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山西省部分学校高三10月质量检测历史试题(纲要上下)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月考测试 适用省份:山西省 试卷年份:2023年 题数:27 浏览数:171

一、单选题

1.

在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等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中,男子墓内多陪葬有石斧、石铲、石刀;女子墓内多陪葬陶制或石制的纺轮。据此可推知,新石器时代(  )

A.男耕女织的小农生产方式出现B.社会贫富分化现象日益明显C.男子在社会生产中占主导地位D.区域间的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2.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等人以 伐无道,诛暴秦 为口号发动的反秦起义,得到了广大农民的支持,迅速在南方形成了强大的起义军。这种状况表明(  )

A.暴政导致秦朝短命而亡B.反秦力量走向联合C.秦的统一违背历史潮流D.秦末统治不得人心

3.

据文献记载,西晋时期的 八王之乱 ,导致 百姓流亡,中原萧条,千里无烟,饥寒流陨,相继沟壑。 这可用于说明(  )

A.封建制度走向衰落的体现B.阶级矛盾化带来的恶果C.南北朝对峙局面形成过程D.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原因

4.

下表为不同史料关于孝文帝改革的评价。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孝文帝改革(  )

评价

出处

礼俗之叙,璨然复兴,河洛之间,重隆周道,巷歌邑颂,朝熙门穆,济济之盛,非可备陈矣

《魏书》

盖徒欲兴文治以比于古帝王,不知武事已渐弛也

《廿二史札记》

在文化上汇通南北,大量汲取南朝文化,不仅补充了北朝文化的缺失,更有助于消除南北歧见

《魏晋南北朝史十五讲》

文王政教兮晖江沼,宁如大化光四表

《悬瓠方丈竹堂飨侍臣联句诗》

A.巩固了北魏政权的统治B.加快了鲜卑族封建化进程C.带动了社会风气的变化D.调和了各民族之间的矛盾

5.

贞观十二年(638年)七月,针对景教等外来宗教,唐太宗下诏曰: 道无常名,圣无常体,随方设教,密济众生。 这反映出唐朝(  )

A.儒家伦理观念受到冲击B.胡汉民族差别淡化C.三教合一趋势得到认可D.文化的开放和包容

6.

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王安石颁布市易法。该法规定,各常平所储存的钱谷为根本,当粮食的市场价格上涨过高时,则以低于市场价进行出售;当粮食的市场价格下降的时候,则向市场进行囤积。这一举措(  )

A.加重了国家的财政负担B.干扰了正常的商业秩序C.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D.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

7.

北宋后期, 披坚执锐之士,化为行商坐贾者,不知其几 ;相当多的儒生文士,亦 口谈道义,而身为沽贩 。这反映出(  )

A.军队战斗力严重削弱B.商品经济冲击了社会观念C.传统社会结构逐渐瓦解D.儒家思想日益走向世俗化

8.

据《日下旧闻》记载,辽道宗 以白金数百两,绣两佛像,铭其背曰:愿后世生中国 。这反映了辽道宗(  )

A.文化认同观念得到加强B.主张消弭各民族间差异C.君权神授思想受到推崇D.希冀完成统一中国大业

9.

明朝中后期,福建长乐、宁德、连江、罗源、兴化等地种植荔枝、龙眼、青李, 熔而干之 贩四方 行天下 ;建安、崇安、安溪种植茶叶,号为绝品, 水浮陆转,鬻之四方 。这反映了此时期(  )

A.自给自足小农经济瓦解B.农业经济出现严重衰退C.对外贸易呈现繁荣景象D.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10.

清初思想家唐甄倡导 治贪之道 渐之以风 ,由 人君能俭 而风化百官、庶民,使 官不扰民,民不伤财 。这表明唐甄(  )

A.警示最高统治者要亲贤远佞B.没有跳出明君贤吏的窠臼C.主张君主利用权术驾驭百姓D.重视保护人民群众的利益

11.

英军来华之初,中国官员无一例外主张 剿夷 。鸦片战争两年多的时间里,主事官员中林则徐、邓廷桢等获罪,裕谦、关天培等殉国,其他如琦善、伊里布等都经历了由 的转变。这反映出当时(  )

A.天朝体制趋于瓦解B.传统社会彻底终结C.中英邦交实现平等D.外交政策基本成熟

12.

1861年,曾国藩提出 师夷智以造炮制船 可期永远之利 的主张,认为 购买外洋枪炮,为今日救时之第一要务 。这(  )

A.具有 中体西用 的色彩B.阐述了优胜劣汰的竞争法则C.揭开了西学东渐的序幕D.强调了开启民智的重要作用

13.

