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度甘肃省酒泉市高二第二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16+4)【纲要上+选择性必修三】

适用年级:高二级 试卷类型:期末考试 适用省份:甘肃省 试卷年份:2023年 题数:20 浏览数:258

一、单选题

1.

《礼记·表记》云: 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 。到了西周, 周人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 ,礼作为行为规范的意识凸显。同时,《诗经·大雅·民劳》云: 敬慎威仪,以近有德 。这一转变反映出西周时期(  )

A.王权神秘色彩不断弱化B.人文意识得到增强C.华夏认同观念日益强化D.宗法制度走向成熟

2.

春秋战国时期有 师保 辅贰 之制。 天生民而立之君有君而为之式(卿佐),使师保之,勿使过度 ,设 师氏 之官, 掌以诏王 ,即 告王以善道 ;又设 保氏 之官, 掌谏王恶 。这些举措(  )

A.反映出分封制的渐趋瓦解B.说明中央尚未实现权力高度集中C.利于保障政治的正常运作D.折射出统治集团内部的权力争夺

3.

汉武帝时期,分天下为十三州,设刺史,秩六百石(约为中下等县令级别),周行郡国,以 六条问事 ,如:强宗豪……以强凌弱,以众暴寡;二千石不奉诏书,遵承典制,倍公向私,旁诏守利等。由此可知,汉武帝时期的刺史制度(  )

A.体现了专制集权统治的强化B.扩大了中央的监察范围C.兼顾了行政与监察的高效能D.解除了王国带来的威胁

4.

下表是我国部分学者关于孝文帝改革的评价。由此可知(  )

学者

评价

赵翼

孝文帝一味学习汉族制度礼仪,丢弃了鲜卑族的长处——勇武质朴,削弱了北魏的军事力量,国势因此由盛而衰

白寿彝

通过汲取汉族的先进文化,学习封建的统治思想及理论,北魏建立了有效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制度

庄辉明

孝文帝汲汲于用夏变夷,完全接受了中原封建文化及其价值观,而全未虑及其不良成分之腐蚀性,并为之付出了将本民族消失于与汉族融合过程之中的代价

A.时代差异决定历史结论B.学者素养制约历史研究C.历史事件难以形成共识D.史家视角影响史学研究

5.

魏晋时期的刘徽 幼习《九章》,长再详览。观阴阳之割裂,总算术之根源,探赜之暇,遂悟其意。是以敢竭顽鲁,采其所见,为之作注 。晋朝神仙道教家葛洪在《抱朴子》中把讲仙道炼丹术的内容作为《内篇》,讲儒术的内容作为《外篇》,追求 内宝养生之道,外则和光于世;治身而身长修,治国而国太平 。这反映出(  )

A.儒学发展融合了道家哲学思想B.科技的实用价值得到重视C.魏晋学者把阴阳思想引人儒学D.儒学具有重要的现实作用

6.

唐中期,刺史崔玄亮以款州居民 居山险而输税米者,担负跋涉,勤苦不支 许其计斛纳缗(钱)”。唐武宗时,唐政府规定 两川(四川西南)税租,尽纳见(现)钱 。由此可知,唐朝(  )

A.折纳现钱逐渐成为税收的主要方式B.税收征缴具有一定的灵活性C.折纳现钱利于缓解政府的财政危机D.税收繁琐且加重了人民负担

7.

北宋时,宰相和枢密院各掌文武二柄,彼此牵制。至南宋后,则出现宰相长期兼任枢密院长官的现象。这一变化(  )

A.利于提高行政效率适应国防需要B.体现了当时重文抑武政策破产C.反映封建皇权专制开始走向衰落D.有效缓解了当时的 冗官 现象

8.

元朝一统后,大批散居内地的蒙古、色目人既浸润于汉文化,又热衷与汉族士大夫参加各类游宴雅集;而汉族士大夫不仅认可这些异族士子,甚至还会为异族忠烈撰写悼词。这些现象的出现反映了当时(  )

A.民族矛盾已经消融B.儒家伦理观受到了强烈冲击C.民族交融开始出现D.华夷一体 观逐渐深入人心

9.

