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河南省TOP二十名校高三年级调研考试三历史试题(纲要上)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适用省份:河南省 试卷年份:2023年 题数:29 浏览数:641

一、单选题

1.

商朝统治之下,商王与周边的方国和部族不一定有血缘关系,但是方国和部族内的居民多是聚族而居,有血缘关系;西周的分封制中,诸侯的主体都与王室有血缘关系,而封国内民众的血缘关系被打破。这一变化说明西周时期(  )

A.地缘政治取代了血缘政治B.中央加强了对地方的政治统治C.万邦 时代向早期国家过渡D.最高统治集团实现了权力集中

2.

公元前651年,齐桓公以霸主身份主持了葵丘之盟,并提出 尊周室,攘夷狄,禁篡弑,抑兼并 的主张。周襄王派宰孔参加,并赐王室祭祀祖先的祭肉给齐桓公。此后遇到侵犯周王室权威的事,齐桓公都会过问和制止。这反映出当时(  )

A.齐桓公致力于恢复传统政治秩序B.诸侯纷争的局面得到平息C.周王 天下共主 的地位得以重建D.礼乐制度的社会影响犹存

3.

汉武帝时期的盐铁官营一直被认为是一种变相的税收政策,不过,官营垄断相比于征税而言,有一个好处就是 取民不怨 。据此可知,朝廷通过把控盐铁政策(  )

A.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B.解决了王国问题C.增强了财政汲取能力D.恢复了社会经济

4.

东汉末年,曹操面对军阀之间征战不断的局面时说: 夫治定之化,以礼为首;拨乱之政,以刑为先。 承此思想,他采取了以解决社会现实问题为目的的政策。据此推知,曹操执政注重(  )

A.德辅刑主B.戒奢从简C.礼法并重D.轻徭薄赋

5.

《广川书跋》评价某一艺术作品:有钟繇、王羲之作品的秀美,兼具魏碑作品的雄健,是中唐艺术的代表之一。下列艺术作品符合这一评价的是(  )

6.

北宋时期,淮南地区由于种茶农户众多,专门称之为 园户 。福建地区最上品的龙凤团茶,价黄金二两。明州、福州、广州一带,出现了很多 霜糖户 ,专门种蔗制糖,甚至远销海外。可见,当时南方地区(  )

A.海外贸易提高了农户社会地位B.城市发展刺激消费观的更新C.面向普通民众的基层市场活跃D.农业生产的商品化倾向明显

7.

据《元史》统计,1260~1263年的中书执政官共16人,其中汉人7人,蒙古5人,回回1人,畏兀儿1人,契丹1人,女真1人。这一现象反映元朝统治者(  )

A.忽视 四等人制 的贯彻B.积极推进民族交融C.注重对各族上层的笼络D.削弱中书省的权力

8.

万历年间,原本属于六部的权力,被内阁侵蚀大半。甚至有官员指出:自高拱、张居正当事(担任内阁首辅),尽欲进其所喜,退其所忌,而科道之臣望风承旨,乃指其所忌弹劾之,择其所喜推荐之。明朝的这种现象(  )

A.使内阁制度取代丞相制度B.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C.成为明朝政治黑暗的根源D.推动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9.

明末小说集《醒世恒言》中描绘了一些商人的形象,如卖油郎秦重因其卖货不缺斤少两,为其之后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经营基础。普通商人吕大郎,偶然拾得二百两白银,仔细寻访,物归原主。材料中这些小说对商人形象的描绘(  )

A.表明商品经济领域出现新现象B.迎合了新兴资产阶级的需求C.反映了传统社会等级结构松动D.体现了社会主流思想的影响

10.

洋务派从京师到地方兴办了30多所培养外语、水师、船舰、兵工、铁路、电报、测绘等人才的新式学校,同时派遣幼童出国留学,培养了大量的外交翻译人才、科技人才、军事人才和师资人才。这说明当时(  )

A.政府的近代化尝试取得一定成效B.选官的主要方式发生改变C.洋务运动得到士人阶层大力支持D.洋务派注重笼络外来人才

11.

19世纪40年代中后期,上海县城新北门之外,由于被辟为租界,当地人称之为 夷场 。随着时间的推移,上海租界区以 十里洋场 的称呼取代了 夷场 。中国人过去称奢华阔气的作风为 扬气 ,而到光绪年间,诸事中的奢靡风格与时髦已经被称为 洋气 。该材料可用于研究(  )

A.国人思想文化的革新B.社会生活习俗新旧杂陈C.晚清社会风气的变迁D.政府对西方侵略的反应

12.

