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度河北省邢台市五岳联盟高二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16+4)【选择性必修一第1—8课】

适用年级:高二级 试卷类型:月考测试 适用省份:河北省 试卷年份:2023年 题数:20 浏览数:606

一、单选题

1.

汉武帝对专为皇室管理财产和生活事务的少府机构作出了调整,将其所掌管的一些税收转交给管理国家财政机构的大司农。同时,打破了少府收入为皇室专用的常规,在非常时期以少府收入用于国家开支。这一调整(  )

A.利于缓解政府财政困难B.旨在完善官僚政治体系C.削弱了中央的财政能力D.打击了皇族和外戚势力

2.

明代设立 三司 管理地方,由承宣布政使司掌管民政和财政,提刑按察使司管理刑狱,都指挥使司掌管军事。三司互不隶属,重大事宜须由三司共同讨论,形成决议,上报中央。由此可知,明代 三司 制度(  )

A.造成了地方机构臃肿B.改变了省的基本格局C.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D.有效杜绝了腐败现象

3.

在伯里克利统治时期的古代雅典,下层公民获得了当选公共官员的资格,国家官员和陪审团成员可以享受国家俸禄。这些措施(  )

A.体现了人人生而平等理念B.有利于民主基础的扩大C.说明社会矛盾得到了缓和D.反映了贵族政治的衰落

4.

美国1781年开始实施《邦联条例》,允许各州有征税、征兵及发行纸币的权力。 凡未经本邦联召集之国会明确授予合众国者外,各州保留其主权、自由与独立及所有权能、领域与权利。 材料可用于说明,美国的《邦联条例》(  )

A.成为南北战争爆发的根源B.是分权制衡政治体制的完善C.维护了美利坚民族的独立D.有助于推动美国政治的发展

5.

表1所示为对1912年2月发生的某一历史事件的描述。这一历史事件(  )

表1

(1)

清政府外务部照会各国驻华公使馆,宣布清室已自动退位,希望各国承认中华民国政府为合法继位者

(2)

清帝下诏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与民军协商统一办法……合满、汉、蒙、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

A.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国家统一B.表明袁世凯已窃取革命果实C.标志着中华民国正式成立D.蕴含了《临时约法》的精神

6.

1927年11月18日,湖南 茶陵县工农兵政府 成立,并设立了民政、财经、青年、妇女等工作部门,最高权力机关则是工农兵代表大会,由工农兵代表集体决策后,交给政府执行。由此可知,茶陵县工农兵政府(  )

A.贯彻执行了党的群众路线B.积极践行民主集中制C.重视革命根据地政权建设D.带有鲜明的民主色彩

7.

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讲话中,明确表示不赞成苏联共产党的一党制。他说: 究竟是一个党好,还是几个党好?现在看来,恐怕是几个党好。不但过去如此,而且将来也可以如此,就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毛泽东的这一论述(  )

A.凸显出多党联合执政的必要性B.利于加强中共与民主党派关系C.阐明了我国多党制度的优越性D.为政党政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8.

春秋战国时期,晋国的 作辕田 作州兵 ,郑国的 作封恤 作丘赋 ,楚国的 书土田 量人修赋 ,齐国的 相地而衰征 ,秦国的 初租禾 等都是以实物税制取代了劳役税制。这些现象本质上反映了(  )

A.土地私有制度的确立B.铁犁牛耕技术的普及C.社会生产关系的变化D.重农抑商政策的推行

9.

1896年6月12日,刑部左侍郎李端棻向光绪皇帝上书《请推广学校折》。他认为 兵法曰,知已知彼,百战百胜 。今与西人交涉,而不能尽知其情伪,此见弱之道也。欲求知彼,首在译书。 李端棻的言论从侧面反映了(  )

A.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B.传统教育观念的转变C.中西文化冲突的加剧D.西学东渐进入新阶段

10.

三国时期,曹丕强迫汉献帝禅位,急需获得各种政治势力的支持和认可。他一改曹操不拘一格的 求贤令 ,企图找到一种既适应现实政治环境又快捷易行的方法,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夯实称帝的政治基础。曹丕的选择是(  )

A.恢复基层的清议B.拉拢朋党势力C.创立九品中正制D.依据军功授爵

11.

