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度江苏省盐城市高二第二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16+4)【纲要上下+选择性必修三册】

适用年级:高二级 试卷类型:期末考试 适用省份:江苏省 试卷年份:2023年 题数:20 浏览数:452

一、单选题

1.

战国时期的临淄(今山东淄博)东西两面环水,齐人在南、北城外挖筑弧形人工护城壕沟,使之与东、西方的水系相连接,形成了四面环绕的外部排水网,这样既可以分流洪水又可以沉淀泥沙。该工程(  )

A.奠定了齐国首霸的基础B.反映了齐国灌溉系统发达C.体现了因地制宜的理念D.加速了南北经济文化交流

2.

图1为发现于徐州铜山县的东汉 纺织图画像石 拓片。该图再现了当时寻常人家纺织情境。画面上层中纺好的丝团悬挂在房檐下,左侧一位女性坐在脚踏斜织机旁边,在纺织间隙,正转身接抱另一位女性递送过来的婴儿,右侧两位女性纺纱劳作。该图(  )

图1

A.反映出当时手工纺织业趋于普及B.凸显了徐州在纺织业的中心地位C.折射出汉代广大农民的富足安康D.反映了女性在生产中的主导作用

3.

蒙古西征时,有许多汉族医生被带到中亚、西亚和欧洲,还有不少高明的回回医师,随蒙古汗、王公东来。通过这些回回医师,阿拉伯地区各种医学要籍流传到东亚。元末明初的《大元本草》里收录不少国外的药物。据此可知,蒙古西征(  )

A.导致了中国传统医学的转型B.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C.中断了西方药物学发展进程D.扩大了大元帝国的政治版图

4.

明代规定:科举考场中的砚台不得过厚,笔杆必须镂空,糕饼必须切开;考试开始一定时间后,监考官要逐个检查考生试卷并盖章;考试结束后实行试卷糊名,骑缝加印,试卷誊录等。上述措施的实行主要是为了(  )

A.规范考试管理程序B.有效选拔实用人才C.维系南北均衡局面D.防止徇私舞弊现象

5.

明朝东林党人认为 生民之元恶,而国宪所必诛者,莫大于贪酷 ,如果官员品行不端,则会 嗜利如饴,寡廉鲜耻 ,以致 贤者无所恃以为善,不肖者有所凭借以无恐 ,因此, 科道官须心术纯正,奉公砥节,无踵弊套 。上述思想(  )

A.体现了理学的精神价值与道德理想B.蕴含了 经世致用 的治国理念C.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时代要求D.给当时国人思想带来巨大震动

6.

民国《大理县志稿》记载: 惟吾邑洎县透明以前,初无所谓洋货,光绪初洋货始见输入。缅沦于英,于是洋货充斥,近则商所售、售洋货,人所市、市洋货,数千年之变迁,未有盛于今日者 。这一记载表明(  )

A.自然经济开始解体B.外国经济侵略加剧C.民族工业发展受阻D.商品经济得到发展

7.

明清时期,狮虎等猛兽在绘画作品中大多是讨喜瑞兽的形象。19世纪末20世纪初, 醒狮论 逐渐广泛传播。1909年创刊的《醒世画报》(如图2)封面上一只巨狮坐立于地球之上,似乎正准备一跃而起。狮子形象的变化源于(  )

图2

A.西方画技的传入B.社会习俗的变迁C.民族危机的加剧D.大众传媒的兴起

8.

1914年,北洋政府公布《文官任职令》,实行新的文官制度,取消了散官、勋官等虚官,实行官、职合一,官名仅表示为官者的职务而不再表示其身份和特权,官等、俸禄与其职务不再脱节,而是相互对应。这一改革(  )

A.顺应了民主、平等的时代潮流B.保证了中央行政体制的连续性C.消除了官本位思想的社会基础D.践行了孙中山的文官考试思想

9.

表1为1949—2021年《人民日报》关于乡村医生报道数量的统计。其中,1960—1976年爆发式增长的主要原因是(  )

表1

A.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立B.人民卫生健康意识的提高C.政治运动对新闻领域的冲击D.国家医疗工作重点的调整

10.

