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河北省衡中同卷高三上学期一调考试历史试题(纲要上第一至八单元)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摸底考试 适用省份:河北省 试卷年份:2023年 题数:19 浏览数:380

一、单选题

1.

战国时,有思想家指出: 国有礼有乐,有《诗》有《书》,有善有修,有孝有悌,有廉有辩。国有十者,上无使战,必削至亡;国无十者,上有使战,必兴至王……国用《诗》、《书》、礼、乐、孝、悌、善、修治者,敌至必削,国不至必贫。 由此可知,该思想家主张(  )

A.建立礼乐社会B.严格控制臣民C.讲究师出有名D.实行军功爵制

2.

下表为北魏时期最有代表性的四位膏腴子弟降等拜谒的情况。由此可知,这一时期(  )

人物

家世背景

世资均值

理论起家

起家官

起家官品

穆绍

祖、父皆一品公爵

一品

五品

太子舍人

七品

杨元让

祖一品公爵,父一品仪同三司

一品

五品

太学博士

六品

李挺

曾祖、祖皆一品公爵,父二品侯爵

一品

五品

奉朝请

六品

王偃

祖、父皆二品侯爵

二品

五品

奉朝请

六品

A.经济发展冲击了士庶界限B.九品中正制开始走向没落C.身份固化阻碍了社会进步D.凭君臣之义易获晋升捷径

3.

面对新冠疫情,进食方式也成了一个公众关注的卫生话题。溯源中国人传统的餐饮习惯,经历了一个从分餐到会食聚餐的历史过程。在宋代,传统的分餐制逐渐被 同桌群聚,同盘而食 的会食制取代,会食聚餐满足了亲朋联谊、商业联系、官场交往等各类需求。这一转变反映出宋代(  )

A.新型义利观冲击了传统的礼制B.坊市制度瓦解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C.商业发展引领饮食习俗新风尚D.商品经济发展和等级观念逐渐淡化

4.

康熙朝 历算第一名家 梅文鼎写道: 伏读御制《三角形论》,谓古人历法流传西土,彼土之人习而加精焉尔。天语煌煌,可息诸家聚讼。……至哉圣人之言,可以为治历之金科玉律矣! 这主要反映(  )

A.西方学术源自中国B.专制皇权钳制思想C.中华文化博大精深D.民族自我中心主义

5.

1857年底,英法联军占领广州,清廷未派援军收复,反而将大批军队集结于南京周围。1858年5月,英法舰队列阵于大沽口外,与之相对峙的清军约1万人,援军不过6000人,大量军队驻扎于江南、江北大营。清军的军事部署说明(  )

A.对英作战指挥方针失误B.保留了落后的外交观念C.阶级属性决定战争策略D.与英存在较大军事差距

6.

晚清时人指出: 天下强邻虎视中土,已成积弱之形,人心激愤久矣。 义和团在山东兴起后, 所至之处,人多赢粮景从。父兄莫可拴束,妻子不能阻挽 。这说明(  )

A.朝廷对反侵略的默许B.国人民族意识的迸发C.列强侵华手段的变化D.扶清灭洋的积极影响

7.

近代某思想家在1903年的一封公开信中说, 吾曰不可立宪,长素(康有为)犹曰不可革命也。则应之曰: 人心之智慧,自竞争而后发生,今日之民智,不必恃他事以开之,而但恃革命以开之 ”。这封公开信(  )

A.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政治纲领B.提出了民主共和国的方案C.强调了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性D.批判了资产阶级改良思想

8.

有学者将中国近代工业发展分为官督商办时代、外人兴业时代、国人兴业时代和自觉的发展期四个阶段。其中 自觉的发展期 ’是指(  )

A.洋务运动时期B.甲午战争后C.清末新政时期D.辛亥革命后

9.