开皇三年(583年)正月,隋文帝下诏举 贤良 。开皇十八年(598年)七月,隋文帝又诏令京官五品以上以及总管、刺史,以 志行修谨 清平干济 二科举人。隋文帝此举旨在(  )

A.促进社会阶层流动B.革除选官制度弊端C.加强君主专制权威D.提高国家治理能力

12.

清代都察院是与六部、大理寺等机构并立,直辖于皇帝的监察机构。都察院左都御史、左副都御史为京官,主持都察院的工作,率六科给事中、各道御史行使对中央各部院及各地方的监察权。据此可知,清代监察机构(  )

A.官员品级较高B.具有一定独立性C.分工较为细致D.职能发生了变化

13.

美国第二任总统、 联邦党 人约翰·亚当斯(1797—1801年任职)在去职前几小时,突击任命了大批联邦党官员。继任总统托马斯·杰斐逊上台后立即对这些被 午夜任命 的官员进行了清洗,换上了 民主共和党 人。此后,这类情况愈演愈烈。这反映出当时美国(  )

A.总统权力呈扩大趋势B.文官制度运行尚待完善C.政党分肥制较为盛行D.三权分立机制出现危机

14.

从光绪三十三年至宣统三年(1907—1911年),清政府任命的15位交涉使(外交官)中,有新式学堂或留学毕业经历者占到了40%。据此可知,这一时期清廷(  )

A.较为注重官员的专业背景B.外交观念走向近代化C.科举制改革取得显著成效D.确立了学堂选官制度

15.

图1所示反映了我国部分省份推行的公务员聘任制度改革。这一改革(  )

A.增强了公务员队伍活力B.体现了公务员录用制度的公开性C.适应了简政放权的需要D.有利于与西方公务员制度接轨

16.

《大明会典》记载,明朝洪武十六年(1383年)对乡饮酒礼(乡人以时聚会宴饮的礼仪)作出明确规定,要求参加宴饮的人必须依序列坐, 不许搀越,违者以违制论 。这可用于印证明朝(  )

A.地方治理趋于完善B.基层教化实现了法制化C.社会风气逐渐僵化D.国家礼法向民间的渗透

二、材料阅读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中国古代君臣朝参制度,亦称 朝会制度 ,是中国古代中央决策议事制度之一。《周礼·秋官·朝士》记录了天子的 三朝 之制,即进行朝参的地点有三个,但对 三朝 的具体位置、朝参的内容和时间以及朝参的官员范围等均无详细说明。汉初,汉高祖一度将秦代繁缛的朝参 仪法 全部废除,出现了 群臣饮争功,醉或妄呼,拔剑击柱 的现象。不久,高祖开始按儒生制定的 仪法 接受百官朝贺。《汉书·宣帝纪》记载:“(宣帝)令群臣得奏封事,以知下情。五日一听事,自丞相以下各奉职奏事,以傅奏其言,考试功能。 东汉、魏晋南北朝和隋朝时期,朝贺礼仪和 五日一听事 之制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进和补充。根据唐代文献资料可知,唐代君臣朝参制度大体分为外朝听政、朔望朝参和常朝等三种不同形式,并不断发展变化。

——摘编自杨希义《唐代君臣朝参制度初探》

材料二
1302年,法国国王腓力四世因同教皇卜尼法八世发生冲突,首次召开三级会议,参加会议的三个等级分别是僧侣、贵族和第三等级(市民代表),这标志着法国历史进入等级君主制阶段。三级会议开始只是等级代表会议,不是立法机关,它的职能是听取国王的决定;三级会议也不是常设机构,是应国王要求召开的,由国王决定开会的时间、地点、代表人数和选举方式。国王吸收三个等级的人士加入到国家决策里来,使国王决策有了更广泛的群众基础。后来,三级会议在某些时刻也起到了限制王权的作用,比如太子查理在1357年11月到1358年2月就被迫同意以下条件:定期召开三级会议并听取治国意见;会议每年召开2—3次;征税必须得到三级会议的同意;三级会议有权任命国王的顾问;等等。

