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度江西省吉安市高二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16+4)【纲要上下+选择性必修三册】

适用年级:高二级 试卷类型:期末考试 适用省份:江西省 试卷年份:2023年 题数:20 浏览数:208

一、单选题

1.

《易传》将 天道 地道 人道 并列,认为 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 ,至于如何发挥人的优势去 赞天地之化育 与天地参 ,《易传》强调人的主观奋斗精神。这反映了中华文化(  )

A.崇尚天人合一B.倡导自强不息C.追求家国情怀D.推崇天下为公

2.

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出土的《田律》《金布律》等秦律文件,内容涉及经济、刑事、行政、民事等诸多方面。而墓主喜仅是一名县吏,在他任安陆令史、鄢令史等职期间收藏了这些秦律文件。由此可见(  )

A.秦朝首创以法治国B.秦朝强调严刑峻法C.秦律得到广泛实施D.秦律体系内容严密

3.

下图所示的两尊戴帷帽骑马仕女俑,出土于吐鲁番阿斯塔那古葛群唐代墓葬。它们的发现,不仅反映出当时唐王朝的政令在高昌地区得到了全面推行,也表明盛唐时期高昌地区有着同长安一样的流行时尚。据此推知,盛唐时期(  )

A.骑马成为女性主要休闲方式B.民族交融得到了进一步加强C.社会价值取向追求显贵地位D.尚武健身风气受到社会推崇

4.

两宋时期,文臣群体的政治地位不断提高,以科举出身为主体的文官队伍逐渐成为政坛中坚力量,独具特色的文臣士大夫政治体制得以确立。这一体制的确立(  )

A.宣告贵族政治体制的结束B.体现了经济格局变动的影响C.表明官僚政治发展的成熟D.得益于分化事权措施的推行

5.

清初, 广东本处之人,惟知贪财重利,将地土多种龙眼、甘蔗、烟叶、青靛之属 。因此,粤省产米不足以敷民食而需仰赖于他省的情况,已日趋严重。由此推知,清初广东地区(  )

A.农业经济结构发生变化B.农家副业占据主导地位C.农业经济衰退趋向明显D.农产品商品化趋势受阻

6.

1842—1845年,中国对英国大批棉纺织品的进口造成了19世纪四五十年代的长期壅塞。此后英国输华的纺织品总值,很少超过1845年的水平,到1854年甚至降到64万镑。这表明当时(  )

A.中国逐步卷入资本主义市场体系B.中国市场需求和购买力仍然有限C.中英正常贸易受到鸦片走私阻碍D.中英正常贸易商品结构相对单一

7.

陈独秀在《新青年》上撰文指出, 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若因为拥护这两位先生,一切政府的压迫,社会的攻击笑骂,就是断头流血,都不推辞。 据此可知,陈独秀认为弘扬民主与科学(  )

A.契合了解决时弊的要求B.适应了文学革命的需要C.体现了中体西用的思想D.缓和了中西文化的矛盾

8.

1935年8月1日,中共中央发表《八一宣言》,呼吁全国各党各派各界各军以 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 的真诚觉悟, 停止内战 ,组织全中国统一的国防政府和抗日联军, 集中一切国力 为民族生存而战! 为人权自由而战! 。中共中央此举意在(  )

A.实现革命工作重心转移B.开辟中国革命的新道路C.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D.推动国民革命深入发展

9.

有学者认为,1950年爆发的朝鲜战争是导致 一边倒 格局固定化和长期化的重要因素。如果没有美国第七舰队进驻台湾海峡和随后中美两国军队在朝鲜的对抗, 一边倒 的局面有可能不会持续那样长的时间,中美两国也有可能较早建立起外交关系,尽管不会是一种友好的关系。由此可见, 一边倒 格局的持续(  )

A.符合新中国的意识形态和长远利益B.扩大了中国对外经济联系的对象C.是新中国外交政策主动选择的结果D.深受美国霸权主义外交行径影响

10.

