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安徽省皖东名校联盟体高三9月质量检测历史试题(纲要上下+选择性必修三册)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月考测试 适用省份:安徽省 试卷年份:2023年 题数:20 浏览数:298

一、单选题

1.

晋国赵氏对亩制进行了改革,以二百四十步为亩的大亩制取代了周代的百步为亩。后来商鞅在秦国变法,废井田,开阡陌,采用的就是这种新亩制,并以 一夫力余,地利不尽,百亩给一夫 。由此可知(  )

A.当时小农经济尚未形成B.采用大亩制适应时代变革C.商鞅侧重培养地主阶层D.秦国农业生产力高于别国

2.

下表反映了两汉时期南方三个区域的郡数、户数等信息。由此推论正确的是(  )

区域

面积平方公里

郡数

西汉户数

东汉户数

增长率

太湖流域

28

3

330849

423763

28.11%

赣江流域

16

1

67462

406496

502.70%

湘江流域

21

4

126858

649833

412.25%

A.太湖流域长期是汉代南方人口中心B.中央政权未实现对赣江流域的管控C.汉代长江中游经济发展要快于下游D.湘江流域户数多体现经济重心南移

3.

永嘉南渡后,玄学清谈在江南风靡一时,而北方玄学几乎断绝,南北学风呈现出显著的差异。南学重义解,北学重名物训诂。重义解的儒经注疏多以老庄之言,撰成骈俪之文,与汉人说经相去甚远。这说明(  )

A.儒学正统地位受到玄学冲击B.南学是对汉代经学的继承发扬C.北方学术受南渡影响而凋敝D.新学风与旧学术传统并存发展

4.

《宋史·李参传》载,李参为陕西转运使时, 部多戍兵,苦食少,参令民自度麦粟之盈余,先贷以钱,俟麦粟熟输之官,号青苗钱 ,推行数年获得了官私两便的效果。后来王安石加以效仿,推行全国,地方官强制百姓借贷,民甚苦之。由此可知(  )

A.青苗法旨在敛财于民B.边境更具备推行青苗法的条件C.改革者从政经验不足D.变法措施激进蕴含着失败因素

5.

在尼布楚谈判之时,中俄两国统治者都感受到语言隔阂带来的种种弊端,因此开始着手培养外交翻译人才。俄国既在国内兴办满蒙文学校,又向北京派遣东正教布道团和留学生,全面展开对华语言研究工作。清朝则拒绝派遣留学生赴俄,仅在国内开设学馆培养俄语人才。这反映出(  )

A.沙俄政府钦慕中国文化而主动向清朝学习B.清朝的外交惰性催生出其天朝上国的观念C.清俄交涉初期即体现中国社会转型的阻力D.语言人才是国家外交政策成败的决定因素

6.

魏源在《海国图志》中使用了 海国 这一概念,其实他已经清楚许多国家在陆地上与中国是连在一起的,只好又把 海国 分为 海岸之国 (在地域上与中国相连的国家)与 海岛之国 (真正的海外之国)这种划分(  )

A.反映转型期的时代特征B.源于近代地理学知识的缺乏C.开始突破传统夷夏观念D.体现了经世致用的治学理念

7.

1910年,曾坚定支持科举制改革的梁启超发出言论: 所恶乎畴昔之科举者,徒以其所试之科不足致用耳。……自此法行,我国民不待劝而竞于学,此法之造于我国也大矣。……我乃惩末流之弊,因噎以废食,其不智抑甚矣。 此种言论与当时士人多有契合。以上材料可用于探讨(  )

A.清政府立宪运动的局限性B.维新变法运动的后续影响C.科举制对时代潮流的迎合D.清末教育体制改革的局限

8.

毛泽东为中共中央起草的一份党内指示中指出: 我军执行外线作战的方针,……需要在多次往返机动的作战中大量歼灭敌人、发动群众、分配土地、建立政权、建立人民武装之后,方能创立巩固的根据地。 这一指示发布于(  )

A.国民革命时期B.土地革命时期C.全面抗战时期D.解放战争时期

9.

1956—1958年,中国艺术团曾经两次访问南美洲的智利、乌拉圭、巴西、阿根廷等国,通过演出、座谈、访问等活动表达了中国人民与各国人民友好、和平相处的愿望。同时,中国也邀请拉美国家相关人士来中国访问考察。中国此举(  )

A.助推国民经济的恢复B.有利于改善外交孤立局面C.体现 双百 方针要求D.意在与周边国家发展关系

10.

