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度甘肃省高二第二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16+4)【纲要上下+选择性必修三册】

适用年级:高二级 试卷类型:期末考试 适用省份:甘肃省 试卷年份:2023年 题数:20 浏览数:207

一、单选题

1.

许多考古学文献中,使用 新石器革命 (Neolithic Revolution)一词描述新石器时期人类生活发生的革命性变化。对这一词语中 革命 的正确理解是(  )

A.农业和畜牧业的出现B.原始商人的出现C.青铜铸造技术的产生D.早期文字的形成

2.

表1 战国时期诸子各家对 的部分解释

的解释

出处

且夫义者,政也。

《墨子·天志上》

远而不可不居居:恪守者,义也。

《庄子·在宥》

无礼义,则上下乱。

《孟子·尽心下》

遇诸侯有礼义,则役役:战争希:少起。

《韩非子·解老》

由此可知,诸子将 看作(  )

A.个人行为的价值标准B.国家治理的政治准则C.社会生活的重要规范D.统一天下的重要手段

3.

东汉晚期,成为郡、县以上的最高一级地方行政机构;至隋文帝时期,在地方罢天下诸郡 以州统县 。东汉和隋朝地方行政体制两次变革均(  )

A.适应了国家管理需要B.加强了中央集权C.强化了地方的行政权D.提高了行政效率

4.

南宋初期,政府铸钱量日益下降,铜钱不断外流,同时市场上大量出现将铜钱熔铸为铜器出售和私铸劣质铜钱牟利的现象,政府为此采取过一些措施,但没有起到很好的效果。这(  )

A.体现国家对社会的控制松弛B.源于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C.为纸币广泛流通创造了条件D.宣告南宋政府的信用破产

5.

晚明时期,徐光启在《辩学章疏》中说道, 佛教东来千八百年,世道人心未能改易 ,如果 必欲使人尽善 ,可以采取西方基督教,达到 补益王化,左右儒术,救正佛法,裨益当朝 的效果。由此可知,徐光启(  )

A.推崇宗教信仰自由B.践行 经世致用 思想C.主张利用西学救国D.推动国人 开眼看世界

6.

甲午中日战争期间,南洋的华媒《星报》《叻报》等围绕着旅顺大屠杀事件发表了大量的新闻报道与评论文章,在第一时间记录下了日军的暴行,并运用国际法与国际惯例斥责日方的诡辩与谬论。这反映出当时(  )

A.国际法在南洋广泛传播B.海外华人民族意识觉醒C.媒体报道即是历史真实D.清政府不关心舆论宣传

7.

1910年,上海华界尚无自来水供应,市民向政府申请从租界接用自来水,外商趁机提出申请接用租界自来水的居民需编订租界门牌,缴纳租界巡捕捐,遭到中国拒绝。最终,在华商的大力推动下,政府批准国人自办了闸北水电公司,解决了市民用水问题。这表明当时(  )

A.城市化发展依赖于西方企业B.西方列强垄断中国民生事业C.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限制D.爱国思想推动民族工业发展

8.

表2 1920年 五一 节前后中国部分知识分子的活动

北京

李大钊主持北京大学理科纪念五一节活动。

何孟雄等8名同学乘汽车游行,沿街散发《劳动宣言》。

北京大学平民演讲团走向街头宣讲五一劳动节的历史和意义。

邓中夏赶赴长辛店铁路工厂出席纪念活动,并发表演说。

上海

418日,陈独秀参加工界7个团体发起的世界劳动节纪念大会备会,发表关于劳工问题的演讲。

51日,冲破反动当局和帝国主义势力阻挠,召开了庆祝大会,发表《上海工人宣言》和《答俄国劳动政府的通告》。

这些活动反映出(  )

A.工人阶级自我意识觉醒B.共产党积极组织工人运动C.知识分子反思西欧文明D.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新趋势

9.

