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福建省部分学校高三10月阶段性考试历史试题(中古史+世古史)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月考测试 适用省份:福建省 试卷年份:2023年 题数:20 浏览数:757

一、单选题

1.

在青铜礼器集中于王都的二里头时代,青铜礼器是居于王都的王及统治阶层所独占的宝器,是权力和地位的象征物。进入二里头文化末期,在二里头遗址以外的很多地区也发现有类似的青铜礼器。这一现象可用来说明,二里头文化(  )

A.统治权力高度集中B.对外辐射能力较强C.较早迈入阶级社会D.礼乐制度高度完善

2.

图1所示为里耶秦简中记录的一则有关洞庭郡迁陵县启陵乡十七户居民迁徙至都乡(同属迁陵县)后户籍产生争议的案例。这一记录可用于说明秦朝 (  )

廿六年五月辛巳朔庚子,启陵乡口敢言之;都乡守嘉言渚里口口劾等十七户徙都乡,皆不移年籍。令日移言,今问之,劾等徒口书告都乡,曰启陵乡未有某毋以智劾等初产至今年数,口口口口谒令,都乡其问劾等年数。敢言之。

口迁陵守垂敦孤告都乡主,以律令从事。

图1
注:图中的 代表“□”,表示文字因模糊、残缺而难以识读。

A.基层组织自治特征显著B.民众具备一定迁徙自由C.户籍登记信息较为翔实D.皇权未延伸至县级以下

3.

汉武帝时在全国大规模兴修水利。在长安附近开凿漕渠、白渠沟引泾水,注入渭水,溉田四千五百余顷;在东泰山下引汶水灌溉农田;在甘肃境内引黄河水灌田;在安徽境内引淮水灌溉。其他新开水渠、陂池也很多,溉田各在数千顷或万顷以上。这反映出当时(  )

A.国家经济重心南移B.江南地区开发加速C.政府厉行重农抑商D.国家治理能力增强

4.

北朝末期,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中说: 令(今)北土风俗,率能躬俭节用,以赡衣食。江南奢侈,多不逮焉。 这一言论(  )

A.显示了北朝社会向上的精神面貌B.肯定了江南开发的成果C.着眼于限制豪强地主的土地兼并D.偏离了政府的教化要求

5.

表1中的唐诗作为史料,可以用来印证唐玄宗统治后期 (  )

表1

诗句

出处

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杜甫《兵车行》

负薪老翁往北州,北望乡关生客愁。自言老翁有三子,两人已向黄沙死……在生本求多子孙,及有谁知更辛苦。近传天子尊武臣,强兵直欲静胡尘

张谓《代北州老翁答》

注:张谓为天宝二年(743年)进士,生卒年不详。

A.边疆形势的严峻B.租庸调制的瓦解C.民族政策的开明D.藩镇割据的加剧

6.

表1所示为王安石变法中的部分举措。由此可知,王安石变法(  )

表1

举措

概要

均输法

增设发运使,总握东南六路财务,同时主管茶、盐、酒、矾税收

免役法

大量裁减州郡彼人以及额外奉应官员的种种陋规

农田水利法

官吏对农业耕作技术或水利修建工程向官府各述所见,凡有功者,给予一定奖励

A.全力裁减开支B.重视改善吏治C.推行重农抑商D.重在增加赋税

7.

1267年,以回族天文学家扎马鲁丁为首的中国天文学家在北京建立观象台,他们从西域带回大批 回回书籍 和阿拉伯天文仪器加以研究,制造出了方位仪、斜纬仪、平纬仪、天球仪、地球仪和观象仪等七种天文仪器,以测天象。这说明宋元时期(  )

A.科技发展依赖民族交融B.科技发展落后于西亚C.天文研究具有国际视野D.科学研究侧重天文学

8.

明初,朱元璋设立锦衣卫,专门侦缉官民言行,禁止宦官干政,并反复强调自己在注释《道德经》中的话: 吾为政愈严,犯法者愈众。 可是后来,他不无遗憾地说道: 朕如宽厚行仁,人将谓朕不明于事;朕如加严,人又指之为暴矣。 朱元璋的遗憾主要是因为(  )

A.内阁行政低效B.宦官集团膨胀C.官吏腐败严重D.权力机制失衡

9.