溥仪的外籍老师庄士敦曾说:康有为与光绪帝最终失败了,这不是因为他们的理想从本质上不合理,或者不可能实现,而是这里存在着一些与个人性格和智力因素无关的原因。对这一言论解释合理的是(  )

A.戊戌变法获得了西方舆论的同情B.维新派的软弱性导致变法失败C.西方列强试图直接控制中国内政D.戊戌维新失败具有一定必然性

13.

民国初年,出现多种新现象,首先是 各类政党、社团纷纷建立,各派政治力量迅速分化和重组 ;其次是 一时报纸风起云涌,蔚为大观 ;再次为 见面要鞠躬,称呼为先生 。据此可知,辛亥革命(  )

A.改变了社会性质B.推动了社会转型C.结束了专制体制D.批判了传统道德

14.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欧衅启后,洋货进口顿绝,一般销泰西缎者,无从购买,纷纷向杭购买是缎。 这一时期,仅杭州、湖州两地新设机器绸厂百余家。这可用于说明当时中国(  )

A.传统丝织业竞争力凸显B.产业结构发生巨变C.实业救国成为社会共识D.民族工业发展迅速

15.

陈廷湘指出:早期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等人的主张偏向于纯启蒙救国。五四运动以后,思想启蒙与行动救国相结合,并进而转向与政治救国相统一的 运动 。陈廷湘旨在强调,五四运动(  )

A.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B.确立了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主流地位C.推动了救亡方式转变D.标志着工人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16.

1922年6月15日,中共中央发表《中国共产党对于时局的主张》,指出扭转时局的关键,是用革命手段打倒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建立民主政治。这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向社会各界公开自己的政治主张。这(  )

A.明确了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B.推动了党的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C.强调了掌握武装力量的重要性D.促进了人民民主革命政权的创建

17.

1926年12月,湖南全省第一次农民代表大会召开。毛泽东出席了大会,并在大会上作了两次重要报告。他指出,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是农民问题。这表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  )

A.已经认识到农民力量的重要性B.已开辟了中国革命新道路C.积极扩大革命统一战线的范围D.全力巩固农村革命根据地

18.

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在中央革命根据地成立了中央造纸厂、纺织厂、织布厂、通讯材料厂、卫生材料厂,以及由盘古山、上坪、小龙等矿场合组而成的中央钨砂公司等。这些厂矿的工人多的达500余人,少的也有100人。这一系列举措(  )

A.彻底打破了国民党当局的经济封锁B.为战略转移提供了条件C.扩大了当时农村革命根据地的范围D.发展了新民主主义经济

19.

遵义会议认为:在我们还没有大的城市工人的暴动的配合,在我们红军数量上还是非常不够,我们很难直接进攻,但防御不是单纯的防御。只有从防御转入反攻以至进攻,大量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我们才能粉碎 围剿 ,保卫苏区。这可用于说明遵义会议(  )

A.反思了红军反 围剿 失利的原因B.明确了红军长征的方向C.重申了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原则D.纠正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20.

20世纪30年代,日本大力收买汉奸,鼓动 防共自治运动 ,制造了一系列事件。主要包括 河北事件 张北事件 香河事件 冀东防共自治委员会 等。这一系列事件(  )

A.表明华北人民的民族意识尚未觉醒B.提升了华北军民敌后抗战必胜的信心
C.致使中国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到来D.表明日本在沦陷区实行 以华治华 政策

21.

1941年10月,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召开了 东方各民族反法西斯代表大会 ,日本、印度、印尼、菲律宾、马来亚、缅甸、泰国、朝鲜、越南等国和中国国内各民族代表出席了大会。中国共产党此举(  )

A.适应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需要B.宣传了革命统一战线主张C.壮大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力量D.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根据地

22.

1942年元旦, 迁川工厂出品展览会 在重庆隆重开幕。在15天的展览期间,包括国共两党要员以及各国驻华大使在内的超过12万的民众前来参观,盛况空前。据此可知,此次迁川工厂出品展览会(  )

A.旨在提升民族品牌国际声誉B.使中国抗战赢得国际社会支持C.有利于鼓舞民众抗战的决心D.粉碎了日军 以战养战 的部署

23.

中共中央收到蒋介石的三封电报后,于1945年8月23日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并明确声明:我们愿意与中国国民党以(及)其他民主党派,努力求得协议,以期各项紧急问题得到迅速的解决,并长期团结一致,彻底实现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这表明中国共产党(  )

A.积极推动工作重心转移B.坚持走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C.致力召开政治协商会议D.坚决揭露蒋介石假和平阴谋

24.

