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重庆市巴蜀中学高三高考适应性月考卷(二)历史试题(纲要上第一至五单元)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月考测试 适用省份:重庆市 试卷年份:2023年 题数:18 浏览数:1111

一、单选题

1.

下图为良渚古城及外围水利系统结构图。该水利系统由自然山体的多段坝体组成,需要长时段的建设施工。据此可知,良渚文化时期(  )

良渚古城及外围水利系统结构图

A.强制性的公共权力已经出现B.精耕细作农耕技术初显C.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D.呈现出多元一体的特征

2.

与商王信奉的占卜不同,周王信奉的占筮内容极广,主要包括 八故 ,一曰征(战事)、二曰象(风云灾变)、三曰与(与人以物)、四曰谋(策划谋议)、五曰果(事成与否)、六曰至(来到与否)、七曰雨(降雨与否)、八曰瘳(病愈与否)这反映出(  )

A.殷周之际社会动荡B.天命观念遭到质疑C.人文理性色彩的增强D.王权与神权尚未结合

3.

元康五年(公元前61年),汉宣帝规定,诏书下行形式为御史大夫下丞相,丞相下车骑将军、中二千石、郡太守、诸侯相,郡太守下郡国都尉、农都尉、部都尉,再由都尉下达候官。这一现象(  )

A.提升了政府信息传递速度B.体现了集权体制内在要求C.推动了文书制度日益繁琐D.平衡了皇权与相权的关系

4.

汉朝初年, 任子 是汉朝为官僚子弟提供的特权性仕途之一。简而言之,就是吏二千石(相当于郡守级的官僚)以上,任职满三年后,就可以任子弟一人做郎官。这一现象易导致(  )

A.社会阶层严重固化B.官员施政能力下降C.贵族政治卷土重来D.官吏考核制度变革

5.

北魏孝文帝于太和元年、太和十一年两次修改律令旧文, 凡八百三十二章,门房之诛十有六,大辟之罪二百三十五,刑三百七十七。除群行剽劫首谋门诛,律重者止枭首 ,废除或降等了过去的车裂、腰斩、夷五族等残酷的刑律。这一做法客观上(  )

A.整合政治认同以维护统治B.缓和社会矛盾以加快融合C.开启了律令儒家化的进程D.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6.

以诗证史是史学的重要研究方法。下表中的唐诗诗句与反映出的历史现象对应正确的是(  )

选项

诗句

历史现象

A

东邻转谷五之利,西邻贩缯日已贵

农业生产的区域专业化

B

送君系马青门口,胡姬垆头劝君酒

中外文化交流日益频繁

C

三月无雨旱风起,麦苗不秀多黄死

农业经济抗灾能力欠缺

D

六街鼓歇行人绝,九衢茫茫空有月

商业发展突破时间限制

7.

宋仁宗时期,朝廷普遍认为: 状元登第,虽将兵数十万,恢复幽蓟,逐强虏于穷漠,凯歌劳还,献捷太庙,其荣亦不可及也。 这一现象表明北宋时期(  )

A.程朱理学已成为官方哲学B.干弱枝强的局面逐渐形成C.社会价值取向发生了变革D.实行崇文抑武的治国方针

8.

1137年,黄岩(今浙江黄岩)知县刘觉民推行分成制, 以金、银坑冶召百姓采取,自备物料烹炼,十分为率,官收二分,其八分许坑户自便货卖 。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雇佣劳动形式的普及B.社会经济活力的增强C.盐铁专卖制度被废止D.官营手工业得到发展

9.

某位思想家认为: 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 该思想家的上述主张(  )

A.强调关注人的主观能动性B.带有强烈的保守主义倾向C.具有朴素唯物主义的特征D.蕴含着格物致知的实践论

10.

1750年,清朝废除藏王制,在达赖之下设立噶厦,管理地方行政,以四噶布伦分理政事。1791年颁布《藏内善后章程》,明确 事无大小,均应禀命驻藏大臣办理 。这一制度调整(  )

A.体现出对 华夷之辨 的继承B.形成了内地与边疆治理一体化C.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D.实现了对西南地区的直接管理

11.

鸦片战争前,丝的出口每年最多只有一万多包,一般只有几千包,而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增加到二万二千包;战前茶叶出口每年大约五千万磅,而道光二十六年超过八千万磅。出现这些变化的原因是(  )

A.对外贸易格局发生改变B.丝茶的市场依存度加深C.新的农业经营方式出现D.民族工业有一定的发展

12.

咸丰三年(1853年)夏,帮办江北大营军务的雷以鍼首先在里下河设局向扬州附近的仙女庙、邵伯、宜陵、张网沟各镇米行劝厘助饷,每一石米,捐钱五十文。该收入大多纳入地方金库,而非上交中央。这一举措(  )

A.推动了洋务企业的发展B.旨在助推晚清的近代化C.简化了赋税征收的手段D.体现政治权力出现下移

13.

针对洋务运动的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的观点,严复认为: 牛有牛之体,有牛之用;马有马之体,有马之用……有牛之体则有负重之用,有马之体则有致远之用。未闻以牛为体,以马为用者也。 这一主张意在(  )

A.解释 实业救国 的合理性B.为民主革命提供理论依据C.为洋务运动指出新的方向D.宣传改良路径以挽救危机

14.

1884年中法战争中,香港工人自发开展罢工运动,船舶修造工人拒绝修理法国军舰,运煤工人拒绝法国 挑煤上船 的要求等。对此《申报》认为 中国之所恃者人心而已,而香港工人反对法国侵略者的罢工斗争正是这种人心团结的表现 。这体现出(  )

A.工人运动逐渐走向联合B.工人阶级朴素的爱国精神C.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D.工人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

15.