1945—1946年,民盟张东荪等人多次发表文章,提出走 中间路线 ,对内主张协调国共矛盾,对外主张 兼亲美苏 。而1948年民盟被迫总部迁往香港后,即确定了支持人民武装反对反人民武装、反对美帝国主义的援蒋政策、彻底摧毁南京反动政府、实行耕者有其田、与共产党密切合作的新的政治路线。这一转变主要是因为国民党(  )

A.已经失去美国支持B.坚持一党专制独裁C.军事上的节节败退D.撕毁协定发动内战

10.

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专门论述了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党和非党的关系、是非关系、革命与反革命的关系。这些论述(  )

A.旨在号召全党学习苏联体制经验B.促进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C.推动了国民经济按比例协调发展D.有利于创造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

11.

古代世界许多区域文明早期都有传世的史诗,如古希腊的《荷马史诗》、苏美尔人的《吉尔伽美什》、古印度的《摩诃婆罗多》《罗摩衍那》等,它们记录了许多人们口耳相传的诗歌、传说,成为研究该地区早期文化的重要史料。这些 史诗 (  )

A.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B.是历史记载的最初形式C.反映了历史的真实面貌D.弥补了文字记载的缺失

12.

中世纪时期,骑士要为封君服军役。12世纪,英国出现以钱代役的 盾牌钱 制度并逐渐流行,雇佣兵由此出现。到14世纪,英法军队都建立起军饷制,国王更多地依靠市民和农民组成的军队。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骑士地位提高B.王权逐渐加强C.近代军队建立D.商品经济发展

13.

1770年,英国诗人哥尔德斯密发表诗作《荒村》,描绘了一个叫做 奥布恩 的村庄,变成有钱人的私人乡间花园景观,致使原本生机勃勃的土地变得荒寂,欢乐的村庄失去活力,幸福安居的人们被迫离乡背井,农民落魄在城里沿街行乞。由此可知,作者意在(  )

A.赞颂城市化发展带来的巨变B.批判工业革命破坏了田园生活C.表达社会转型中的焦虑迷茫D.说明启蒙运动的思想解放作用

14.

19世纪80年代开始,非洲普遍建立 土著教会 ,他们要求摆脱白人神职人员的控制,建立独立的黑人教会。土著教会得到广大人民的支持,逐渐领导人民进行反殖民主义的斗争。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非洲宗教斗争(  )

A.促使基督教成为民众的普遍信仰B.成为民族解放的主要斗争形式C.推动了民族独立思想的广泛传播D.加速了世界殖民体系最终瓦解

15.

表3 1966—1982年苏联农业总产值年增长率

年代

年增长率

1966—1970

42

1971—1975

08

1976—1980

19

1984

1

表格数据说明这一时期苏联(  )

A.经济改革的重点在农业领域B.农业问题并未得到根本解决C.农业改革没有取得任何成效D.冷战制约了苏联农业的发展

16.

1981年,日本首相铃木善幸访美,在新闻公报中首次提出,日美关系是同盟关系,两国将分担适当的责任。这表明日本希望(  )

A.增强美日关系中的自主性B.分担责任换取美国经济援助C.与美国结成同盟遏制苏联D.维系亚太稳定局面应对滞胀

二、材料阅读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一
处于今云、贵、川一代的少数民族即所谓 西南夷 地区,早在秦代就已置于中央王朝的统治下。秦亡以后,中央王朝对这里的统治曾一度中断。汉武帝时,唐蒙率军进入夜郎道(今贵州附近)。唐蒙对当地少数民族赠予丰厚礼物,宣扬汉王朝 威德 。当地首领夜郎侯多同愿甘心向汉,汉王朝就在夜郎地区设立郡县,依汉制置吏,并让夜郎侯的儿子任县令。夜郎归属汉朝后,四川一带土著也纷纷要求归附。汉武帝派司马相如出使西南,赢得当地人好感,汉朝遂在当地设都尉,置十余县。汉朝在夜郎地区修筑 南夷道 ,在四川开通灵关道,在安宁河上架桥,直达今西昌附近。

