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安徽省高三第一届百校大联考历史试题(纲要上)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月考测试 适用省份:安徽省 试卷年份:2023年 题数:19 浏览数:711

一、单选题

1.

先秦时期,人们热衷于抬出家族中有特殊地位的祖先,如青铜器作器者通常自称为 某之孙 某之子 。在追认祖先的风潮中,许多族群塑造出共同的英雄先祖,如商人始祖契、周人始祖后稷、楚人始祖祝融等。该现象(  )

A.重塑了宗法伦理B.促进了华夏认同C.强化了分封秩序D.催生了郡县制度

2.

西汉前中期,新帝即位后通常在关中选定墓地,并从关东大规模迁徙强宗大族、富豪巨贾充实此地。皇帝崩逝后,国家便在陵墓所在地区设置县邑。此举的主要目的是(  )

A.宣扬无为而治B.实行崇儒政策C.削弱东方藩国D.巩固专制集权

3.

魏晋时期,僧人多用老庄哲学的概念比附佛经的名词概念,甚至不惜违背佛理解释佛经。这一做法(  )

A.引发统治阶层灭佛行动B.造成三教合一局面的形成C.源自儒学独尊地位瓦解D.有利于减少佛教传播阻力

4.

中唐以后,不少有才能的下层士人在地方藩帅的 力荐 下才能进入政治中心,甚至 作尔人极 。自称 五叨中台 位极人臣的权德舆,便多次表示难以忘却幕主 旧恩 。这反映出中唐以来(  )

A.割据势力持续发展B.科举选官走向瓦解C.中枢机构亟待完善D.朋党之争不断加剧

5.

五德终始 为传统中国构建王朝合法性的学说。下表是金章宗时期(1189~1208年)关于金朝德运的讨论,据表中信息可知,当时的金朝(  )

金朝之德运

继承关系

提出者

金章宗态度

开国女真勋贵

质疑,废弃

承辽水德

少数汉人官员

不认可,否决

承宋火德

多数汉人官员

认可,采纳

A.民族歧视突出B.摒弃草原旧俗C.沿袭唐宋官制D.汉化程度加深

6.

明初规定, 庶民男女衣服,不得僭用金绣、锦绮,纻丝绫罗 。但是,明中叶以后, 男子服锦绮,女子饰金珠……逾国家之禁也 。尤其是以徽商为代表的一些富商大贾,衣食住行甚至与王侯无异。该现象主要缘于(  )

A.儒学理论的完善B.抑商政策的调整C.社会经济的发展D.阶级结构的变动

7.

乡约,是乡村社会的基层组织形式。通过乡约宣讲省谕,教化、管理基层社会是清朝的常见做法。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以镇压回民起义为契机,清朝在陕甘回民聚居地区普遍推广了乡约。平定准噶尔以后,乡约又开始向新疆地区发展。乡约在西北的推广(  )

A.弥合了胡汉风俗差异B.利于巩固多民族国家统一C.体现了因俗而治传统D.抑制了各民族的上层势力

8.

1895年4月,清政府向英德等银行团借款时,赫德提议借款以 由总税务司管理常关税收 用盐税、厘金或田赋 作为担保条件。对此,多数地方督抚站在本省立场表示反对,张之洞就强调 不借为上,借而不失东南利权为次 。这说明当时(  )

A.中央政府权力式微B.救亡图存成为共识C.列强操控清朝税收D.税制改革遭遇阻力

9.