1920年9月至1922年年初,我国的马克思主义者与无政府主义者展开了激烈论战。下表所示为他们对推翻资本主义后的社会设想的主要观点对比。由此可知,这场论战(  )

争论焦点

无政府主义者

马克思主义者

政治制度

反对一切强权和一切国家

社会主义阶段必须坚持无产阶级专政

个人权利

取消一切束缚,实现个人的绝对自由

社会的个人绝对自由是根本不存在的,自由是相对的

经济建设

主张绝对平均主义,实行各取所需的分配原则

只有依靠集中统一的领导,才能使各地方各职业的生产保持均衡,在社会主义阶段只能实行按劳分配

A.带有强烈的爱国和救亡色彩B.改变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方向C.有利于科学社会主义的传播D.反映了中国共产党的内部分歧

10.

如图所示分别为1903年、1929年国内画报刊载的夫妻合照漫画。这一变化体现了(  )

A.受新式服装的影响B.社会阶级观念淡化C.男尊女卑观念松动D.共和理念深入人心

11.

1932年,江西省工农兵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会议要求在苏区彻底废除包括缠足在内的 一切封建遗物及封建制度 。同年,宁都县委制定的《妇女运动工作计划》指出,缠足者 不能参加很多重要的革命工作 ,因此 使每一个妇女不能绑脚,已经绑了脚的实行放脚 。这些要求(  )

A.顺应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需求B.促使工农民主政权日益巩固C.旨在扩大革命统一战线的规模D.导致女性社会地位空前提高

12.

九一八事变后,中共中央发表宣言,揭露日本有意 实行第二次世界大战特别是太平洋帝国主义战争 ,要求全党 大胆地警醒群众的民族自觉 ,领导群众 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暴力政策 。随后,派出干部奔赴抗日前线。这反映出中国共产党(  )

A.积极推动联蒋抗日的实现B.坚持实施全面抗战路线C.肩负领导全民族抗战使命D.倡导反法西斯国家联合

13.

历史档案展现了1939年2月前中共在河北邢台农村开展几次群众性运动的概况:首先开展反毒禁赌运动;其次开展反贪污、反摊派斗争;再次开展减租减息运动。围绕上述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基层政权建设是敌后抗日根据地建设唯一主题B.对农村的社会改造是争取民众支持的重要一步
C.经济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巩固根据地的关键步骤D.民众的组织与动员是巩固统一战线的主要措施

14.

在抗日战争中针对一次重大战事,国民党、共产党、日军发表了如下评论。这反映出(  )

国民党

共产党

日军

捷电传出,大家心理为之一变,国际上的观感也就焕然一新

给全世界援助中国的友人以满意答复,给一切反对侵略的人们证明中国军队英勇的作战,是可以把侵略军击退的

没有给予重庆军以应有的打击,相反地,更加促进了在这块大地上掀起全民防御的高潮

A.淞沪会战粉碎日军三个月亡华企图B.武汉会战后抗战进入相持阶段C.百团大战打破了日军 囚笼 政策D.长沙会战的胜利产生积极影响

15.

1945年8月烟台解放,人民政府接管了东海关,对其进行了一番改造:一方面强调海关工作人员的政治可靠性,积极开展 群众路线 式的缉私活动;另一方面,从军队和地方调入人员补充关税干部。这些改造措施旨在(  )

A.更好地发挥人民海关的职能B.巩固壮大敌后抗日根据地C.将战时经验运用于海关管理D.完善海关人才培养的制度

16.

解放战争时期,人民军队的编制经历了三次变化。据此可知,决定人民军队编制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第一次

各地军队以所在解放区命名,如中原解放军、晋冀鲁豫解放军、晋察冀解放军

第二次

全国主力部队编成西北、中原、华东、东北、华北五大野战军

第三次

各地野战军统编为第一、第二、第三、第四野战军,服从于中央军委统一部署

A.敌我双方军事较量的态势B.从游击战到运动战的转变C.集中兵力打击敌人的需要D.人民军队主攻方向的调整

二、材料阅读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材料
1937年4月5日国共两党首次在同一地点、同一时间来祭拜黄帝:……维我黄帝,受命于天;开国建极,临治黎元。始作制度,规矩百工;诸侯仰化,成与宾从。置历纪时,造字纪事;宫室衣裳,文物大备。丑虏蚩尤,梗化作乱;爰诛不庭,华夷永判……

