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材料一
科举制度产生于隋而确立于唐。因为有多种科目,
“分科举人
”,故名科举。与重点在于推荐的察举相比,科举制度的特点在于,考生可以
“怀牒自列于州县
”,自由报考;而且
“取士不问家世
”,
“一切以程文为去留
”,没有如
“入门兼美
”一类的附加条件。……较之于察举制,科举制打破了与
“德
”
“名
”相关联的门第背景的限制,是一个重大历史进步;但它完全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显然亦非一切方面都优于察举。
——改编自袁行霈等《中华文明史(第三卷)》
材料二
中国的科举制度在英国已广为人知;在当时英国期刊文献和议会辩论中,竞争考试的观念均与中国有关;议会内外都认为考试制度是中国创立的制度,而且没有人加以否认;没有任何其它国家先于中国采用竞争性的文官考试制度,而且没有任何西方的个人、国家或种族声称其拥有考试制度的发展权。
我们西方所有政治学教科书中,当谈及文官制度时,都把它的创始者归于中国,归功于中国的科举制度。
——改编自“(1855年)英国文官制度改革议院辩论记录”及艾伦·坎贝尔(前美国人事总署署长)谈话录
材料三
孙中山提出了以考试权独立为核心的文官考试的思想。他曾说:
“余游欧美,深究其政治、法律之得失,知选举之弊,决不可无以救之.而中国相传考试之制,纠察之制,实有其精义,足以救欧美法律、政治之穷,故主张以考试、纠察二权,与立法、司法、行政之权并立,合为五权宪法。
”孙中山完成了从科举考试到文官考试的对接,奠定了我国近代文官考试制度的基础。他的文官考试思想和他下令规划、公布的考试法规,不少重要内容后来为北京政府和南京国民政府所沿用。
——摘编自《孙中山对人才选拔制度的贡献》(《光明日报》)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归纳科举制与察举制相比的
“重大历史进步
”之处,扼要说明科举制
“亦非一切方面都优于察举
”的主要表现,并指出中国古代用人制度的特点。(8分)
(2)材料二认为西方文官制度应
“归功于中国的科举制度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西方文官制度采纳的中国古代科举制中若干重要理念,并结合19世纪中期相关史实,简要说明当时英国举行
“文官制度改革议院辩论
”的重要背景。(6分)
(3)依据材料三,说明孙中山提出
“以考试权独立为核心的文官考试
”思想的缘由,并简析这一思想所产生的重要影响。(6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