时候在迪拜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8次缔约方大会作出贡献,落实该公约和《巴黎协定》。我们承诺:在可持续和低碳全球经济转型等领域,拓展和深化双边合作。我们计划通过有效执行相关法律,共同支持消除全球非法采伐和毁林的行为。

——摘编自新华社北京2023年4月15日电《中国—巴西应对气候变化联合声明》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环保思想的特点。(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后美国环境治理的不利因素。(8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二战后美国与当今中国在环境治理上的差异。(9分)

三、开放性试题

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特定时代中突发性、渐近性的历史变革往往烙上深刻的时代印记,并对后续历史发展产生重大影响。据此,有学者针对 特定时代 历史变革 整理出图4如下:

——摘编自程实《大拐点、大趋势》等

就材料整体或局部信息,自拟论题,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释。(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

四、材料阅读

2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
1931年,日本加紧了对台湾的殖民统治,迫害爱国人士,迫使一些进步人士离开台湾,回到祖国大陆参加抗日斗争。1932年,一批在国民党统治区遭受摧残与迫害的台湾同胞辗转进入中央苏区,受到当地苏维埃政府和各革命群众团体的热烈欢迎。在欢迎仪式上,台湾同胞施月娥说: 我们定要在苏区学习革命的理论与工作,将帝国主义推翻,完成台湾的革命。 通过参观学习,台湾同胞被苏区民主、自由尤其是革命武装斗争的新鲜空气所吸引, 均一致热烈的要求留此参加革命工作 ,并如愿以偿。
1934年6月, 中央苏区台湾代表蔡乾接受《红色中华》记者采访时,严厉批评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卖国言论,他指出日本强盗四十年来在台湾的暴行,真是残虐到极点,并号召中国工农兄弟在共产党苏维埃正确领导之下,实行共产党提出的反帝统一战线的纲领,共同进行神圣的民族革命

——摘编自庹平《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台湾同胞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色中国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三十年代台湾同胞奔向 红色中国 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三十年代台湾同胞奔向 红色中国 的积极作用。(7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