宋代乡民职业选择日趋多元化,或可租佃土地转化为契约下的佃农,或可转为小手工业者,或可流人城市做手工业作坊及服务性行业中的雇佣劳动者。甚至出现既为人 择日 (即神汉之类职业),又卖药,同时又为人 佣耕 ,一身而并兼数业的 多种经营 者,这反映出宋代(  )

A.社会阶层分化出现缓和B.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C.社会等级观念开始淡化D.资本主义萌芽已出现

10.

据统计,宋代300余年共修订20多次历法,每次修订都需不同机构互相验证,确保不失分毫。沈括在担任提举司天监时写成了《熙宁晷漏》一书,对后世天文观测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从侧面反映出宋朝(  )

A.形成完善的科学研究体系B.政局稳定推动天文学发展C.统治者比较重视农业发展D.社会风气崇尚开放和自由

11.

下表所示为中国古代部分经典著作中的重要内容。这些内容反映出的共同思想内涵(  )

著作

内容

《国语》

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

《左传》

和如羹焉

《中庸》

中者也,天下之本也;和者也,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A.在当今世界仍具有明显的普世意义B.强调用道德礼制来维护社会的秩序C.体现批判继承与引介相结合的特点D.保障了中华文明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12.

下图是位于尤卡坦半岛的玛雅古城奇琴伊察的羽蛇神金字塔,和埃及人把金字塔作为陵墓不同,玛雅人在塔顶建起祭祀神灵的神庙,祭司也在塔上观察天象。据此可知,玛雅文明(  )

A.神权统治受欧亚文明影响B.有效吸收了外来文明成果C.是古代文明发展高峰D.与宗教信仰密切相关

13.

1851年以来,大批华工前往澳大利亚淘金。据统计,当时每6个外国淘金者中就有一个中国人。华工不仅成为澳大利亚淘金热潮中的一支重要力量,还参加了当地的建设和清除丛林、开扩田地的工程。在1888年前后,约有5000名华工参与修筑了从达尔文至松湾的铁路。同时,昆士兰所有的公路都是华工修筑的。这反映了(  )

A.华工获得了在海外发展的自由权B.华工推动近代中国国际地位提高C.华工促进了澳大利亚经济的发展D.华工在澳大利亚主要从事重工业

14.

外销画 大量出现在18、19世纪的广州口岸。当时广州外销画家在荷兰人的要求下,虽仍然使用中国传统人物作为题材,但创作了不同于中国市井画意境的社会生活图画,相关绘画形象被纳入了西方视觉文化中。这些外销画作品成套装订成册出售,受到欧美人士的欢迎。由此可知, 外销画 的出现(  )

A.成为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主要载体B.是当时中西方商业贸易的产物C.表明商品流动推动中国绘画世俗化D.表明中国文化具有广泛辐射性

15.

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认为,新加坡工业化进入高度发展阶段后,会出现 发展性危机 ,西方 文化话语 蜂拥而入,因此他强调为使 我们不受沾染 ,必须恢复亚洲人的传统优良美德,并将 忠、孝、仁、爱、礼、义、廉耻 重新赋予新的内涵。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亚洲文明更有利于应对世界性危机B.儒家文化利于推动新加坡现代化发展C.社会发展源于对文化的本土化改造D.新加坡的文化多样性面临着严峻挑战

16.