下表是1991—1995年我国个体经济发展情况统计

年份

户数/万户

从业人数/万人

注册资金/亿元

产值/亿元

营业额/亿元

商品零售额/亿元

1991

1417

2258

488

782

1798

1526

1992

1534

2468

601

926

2239

1861

1993

1767

2939

805

1387

3309

2710

1994

2187

3776

1319

1638

6123

4211

1995

2528

4614

1813

2791

8973

5355

据表可知,这一时期我国(  )

A.社会经济结构日益完善B.非公有制经济逐步占据主导地位C.计划管理调控成效突出D.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发挥作用

11.

埃及考古学家在布拖的史前考古层中发现两件文物:一是泥钉,一是抛光的圆锥体。二者与埃及史前文化考古层的其他文物和建筑风格迥异,却有着典型的两河流域文明特征。这表明(  )

A.两河流域文明发展早于古埃及B.考古发掘更能揭示历史真相C.埃及与两河流域存在文明交流D.战争是区域联系的主要手段

12.

中国儒家认为 百行孝为先 ,而日本武士道在形成之际就将 凌驾于 之上,还强调 克己 等武士品质。这说明日本武士道的出现(  )

A.适应了日本政治发展态势B.否定了中国的儒家文化C.意在阻滞中华文化的传播D.冲击了神道教信仰体系

13.

有学者指出: 白人诚然有组织有人力,也有力量去剥夺印第安人,把整个大陆都接管过来,但是归根结底他们发现:他们在自己的词汇、文学、服装、医药中接受了印第安人文化的许多特点,甚至在栽种食用农作物方面也从印第安人那里学到许多东西。 这说明(  )

A.印第安人文化压倒了西欧文化B.西欧文化对印第安人的文化影响巨大C.印第安人对民族文化强烈认同D.殖民扩张客观上推动了区域文化交流

1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写道, 1846—1865年英国从印度输入棉花从34540143磅,增加到445947600磅;从澳大利亚输入的羊毛从21789346磅增加到109734261磅;从美国输入的棉花从401949393磅增加到1115890608磅 。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英国(  )

A.工业生产能力巨大B.对外殖民扩张加强C.推行自由贸易政策D.对工业技术的垄断

15.

据估计,1925年城市人口约占世界总人口的21%,1950年增为29.1%,1960年达35.3%,1970年为36.6%,1980年增至41.3%,1985年达44.5%,其增长速度超过了总人口的增长速度。这反映了(  )

A.各国城市化发展的不平衡性加强B.世界城市化发展速度日益加快C.城市开始领导乡村的新时期到来D.国际大都市的作用进一步增强

16.

1958年美国颁布《国防教育法案》,提出要加强与撒哈拉以南非洲居民的理解与交流。根据该法案,1958—1960年,联邦基金共投入30万美元用于非洲研究,其中投入撒哈拉以南非洲语言发展项目的研究经费有7万多美元。这反映出当时(  )

A.西方在非洲的殖民体系彻底崩溃B.美国黑人民权运动得到迅速发展C.非洲国家经济发展开始陷入困境D.学术研究服务于美国的全球战略

二、材料阅读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据史书记载, 汉朝建立后,基本沿袭了秦代的移民政策。从汉高祖九年(前198年)开始一直到成帝鸿嘉二年(前19年)的近180年间,相继向关中移民10余次,其对象大多来自关东 。在西汉, 与迁入的数量和次数相比,从关中迁出的人口要少得多 。总的来说, 西汉一代从关东进入关中人口累近30万,而至西汉末年,在关中的关东移民后裔已有约122万,几乎占三辅人口的一半 。关中正因大量关东人的徙入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区域性人群风貌,正所谓 五方杂厝,风俗不纯,其世家则好礼文,富人则商费为利 。这最终促成并巩固了囊括关东华夏在内的整体性的 汉人(华夏)”认同,取代了秦及汉初狭隘的 秦人 汉人 认同。