1900年5月,总理衙门大臣奕劻在奏折中将进入京师的义和团称为 外来奸民 。随即,慈禧太后下诏严惩违禁揭贴的 奸民 ,甚至要 邻右同坐 ,实行株连。这反映了当时的清政府(  )

A.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B.寻求缓和与列强的关系C.勾结列强镇压义和团运动D.民族抵抗意识丧失殆尽

14.

1917年6月,吴虞在《 女权评议》中说: 纽约一府,女子之为官吏者且数千人,而发明家尤以妇女居多数。 吴虞旨在(  )

A.弘扬科学精神B.倡导美式民主C.推动妇女解放D.鼓励技术发明

15.

下图为1935年初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 打土豪,分田地 的宣传漫画。这一运动(  )

A.适应了民族战争的形势需要B.壮大了反抗国民政府的力量C.巩固了国民革命的社会基础D.反映了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

16.

冬学是指农村在冬闲时开办的季节性学校。从1949年到1951年,我国农村掀起 村村办冬学、人人上冬学 的高潮,参加冬学的农民在这三年间分别达到1000余万人、2500余万人和4200余万人。这(  )

A.适应了恢复国民经济的需要B.反映了 左倾 错误蔓延到教育领域C.实现了义务教育的全面普及D.践行了 科教兴国 的国家发展战略

17.

2023年1月,中国援建非盟的非洲疾控中心总部一期项目竣工仪式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举行,这是非洲大陆第一个拥有现代化办公和实验条件、设施完善的全非疾控中心,对于提升非洲疾病预防、监测和疫情应急反应意义重大。这反映出中国(  )

A.积极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B.努力构建邻友好关系C.始终奉行不结盟外交政策D.成为国际秩序的主导者

18.

托勒密王朝(公元前305—公元前30年)的法律体系众多,但法老仍然拥有最终的司法决定权,生活在乡村的希腊居民的法律事务由希腊人的城市法庭派出巡回法官处理,埃及土著民族法不能干涉。这一做法(  )

A.打破了东西方间的阻隔B.旨在维护希腊人的利益C.是亚历山大东征的遗产D.加剧了埃及的社会矛盾

19.

10—11世纪,在阿拉伯帝国的设拉子地区,城居地主希望手里有更多的现钱,要求农民用货币交纳一部分地租,农民也愿意用货币交租。由此可以推知,设拉子地区(  )

A.阶级矛盾趋向缓和B.社会收入普遍增长C.自然经济逐渐解体D.商品贸易活动频繁

20.

综合下表可知,文艺复兴期间的作品(  )

代表人物

作品

主题思想

乔托

《犹大之吻》

刻画了人物的复杂个性和真实的世俗世界

但丁

《神曲》

表达了善恶标准和对天主教公的厌恶

薄伽丘

《十日谈》

揭露了教会的虚伪和腐化,提倡个性解放,歌颂人对现世生活的追求

马基雅维利

《君主论》

以人的眼光研究政治学说,冲破了神权政治理论的桎梏

莎士比亚

《威尼斯商人》

洋溢着对人类才智的赞美,以及对贪婪自私的诅咒

A.旨在反对宗教信仰B.带有鲜明的宗教色彩C.宣扬新的时代精神D.彰显资产阶级的贪婪

21.

到16世纪末,欧洲人已用玉米面、小麦粉,还有其他谷类的粉混合烤制面包。据此可知,玉米的传入(  )

A.解决了世界性的饥饿问题B.实现了人口的快速增长C.改变了人们传统生活习惯D.丰富了人们的粮食种类

22.

1870年,英国、德国和美国在世界工业生产中所占的比例分别为32%、13%和23%,1913年分别为9%、12%和42%。这一变化反映了(  )

A.世界各国工业发展差距明显缩小B.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不平衡C.美国取代英国成为新的世界霸主D.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不断激化

23.

1871年,英国自由党政府通过了工会法案,取消对工会活动的限制,承认工会的法律地位。1875年,保守党政府对《主仆法》进行了修改,承认工人和雇主的平等。这反映了当时的英国(  )

A.民主制度有所发展B.社会主义运动高涨C.行政权力愈发膨胀D.推进福利国家建设

24.