《世界遗产公约》中对遗产的描述并未使用惯用的 国际 一词,而采用 世界 一词来表达。这不仅突出了 普遍的共同价值,也使文化遗产获得了超越文化民族主义来理解多样的、唯一的地球的眼光。 《世界遗产公约》的推行(  )

A.促使文化遗产摆脱了民族属性B.旨在推动国际文化的交流与融合C.凸显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D.表明国际合作是遗产保护唯一途径

二、材料阅读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孔子认为对人类、人性,生命的终极关怀和爱护,是至上的道德原则,亦是最高的政治目标。不仅仅要有血缘之爱、孝悌之德,还应该拥有 忠恕之道 ,同时经过 的外在社会规范的雕琢实现 立德 以塑人的积极追求。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是孔子道德教育思想中的至理名言。孔子认为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学思结合才能明德立行。孔子主张人自身的内省,并不断进行行为的检查、调控、修正及完善,如曾子所言及的 吾日三省吾身 ,使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出处与道德准则相符合,同时做到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以此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

——摘编自刘泽君《孔子德育思想初探》

材料二
宋明理学提出了 复性 说,他们认为人性有 天地之性 气质之性 ,前者至善,后者有善有恶,因此道德修养的理想人格就是 存理灭欲 ,恢复 天地之性 。程颢、程颐认为 万物皆是一个天理 ,因此 天人本无二,不必言合 ;朱熹认为: 未有君臣,已先有君臣之理;未有父子,已有父子之理。 道德规范是永恒不变的,是先天地而存在的 天理 ,人只有遵守。朱熹的德育思想主要表现在君臣、父子、夫妇间的行为规范,这种规范是具体的且更有约束的。

——摘编自刘志华《中国儒家德育思想的转型及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孔子德育思想的特点,并说明其产生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宋明理学德育思想与孔子的不同。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朝中央官僚机构示意图

材料二
7世纪初的唐朝,是中国专制时代历史上最为灿烂光辉的一页,当帝国对外威信蒸蒸日上之际,其内部组织按照当时的标准看来,也近于至善,是以其自信心也日积月深,这也是一段创造系统的时期。唐朝这种近于至善的内部组织,表现在中央政府的一大特色为 三省分工 ……而这种体系与后世西洋所谓 互相制街 截然不同。不论唐太宗如何的开明,他的政府无可避免为一种专制体制。

——摘编自黄仁宇《中国大历史·第二帝国:已有突破,但未竟事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中央官僚机构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朝内部组织 近于至善 的表现并分析其局限性。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代丝绸之路形成之初依赖于国家政治、军事等方面的诉求,政治动机大于经济利益需求。在随后的汉与大宛、龟兹等西域地区之间最初的经济和文化交流活动中,逐渐出现了 天子好宛马,使者相望于道 的场景。最终丝绸之路拓展为中国向外输出丝绸、瓷器、茶叶、冶铁等商品和技术及输入香料、作物、宗教、艺术等的东西方交流与合作之路。

——摘编自王超《中国古代丝绸之路的概念、特点及其对一带一路建设的启示》

材料二
隋唐以后,陆上丝绸之路日益阻塞,海上运输逐渐兴盛,至宋朝,我国通过海运基本形成了以丝绸、瓷器、茶叶为主的多元化对外产品出口格局。此时,海上丝绸之路不仅有通往日本、朝鲜等地的东海航线,还有通往东南亚、南亚、西亚乃至东北非洲等地的南海航线。此外,政府还在沿海港口置市舶司,以 掌善货贸易之事 。但从明中期开始,海上丝绸之路由盛转衰。虽然在清朝经历了短暂的复兴,却又不得不面对闭关锁国等政策并逐渐陷入了最低谷。这一时期出口的商品仍以茶叶、丝绸、土布和瓷器等为主。

——摘编自张诗雨《海上丝绸之路上的商品交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代丝绸之路开辟、发展的主观目的和客观效果。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宋代丝绸之路发生的主要变化及其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古代丝绸之路兴衰历程的认识。

三、开放性试题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欧洲对美洲和英国自治领的影响比它对亚洲和非洲的影响深远得多。实际上,这种 影响 是如此广泛、如此具有戏剧性,以致称其为彻底的欧化更合适。千百万欧洲移民蜂拥而入,占据了西半球和南太平洋中人烟较稀少的地区,人口稀疏的土著居民或是被消灭,或是被赶走。欧洲人给土著居民带来了欧洲的政治制度、谋生方法和文化传统。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根据材料信息,自选角度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论述完整;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