——摘编自刘志平、赵若彤《秦汉时期关中人口迁移与族群的互动、交融及认同》

(1)根据材料,概括西汉时期其他地区向关中移民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西汉时期向关中移民的意义。(6分)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
材料一
中国与拉丁美洲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于16世纪下半叶,17世纪初进入鼎盛期。随着中拉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大量中国生丝与丝织品经由菲律宾运往拉丁美洲,拉丁美洲的白银则通过墨西哥流入菲律宾,最后进入中国,形成了早期跨区域性的贸易网络,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世界性的商品与货币流通。中拉海上丝绸之路不仅推动了漳州、马尼拉、阿卡普尔科、利马等地的发展,也加速了东西方的人口流动,增强了菲律宾和拉丁美洲地区人口结构的多元性特征。

——摘编自李兴华等《16—17世纪初期中拉海上丝绸之路与跨区域性贸易网络的形成》

材料二
19世纪中叶以后,华工大批移入拉丁美洲。绝大多数华工与外国公司订有 契约 ,契约规定这些华工的膳宿、路费均由公司预先垫付,为偿还膳宿、路费,华工8年内必须为其雇主劳动,劳动期间毫无人身自由,是 变相的苦力奴隶 。华工问题促使清政府同拉丁美洲一些国家建立与发展外交关系。双方处于比较平等的地位,彼此都注意友好相待,互谅互让,最终达成一系列协议。协议规定:禁止掠卖、虐待华工并改善华工待遇;发展双边贸易、直接互通有无;确立互相给予最惠国待遇的平等互利原则。

——摘编自沙丁等《中国和拉丁美洲关系简史》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6—19世纪中拉关系演变的趋势。(6分)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中叶以后影响中拉关系发展的重要因素。(7分)

19.

【经济萧条与殖民争夺】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
19世纪的最后几十年是欧洲与美国的经济萧条期。新兴工业国家的领导人对如何处理经济危机所带来的生产过剩和失业问题毫无经验。他们特别害怕社会骚乱,在某些情况下,他们似乎觉得经济萧条的到来意味着革命爆发也为期不远了。同时代的一些政治理论家也坚信,殖民地能向失业工人提供移民的处所,能为剩余产品提供市场,能充当释放工业萧条时期所积累的压力的安全阀。
在争夺殖民地的时代,在决定吞并海外领土的时候,欧洲政治领导人较他们的前辈扮演着更突出的角色;尽管在19世纪的上半叶,他们的前辈所发挥的作用已经相当重要。这是因为通信得到了极大改善,电报和铁路不仅使从欧洲国家的各个首都向热带地区发送更快捷的电报成为可能,而且也允许欧洲的大臣们能更加积极有效地影响殖民地的统治。对殖民地的激烈争夺也为同时代的军备竞赛和军国主义的支持者提供了借口。对殖民地的争夺大大激化了一战之前的几十年间列强之间不断增加的矛盾和偏执。在欧洲分裂成两大阵营的时候,在争夺苏丹、摩洛哥和巴尔干地区(列强都把巴尔干诸国当成殖民地看待)的问题上不断出现的危机与两大同盟的形成有着密切的联系。

——摘编自迈克·亚达斯等《喧嚣时代:20世纪全球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欧洲列强激烈争夺殖民地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欧洲列强激烈争夺殖民地的后果。(6分)

三、开放性试题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西方社会的第二次精神突破发生于13—-18世纪。无独有偶,中华文明的第二次精神突破发生在15—17世纪,也就是明中叶到明末,在时间上和西方的第二次精神突破有所重合。但没有证据表明中国的第二次精神突破受到西方影响而发生,所谓历史发展规律的阶段说也难以解释这种重合,合理的猜测只能是人性的共同的内在需求。……中华文明的第二次精神突破就是从伦理人格到自然人性的突破,以城市商人阶层为社会基础,形成了个人权利伸张的世俗价值。

——摘编自赵士林《中华文明的第二次精神突破》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 中国与西方社会的第二次精神突破 这一主题,任意选择一个或多个角度,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