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度北京市东城区高一第二学期期末统一检测历史试题(40+4)【纲要下】

适用年级:高一级 试卷类型:期末考试 适用省份:北京市 试卷年份:2023年 题数:44 浏览数:416

一、单选题

1.

地理环境对早期文明有着重要影响。某文明由于不定期的洪水泛滥导致灌溉农业发达,还出现洪水和方舟的传说,因没有天然屏障而战争频繁、政权动荡。这个文明最有可能是(  )

A.西亚两河流域文明B.北非埃及文明C.欧洲希腊文明D.南亚印度文明

2.

有学者认为:波斯帝国的征服(战争规模和征服区域)大大超过了它以前的帝国,而且在反映古代西亚、北非文明的成熟程度上要比它们深刻得多。可以说明这一观点的有(  )
①地跨亚欧非三大洲 ②实行行省制度
③较完善的税收系统 ④宣布君权神授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3.

泰戈尔曾充满激情地讲一个故事:苏陀伽摩渴望在圣者乔达摩座下诵习圣典《吠陀》,因为传授和学习《吠陀》是婆罗门的专利,所以乔达摩问询他的种姓,苏陀伽摩向乔达摩坦白了他的首陀罗身世。乔达摩的婆罗门学生一致骂他是 无耻的非亚利安贱种 ,但乔达摩却感动地说: 孩子,你不是一个非婆罗门,你属于再生种姓里最高的种姓,你生于一个从不欺骗人的婆罗门家庭。 据此判断泰戈尔(  )

A.批评种姓制度B.有意美化婆罗门C.否认宗教差异D.维护了法律等级

4.

某同学在学习过程中作了如下整理,他学习的主题最有可能是(  )

日尔曼亲兵制——封君封臣制

罗马大地产制——庄园经济

日尔曼奴隶——农奴制

基督教合法化——教权和宗教文化

A.封君封臣制出现原因B.庄园与农奴制的盛行C.封建社会形成的因素D.基督教的统治的表现

5.

有学者指出:市民社会为了推动城市工商业的发展。就必须拥有保障市民自由身份、城市自治权利和正常工商业经营活动以及调整城市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体系,以此摆脱封建教俗贵族的横征暴敛和领主司法审判权的束缚。该学者意在强调(  )

A.工商业发展是城市自治前提B.城市自治彻底摆脱了教俗贵族的束缚C.市民阶级是城市自治的主体D.法律规范是推动城市自治的重要力量

6.

1086年,英王威廉一世在索尔兹伯里召开效忠宣誓会,不仅要求自己的臣下服兵役,还要求臣下的附庸向他宣誓效忠,形成 我的附庸的附庸,也是我的附庸 。他还派人详细核实各级封臣和自由人的土地和财产。这些做法旨在(  )

A.彻底结束分裂割据B.加强英王的权力C.激化贵族间的矛盾D.使教权王权并存

7.

《罗马民法大全》奠定了后世法学尤其是大陆法系民法典的基础,是法学研究者研究民法学不可或缺的重要文献资料之一。主持编纂该法典的是(  )

A.苏格拉底B.亚历山大C.希罗多德D.查士丁尼

8.

1982年,在俄罗斯古城诺夫哥罗德(位于基辅罗斯与拜占庭之间的商路上)出土了700多枚双耳瓶碎片,碎片上的涂绘与拜占庭的涂绘非常相似,碎片上的文字有希腊语文、斯拉夫语文等多种语言,内容以商业、经济和日常生活为主。据此推断(  )

A.希腊古典文明对基辅罗斯文明影响很小B.拜占庭和俄罗斯都是中央集权的大帝国
C.商旅往来是拜占庭与基辅罗斯交往方式之一D.东正教宗教文化对基辅罗斯的影响极其深远

9.

1324年,曼萨·穆萨带领一支商队携大量黄金前往麦加朝圣。到开罗后,他分发黄金导致当地市场金价下降,他的行动甚至影响了15世纪末西欧国家不断向南航行寻找黄金、开启大航海时代的序幕。曼萨·穆萨是(  )

A.马里国王B.加纳国王C.桑海国王D.印加国王

10.

对比古埃及人和美洲印第安人建造的金字塔,我们能感受到古代文明的多姿多彩。这两类金字塔(  )
①建造的目的和作用不同 ②两者的造型和结构不同
③建造的时代背景完全相同 ④都有其特定的文化内涵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11.