1907年到1910年之间,著名的进化团和春阳社先后演出过《秋瑾》《徐锡麟》《革命家庭》《爱国血》《东亚风云》《共和万岁》《黄鹤楼》等剧目。这些剧目的演出(  )

A.增强了民众对共和国的认同B.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压迫C.具有强烈的政治宣传的意义D.是 亚洲觉醒 的主要标志

二、材料阅读

1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4分)
材料一
是古代 六艺 教育中的重要内容,在《礼记》中,有大量关于先秦时期 射艺 的记载:
十有三年,学乐诵诗,舞勺。成童,舞象,学射御。
内志正,外体直,然后持弓矢审固;持弓矢审固,然后可以言中。此可以观德行矣。
古者诸侯之射也,必先行燕礼;卿大夫、士之射也,必先行乡饮酒之礼。故燕礼者,所以明君臣之义也;乡饮酒之礼者,所以明长幼之序也。

——《礼记》

材料二
宋仁宗时期(1023—1063年),朝廷设立了培养能带兵打仗的教育教学场所,即武学。宋代武学的招生途径为每三年招一期,选拔文武官员中谙熟兵法的战略决策者;武学生的生源有一定的限制条件,入学者需是大臣命官的子弟或门生,或由京城官员做担保的中小地主子弟。武学的教学内容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主,理论部分以军事理论为主,并且为武学制定了专门的教材《武经七书》;实践部分包括身体训练技术和军事指挥,教学内容经过发展不断完善,朝廷将给学生一定数量的兵卒,让武学生进行实际训练操用,提高他们的军事实践能力即军事知识的运用水平。但随着 程朱理学 的兴起,宋代成为中国古代体育衰退的开始。

——摘编自匡丽萍《我国古代学校体育教育的衍变特征及动因研究》

材料三
1904年后,随着《癸卯学制》颁行,蒙养院(招收3至7岁儿童)开设游戏、乐歌、谈话、手技、算术、数方、自然等7门课程,与体育相关者2门,分别为游戏和乐歌,并把体育课列为必修课。蒙养院体育课教学比重较大。当时在社会各方力量的推动下幼儿体育广泛开展,每周一般是2—3个课时。由于开明人士和归国留学生对欧洲和日本近代教育理念有着较为全面的认识与理解,因此积极兴办私立学堂,倡导在蒙养院开设体操课,注重幼儿体、智、德全面发展;同时十分向往欧洲和日本的国盛民强,提倡尚武精神,因此非常看重体操课,有些蒙养院体操课每周6个课时,与国文、算术同。
蒙养院注意培育幼儿健壮的体格,促进幼儿体智德全面发展,有助于幼儿健康成长与成才,这在中国幼儿教育史中具有开创性意义。

——摘编自苏永骏、黄贵《清末幼儿体育教育的基本特征与近代价值》

(1)根据材料一,指出先秦时期实行 射艺 教育的目的。(3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宋设立武学的背景与特点。(10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蒙养院体育教育的意义。(8分)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其对当今中国体育教育的启发。(3分)

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9分)
材料一
北宋年间,仅黄河中下游地区就发生决口事件达89次之多,受灾范围涉及今河南、陕西、河北、山东等省。为此,北宋政府高度重视黄河治理工作,曾屡次号召朝野人士进行讨论研究,群臣和皇帝本人都曾提出了不少颇有见地的治理建议和方案并付诸实践,如 诏河北转运司计塞河之备 ;就地取材,利用各种薪柴竹石为骨架,然后加上黄土进行填塞混合做成河堤以提高河堤的稳固性; 藉林木固护堤岸,广行种植,以壮地势 ;使用带有机械力量的地龙爪和浚川杷;利用完备的考课和奖惩机制,迫使官员认真对待治河问题等。

——摘编自戴庞海、陈峰《北宋政府治理黄河的主要措施》

材料二
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在河南决口,导致山东、直隶、河南三省相继受灾。堵筑决口所需甚巨, 多者千余万,少亦数百万 ,清政府治河经费有限,加之部分官员贪污腐败,故 着直隶、河南、山东各督抚饬令地方官吏疏浚积潦,剀切晓谕绅民等量力捐资 。此举拉开了晚清新河道由地方治理之序幕……地方官绅积极治河,自行筹措治水经费等。在基层绅民与百姓的共同努力下, 民地可耕,渐能复业 。尽管如此,由于基层官绅囿于局部利益,治水实践无法形成有计划的系统水利工程,导致所筑堤埝多 尺寸较卑,未能连贯

——摘编自贾国静、王凤青《选择的无奈:晚清黄河治理地方化探析》

(1)根据材料一,概括北宋治理黄河水患的根本目的及措施。(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晚清黄河治理地方化的原因及影响。(8分)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黄河治理的认识。(3分)

三、开放性试题

1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任何一种文化都由曲线前进,有时上升,有时下降,只看历史上各时期之治乱兴衰,便可见其文化进退升沉之大概。春秋时代,文化种子埋藏在贵族阶层。孔墨新生机,从下层崛起。此时期为中国文化最有生命力之表现时期。东汉末,文化种子埋藏在大门第,而不免为老庄清谈所腐蚀。唐末五代,文化种子或则逃避至十国、如蜀、如唐、如闽、如吴越,多数都埋藏在山林寺庙与书院中。直到宋兴六七十年后 始有起色。元末埋藏在社会下层,当时南方经济好,书籍流传易,故文化种子得到处留存。清朝入主,文化种子埋藏在社会各阶层者,亦深亦厚。

——摘编自钱穆《中华文化十二讲》

选取中国古代史整体、部分或某个朝代,对材料中的观点提出看法,并加以阐释。(要求:看法具体明确,史实准确,论证充分 表达清晰)(12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