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地方各级政府组织工作队开展了贫雇农诉苦大会和 算剥削账 等活动,逐步使获得土地的农民真正认清了 谁养活谁 的问题。农民由衷发出 以前是地主的天下,现在是我们的世界 的感概。这反映了新中国初期(  )

A.农民民主意识逐步萌发B.社会主义改造如火如荼C.村民自治工作成就斐然D.农村法制建设全面推进

11.

1958年广交会拟订的 对外宾宣传工作计划提要 明确指出,对亚非拉国家来宾,扩大其在和平、反帝、友好方面的积极面,减少其对帝国主义的幻想和依赖;对西方国家来宾,挖掘其在不同程度上与中国的共同点。据此可知,当时(  )

A.区域合作成为发展前景B.国际形势影响外交重心C.对外宣传策应国家需求D.经贸关系左右对外政策

12.

据古埃及医书《埃伯斯莎草纸》记载,托特是治疗之神,曾化身为法老。古希腊医神阿斯克勒庇俄斯的手杖被称之为蛇杖。考古发现,罗马时期埃及的菲来岛和努比亚地区神庙的壁画中,都出现了手持被蛇缠绕手杖的托特神形象。材料说明(  )

A.考古发现佐证文献记载B.神话传说具有现实依据C.王权借助神权巩固统治D.古代文明存在局部交流

13.

早期基督教教父德尔图良认为:各种与正统基督教相对立的异端思想,都是由哲学教唆出来的,因此应该彻底抛弃一切哲学,以纯洁基督教信仰。自从有了耶稣,人不再需要好奇心;自从有了《福音书》,人不再需要探求究竟。据此可知,当时教会力图(  )

A.确立耶稣最高权威B.强化知识的垄断C.控制人的精神世界D.推动教育的普及

14.

早在19世纪50年代,英国已重视殖民地的铁路建设,不断扩大建设规模,到1913年时,已在殖民地共建铁路达10万余公里。1914年,仅印度铁路网的总长度高达35285英里,远远超过了英国本土的铁路网。英国此举意在(  )

A.密切英属殖民地间联系B.扩大英国海外殖民版图C.构建全球交通网络系统D.强化英国对外资本扩张

15.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西方殖民者极力宣扬白人种族优越论。战争爆发后,非洲籍士兵在战场上目睹白人士兵也会中弹负伤、奄奄一息甚至死亡,枪弹打在白人身上和打在黑人身上,效果是同样的。经过四年追杀白人敌军的经历后,非洲人再也不把白人当作神看待了。这一认识的变化有利于(  )

A.加速二战的胜利进程B.推动殖民体系走向崩溃C.冲击欧洲的霸权地位D.促进殖民地的民族觉醒

16.

1957年10月,苏联成功发射人造卫星斯普特尼克1号后,美国上下一片哗然,有人将其比作美国科学技术史上的 珍珠港事件 。民众对本国的技术能力、教育水平、政治制度等提出了质疑。受其影响,艾森豪威尔总统的民意支持率从原先的79%陡降至57%。美国社会的剧烈反应说明(  )

A.军备竞赛威胁世界和平B.冷战对抗影响民众思维方式C.太空竞争决定政治格局D.科技优势成就苏联霸主地位

二、材料阅读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秦代开始有了加官制度,即给某些官员加上另外一个头衔,使其可以参与或直接处理本职以外的某些政务。汉初继承了这种制度。汉武帝时重用加官,这些加官均在宫内,在皇帝身边办事,同衙署设在皇宫之外的三公九卿有别,故称其为 者,宫禁之内也。汉武帝还设置大司马大将军一职,统领皇宫之内的各种加官,从而形成了一个以大司马大将军为首的班子,这个班子,就称为 中朝
材料二
东汉时,各种原来属于加官性质的官衔,终于发展为正式的官职名称,有了正式的衙署。尚书台等机构成为中朝班子的办事机构。随着中朝官的正式化,原来的 天子宾客 便开始蹈原先丞相制的覆辙,皇帝所担心的、原先发生在丞相身上的事情,现在则开始在中朝官身上重演。于是,从三国起,汉代的中朝官就逐渐 移。最后,汉代的中朝官演变成了中书、门下、尚书三省,又成了正规的中央政府,皇帝不得不另搭班子,产生出新的辅佐人员。此后中国历史上的中央政府体制,在一定意义上一直就处在这样一种周而复始的变动之中。