——摘编自吕俊《三级会议与法国封建制度的变迁》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周代至唐代朝参制度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周代至唐代朝参制度和中世纪后期法国等级君主制的共同影响,并指出二者的内在差异。(8分)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19世纪70年代,日本社会发生了 自由民权运动 ,旨在追求民主自由,实行君主立宪,因此,明治政府决定采取措施来加强近代政权的建设。由于西方资产阶级国家制度在法制方面的进步和先进,日本也迫切要求建立资产阶级性质的法制制度。为此,大久保利通等人提出 按照我国天皇统系的典例和人民的开化程度,斟酌其得失利弊,制定法宪典章 。1885年12月22日,伊藤博文出任日本首任内阁总理大臣,成立文部并积极推进文官制度的建立。

——摘编自姚春海《日本近代文官制度的建立及其启示》

材料二
1887年7月,明治政府参照欧美国家主要是德国的官吏录用制度,颁布了《文官考试试补及见习规则》,初步建立了日本的官吏考试任用制度。为防止政党滥用私人,保证常职文官的稳定,明治政府修订了文官制度。1893年10月,明治政府颁布了《文官任用令》和《文官考试规则》。这两个法令的制定,表明以考试任用高等文官的原则已经基本确立。为进一步防止党人猎官现象的发生,明治政府于1899年3月再次修改《文官任用令》,同时颁布《文官分限令》和《文官惩戒令》。前者是对在职文官的资格和地位给予法律上的保障,后者规定了对文官的惩处条件和惩处形式。这三个法令即是后来著名的 文官三令 。至此,日本的近代文官制度乃全面确立。

——摘编自姚春海《浅论日本近代文官制度建立的政治条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日本文官制度建立的背景。(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近代日本文官制度建立的经验。(6分)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永徽三年(652年),鉴于 律学未有定疏,每年所举明法,遂无凭准 ,(唐高宗)命长孙无忌等人 广召解律人条 义疏 奏闻 参撰《律疏》,成三十卷 ,于永徽四年(653年)十月颁行天下。 自是断狱者,皆引疏分析之。 此有助于克服适用律文的 触涂睽误 之失。唐律和义疏浑成一体,后世称之为《唐律疏议》。它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封建法典。从其源流上来说,它集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至隋封建法律之大成,成为以后历代制定和解释封建法典的蓝本。清末法学家沈家本在《重刻<唐律疏议>序》中云: 盖自有《疏议》,而律文之简质古奥者,始可得而读焉。

——摘编自蒋晓伟《<唐律疏议>——中国古代社会科学的百科全书》

材料二
《唐律疏议》把北齐律的 重罪十条 改称 十恶 者,不良品行之谓也。唐律将 谋反 谋大逆 谋叛 作为大罪来惩罚,是惩罚 不忠 的主观恶性。《唐律疏议》云, 礼者,敬之本;敬者,礼之舆。……责其所犯既大,皆无肃敬之心 ,故有 大不敬 罪;还把纯属违反伦理道德规范的 不孝 ,提升为地道的法律规范。《唐律疏议》认为:妻谋杀夫,可以构成 恶逆 罪;妻殴、告夫,可以构成 不睦 罪; 闻夫丧匿不举哀、若作乐,释服从吉及改嫁 ,构成 不义 罪。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 ,毁伤肢体,即属不孝一这些均被定为 不道 罪。

——摘编自俞荣根、王祖志《试论<唐律疏议>的伦理法思想》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律疏议》的历史影响。(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律疏议》中 十恶 罪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8分)

三、开放性试题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模式没有可以遵循的蓝图,各种政策都是通过试验而采用的。所谓 摸着石头过河 ,正是一个 干中学 的过程。试验的好处有二:一是可用它们来发现什么管用;二是通过成功的试验,推广新的思维方法,使人们支持改革计划。因为没有事先确定的蓝图和运用试验的方法,因此改革是逐渐和一步步进行的。

——摘编自邹至庄《中国经济改革进程、成功原因及前景》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史知识,自拟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完整。)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