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贵州省高三年级适应性联考(一)历史试题(纲要上)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月考测试 适用省份:贵州省 试卷年份:2023年 题数:20 浏览数:677

一、单选题

1.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思想活跃,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源泉。孔子提出 敬鬼神而远之 ,认为不应该谈论 怪力乱神 。下列将其内涵继承并发展的是(  )

A.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B.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C.制天命而用之D.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

2.

汉文帝时期采纳贾谊 众建诸侯 的建议,分割王国;汉景帝采纳御史大夫晁错 削藩 的建议,引发了 七国之乱 ;汉景帝平定叛乱后,继续推行 众建诸侯 策略,并且分封自己的儿子为王。这折射出(  )

A.分封符合时代发展趋势B.汉初王国问题的严重性C.汉承秦制原则遭到破坏D.儒家思想有利于大一统

3.

《魏书》记载,幽州中正阳尼出任渔阳太守,还未到任就因为曾经任中正时收受贿赂而被免官;同时期的并州中正房坚举荐自己的儿子为官。类似现象揭示了(  )

A.政治资源的垄断性趋势B.政府严守法律公正执法C.地方割据势力形成原因D.政局动荡败坏社会风气

4.

唐代,饮茶、品茶之风在全国范围内盛行,元稹曾作宝塔诗赞道:

茶,

香叶,嫩芽。

慕诗客,爱僧家。

碾雕白玉,罗织红纱。

铫煎黄蕊色,碗转麴尘花。

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对朝霞。

洗尽古今人不倦,将知醉后岂堪夸。

饮茶的盛行反映了(  )

A.佛教文化的主流地位B.文人意趣与精神追求C.丝绸之路的贸易兴旺D.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5.

与前代不同,宋代虽也有 奴婢 ,但是被雇佣的,宋人曾言 今世所云奴婢,一概本出良家 。宋代对贩卖人口的惩处极为严厉,拐卖人口者会被处以绞刑,买方也要从重惩处。由此可知宋代(  )

A.实现了社会平等B.人身依附关系减弱C.社会关系契约化D.士族豪门地位下降

6.

北大张帆教授认为元朝的建立是从 小中国 走向了 大中国 时代,强调元以后的朝代相较与汉、唐等时期,统治的有效性和稳定性要高得多。可以用来论证该观点的是(  )

A.蒙古军队的征服B.四等人制的施行C.中书省设直辖区D.边疆一体化管理

7.

明代起,儒学教育在贵州勃然兴起,在朝廷的大力支持和优惠政策之下,一大批官学、书院、社学陆续出现。在县学方面,最早建立县学的是荔波县学,后又有婺川、永从、印江、新贵、天柱等县建立县学。贵州儒学教育的兴起(  )

A.体现了朝廷施政的重心转变B.有利于增强民族共同体意识C.得益于心学的主流地位确立D.根源于西南地区经济的发展

8.

某历史研究性学习小组搜集了康雍乾时期的部分历史材料,如表1所示。

清朝

西方

粮食亩产量和总产量远远超过中国历史上任何时期

英国圈地运动推动原始积累,农业生产率迅速提高

军机处建立,中央集权政治体制进一步强化和完善

英国发生光荣革命,资产阶级巩固政权

晚年乾隆皇帝自号十全老人,重用和坤

攻占巴士底狱的炮火和莱克星顿的枪声宣告新时代的到来

严酷推行文字狱,文化专制

法国启蒙运动涌现出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等杰出思想家

继续经略宗藩体系,维护朝贡贸易

工业革命开展,掀起殖民主义新高潮,英国加快对印度次大陆的征服历程

表1

他们要研究的主题可能是(  )

A.清朝盛世下中西方交流与发展B.中国封建社会晚期的艰难转型C.衰退中的盛世与中西方的易位D.资本主义崛起与殖民扩张加剧

9.

在鸦片战争期间,清朝重臣伊里布的家臣张喜临危受命参与了中英谈判,他在谈判中说到: 我朝以德服人,不在兵威……尔们外夷不知大体,船坚炮利是霸道,非王道也。 由此反映清政府(  )

A.民族国家意识觉醒B.利用传统思想抗争C.主张学习西方科技D.缺乏近代外交观念

10.

太平天国运动期间,西方列强有时对太平天国深表同情,而暗中又帮助清政府巩固其地位。这表明列强对华政策的出发点是(  )

A.谋求扩大在华权益B.缓和与中国的矛盾C.寻求扭转贸易逆差D.加紧对华商品输出

11.

表2是民国初年议会中国民党、进步党两党议员教育背景情况及所占比例。据表可知(  )

国民党

进步党

传统教育人数

%

新式教育人数

%

传统教育人数

%

新式教育人数

%

参议院

19

3.81

75

15.03

13

12.60

49

9.82

众议院

26

5.21

163

32.66

35

7.01

119

23.85

合计

41

9.02

238

47.69

48

9.61

168

33.67

表2

A.政党政治日趋成熟B.国民党占据绝对优势C.两党群众基础广泛D.新学有利于政治进步

12.