下图为1978年和1987年全国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中各经济成分所占比重。图示占比变化(  )

A.有利于民众失业问题的解决B.体现了城市产业结构的日益完善C.反映出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D.推动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

11.

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对来世的看法很悲观。他们认为,人死之后灵魂很快就会消失,没有人能在另一个世界复活并享受永生。所以,他们不注重后事的操办,没有加工木乃伊和精心营造陵墓的习惯,随葬品也较少。最能解释这一观念产生的原因是(  )

A.自然灾害以及地区战争频繁B.当地社会生产力发展不足C.自然科学发达催生理性认识D.两河流域的宗教文化缺失

12.

罗马共和国初期,罗马城建设缓慢,建设活动由元老院委托监察官、承建商招标并由国库出资;共和国后期,罗马城建设加快、造价加大,个人出资的建设方式逐渐兴起,恺撒曾出巨资购地新建广场、扩建元老院会堂等。这些变化(  )

A.源于罗马政治体制的变化B.反映了罗马建筑水平的提升C.违背了罗马人的共和精神D.体现了对外扩张的财富效益

13.

14世纪以来,贵族的铺张浪费、乡绅和中产阶级的模仿攀比等过度消费引起英国统治阶级的高度警觉。14—16世纪英国议会制定了11部禁奢法令,详细规定了全国各阶层的饮食、服饰消费标准,如1336年的饮食禁奢法令规定所有人平时每餐最多可以享用两道菜。禁奢法令(  )

A.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想影响B.符合社会经济发展需要C.反映了人民生活水平提升D.旨在维护封建等级制度

14.

下表体现了近代以来公制单位的发展演变过程。由此可知,公制单位的形成和推广(  )

年份

事件

1668

约翰·威尔金斯发表《关于真实符号和哲学语言的论述》,提出基于秒摆和十进制系统的科学度量衡系统

1783

瓦特提出用水的密度定义质量单位

1790

法国科学院正式开始第一套普适性单位制的研究,并于两年后派出测量地球周长的调查队

1795

法国政府正式颁布公制

1798

法国科学院调查队完成地球周长的测量任务,确定的长度

1875

17国在巴黎签署《米制公约》,成立国际计量大会

A.反映了法国的国际地位B.体现了自然理性原则C.得益于世界市场的形成D.推动了帝国主义扩张

15.

下表描述了欧洲部分国家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其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国别

1875

1895

1905

男性

女性

男性

女性

男性

女性

奥地

31

34

37

39

39

41

芬兰

43

46

45

48

德国

36

38

41

44

45

48

意大利

35

36

43

43

44

45

瑞士

41

43

46

49

A.医疗事业的进步B.生产效率的提升C.福利制度的普及D.民主制度的确立

16.

下图所示漫画中,腿边标有 欧洲议会 字样的法国外长舒曼,挽着英国外交大臣贝文一起前行,贝文的三条腿标有 欧洲议会 欧洲理事会 国家联盟 (主张欧洲的联合是政府间的合作,建立一个主权国家的松散的政治联盟)的字样。该漫画与一个用三条腿走路的人保持一致是困难的(  )

A.显示了英国主导欧洲的野心B.揭露了英国破坏欧洲联合的意图C.暗示了欧洲联合道路的艰难D.表明了英国推动法德和解的艰辛

二、材料阅读

17.

【财税改革与国家治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一般认为,摊丁入亩是明代一条鞭法的继续和发展。明代中后期,在河南、山东、湖南、陕西、浙江、广东的某些州县已有摊丁入亩的个例,其对清代的摊丁入亩有着深刻的影响。入清以后,要求摊丁入亩的舆论加强,某些地区也继续着摊丁入亩的实践,食盐钞银、匠班银的摊丁入亩也大都先期进行。这些实践活动,无疑为后来的摊丁入亩提供了范式。
但摊丁入亩未在更广的范围内展开,正与当时丁额未定有关。 滋生人丁永不加赋 实施之后,要求摊丁入亩的呼声顿起。同时,康熙后期社会上仍留有地卖而丁存、税从人起的现象,赋税负担仍不合理。因此,在康熙五十五年(1716),御史董之燧上疏指出,在明确纳税丁额后,最好的办法就是摊丁入地,并且朝廷要立法干预地卖丁留的现象。
正因如此,广东于康熙五十五年开始推行摊丁入亩,也是最早实行此一改革的省份。

