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浙江省名校新高考研究联盟高三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纲要上下+选择性必修三册)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月考测试 适用省份:浙江省 试卷年份:2023年 题数:24 浏览数:647

一、单选题

1.

河姆渡遗址位于浙江余姚河姆渡村,属于中国早期新石器时代遗址,是全国 百年百大考古发现 之一。下列考古出土的文物,有可能属于河姆渡遗址的有(  )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2.

记录片《河西走廊—丝绸之路》中说: 张骞启程出使西域时,一定知道西去的路上,必定充满艰辛和不测,但他无法知道的是,他的这次出行就将注定被载入史册,而河西走廊也将从此进入中国人的视野。 下列有关河西走廊历史状况的表述,符合史实的是(  )

A.汉——由西域都护府管辖B.隋——命常骏掌管通商事务C.唐——石窟壁画画有曲辕犁D.元——属宣政院辖区范畴

3.

有学者指出,中国的赋税,合几千年的历史观之,以最大多数的农民所负担的田税、军赋、力役为基本,随时代变化而成为种种形式;自此以外的税,最初无有,后来逐渐发生,逐渐扩张。下边结构图中①②③处填写正确的是(  )

A.① 税民资 ②募役法 ③ 科差 B.①租调制 ② 科差 金花银
C.①租庸调制②更卒、戍卒③地丁银D.①租调制 ② 金花银 ③摊丁入亩

4.

有史籍云: 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五代时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 对材料 板印 活板 的解读,正确的是(  )

A.板印技术从五代就开始使用B.板印印刷在唐朝已相当普及C.活板最早使用的是金属活字D.活板是印刷术一次质的飞跃

5.

有学者在评述中国古代某一朝代的监察体系时说: 设六科给事中,使其成为专门监察六部的独立监察机构,与都察院不相统属,并可互相弹劾。这种台省分立之法,旨在加强皇帝对六部及都察院的控制。 该学者评述的这一监察体系出现于(  )

A.唐朝B.北宋C.明朝D.清朝

6.

1867年,徐寿提议: 将西国要书译出,不独自增识见,并可刊印播传,以便国人尽知。 1868年,清政府根据徐寿这一提议设立了相应的机构。该机构(  )
①附设于江南机器制造总局 ②旨在培养外交和翻译人才
③专门引进、翻译西方书籍 ④汇译的代表作是《四洲志》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7.

开出晚清思想界之革命,所关尤重 斯时智慧骤开,如万流沸腾,不可遏抑 规模太大,志气太锐,包揽太多,同志太孤,举行太大。当此,排者、忌者、挤者、谤者,盈街塞巷,而上又无权,安能有成? 上述言论评价的是晚清时期的(  )

A.开眼看世界 B.洋务新政运动C.百日维新运动D.辛亥革命运动

8.

有学者指出: 作为中国苏维埃革命在南方地区的中心区,由赣南、闽西组成的中央苏区具有特殊的考察意义。中央苏区是中共建立的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所在地,无论是面积、人口,还是武警力量、政权建设,这里都在各个苏区中居领先地位。 此学者评述的 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 (  )
①以南京国民政府地方政府的形式而存在 ②规定政权应属于工人、农民等劳苦民众
③贯彻实施了土地法、劳动法等重要法令 ④是中共创建人民革命政权的探索与尝试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9.

对于新中国成立初期巩固人民政权紧迫而又必要的某项重大决策,毛泽东曾说,这 是中国人民民主革命继军事斗争以后的第二场决战 。毛泽东所说的 第二场决战 (  )

A.为中国逐步实现工业化扫除了障碍B.结束了十几年物价连续暴涨的局面C.极大地提高了新生中国的国际地位D.为国家建设争取到有利的国际环境

10.

下边是一幅题为《连接世界经济,实现共同繁荣》的漫画。下列与此相关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源于中国古代丝绸之路留下的宝贵启示B.秉持开放包容的共商、共建、共享原则
C.设立 亚投行 对其建设给以资金支持D.成为相关各方普遍欢迎的全球公共产品

11.

辉煌属于古希腊,伟大属于古罗马。 古罗马文明是西方古典文明发展的又一个高峰,从而也被视为西方文明的重要起源之一。下表所列古代罗马文明成就,符合实际的是(  )

国家政体

先后出现了具有浓厚民主政治色彩与君主独裁专制的政体

土地制度

除贵族私有外,还有村社公有土地及家庭主人获得的份地

天文历法

吸收古埃及历法成就的儒略历后经修订成为世界通用公历

公共设施

重视城镇管道建设,把修建饮水道、下水道当作重要工程

A.①②B.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

12.