——国民党《祭黄帝陵文》

……懿维我祖,命世之英;涿鹿奋战,区宇以宁。……频年苦斗,备历险夷;匈奴未灭,何以家为。各党各界,团结坚固;不论军民,不分贫富。民族阵线,救国良方;四万万众,坚决抵抗。民主共和,改革内政;亿兆一心,战则必胜。还我河山,卫我国权……

——共产党《祭黄帝陵文》(毛泽东)

(1)根据材料对比国共两党的祭文在形式和内容上的异同。(12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国共两党共同祭拜黄帝的作用。(6分)

三、开放性试题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
《中央日报》《新华日报》分别是国民党、共产党的机关报。下面是《中央日报》和《新华日报》关于重庆谈判的报道概括:

《中央日报》

大约30篇。毛泽东抵渝前,抓住蒋介石发电报三邀毛泽东一事进行大力报道,如《美报再责中共不应存心捣乱》《蒋主席三电毛泽东促行》等。毛泽东抵渝后,除发表国共两党代表人会晤协商的消息外,对毛泽东及中国共产党的报道几乎没有,并且新闻稿也力求简单,排在要闻版中不重要的位置,着重强调蒋介石的领导核心地位

《新华日报》

不下60篇。在毛泽东去渝之前,在舆论压力下积极回应,如《应蒋主席之邀商团结大计 毛泽东同志将来渝》等;毛泽东在渝期间,报道集中于毛泽东一行人抵渝引发了热烈反响、国共两党代表谈判的进展情况以及毛泽东在渝期间的活动这三方面,如《建立和平团结民主的新中国 欢迎毛泽东先生》《蒋主席前晚欢宴毛泽东同志 国共领袖昨日晤谈》等

——摘编自许爱超《多方媒体视角下的重庆谈判研究》

注:漫画上方是由喜庆的灯笼组成的 双十 字样,灯笼上写着 庆祝胜利 联合国胜利 中华民国万岁 等字样。漫画下方的人物,一手拿着笔、尺和圆规,一手拿着镰刀、锤子和铲。
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赏析如图漫画《庆祝后该是努力建设的开始》。(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逻辑严密,条理清晰。)(16分)

四、材料阅读

1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近代中国的转型

某同学认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中国发生了社会转型,中国真的社会转型了么?
材料一
我知道中国有太炎先生,并非因为他的经学和小学,是为了他驳斥康有为和作邹容的《革命军》序,竟被监禁于上海的西牢。先生狱中所作诗,却并不难懂。这使我感动,也至今并没有忘记,现在抄在下面——邹容吾小弟,被发下瀛洲。快剪刀除辩,干牛肉作候。英雄一入狱,天地亦悲秋。临命须挣手,乾坤只两头。1906年6月出狱,即日东渡,到了东京,不久就主持《民报》。我爱看这《民报》,但并非为了先生的文笔古奥,而是为了他和主张保皇的梁启超斗争,真是所向披靡,令人神旺……却为了他是有学问的革命家。

——摘编自音迅《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

材料二

刊名

主持

刊行年月

地点

宗旨倾向

《新青年》

陈独秀

1915

上海北京

宣传新思想

《晨报副刊》

梁启超

1916

北京

思想解放社会改造

《新民学会会员通信集》

毛泽东等

1918

湖南

研究新思想寻求改造中国与世界的道路与方法

《每周评论》

李大钊

1918.12

北京

评论时政

《南开日刊》

南开大学

1919.5.

天津

鼓吹同胞之爱国心,唤起同胞之敌忾

《建设》

孙中山

1919.8

上海

研究革命理论和建设新中国方案

《平民教育》

平民教育社

1919.10

北京

研究宣传及实施平民教育

《醒农》

醒农社

1920.5

北京

促农民之觉悟

《劳动者》

广州共产主义小组

1920.10.

广州

启发工人觉悟、促进团结、推动工运发展

《共产党》

李大钊

1920.11

上海

介绍国际共运、列宁学说、共产党知识

——摘编自《中国近代报刊史》

(1)根据材料一,简析鲁迅敬佩章太炎的原因,并思考把这个材料作为研究问题的证据,使用时应该注意什么问题?(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此时期中国报刊业的特点。(6分)
(3)要深入研究这一问题,某同学应该补充哪些方面的史料?(2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