史料内容

来源

李鸿章以儒臣起家军旅,早膺疆寄,辅佐中兴,削平大难。嗣在北洋三十余年,办理交涉,悉协机宜。……该大学士忠诚坚忍,力任其难,宗社复安,朝野攸赖。

光绪帝光绪二十五年九月上谕,收入清史馆臣撰《清史列传·李鸿章》

李鸿章不识国民之原理,不通世界之大势,不知政治之本原。当此十九世纪竞争进化之世……仅折拾泰西皮毛,汲流忘源,遂乃自足。

梁启超语,收入梁启超1901年撰《中国四十年来大事记》

汉奸者,引满人之媒介也咸同间,洪杨光复一帜,十三省皆还汉族衣冠。然李鸿章残杀同种之功,致令百战,疆土不旋踵仍返之虏廷汉族又再次告失败。

锄非《驱满酋必先杀汉奸论》,刊载于《汉帜》1907年第1

上表关于李鸿章评价的三则史料中(  )

A.史料一全面评述了人物的是非功过B.所有信息皆可以相互证实C.史料三反映了当时的民族主义思潮D.出现较晚的最为客观准确

10.

1915年8月,段祺瑞说: 项城帝制自为之迹,已渐显露,我当年曾发采取共和之电,如今又拥项城登基,国人其为我何?且恐二十四史中,亦再找不出此等人物!所以论公,我宁死亦不参与;论私,我从此只有退休。决不多发一言。 由该言论推知(  )

A.封建军阀接受新式文化B.府院之争导致张勋复辟C.洪宪帝制造成割据混战D.民主共和思想影响深远

11.

1920年,针对当时社会上的留学潮流,有人评论:世界文明分东西两流,东方文明要占半壁,而东方文明可以说就是中国文明。吾人似应研究吾国学说制度大要,再到西洋留学才有可资比较的东西。如果要在现今的世界尽一点力,脱不开 中国 这个地盘。关于这个地盘内的情形,似不可不加以实地的调查。该观点(  )

A.扭转了全盘西化的局面B.思考了国家出路的正确方向C.体现了中体西用的内涵D.强调了传统儒学的正统地位

12.

如表为陕甘宁地区(根据地)没收地主等阶级财产收入简况表(1936~1937年),表中数据变化(  )

1936

1937

总额单位:万元

65.3

2.3

占财政收入比重

55%

4.41%

A.说明国民政府战时经济的实行B.折射敌后战场的困境C.体现中共推动统一战线的努力D.源于日军掠夺的加剧

13.

下图为1949年和1957年中国东中西部城市比重图,图示占比变化反映出 (  )

A.国民经济比例逐渐失调B.有计划的经济建设持续推进C.党内左倾错误迅速发展D.民众就业观念已经发生转变

14.

1978年9月,李先念提出了 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相结合 的口号。陈云也认为 在计划经济的前提下,搞点市场经济作为补充。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相结合,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是个补充,但不是小补充,而是大补充……要竞争一下 。以上相关主张表明(  )

A.改革开放政策已经稳步推行B.引进现代企业制度开始提上日程C.突破现有经济体制势在必行D.建立市场竞争机制得到广泛认同

15.

据统计,2022年中国与拉美国家贸易额达到3000亿美元,中国在巴西、阿根廷、委内瑞拉等国投资超过1000亿美元。中国还通过人民币国际化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机制,为拉美国家提供更多融资渠道和货币选择。中国这一系列举措(  )

A.利于推动中拉合作共赢良好局面B.促进了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完善C.表明了反对美国霸权主义的决心D.构建了均衡发展的大国关系框架

二、材料阅读

1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一
致用是指讲求儒家经学以服务于现实社会的一种儒学传统思想,它是 治国平天下 政治抱负付诸实践的体现。明中后期,党争激烈、阉党把持朝政,社会矛盾激化; 南倭北虏 横行,严重威胁统治稳定。以 经世致用 为标榜的知识分子认为陈旧的学术已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如著名思想家王廷相指出: 近世好高迂腐之儒,不知国家养贤育才,将以辅治,乃倡为讲求良知,体认天理之说,使后生小子澄心白坐,聚首虚谈……误人家国之事者几希矣。 当时,西方近代技术传入后,传统的 重德轻艺 观念受到冲击,他们便开始关注与富国强兵相关联的 可施于用 的经世致用之学。