玛雅雕塑是玛雅文明的记忆。右面雕塑中,一名妇女正在准备做玉米饼,她背上背着一个孩子,前面还有一个孩子。该雕塑可以用来印证玛雅人(  )

(创作于约公元800—1000年)

①玉米的种植和食用 ②妇女在社会中的角色
③发达的金属冶炼业 ④相对合理的经济结构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

12.

里斯本航海纪念碑是为纪念葡萄牙亨利王子(1394—1460年)所建。因其在世期间,创办航海学校,培训本国水手,设立专门研究航海技术的观象台,聘请各地的航海人才为师。这些措施(  )

A.促使葡萄牙成为海上霸主B.为新航路开辟准备了条件C.旨在发展本国的海事教育D.推动了葡萄牙的社会转型

13.

下图中航海路线与之对应信息正确的是 (  )

A.通过A航线到达的新大陆是印度B.B航线沟通了欧洲和印度的联系C.通过C航线绕过好望角到达太平洋D.沿着D航线可以实现环球航行

14.

有学者指出:西班牙人在美洲开采的白银主要运往两个地方,一个是西班牙,另一个是现在的菲律宾吕宋岛。白银运回西班牙……之后这些白银又沿着印度洋航线被运往马六甲、菲律宾。而吕宋(岛)则由于中国商人的帆船贸易,成为大量向中国输出白银的重要口岸。白银的这一流向(  )

A.为西班牙开展工业革命准备了条件B.加速了拉丁美洲国家生产方式的转变C.推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最终确立D.刺激了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

15.

消费价格指数是反映消费品价格变动趋势和程度的相对数,消费品价格越高,消费价格指数越大。下表是英国消费价格指数变化情况,此变化产生的原因是(  )

年份

1475

1521

1559

1597

消费价格指数

100

167

407

685

①城市发展,社会总需求增加 ②殖民者掠夺的金银运回欧洲
③商业革命、工业革命的兴起 ④封建主衰落和劳动人民贫困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

16.

马丁·路德认为 人们只有通过信仰,而不是其他任何手段,才能回报上帝 。这表明马丁·路德的主张是(  )

A.因行称义B.君权神授C.因信称义D.科学实验

17.

13—19世纪,教会、国王、贵族和新兴资产阶级之间的斗争和妥协深刻地影响了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和政治制度的变化,下列能典型地反映这一时期王权权势变化趋势的是(  )

18.

有学者指出 英国的革命实际上是议会的变革,革命前是国王的议会,革命后是议会的国王。 这反映了英国革命(  )

A.剥夺了国王一切权力B.确立了议会主权C.推动了两党制的形成D.首相拥有立法权

19.

有学者指出:当民族主义同强大的政治、外交、军事领袖结合起来后,它在动员、集合民族感情膨胀的民众方面便具备了无限潜力。下列能说明此观点的史实是(  )
①意大利的统一 ②德国的统一 ③法国大革命 ④俄国农奴制改革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20.

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各州众议院议员人数及直接税额应按合众国所辖各州人口之多寡,分配于各州,此项人口数目包括所有公民及五分之三非公民,并包括须服役数年之人,但未被课税之印第安人不算。该条文体现了(  )
①联邦至上 ②分权制衡 ③人民主权 ④种族歧视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

21.

依据下表,这些规定(  )

时间

英国政府规定

1685

所有印花棉布、印度亚麻及所有印度制造的丝绸制品10%的税

1721

在英国境内禁止穿着用印度白布染成的印花棉布衣服,售卖印度棉布完全成为非法行为

1774

在英国销售的棉布须完全在本国纺织而成

A.使印度成为英国棉纺织品倾销地B.说明英国始终致力于推行自由贸易C.旨在以经济掠夺取代武力扩张D.客观促进英国棉纺织部门技术革新

22.

美国学者指出: 在意大利科学于1633年失去活力以后,科学革命在那一时期的一个特点是科学活动在地理上向北转移,从意大利转到了几个大西洋国家,即法国、荷兰和英国。 能为此提供证据的是(  )

A.哥白尼提出 日心说 B.伽利略发明天文望远镜C.亚当·斯密写成《国富论》D.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

23.

依据1889年《大日本帝国宪法》,日本形成特有的明治宪法体制,其结构如下图所示。它表明(  )
①天皇居于统揽一切的地位 ②幕府的将军掌握实权
③体现西方的三权分立原则 ④臣民权力与义务明确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

24.