玉米、甘薯、马铃薯是美洲农夫赠给世界的三份大礼,同时花生、可可、番茄、南瓜、凤梨以及几种豆类也传到世界各地;而美洲则从欧亚大陆获得了小麦、燕麦、大麦等谷物以及柑橘类水果,甘蔗、咖啡和棉花也进入了美洲。这些现象表明(  )

A.美洲地区的族群混合现象得以形成B.美洲地区原有社会体系走向解体C.世界范围的多元文明格局得到维护D.跨区域大范围的全球联系初步建立

13.

对于某次国际会议,有史书这样描述道: 欧洲各国君主沉浸在战胜拿破仑的喜悦中,纷纷派出代表参加。整个会议期间,除讨论《最后总决议案》外,从未正式召开过大会,一切重大问题都是由俄国沙皇和英国、奥地利和普鲁士首相在幕后决定,许多决定是在奥地利首相梅特涅书房里 成交的 ,被称为 梅特涅书房里的交易 ”。本次会议及此后签订的一系列条约(  )

A.确定国际法的主体是主权国家,奠定了国际法的基础B.开创了通过国际会议解决国际争端、结束战争的先例
C.建立起以大国协调、欧洲均势为特征的国际关系体系D.规定形成决议的 全体一致 原则难以履行国际责任

14.

下边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某作战计划图。该计划的实施(  )

A.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B.使苏联成为抗击德国法西斯的主战场C.使第二次世界大战发展到全球阶段D.直接推动了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

15.

论及二战后某国际组织,有学者评述说: 它试图在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性力量之间形成第三种非集团性的国际政治力量,并通过集体的努力制衡两极,在两极格局中谋求最大的战略利益。 这一国际组织是(  )

A.不结盟运动B.东南亚国家联盟C.欧洲共同体D.金砖国家合作组织

16.

《文献通考·钱币考》曰: 初蜀人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富人十六户主之,其后富人资稍衰,不能偿所负,争讼数起。寇瑊尝守蜀,乞禁交子。薛田为转运使,议废交子则贸易不便。请官为置务,禁民私造。诏从其请,置交子务于益州(今四川成都)。 材料表明,宋代 交子 (  )
①最初由私人发行,具有民间交易凭证的功能
②为保证地方赋税如数上缴,朝廷置相应机构
③国家收归官办,有利于克服私人发行的弊端
④顺应时代要求,促进四川地区商品经济发展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17.

清末民初的竹枝词体裁短小,文字浅显,通俗易懂,生动地描绘了这一时期中国都市千姿百态的社会风情。在下面文本框所列的 竹枝词 中,无法看出的历史现象是(  )

A.社会平等现象的呈现B.实业救国思想的认同C.城市基础设施的改善D.近代铁路建设的发展

18.

如下图所示,北纬30゜线是一条神奇的纬线,在其附近产生了许多文明,各文明因自然环境、经济发展水平和文化习俗的差异而各具特色。下列选项中,与史实相符的是(  )

A.①处制定了世界上最早的太阳历B.②处修建了波南帕克等众多神庙C.③处是世界小麦和大麦的原产地D.④处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双轮车

19.

有学者指出,第一个千禧年之末(988年),基辅罗斯的大公和拜占庭帝国联姻,而且接受了基督教,将基督教定为国教;第二个千禧年之初(1210年),成吉思汗的部队征服了俄罗斯,把亚洲腹地军事专制主义的传统带到了俄罗斯。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俄罗斯文化(  )

A.蕴含着古斯拉夫民族的风格B.深受奥斯曼帝国文化的影响C.使西方基督教文化发生变异D.具有东西方文化二重性色彩

20.

有学者指出: 亚非社会,正在发展……越来越伸张自己的文化价值,并拒绝那些由西方 强加 给他们的文化价值 下列项中,不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

A.中国——倡导文化自信,推动文化进步B.韩国——注意发扬东方儒家文化的精华C.印度——印度教和基督教仍是主要宗教D.埃及——阿拉伯民族传统生活方式保留

21.

早期中华文明,有两个学习要点:一是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性特点;二是中国早期国家的特征。前一个点需要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来认识,即需要知道考古学家对我国新石器时代中晚期文化遗存所作的区系划分,以及主要区系各自的特点。后一个点是指夏、商、周三个王朝的统治特征。从石器时代到西周,文献资料缺乏,考古材料的作用非常突出,但如果没有传世文献的帮助,考古材料的价值也就无法充分发挥。下列项中,对此叙述的理解,最为准确的是(  )

A.考古材料是了解和认识早期中华文明特征的唯一路径B.甲骨文、青铜铭文以及其他文献记载等全部属于文献资料
C.传世文献出于当时人追述和概括,有很高的史料价值D.考古材料与传世文献相结合,是了解上古历史的基本途径