1948年,民主派普遍认为,所谓 民权 ,变成了官权,变成土豪劣绅的权,地痞流氓的权。民族资产阶级更相信国民党是官僚资本、豪门资本的代言人。农民则对于长期盼望的平均地权彻底灰心。据此可知,国民党(  )

A.开始摒弃新三民主义B.统治已呈现全面危机C.初现专制独裁的面目D.所属阶级利益发生改变

25.

某解放战争纪念馆讲解员介绍一次军事行动时说: 国民党主要兵力部署在陕北、山东两个解放区,从而形成了两头重、中间轻的哑铃态势。中共中央决定从敌之要害和薄弱的中央部分进行突破,直插国民党心脏。 这次军事行动(  )

A.成为促成重庆谈判的重要因素B.突破了国民党军队的长江防线C.摧毁了国民党主要的军事力量D.揭开了解放军战略反攻的序幕

二、材料阅读

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上述图片分别对应的历史时期,并说明判断的理由。(12分)

三、开放性试题

2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7月1日,总是令人热血沸腾,激情澎湃。95年前,十几个热血青年庄严地举起他们的右拳,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划动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 红船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所强调的那样,中国共产党登上历史舞台, 深刻改变了近代以后中华民族发展的方向和进程,深刻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深刻改变了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格局。 95年来,中国共产党紧紧依靠人民,筚路蓝缕,开拓前进,不懈奋斗,跨过一道又一道沟坎,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为中华民族作出了伟大的历史贡献,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中流砥柱。

——摘编自金民卿《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流砥柱》

根据材料信息,围绕 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命运 ,自拟一个具体论题,并结合所学中国近代史知识予以阐释。(要求:论题明确,史实准确,逻辑清晰,阐释有理有据。)

四、材料阅读

2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全民族抗战爆发之前,在广大农村地区,土地主要集中在地主、富户手里。广大无地或土地不足的贫苦农民不得不租种地主及富农的土地,租额一般是收获总量的50%~70%。随着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不断深入,掠夺也在加紧。广大农民在忍受着封建剥削和帝国主义压迫的双重痛苦。全民族抗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根据实际的需要,制定了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保障了地主和农民的利益,同时让他们团结在抗战的旗帜下,以民族利益为重。其主要规定包括:地主未得租户、佃户或半种户同意,不得将地转租、转佃、转半种于他人;地主之土地收入,不论租佃、半种,一律照原租额减收25%,钱主之利息收入,不论新债旧欠,利率一律不得超过一分(即10%)。

——摘编自达凤云等《抗战时期晋察冀边区的土地政策初探》

材料二

从1946年5月4日中共中央发布《关于土地问题的指示》到1947年下半年,解放区2/3的地方已基本上实现了 耕者有其田 ,但还有1/3的地区没有进行土地制度的改革,或已进行改革的地方,有的也不够彻底。毛泽东指出:如果我们能够普遍地、彻底地解决土地问题,我们就获得了足以战胜一切敌人的最基本的条件。1947年7月至9月,刘少奇在西柏坡主持召开全国土地会议,制定《中国土地法大纲》,并于同年10月由中共中央批准公布。《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简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次土地改革内容的差异。(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次土地改革内容差异的原因。(8分)

2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20世纪30年代初,中国棉纺织业发展遭遇重大冲击,申新纱厂系统占荣家企业资产的70%以上,所以,这一时期的荣氏企业遭遇了重创。列强纷纷向中国倾销剩余产品,导致中国纱价大跌,当时中国棉花歉收,棉花价格居高不下。申新棉纱每件成本218.33元,市场只售204元,每件亏损14.33元。加之九·一八事变后,日商对东三省棉纱与面粉市场的占领,荣宗敬 无日不在愁城惨雾之中 !当时荣氏企业的面粉业主要归王禹卿负责,面粉厂还略有盈余,当申新濒临财务危机时,荣宗敬主张以粉厂之余补纱厂之缺,但王禹卿不同意, 期间荣、王曾多次会谈,时常大声争吵 。荣氏兄弟别无出路,只能自我调整,仿效西方企业管理模式进行改革。与此同时,国民政府的币制改革与民众运动的兴起,共同推动了荣氏企业在30年代中期以后再创辉煌。

——摘编自秦祖明等《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与荣氏企业》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30年代荣氏企业遭受重创及再创辉煌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荣氏企业家精神的核心内涵。(4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