1988年美国在《1974年贸易法》中,对日本 钢铁、汽车、半导体 行业采取不公平措施;同时要求日本改善 结构性障碍 ,对本国的经济结构、制度、商业习俗等方面做出调整,减少美国产品进入日本市场的阻力。这反映出(  )

A.美日同盟关系破裂B.美国经济霸权受到冲击C.多极化趋势的出现D.日本国家社会职能强化

二、材料阅读

2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5分)
材料一
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无论是儒家、墨家,还是道家等古代思想流派,在社会生产生活中都主张崇俭抑奢,从而使崇俭节用思想始终成为中国传统消费思想的主流,在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说,中国消费思想发展史就是一部崇俭抑奢文化史。特别是在古代,崇俭抑奢作为中国传统消费思想的核心理念,贯穿于帝王的圣旨御撰、官员的公文案牍,学者的讲章论著,平民百姓的家规家训等大部分文献典籍之中,清人朱柏庐著名的《治家格言》共600字,谈论节 的就达120字之多。在中国消费思想史中,讲得最多、最久、最深刻的问道是奢俭问题。奢俭论,是中国消费思想的核心。

——摘编自赵迎芳《中国优秀传统消费思想及其现代转换》

材料二
明代中后期,由于商品经济的发达,出现了一个显著的消费群体——商人。他们因为没有功名利禄的牵绊,在消费中体现出强大财力,引起社会瞩目。例如,扬俗尚侈,蠹之自商始。商贾并辏,粮食馔,鲜衣服,丽栋宇,婚丧嫁娶,下至燕集,务以华缛相高。由于显赫的政治经济地位,官僚更易于成为奢侈的榜样,连被誉为中兴之臣张居正亦未能免俗,牙盘上食,水陆过百品,居正犹以为无下箸处。在奢侈风气影响下,普通百姓也以异乎寻常的热情积极投入到消费热潮中,在杭州,本地上以商贾为业,人无担石之储,然不以储蓄为意,中舆夫仆隶奔劳终日,夜归归市肴酒,夫妇因醉而已,明日又为明日计

——摘编自欧磊《明代中后期奢侈风气差异特征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社会传统的消费观念,并简析其形成的原因。(10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代中后期消费观念的变化,并予以简要评价。(15分)

三、开放性试题

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有学者认为,历史不仅是指过去的事实本身,也是指人们对往事的记录。下面是关于辛亥革命的相关史料:

史料

出处

南京的下层人士通常谈到孙文博士是新皇帝,他们不了解总统这个专门名词,认为它只不过是更高头衔的一个委婉的说法。

胡滨译《英国蓝皮书有关辛亥革命资料选译》

袁世凯身边的唐在礼说:我们同僚中很多人知共和,但是这个共和怎样共法,怎样建立新局面,新局面究竟如何,谁也不知道。

吴长翼编《八十三天皇帝梦》

(19111224庆亲王对他英国公使朱尔典说:所有在上海和华南的外国人都赞成共和,委实令人心痛。

[澳]骆惠敏编、刘桂梁译《清末民初政情内幕·莫理循书信集》

在这样的国家里,是否能够突然用一个同东方概念和传统格格不入的共和国政府形式,来代替君主政体?

1912216日英国《泰晤士报》社论

根据材料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 辛亥革命的影响 ,自拟论题并加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四、材料阅读

2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一
在大多数列强于19世纪70年代实行金本位制之前,英国已利用自身强大的经济实力使大量黄金流入了本国。更为重要的是,英镑在这一过程中成为一种等同于黄金的国际货币,在雄厚实力和自由贸易政策的支持下,英国的对外贸易在当时占据了绝对领先的地位,而国际贸易的扩大也使英镑的国际信誉逐步建立起来,而在英镑国际化的过程中,伦敦也成为当时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国际金融中心。正如吉尔平所指出: 传统金本位制下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是由英国组织和管理的,金本位制度下的货币体系中英国是主宰,西欧新兴的金融中心居其次。

——摘编自刘琳《论国际货币体系的形成与演变对二战前国际关系的影响》

材料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即1944年7月,由盟国经济首脑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布雷顿森林召开了一次重要的会议,讨论了战后世界经济和贸易问题,在这次颇具历史意义的会议上,与会各国通过了《国际货币基金协定》,决定成立国际复兴开发银行,也就是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及一个全球性的贸易组织,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了以美元作为世界储备货币的地位,美元可以直接与黄金挂钩,其他国家货币需要与美元挂钩,并可以按一定的价格向美国兑换黄金,从1945—1963年,基于《布雷顿森林协定》,相对稳定的货币体系确实给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带来了很大的好处,其间世界贸易额迅速增长,各国经济迅速恢复,美国也经历了战后经济的迅速增长与繁荣。

——摘编自温晨昊、温才亮《布雷顿森林体系与经济全球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以英镑为中心的国际金本位制度的影响。(7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特点和影响世界货币制度变化的因素。(8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