明末清初,太仓人吴伟业在《木棉(棉花)吟序》中说: 嘉定、太仓、上海境俱三分宜稻,七分宜木棉。 康熙时期的《嘉定县志》记载,嘉定一带甚至达到了 棉九稻一 ,乃至民户专种棉花不种稻米的程度。由此推断,明末清初嘉定县(  )

A.弃农经商成为当地居民的首要选择B.棉纺织业生产专业化明显C.经营土地已非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D.农产品价格呈下降的趋势

10.

据记载,明朝两百多年间,曾十八次修筑(修补)长城。康熙三十年(1691年),时隔明朝最后一次修筑长城已近百年,工部提议康熙帝修筑长城,遭到康熙帝的回绝。康熙帝拒修长城主要是基于其(  )

A.具有 天下一家 的民族观B.对明长城防御功能的贬低C.推进政治统一的战略考量D.推行休养生息的经济政策

11.

清代前期,小说出版领域出现了刻印分工的形式。所谓刻印分工,即作者自己刻版,完成后交由书坊印刷、发兑;书坊支付一定的赁板钱,利润由双方约定共享。这一经营模式(  )

A.适应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B.推动了通俗小说的传播C.得益于雕版印刷技术的进步D.促进了市民文学的兴起

12.

古希腊宗教是多神教,众神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导致整个神界比较 混乱 ,没有形成严格的宗教教义和宗教组织,其宗教行为由一系列崇拜仪式和习俗构成,所以虔诚的雅典人不会在现实生活中制定严格的等级。材料可用来说明古希腊(  )

A.多神教决定了世俗政治走向B.雅典人对待宗教非常的虔诚C.民主政治带有浓厚宗教色彩D.民主政治形成有其文化渊源

13.

有学者指出,在印加帝国时期,私人交换规模有限,交换形式主要是物物交换。有些物品虽能传到较远地方,但传递方式是一个又一个相邻部落互相渗透的,而不是商人渠道。这可用于说明,在印加帝国时期(  )

A.商品经济较为落后B.内部统治秩序紊乱C.道路交通遭到破坏D.社会阶层流动频繁

14.

在天武天皇(673—686年在位)即位之前,日本历代天皇往往任命畿内豪强担任大臣,参理朝政。天武天皇即位之后,不再任命畿内豪强为大臣,而是依靠皇后、皇子以及皇孙等皇亲来进行统治。这一举措旨在(  )

A.维护贵族统治制度B.打击地方割据势力C.强化天皇专制统治D.完善官僚政治制度

15.

1188年,利昂王国国王阿尔方索九世在召开全国性的代议制会议时曾让城市选派代表出席,类似的做法出现在了1163年的阿拉贡王国、1218年的加泰罗尼亚王国和1250年的卡斯提尔王国。这类现象出现的主要背景是(  )

A.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B.西欧各地城市的兴起C.近代民主政治的发展D.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

16.

中世纪后期,大量希腊文和阿拉伯文的科学著作被带入西欧;从12世纪初开始,各个大学普遍开设了欧几里得的几何学、托勒密的天文学、罗马法、阿拉伯的哲学和科学,还有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逻辑学等课程。这些课程(  )

A.有利于城市的自治权不断扩大B.提高了西欧社会的生产力水平C.推动西欧工商业的繁荣和发展D.为近代科学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二、材料阅读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8分)
材料
中古时期阿拉伯地理书籍中,中国幅员辽阔,物产丰富,商人们公正、守信,人们心灵手巧,精于手工艺品。从第一本记载中国的阿拉伯地理文献《中国印度见闻录》(成书于851年)一直到阿拉伯地理学走向衰落的13世纪完成的《伊本·白图泰游记》,阿拉伯人对于中国的描写从未中断过。