——摘编自林剑鸣《秦汉史》

材料二
明朝经过洪武、永乐两朝,对云南、贵州、四川南部等地的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基本确立。这些地区的省级机构和内地一样,设三司。基层管理主要依靠当地土著担任的土官,亦称土司,武职称宣慰使、宣抚使、招讨使,文职称土知府、土知县。土司大多为当地民族首领,一般世袭其职,但形式上必须经过中央批准。一部分土司衙门中的佐贰官、首领官由朝廷派出的流官担任,以对土司形成牵制。土司职责是谨守疆界,缴纳赋税,有事要出兵供朝廷调遣。明朝在当地兴办学校,并移内地军民前往屯种。值得一提的是,在西南土司中,女土司占有一定数量。

———摘编自王天有《明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汉朝对 西南夷 的治理措施。(6分)
(4)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代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相比汉代的改进之处,并说明古代中央王朝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治理的历史意义。(9分)

三、综合题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一
1904年,梁启超在日本横滨创办《新民丛报》,刊载了一篇《英国工商业发达史》的译文,首次引入 工业革命 这一概念,此后陆续刊载了一些关于工业革命现象和概念的译述,引起国内关于 工业革命 的讨论。
材料二

表4 20世纪上半期中国部分文献对工业革命一词的描述

内容

出处

至一七六九年……瓦特之蒸汽机关出现……以蒸汽机关运用工业革命,狂飞突进,故有人谓工业革命,肇端于蒸汽机关发明者。

于是工界中人,潜心于发明机器,致新科学于使用,使制造力增速,则物价廉而致富易。

周传儒:《工业革命与社会近代问题》(1922)

王家焕:《工业革命与英国政治社会改革述略》(1924)

马克思说:社会之物质的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巨大的上层建筑的全部,便随经济基础的变动或者缓缓的,或者激剧变革了。……工业革命并不是偶然的。他来自劳动工具的改变和其相沿而起的生产方法的改变。

所以十八世纪中叶,生产方法及生产制度的革命———把小的企业联合成为大的企业实为必要。

天:《机械发明、工业革命与社会革命》(1927)

维禹:《英国工业革命史》(1928)

工业革命这句话是指机器工业发明以后,一切工业上的生活状态和制度,都起了重大的变化。

吻云:《常识辞典》(1931)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钱芳华、马陵合《近代文献中工业革命一词的考察》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20世纪上半期 工业革命 这一概念在中国传播的历程。(8分)
(4)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表4中任选一种 工业革命 的概念进行论述。(要求: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述清晰。)(7分)

四、开放性试题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西方历史学家艾瑞克·霍布斯鲍姆最广为人知的作品是 年代四部曲 ,系统阐述了18—20世纪的西方历史,其书名如下:
《革命的年代:1789—1848》   《资本的年代:1848—1875》
《帝国的年代:1875—1914》 《极端的年代:1914—1991》
根据 年代四部曲 所划分的时代,并结合世界史相关知识,任选其中一个时代,为该时代确立一个主题,并加以论述。(要求:所确立的主题不得与书名主题重合。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述清晰。)(12分)

五、材料阅读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材料一
中世纪神学家阿奎那(1225—1274)认为,法律的本质是受理性节制的意志,人的理性要求 过一种有德行的生活 。因此,法律的特征就是依靠国家强制力保护社会的道德生活。道德生活要求实行私有制,因为私有财产权是上帝批准的。他把法律分为四类:永恒法、自然法、人法、神法。其中永恒法是最高的法,代表上帝的理性,适用于整个宇宙,人法即是统治者颁布的法律,它需要服从永恒法、自然法和教会颁布的神法,如果人法与它们相抵触,那么人法将不再是法。
材料二
朱熹从天理的观点出发,认为人性 本善习远 ,提出用道德教化来引导民众 存天理、灭人欲 。对于放纵私欲而不服从教化的人,他主张运用刑罚手段进行制裁,法律的目的就是要维护 三纲五常 。朱熹认为,圣人的任务就是 为之教以明之,为之刑以弼之 ,由此主张以德礼为治国的根本,反对单纯依赖刑罚治国。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崔永东《中西法律文化比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阿奎那法律思想产生的背景。(4分)
(4)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阿奎那和朱熹法律思想的异同。(6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