某学生撰写一篇历史小论文,题目为《工业革命改变了人们的社会生活》,他梳理的目录如下,你认为合理的是(  )

①人口爆炸和大城市

②君主立宪制度

③妇女的新角色

④大众消费与休闲娱乐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25.

英国作家约翰·凯尔蒂在1895年曾写道: 直到十年前德国进入了竞争市场以后,自鸣得意的英国资本家们才开始环顾周围,瞻望未来。 而到那时则只剩下非洲 尚可逐鹿 ,于是 就在非洲出现了一场世界史上空前未有的争夺战 。推动这场争夺战走向高潮的是(  )

A.葡萄牙在巴西设立总督制度B.英国几乎控制了印度全部领土C.英法争夺苏伊士运河使用权D.英、法、德等国召开柏林会议

26.

某学习小组在进行研究性学习时,围绕某一主题搜集了如下图片资料。这一主题应是 (  )

A.拉美独立运动B.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C.国际工人运动D.亚洲民族意识的觉醒

27.

阅读以下 农业人口占劳动人口的比例(单位:%)”表,对其分析正确的是(  )

国家

1820

1870

1910

英国

46

15

6

德国

80

49

18

法国

75

49

42

美国

75

50

33

①欧洲农业人口占劳动人口比例呈明显减少趋势
②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工业化进程快于英国
③各国大量的农业人口向海外殖民地移民或经商
④侧面反映了工业化进程与城市化进程并行推进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28.

2014年7月,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一百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 在北京召开,与会学者分享了关于一战研究的新视角。下表选取了其中四种新视角,据此判断其研究分别是(  )

研究视角

主要观点

视角一

平等的脚步没有跟上自由的步伐;殖民主义的恶性膨胀

视角二

英国在欧洲大陆推行均势政策,法国推行霸权政策,两种大战略的差异导致协约国在战争初期合作但不紧密

视角三

1914年圣诞节,英国士兵和德国士兵在比利时的弗兰德斯地区踢球

视角四

一战为中国民族主义的崛起提供契机

A.影响分析—有关事件—战时政策—起源探究B.有关事件—起源探究—影响分析—战时政策
C.起源探究—战时政策—有关事件—影响分析D.战时政策—影响分析—起源探究—有关事件

29.

有人这样评述: 他适应发展的新条件,适应资本主义的新阶段,适应帝国主义阶段向前发展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学说。 对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学说的 发展 主要体现在(  )
①帝国主义理论 ②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
剩余价值论 理论 ④新型无产阶级政党理论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30.

甘地于1930年1月宣读的《独立誓词》这样写道: 我们认为,争取独立自由的最有效方法不是暴力。我们准备收回同英国的合作诚意,采取文明的抵抗,包括不纳税在内。 据此判断,甘地把开展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原则具体化为(  )

A.退出印度 B.文明抵抗 C.食盐进军 D.以暴制暴

31.

二战期间,好莱坞导演威廉·惠勒在接拍《忠勇之家》时,军方要求他不要在影片中诋毁德国人,制作 仇恨电影 。他坚持按照自己的观点来讲故事,《忠勇之家》拍至一半时,他接到军方官员电话: 我一直在想你说的话,也许你是对的,你就以你想要的方式做吧。 军方态度改变的直接原因是(  )

A.《慕尼黑协定》签订B.德国突袭波兰C.太平洋战争爆发D.反法西斯同盟建立

32.

《国联盟约》第22条把从同盟国手中获得的殖民地居民看作是 在现代世界的紧张形势下还不能自己站立的民族 。因此规定: 这些民族的监护应该委托给那些先进民族,即因其资源、经历或地理位置而最能承担这一责任的民族……同时,这一监护应由他们作为 受托者 代表国联来执行 。由此可见, 委任统治 的实质是(  )

A.帮助殖民地人民摆脱宗主国统治B.遵循民族自决原则的体现C.为维护世界和平而处理国际争端D.对战败国殖民地的再瓜分

33.

下列事件按其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德国突袭波兰 ②《联合国家宣言》签署
③苏联成立 ④巴黎和会召开

A.①④②③B.①③②④C.②①③④D.④③①②

34.

国际格局从以欧洲为中心走向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的真正转折点是(  )

A.巴黎和会召开B.欧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C.联合国的成立D.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

35.