据统计,1928—1933年,南京国民政府新设工、矿、交通企业共98家,创办资本额达到约1.26亿元,是同期中国全部企业创办资本的33.2%。加上铁路、公路、水利、通讯、金融、地方建设投资等,1928—1937年国民政府的经济投资总额达到9.16亿元。由此可知(  )

A.中国工业体系日趋完备B.抗日战争具备强大物质基础C.民族经济获得显著发展D.帝国主义放松对中国的侵略

13.

图1为徐悲鸿1937年创作的作品《风雨鸡鸣》,其引用《诗经》做题款: 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 。对这幅画作的意象分析合理的是(  )

图1

A.借 风雨 之景表现革命形势汹涌澎湃B.种种意象表明该画属于现实主义流派
C.鸡鸣不已 象征顽强不屈的民族精神D.云胡不喜 是表达对盟军的感恩之情

14.

1947年7月,晋冀鲁豫军区《冀南日报》刊发诗歌《新女性群》: 在清河东关,我看见一群新女性,一群新社会的状元。……新社会翻身的妇女呀,现在来耕种自己的土地……收下红薯来,咱自己吃,这是咱自己出的血汗。 这首诗歌反映了当时(  )

A.抗日根据地的大生产运动B.妇女社会地位得到提高C.解放区开始重视劳动教育D.自然经济已经基本解体

15.

20世纪50年代初期,中国传统戏曲艺术走出国门,如《三岔口》《闹龙宫》《雁荡山》《追韩信》《武松打虎》等京剧经典剧目先后赴民主德国、朝鲜和罗马尼亚进行演出。这体现了(  )

A.文化交流是外交的主要手段B.传统艺术得到世界人民喜爱C.新中国初期外交形势的需要D.为工业化建设奠定文化基础

16.

据图2可知,中国 (  )

图2 世界极端贫困人口数量变化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此处极端贫困人口的定义为每人每日收入少于1.9美元。)
①改革开放大大改变了全球不平等 ②为全球减贫事业作出了主要贡献
③极大改变了全球收入分布的格局 ④彻底解决了全球长期的贫困问题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

二、综合题

17.

随着历史的演进, 中国 的内涵不断发展和丰富。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材料一
五代十国之后,中国历史进入辽、宋、夏、金等民族政权政治上的分裂和军事上的对峙时期,但中国民族的一体化进程并未因此而中断。这一时期,北方游牧文化区的各民族不断南下进入中原汉族农耕文化区,促进了各游牧民族经济发展和社会文化转型,并通过与汉族在分布上的交错杂居、经济上的互通有无、政治上的相互借鉴、文化上的相互融合,推进了中国各民族经济、政治和文化的一体化进程,对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摘编自段云红《略论辽宋夏金对峙时期中国民族的一体化进程》

材料二
在文化意义上说,中国是一个相当稳定的 文化共同体 ,它作为 中国 这个 国家 的基础,尤其在汉族中国的中心区域,是相对清晰和稳定的,经过 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 的文明推进之后的中国,具有文化上的认同,也具有相对清晰的同一性,过分强调 解构中国(这个民族国家)”是不合理的,历史上的文明推进和政治管理,使得这一以汉族为中心的文明空间和观念世界,经由常识化、制度化和风俗化,逐渐从中心到边缘,从城市到乡村,从上层到下层扩展,至少在宋代起,已经渐渐形成了一个 共同体 ,这个共同体是实际的,而不是 想象的 ,所谓 想象的共同体 这种新理论的有效性,似乎在这里至少要打折扣。

——摘编自葛兆光《宅兹中国——重建有关中国的历史论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中国民族一体化的方式及意义。(10分)
(2)根据上述材料,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 古代中国文化共同体的形成 提炼一个论题,加以阐述。(要求:立论有据,史实清楚,层次分明,逻辑严密)(8分)

三、开放性试题

18.

历史发展是有规律的。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材料
历史有三大要素:时、地、人。在时间一空间一人类三维构成的历史坐标系上,围绕着求生存、求发展的主题,落实到各个民族、国家,凸显出来的整体图像,多是升降不定的波浪形曲线,有起有落,绝少一路飙升。

——摘编自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根据材料,结合中国近代史的相关知识,对材料的观点进行评析。(要求:史实准确符合逻辑,表述清晰)

四、材料阅读

19.

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把为民族谋发展、为人民谋幸福作为自己的初心使命。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经过了一次大革命的政治经济不平衡的半殖民地的大国,强大的敌人,弱小的红军,土地革命——这是中国革命战争四个主要的特点。这些特点,规定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指导路线及其许多战略战术的原则……在这里,共产党的任务,基本地不是经过长期合法斗争以进入起义和战争,也不是先占城市后取乡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

——摘编自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材料二
改革开放是中国的基本国策,是中国进一步参与全球竞争和全球治理的必然要求。可基于历史逻辑、理论逻辑、时代逻辑三重向度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内涵。改革开放是对 中国如何发展 重大历史问题的有效探索,它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理论品格,构建了有中国特色的理论框架和话语体系,对世界局势做出了科学判断,对时代要求做出了重大回应,在向世界提供公共产品的同时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经验和 中国方案

——摘编自吕伟《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重逻辑审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为什么毛泽东能找到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意义。(6分)

五、开放性试题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图3 《新来的女拖拉机手》1954年,李慕白作

结合所学知识,自选角度,对画作《新来的女拖拉机手》进行解读。(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