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云南省大理市辖区高三毕业生区域性规模化统一检测文综历史试题(纲要上下)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月考测试 适用省份:云南省 试卷年份:2023年 题数:15 浏览数:198

一、单选题

1.

孔子极力倡导仁人君子之道。孔子所谓的仁人君子不仅应关切个人自我道德品格修养,而且要有 修己以安人 修己以安百姓 的政治抱负。这表明孔子(  )

A.主张严格社会等级B.具有经世济民情怀C.希望重建礼乐秩序D.关注个体意识觉醒

2.

图4可以用来说明唐朝(  )

图4 开元时期的庸调银

A.征税主要标准从人丁转为财产B.城市成为农产品集散地C.税收的方式由实物向货币发展D.百姓赋税徭役负担沉重

3.

举行贵族议事会是北方一些民族的传统议事决策方式。1615年,努尔哈赤选出了 正直贤良 的大臣八员,与一些贵族一起,审议本部族内的民事、刑事纠纷。此后逐渐形成议政王大臣会议制度。议政王大臣会议处理过清朝的一些重大军政事务,如平定三藩、攻取台湾、反击沙俄等。议政王大臣会议制度反映出清朝前期(  )

A.君主专制得到加强B.行政决策效率提高C.国家疆域不断扩大D.延续北方民族传统

4.

天津通商后不到十年,租界里的中国人打扮 洋气 。甲午战争前,即便是内地甚至某些乡村,日用洋货也有所流行,洋货甚至成为某些人生活的必需品。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民族工业得到了较快发展B.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紧密C.维新思想得到了广泛传播D.扫除封建陋习成为了潮流

5.

辛亥革命后,各派政治力量迅速分化和重组,建立了300多个政党、社团。各党派展开激烈竞争,试图通过议会斗争实现资产阶级民主政治。这反映出当时的中国(  )

A.革命党人处于不合法状态B.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C.军阀割据政治上分崩离析D.民众参政议政意识得到提高

6.

1932年9月,共产国际指示中国共产党进行 反对一切帝国主义者,推翻帝国主义走狗国民党 的民族革命解放战争。这一指示(  )

A.忽视了中国严重的民族危机B.推动了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C.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D.总结了中国革命的基本经验

7.

1956年4月,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毛泽东作了《论十大关系》的讲话。他指出:把什么东西统统都集中在中央或省市,不给工厂一点权力,一点机动的余地,恐怕不妥。这一论断(  )

A.力图调整重工业布局B.鼓励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C.强调发挥企业主动性D.有利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8.

毛泽东看到外交部填写的联大表决结果的报告时说: 英国、法国、加拿大、意大利都当了 红卫兵 。造了美国的反,在联合国投我们的票。 从中可以看出,推动新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恢复的原因是(  )

A.第三世界的崛起B.资本主义阵营的分化C.自身实力的增强D.社会主义国家的支持

9.

2世纪的演说家阿利斯提德在其演说中有这样的言论: 所有的货物,所有现存的和曾经存在的东西,贸易、航海、农业、金属加工,任何曾经创造出来或者生长出来的东西,都在这里汇合。这里看不到的东西,肯定不存在于这个世界上 。以下对他的言论的解读符合实际情况的是(  )

A.体现了世界各个地区紧密联系B.说明巴格达是世界市场的中心C.反映了罗马帝国商品经济繁荣D.演说家言论夸大其词不足采信

10.

1682年,哈雷用牛顿力学算出一颗彗星的轨道,并指出它的回归周期是75—76年,由此预言它将在1758年再次出现,53年后彗星果然如期出现。哈雷彗星的发现说明(  )

A.牛顿力学具有巨大的理论指导意义B.天主教的神学宇宙观被彻底颠覆C.万有引力定律得到科学家广泛认同D.实验是发现自然规律的基本方法

11.