——摘编自郭筠《中世纪阿拉伯地理学研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中古时期阿拉伯地理文献中 中国形象 的出现作出解释。(8分)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8分)
材料
北宋出现了农民 轻乡危家,远出千里 的现象,大量客户迫于生计,频繁更换居住地点和地主。北宋实行募兵制,重点招募离开土地、心怀不满的青壮年,神宗时厉行募役法,招募 四方浮浪之人充役 。发达的手工业吸纳了大量的流动农民,而且多有人力密集的规模经营,其中以矿冶业最为突出。宋代农民有农闲季节从事商业的传统,农民失业之后 转客于市,佣力以食 无田之人,多入城市开张店业 。首都开封因为机会多, 游手浮浪最多 。宋代社会流动而不郁积祸患,所以虽小乱不断,而未能酿成大乱,整体社会局势相对安定。

——摘编自葛剑雄《中国人口发展史》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促成宋代人口 流动而不郁积祸患 的有利条件。(8分)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4分)
材料一
从刑罚的发展历程而言,中国古代的刑罚制度具有代表性的为奴隶社会的旧五刑制度与封建社会的新五刑制度。公元前167年,汉文帝改革刑法制度,基本上废除了奴隶社会的旧五刑体制,将肉刑改为笞刑,同时改无期为有期。至汉景帝时,笞刑制度进一步完善。隋文帝提出 绞以致毙、斩则殊形,除恶之体,于斯已极 ,至此,包括笞刑、杖刑、徒刑、流刑与死刑的封建新五刑制度正式确立。虽然宋元明清各朝对刑罚制度均有所创新,但在整体上,其刑罚均以新五刑制度为基础。虽然严刑酷法一直存在,但慎刑、恤刑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

——摘编自杨丽娟《古代中国封建刑罚文明之思想原因》

材料二
在12世纪以前的欧洲,非理性的举证方式广泛流传——当人类无法通过自身的智慧来判断嫌疑犯是否真正有罪时,为了弄明白罪与非罪,彼时的法庭更多的是期冀于获得来自上天的指示等。这种乞求神灵,由神的意志来决定的 非理性或泛神论式 的断案方式被称为 神判法 。神判法是中世纪前期欧洲流行的司法审判程序,起源于日耳曼民族的习惯法程序,又与教会关系紧密。神判法往往在特定的场合进行,包括某些被指定的教堂、国王的庄园以及某些特定的法庭,主持审判的人通常是国王委派的官员和教士。

——摘编自盛宏意《中世纪欧洲神判法的历史考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刑罚体制发展的趋势及影响。(10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中国封建刑罚 文明 与欧洲封建法制文明的不同,并分析造成这些不同的原因。(14分)

三、开放性试题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
梁启超认为中华民族 为一极巩固之民族 。在《中国历史上民族之研究》中,梁启超对此进行了系统分析与探讨,并总结概括出以下八个原因(主要是共同性和包容性),如表2所示:

表2

我所宅者为大平原,一主干的文化系既已确立,则凡栖息此间者,被其影响,受其函盖,难以别成风气

我所用者为象形文字,诸族言语虽极复杂,然势不能不以此种文字为传达思想之公用工具。故在同文的条件之下,渐形成一不可分裂之大民族

我族夙以平天下为最高理想,非惟古代部落观念在所鄙夷,即近代国家观念亦甚淡泊,怀远之教胜,而排外之习少,故不以固有之民族自域,而欢迎新分子之加入

地广人稀,能容各民族交互徙置,徙置之结果,能增加交感化合作用

我族爱和平,尊中庸,对于他族杂居者之习俗,恒表相当的尊重。坐是之故,能减杀他方之反抗运动,假以时日,同化自能奏效

同姓不婚之信条甚坚强,血族婚姻,既在所排斥,故与他族杂婚盛行,能促进彼我之同化

我族经济能力发展颇达高度,常能以其余力向外进取,而新加入之分子,亦于经济上、组织上同化

西北蛮族侵入我文化中枢地,自然为我固有文化所薰育,渐变其质,一面则我文化中枢人,数次南渡,挟有文化以灌东南,故全境能为等量的发展

——摘编自梁启超《中国历史上民族之研究》

结合中国古代史整体、部分阶段或某个朝代,对材料中的观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加以阐述。(要求:看法具体明确,史论结合,论据充分,表达清晰。)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