《我们都是冷战的输家》是一部反省冷战的著作。作者指出:冷战体系内,对峙双方各怀不安全感,但为减少不安全感而采取的手段却往往极富挑衅性……赫鲁晓夫和肯尼迪的表现就是如此。能为此观点提供论据的是(  )
①杜鲁门主义出台 ②华沙条约组织成立
③古巴导弹危机 ④第二次柏林危机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

36.

德国社会保障支出项目由二战前的8个增加到20世纪70年代末的18个,社会保障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1960年为20.7%,1965年为24.6%,1970年为25.7%,1975年为32.1%。美、英、法等国也不例外。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  )

A.加强国家宏观调控B.推进科学技术发展C.实行社会福利改革D.开展黑人民权运动

37.

有学者认为: 随着波兰、匈牙利、民主德国、保加利亚和罗马尼亚政权的相继崩溃,事态的新的发展所造成的影响又开始溢出,蔓延至苏联,动摇了戈尔巴乔夫的权威并削弱了党和国家的控制力。 该学者旨在表明(  )

A.东欧剧变加速了苏联解体B.东欧国家希望彻底摆脱苏联模式.C.戈尔巴乔夫改革宣告失败D.东欧国家改革迷失社会主义方向

38.

有学者指出: 今天第三世界的积贫积弱、经济依附、社会畸形、文化落后以及各国内部和相互间不断发生的教派纷争、种族屠杀、边界战争等,在相当程度上都是殖民统治留下的创伤。 在此,该学者(  )

A.采用了二重证据法B.做出了历史解释C.选用了多类型史料D.坚持了辩证思维

39.

日本成为经济大国后,极力谋求成为联合国安理会的常任理事国。西欧各国昔日是美国的被保护国,现在随着经济的增长,也敢同美国分庭抗礼。这表明(  )

A.经济增长是多极化趋势发展的重要原因B.经济上的大国必然要在政治上谋求霸权C.多极化趋势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D.日本和西欧致力于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40.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对世界和平与发展、对全球治理体系改革与建设提供的中国方案。为此,中国率先采取的举措有(  )
①组成二十国集团 ②召开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
③倡议设立 亚投行 ④倡议并推动 一带一路 建设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二、材料阅读

41.

【文明的扩展与交流】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1分)
材料一

图1古代两河流域示意图

西亚文明从两河流域南部向周边地区扩张,古巴比伦王国阿首次实现了两河流域的统一

图2古希腊人在地中海和黑海地区的殖民示意图

图3亚历山大帝国形势图

材料二
中世纪阿拉伯历史学家伊本·赫尔东在其《历史绪论》中说: 阿拉伯人征服各方后,统治了波斯及罗马(部分地区)……那时的阿拉伯人,还没有文化可言,到公元8世纪阿拔斯王朝建立后,阿拉伯人的军事扩张基本停止,帝国局势日渐稳定。他们迫切地要知道有关治理国家的各种学问。阿拔斯王朝的几任哈里发都提倡学术翻译,有大量的学者,从事着希腊文、叙利亚文、波斯文和梵文典籍的翻译著作,翻译运动迅猛发展。

——摘编自丁瑞忠《阿拉伯帝国翻译运动的成因》

(1)依据材料一,指出世界古代文明扩展的不同形式及结果。(5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阿拉伯帝国翻译运动出现的原因及影响。(6分)

42.

【人文主义与马克思主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1分)
材料一

彼特拉克

《歌集》

用写实手法描写人的美貌,酣畅淋漓地讴歌爱情,描写人的喜怒哀乐

卢梭

《社会契约论》

自由和平等是人与生俱来的权利,其他任何人都无权剥夺

康德

《未来形而上学导论》

自然界的最高立法必须是在我们心中,即在我们的理智中,而且我们必须不是通过经验,在自然界里去寻求自然界的普遍法则;而是反过来,根据自然界的普遍的合乎法则性,在存在于我们的感性和理智里的经验的可能性的条件中去寻求自然界

材料二
马克思始终强调,人是社会最重要的组成元素,是社会发展的主体、动力,是社会的直接创造者。人是社会生产活动中最活跃、最革命、最先进的因素。人类社会的发展最终是为了人的发展。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更加明确地指出,共产主义是 以每个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 。对人类终极命运的关怀成为马克思人学的重要内容。在共产主义条件下,人不仅成为自然界的主人,也成为社会的主人,成为自己本身的主人,那时不存在阶级差别,人与人之间真正实现了平等,人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自由的人。

——摘编自宫维民《马克思人学对西方人本主义的超越》等

(1)依据材料一,分别概括三人思想主张的特点。(3分)
(2)结合材料二和时代背景,阐释马克思主义对西方人文主义的超越。(8分)

43.