——摘编自陈锋《清代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研究》

材料二
康熙末年以来摊丁入亩表(节录)。

省区

实行时间

实行形式

摊征科则

广东

康熙五十五年(1716)户部议准

各州县按地亩分摊,地多摊多

每地银一两摊丁银一钱六厘四毫有奇

四川

康熙末年

各州县分别均摊,不论地亩多少,摊派一致

每粮五升二合至四石六斗不等,摊一丁

直隶

雍正二年(1724)

全省通筹计摊

每地银一两摊丁银二钱七厘有奇

山东

雍正四年(1726)

全省通筹计摊

每地银一两摊丁银一钱一分五厘零

湖北

雍正七年(1729)

全省通筹计摊

每地银一两摊丁银一钱二分九厘有奇

盛京

道光二十一年(1841)

全区通筹计摊

缺载

山西

雍正九年(1731)开始试办,至光绪五年(1879)最后完成

各州县分别均摊

每粮一石摊丁银一分八厘不等,或每地银一两摊丁银一钱四分七厘不等

注:清代对田赋大体折银征收,称为地银。丁银即确定纳税丁额后摊入地亩的人头税。

——摘编自郭松义《论摊丁入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康熙末期推行摊丁入亩的历史背景。(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代摊丁入亩的特点,并说明其影响。(8分)

18.

【土地所有权思想】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1906年,孙中山将土地所有权思想具体阐释为 平均地权 —— 核定天下地价 ,土地现有地价归地主所有,此后因社会经济发展之 增价 则归于国家。在1919年 双十节 的演讲中,他提出要防止私人垄断以及资本专制。在他看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大地主垄断土地以及土地价格上涨的收益,以致形成资本集中与社会的贫富悬隔,社会问题、社会危机由此产生。1924年,孙中山在《耕者有其田才算是彻底革命》的演讲中指出,农民 就是中国的一个极大阶级 ,如果这一群体不能觉悟起来促成三民主义的实行, 就是我们的革命一时成了功,还不能说是彻底
材料二
20世纪40年代后期,在国共两党的较量中,一些国民党知识分子、土地问题专家,深刻认识到 社会革命就是经济革命 ,提出了进行彻底的土地改革的主张。1948年2月19日,国民政府公布了由 中国土地改革协会 起草的《土地改革方案》。 方案 的第一章中指出, 土地改革的目标之一为耕者有其田,所以全国农耕土地,应自即日起,一律归现耕农民所有 协会 领导人萧铮指出,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待农村经济复苏之后,再逐步实行大农场制度,实现农业生产的规模化。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李学桃《中国近代土地所有权思想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孙中山土地所有权思想的内涵。(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国民党土地政策的变化,并分析这一变化产生的原因。(6分)

19.

【近代欧洲教育】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英国从封建时代开始,教育就被视为贵族和僧侣的一种特权,教育的领导与管理均为教会所控制……英国工业革命并非得助于正规学校教育,而是依赖落后的师徒制以及由热心人士开办的民间教育机构如讲习所、讲习会等。工业革命后很长时间里仍是如此。由于忽视发展学校教育尤其是初等教育和职业教育,英国失去了发展的后劲。在面临各国竞争的情况下,英国不得不比较各国成功的方法,其发现欧洲大陆的成功很显然是因为设立了效率高的学校和进行了技术训练。因此,政府着手兴办初等教育,但保守势力以种种借口加以阻扰,直至1833年第一次通过教育补助基金法案,1870年颁布《初等教育法》,但为时已晚。
材料二
1806年耶拿战役大败后,哲学家费希特在《告德国民众书》中提出教育领先,通过教育革新来复兴德意志民族,恢复民族的创造精神。1808年洪堡被任命为普鲁士国民教育署长,在短短18个月内,他按照新人文主义精神进行改革。在初等教育方面,减少宗教神学课,增加实用学科,实行直观教学,改进师范教育。在中等教育方面,削减古典学科的内容,扩大了普通基础学科的教学,并对教师进行严格选择。在高等教育方面,洪堡把着眼点放在高深的专门知识的研讨和科学学术水平的提高上,使德国的大学成了哲学、科学和学术的中心。他在任期间对教育确定的发展方向,历经一世纪之久,除去极少量的修改之外,始终保持未变,并且对欧美产生了重要的影响。19世纪最后三十年,德国建立了现代化工业体系,成为世界强国。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任钟印、周采《论教育在近代各国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英国和普鲁士教育发展的差异。(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英国和普鲁士不同教育发展道路的影响。(8分)

三、开放性试题

20.

【影像中的女性】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影像是触摸历史脉搏、感受生命温度的媒介,同时也是时代变迁的真实反映。根据以上四幅影像所反馈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展开论述。(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表述清晰)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