二、材料阅读

2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材料一
科举制度产生于隋而确立于唐。因为有多种科目, 分科举人 ,故名科举。与重点在于推荐的察举相比,科举制度的特点在于,考生可以 怀牒自列于州县 ,自由报考;而且 取士不问家世 一切以程文为去留 ,没有如 入门兼美 一类的附加条件。……较之于察举制,科举制打破了与 相关联的门第背景的限制,是一个重大历史进步;但它完全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显然亦非一切方面都优于察举。

——改编自袁行霈等《中华文明史(第三卷)》

材料二
中国的科举制度在英国已广为人知;在当时英国期刊文献和议会辩论中,竞争考试的观念均与中国有关;议会内外都认为考试制度是中国创立的制度,而且没有人加以否认;没有任何其它国家先于中国采用竞争性的文官考试制度,而且没有任何西方的个人、国家或种族声称其拥有考试制度的发展权。
我们西方所有政治学教科书中,当谈及文官制度时,都把它的创始者归于中国,归功于中国的科举制度。

——改编自“(1855年)英国文官制度改革议院辩论记录及艾伦·坎贝尔(前美国人事总署署长)谈话录

材料三
孙中山提出了以考试权独立为核心的文官考试的思想。他曾说: 余游欧美,深究其政治、法律之得失,知选举之弊,决不可无以救之.而中国相传考试之制,纠察之制,实有其精义,足以救欧美法律、政治之穷,故主张以考试、纠察二权,与立法、司法、行政之权并立,合为五权宪法。 孙中山完成了从科举考试到文官考试的对接,奠定了我国近代文官考试制度的基础。他的文官考试思想和他下令规划、公布的考试法规,不少重要内容后来为北京政府和南京国民政府所沿用。

——摘编自《孙中山对人才选拔制度的贡献》(《光明日报》)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归纳科举制与察举制相比的 重大历史进步 之处,扼要说明科举制 亦非一切方面都优于察举 的主要表现,并指出中国古代用人制度的特点。(8分)
(2)材料二认为西方文官制度应 归功于中国的科举制度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西方文官制度采纳的中国古代科举制中若干重要理念,并结合19世纪中期相关史实,简要说明当时英国举行 文官制度改革议院辩论 的重要背景。(6分)
(3)依据材料三,说明孙中山提出 以考试权独立为核心的文官考试 思想的缘由,并简析这一思想所产生的重要影响。(6分)

2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材料一
宋朝时开始出现的地方性集镇、集市(草市),在明中叶以后有了更大的发展,几乎遍及全国,对各地自然经济起到了一定的调剂作用。一部分地理位置较好的镇市,人口逐渐聚集,越来越多地吸引外地商业资本,逐渐发展为专业性市镇,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地区工商业中心的性质。这类市镇以江南地区最为普遍,如以棉纺织业为主的松江朱泾镇、以丝织业为主的苏州盛泽镇、湖州南浔镇,人烟繁庶,名闻全国。到清朝前期,四所规模巨大的专业性市镇——广东佛山镇、江西景德镇、湖北汉口镇、河南朱仙镇合称 天下四大镇 ,俨然已成为新兴的城市。……(这样)由城市到市镇,再到星罗棋布的乡村集市,一个个地区贸易网络就这样逐步形成。

——摘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第二版)》

材料二

19世纪中后期英国议会的部分立法情况

时间

立法情况

1848

通过《公共卫生法》,要求中央和地方当局集中处理工业城镇的污水和废弃物,并负责卫生饮水、排污、清洁等事宜

1855

通过《首都管理法案》和《消除污害法案》,规定成立首都工务委员会,全面负责英国的房屋、供水、排水系统建设与管理

1868

颁布《托伦斯法》,准许伦敦地方政府可以勒令住房卫生条件不过关的房主自己出钱把房子拆除或加以修理

18901900

先后通过新的《工人阶级住房法》,授权地方政府拆除贫民窟区城中的建筑,建造和修缮下水道,提供供水等配套设施,用改造好的土地建造工人住房,并避免改造后的居住区过于拥挤

——据胡常萍《19世纪中后期英国城市改造的启示》等改编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城市化进程示意图

——据方创琳等《中国城市化发展阶段的修正及规律性分析》整理

(1)依据材料一,概括明朝中叶到清朝前期 一部分地理位置较好的镇市 的发展特点,并简析这一时期市镇兴盛对经济发展产生的重要影响。(6分)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分析19世纪中后期英国加强城市改造的原因,并对这一时期英国的城市改造进行简要的评价。(7分)
(3)根据材料三示意图,指出新中国成立后AB、BC、CD三个时段城市化进程中呈现的阶段性特点。结合所学,以 改革 为视角简析CD段特点出现的原因。(7分)

三、开放性试题

2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

公元前275年左右的希腊化世界

极盛时期的拿破仑帝国

观察两幅地图,结合相关史实,以 战争与文化 为主题,自拟一个题目,写一篇历史小论文。(要求: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