【历史解释】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9分)
英国哲学家卡尔·波普尔说过: 不可能有这样的历史—— 真实发生的过去 (the past as it actually happened);只能有对历史的各种解释,而且没有一种解释是终极的;每代人都有权形成自己的解释。他们不仅有权形成自己的解释,而且有义务这样做,因为的确有一种求答案的迫切需要。
材料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源

从国际体系的结构而言,德国的崛起和欧洲同盟体系的僵化是两个重要因素。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实力迅速上升,引起了英国对于自身霸权的担忧,英国开始放弃了其扮演欧洲大陆外交均衡者的角色,1904年与法国结盟,1907年与俄国结盟,英法俄三国协约形成。德国看到自己处于被包围之中,也加强了与奥匈帝国的联盟关系。从国家层次来看,奥匈帝国和奥斯曼土耳其帝国都是多民族国家,都受到正在兴起的民族主义的威胁。而德国国内的社会问题也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从领导人的角度来看,平庸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的领袖们的特征。奥皇、俄皇特别是德皇威廉二世的个人因素,是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因素之一。

——摘编自【美】小约瑟夫·奈《理解国际冲突:理论与历史》

材料二
冷战及其起源是世界当代史研究的热点。中外学者围绕冷战起源中谁是主动挑起者、谁是被动迎战者等问题展开激烈争论。概而言之,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关于冷战起源的主要观点

主要观点

主要的主张者

美国霸权论:美国为建立世界霸权,积极推行反苏反共政策,一手导演了冷战

多为中、苏学者、也有部分西方学者

②苏联扩张论:战后苏联企图推行世界革命使苏联式的共产主义统治整个世界,苏联是冷战的发动者

流行于西方政界与学界,特别是英美学者

③美苏共振论:冷战是美苏双方行为的结果

部分中国学者

④英国推动论:冷战的主力是美国,但英国等西欧国家的积极响应和配合也起了推动作用

部分中国学者

⑤综合作用论:冷战的起源十分复杂,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部分中国学者

——摘编自刘德斌《国际关系史》

(1)依据材料一,概括提炼出关于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源 的解释视角。并结合所学,补充2个其他视角。(5分)
(2)从材料二中选择你赞成的一种观点并说明理由(也可提出你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说明)。(4分)

44.

《每日镜报》与法西斯相关报道。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9分)
材料一
《每日镜报》是英国发行时间最长的小报,内容上以社会新闻为主,具备偏向大众化的内容和受众定位,对德国法西斯的报道一定程度上能够折射出当时英国社会对法西斯的认知。
材料二
有人选取二战初期《每日镜报》对法西斯的报道,进行抽样研究,整理出其报道框架如下:

《每日镜报》对法西斯的报道框架

报道框架

报道内容侧重

侵略——抵抗框架

凸显法西斯德国的对外侵略行径,强调英国政府或第三国政府对德国最新举动的表态,表明抵抗侵略、绝不屈服。此类框架多见于对法西斯德国政府的官方表态以及部分评论文章中

压迫——反抗框架

法西斯德国政府对国内进行压迫,包括德国犹太人、工人、妇女、儿童等多个群体,例如,德国要求流亡在外的德国犹太人回国服务军事工业、要求母亲尽可能多生育来为政府提供更多劳动力,而这些呼吁均未得到积极的反馈

分析——披露框架

大多报道德国法西斯领导人先前不幸的个人经历、自身扭曲的心理状况,甚至是经医院诊断的精神疾病

宣传——回击框架

列举法西斯德国政府进行虚假宣传的言论,并逐一揭谎回击。在驳斥谎言时,引用英国政府、第三国政府的表态,列举与德国法西斯政府言论相悖的事实性证据,及德国内部反法西斯势力的广播

——摘编自王行广《〈每日镜报〉二战初期对法西斯报道的框架分析》

依据材料一、材料二,结合所学,评析《每日镜报》对法西斯的报道框架。(9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