——编自杨绪敏《明代经世致用思潮的兴起及对学术研究的影响》

材料二
战争中,中国不堪一击,高唱 经世 的知识分子在惨痛之余,不再顽固强调 内诸夏而外夷狄 ,转而用理智的眼光来认识中国与诸夷, 师夷 成为一时潮流。同时,他们对顽固派将机器诬蔑为 奇技淫巧 的看法进行了批判,认为 有用之物,即奇技而非淫巧 ;并以 求富 为口号,对传统的 重本抑末 政策进行否定。

——摘编自田永秀、刘斌《经世致用思想由传统向近代的转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后期经世致用之学出现的时代背景。(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经世致用思想由传统向近代转变的表现。(6分)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一
中国一个海洋大国,但在古代未形成清晰完整的海权意识。清朝前期,被誉为 认识海疆形势第一人 的将军施琅认为, 天下东南之形势,在海而不在陆。陆地之为患也有形,易于消弭;海外之藏奸也莫测,当思杜渐 。康熙帝囿于满汉大防,未有效关注。雍正帝一改明代弃守沿海岛屿政策,建立岛屿与海岸并重的全面防御体制。在此基础上,乾隆帝坚持海防重于通商的指导思想,将与西洋贸易由四口减为一口。鸦片战争后,一有识之志深感海防危机,萌发建立外海水军的近代国防思想。此外,他们还从海洋经济的角度提议海洋开发。

——摘编自王秀英《近代中国海权意识的觉醒》

材料二
西方所谓的 海权 理论源自早期殖民扩张,实质上是海上争霸理论,不适合中国国情。相对于 海权 ,海防一词更符合中国 和而不同 传统文化的特点,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从明代 防海之制谓之海防 到新时代海防,体现了一脉相承的传统话语体系特质。当然,与传统海防观相比,现代海防的内涵也更丰富,海防职能、范围、难度,与政治、经济、外交、文化等领域的联系更密切。海防力量是捍卫国家主权、维护领土完整、维护海洋权益的重要力量,海防力量在维护国家海防安全时承担着其他军兵种所不能承担的相应任务。

——摘编自高新生《试论新时代海防观及现代海防建设》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朝海防观念的发展。(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现代海防观念形成的因素。(7分)

三、开放性试题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材料
许倬云《万古江河》一书以江河流域的扩大比喻文化的进展,以八章(如下表)规模从中国文化发源的地理空间开始谈起,论及史前时期中国文化的多元发展与分合,然后再细述中国文化在不断的冲突与融合中,一步步扩大并最终进入世界体系的历程。

《万古江河》目录

章序

章名

第一章

古代以前:中国地区考古略说

第二章

中国文化的黎明公元前16世纪公元前3世纪

第三章

中国的中国公元前3世纪公元2世纪

第四章

东亚的中国公元2世纪公元10世纪

第五章

亚洲多元体系的中国公元10世纪公元15世纪

第六章

进入世界体系的中国上篇)(公元15世纪公元17世纪

第七章

进入世界体系的中国下篇)(公元17世纪公元19世纪中叶

第八章

百年蹒跚公元19世纪中叶公元20世纪中叶

选择目录中的任意一章,结合所学中国史知识,阐述该时期对于中华文明发展的贡献。(要求:选择章节对应时期与史实须相互吻合,表述清晰,观点正确)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一
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是新中国对高等学校进行改革的重大举措。其实,早在新中国成立前,中国共产党便对旧中国的教育制度进行了定性,强调旧教育为 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统治下的产物 。与此相对,新中国的教育必然是 反映新的政治经济,巩固与发展人民民主专政的一种斗争工具 。当时,《人民日报》社评认为,旧高校在地区分布、专业设置和师资力量等方面,不能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时代需要,对全国高校院系进行调整已经迫在眉睫。为此,从1950年开始,中共首先对文化教育界进行了思想改造运动,从思想上扫清了障碍。

——李琦《建国初期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述评》

材料二

1953年中国高等学校招考专业分类情况

——据《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的原因。(9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图中所示历史现象。(6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