——均摘编自《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汉中朝形成的条件和目的。(5分)
(2)据材料二分析汉代中朝官逐渐 移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举一例论证材料二中中央政府体制处在 周而复始的变动之中 这一观点。(7分)

三、开放性试题

1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3分)
材料

下图为大西洋奴隶买卖情况示意图

——《征服世界:一部欧洲扩张的全球史,1415—2015》

从图中提取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自拟论题,并予以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论述充分,表达清晰,逻辑严谨。)

四、材料阅读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绘于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的《大明混一图》是我国目前现存尺寸最大、年代最久远、保存最完整,并由中国人自己绘制的古代世界地图。全图以大明王朝版图为中心,东起日本,西达欧洲,南括爪哇,北至蒙古。城外地区尤以欧非地区描绘最详。非洲大陆的地形地貌、山川河湖、岛屿礁石,详尽清晰、绘制规整。2002年底,《大明混一图》经我国政府批准,制成复制件送往南非,参加 南非国民议会千年项目地图展 ,在当地引起轰动。据当地专家考证,该图上绘制的非洲地域图,要比欧洲人当年绘制的非洲地图早100多年。

——摘编自李宏为《沉寂数百年一鸣传天下——<大明混一图>引起世人关注》

材料二
1965年2月,坦桑尼亚总统尼雷尔访华,请求中国援建坦赞铁路,并告诉中国领导人,这条铁路对于坦赞两国和其他正在争取独立的非洲国家的特殊意义。周总理明确表示,中国愿意援建坦赞铁路, 铁路建成后,主权是属于你们和赞比亚的 。对于援助非洲,毛泽东主席曾这样表示: 先独立的国家有义务帮助后独立的国家。 1975年10月,坦赞铁路接轨通车并进行试运营, 把中国和非洲这两个各自寻求独立自主国际地位的国家和地区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 ,成为非洲解放的 自由之路 和中非合作的 友谊之路

——摘编自刘鸿武、林晨《中非关系70年与中国外交的成长》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大明混一图》的重要史料价值。(4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援建坦赞铁路体现的外交原则及其重要意义。(8分)
(3)据材料一、二,归纳中非交往史的基本特征。(2分)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初期,粮食产量供不应求,粮商哄抬粮价,粮食问题突出。而正是在这一时期,城镇化、工业化开始起步,对粮食供应的数量及质量提出了较高的要求。1953年的《关于实行粮食的计划收购与计划供应的决议》正是为了缓解当时粮食供应紧张的情况而出台的,由政府出面控制市场流通粮食,收购农村余粮,分区进行粮食供应,这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供需矛盾。由此,我国进入粮食统购统销阶段。正由于有了政府的干预,以农支工,在粮食产量有限的情况下,国民基本生活需求和工业建设需要同时得到了保障。

——摘编自肖湘雄、周梦芬《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政策回溯与展望》

材料二

下表为1990—2020年间我国城镇居民对禽类、水产品、蛋类和奶类消费增幅

指标

1990

1995

2000

2005

2010

2015

2020

增幅

禽类

342

397

544

897

1021

94

13

280%

水产品

769

92

1174

1255

1521

147

166

116%

蛋类

725

974

1121

104

10

105

135

86%

奶类

463

462

994

1792

1398

171

173

274%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建国初期粮食问题突出的主要原因,指出党和政府为此而采取的措施。(7分)
(2)据材料一、二,指出建国以来中国人膳食结构的变化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上述趋势的成因。(6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