1897年,英国杂志《星期六评论》谈到: 德国的商贩和英国的行商……在地球上每个角落里都彼此竞争……过去,各国为争夺某一城市或某种遗产而厮杀若干年,难道现在它们不应该为每年五十亿英镑的商业收入而从事战争吗? 这一看法反映了(  )

A.19世纪末英德矛盾尖锐化B.英国舆论界鼓吹殖民掠夺C.军国主义思想在英国蔓延D.一战爆发具有历史必然性

12.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在《2002年人类发展报告》中指出发达国家内部存在着日益加剧的收入不平等,在1979年到1997年间,实际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增加了38%,但是一个中等收入之家的收入只增加了9%。最上层的1%家庭的收入在1979年是中等收入家庭的10倍,1997年达到23倍。这反映出二战后的西方国家(  )

A.垄断资产阶级开始兴起B.社会基本矛盾未发生实质性变化C.社会结构发生巨大变动D.经济发展成果没有惠及全体民众

二、材料阅读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清初、中期将满文较大规模地应用于各级行政机构、边疆事务和对外交涉等领域,彰显了清代 首崇满洲 的族群秩序。此外,汉语、蒙古文、藏文、察合台文、托忒文等文字也广泛使用,构建了一套相当完善的多语文合璧制度。
1904年,清廷颁布《奏定学堂章程》,规定:各级中小学堂开设 国文 科,主要教授汉语言文字和汉语言文学相关内容。同时,还要求 各学堂皆学官音,以《圣谕广训直解》一书为准 。1911年出台的《蒙藏回地方兴学章程》,要求在边疆学堂中普及汉语、汉文。在一批边疆官员的提倡和支持下,蒙古、西藏、新疆、川边地区的不少新式学堂均开始使用汉文教学。新式国民教育已初步突破了清廷延续200多年的 各语其语 的民族教育格局。

——摘编自湛晓白《清末国家语文统一与满汉族群关系变化》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政府提出了汉字简化、推广普通话和制定汉语拼音方案的文字改革三大任务。1956年2月,国务院正式发出推广普通话的指示。1982年, 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 被正式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央政府在大力推广和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同时,也倡导 保护传承方言文化 开展少数民族特色文化保护工作,加强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和经典文献的保护和传播

——摘编自袁钟瑞《新中国推广普通话的历程回顾》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末语文教育的变化,并简析变化的原因。(13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推广普通话政策的特征和意义。(12分)

三、开放性试题

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中外历史纲要》(上)目录节选

单元

主要章节

第五单元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16 两次鸦片战争

17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华的加剧

18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第六单元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19课辛亥革命

20 北洋军阀政府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第七单元

中国共产党成立与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

21 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22 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国共产党开辟命新道路

第八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

23 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

24 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

25 人民解放战争

——摘自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教科书《中外历史纲要》(上)

从材料中找出一条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主线,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述。(要求:主线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12分)

四、材料阅读

1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
民族主义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影响着整个民族人民的价值取向和行动方向。德意志民族主义在德国不同的历史时期经历了巨大的变化,对德国发展也产生了深远影响。中世纪以来,德国一直处于封建割据、四分五裂的状态,当时大多数德国民众不觉得自己是德国人,而是普鲁士人、巴伐利亚人、法兰克福人等,也对本民族的语言、文字和文化没有尊重和认同感,在他们的心目中不存在德意志民族观念,他们意识不到德意志。直到17世纪末18世纪初,随着启蒙运动的发展,人们的民族意识开始逐渐苏醒。德国知识分子也在法国大革命的政治 启蒙 下,开始关心政治,并有了政治觉悟,于是,德国文化民族主义诞生了。19世纪,拿破仑帝国的扩张使德意志民族的地位降到了历史最低点。德国的文化民族主义在全德人民高涨的要求民族团结、反对外来侵略、实现民族独立和自由的情感中上升为政治民族主义,德意志近代资产阶级民族主义理论体系最终形成。德国统一后,灿烂辉煌的物质繁荣和普鲁士流传下来的军国主义传统使德意志民族优越感不断膨胀,威廉二世推行 世界政策 并加紧扩军备战。最终,之前反对民族分裂、渴望祖国统一、追求民族独立和解放的理性意识,开始一步步向极端民族主义发展。

——摘编自葛丽《德意志民族主义形成和发展变化研究》

(1)根据材料,概括德国民族主义的发展过程。(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民族主义对德国历史发展的影响。(9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