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江西省先知高考联盟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联考历史试题(纲要上下)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月考测试 适用省份:江西省 试卷年份:2023年 题数:20 浏览数:425

一、单选题

1.

《礼记·祭法》记载:山林川谷丘陵,能出云,为风雨,见怪物,皆日神。有天下者祭百神。这说明殷商时期(  )

A.带有浓郁的神权色彩B.以血缘关系为纽带C.商王大宗地位神圣化D.血缘政治趋向淡化

2.

下图是汉朝某一时期行政中枢的结构图,这反映了(  )

A.三公成为决策机构B.尚书剥夺外朝行政权C.中朝有效抑制相权D.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

3.

康熙帝曾言: 令人密奏并非易事。偶有忽略,即为所欺。 雍正皇帝特许的下级官员才能上密折,缮写时须亲自为之,不可假手于人,一切听闻皆可上报。这反映的清代密折制度(  )

A.遏制地方官僚腐败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C.强化君主专制制度D.保证清朝统治清明

4.

被誉为 中国留学生之父 的容闳评价太平天国运动: 太平军一役……其可称为良好结果者惟有一事,即天假此役,以破中国顽固积习,使全国人民皆由梦中警觉,而有新国家之思想。 文中的 新国家之思想 (  )

A.催生了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B.体现了国家治理方略的探索C.突破了中体西用的指导思想D.充分调动了农民革命积极性

5.

史学界有人把新文化运动称作启蒙运动,并认为它和西方的启蒙运动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但在形式上却相反。新文化运动与西方启蒙运动的 相反 主要表现在(  )

A.由资产阶级激进派领导B.是发生资产阶级革命之后的反思C.以宣传民主科学为武器D.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开辟了道路

6.

九一八事变后,中共中央发表宣言,揭露日本有意 实行第二次世界大战特别是太平洋帝国主义战争 ,要求全党 大胆地警醒群众的民族自觉 ,领导群众 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暴力政策 。随后,派出干部奔赴抗日前线。这反映出中国共产党(  )

A.积极推动联蒋抗日的实现B.坚持实施全面抗战路线C.肩负领导全民族抗战使命D.倡导反法西斯国家联合

7.

下图反映了60、70年代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加义务劳动,加速社会主义建设宣传画。该作品旨在(  )

A.加快社会主义改造的步伐B.表明妇女是工业建设主力C.倡导勤劳奋斗的社会风尚D.确立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

8.

2023年3月10日,我国成功将天绘六号A/B星送入预定轨道。这是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制并成功发射的第400颗航天器,中国空间技术领域不断取得重大成就的主要原因是(  )

A.向科学进军 热潮的掀起B.科教兴国战略奠定了理论基础C.广大科技工作者的艰辛努力D.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和大力推动

9.

《汉谟拉比法典》中除涉及较多关于土地买卖和租赁的条款外,还有大量土地买卖和租赁契约。而古城西帕尔遗址考古发掘中也出土了古巴比伦时期的140多个有关土地买卖合同的泥板文书。这反映了古巴比伦(  )

A.土地私有较为普遍B.立法蕴含契约精神C.土地纠纷屡见不鲜D.政府保护私有财产

10.

哥伦布航海活动没有能像达·伽马那样带来西班牙人所需要的黄金和香料,西班牙人大骂他是 江湖骗子 。但西班牙女王伊莎贝拉仍然兑现她对哥伦布的承诺:给哥伦布以 航海司令 的头衔、10%的战利品回报。据此可知,哥伦布的远洋探险活动(  )

A.得到民间资助B.蕴含巨额利润C.多以官方为主D.受到王室大力支持

11.

下图为1550年与1754年欧洲主要殖民国家在美洲殖民地分布示意图。这反映了(  )

A.欧洲资产阶级革命进展顺利B.国际关系逐渐走向恶化困难C.西、葡殖民优势逐渐被打破D.倾销工业品是主要掠夺手段

12.

中世纪大学中重要的组织机构是学院,按学科划分一般有四个学院.即文学院、法学院、医学院和神学院,其中,文学院是一种预备性质的机构,为进入其他三个学院做准备,神学院则是地位最高的学院。这说明中世纪的大学(  )

A.实现了教育普及B.解放了民众思想C.渗透了神学性质D.延续了古典思想

13.

法国大革命期间,雅各宾派杜梅埃领导成立了法兰西国民地图集公司,致力于为中小学教育提供教材,包括《国民地图集》《口袋国民地图集》系列在内,这些出版物着重普及法国最新的地理和区域知识,并以持续培养公民意识和民众政治信仰为宗旨。这些刊物的出版(  )

A.旨在推动法国殖民扩张的发展B.适应了资产阶级革命时代要求C.表明法国民主发展的艰难曲折D.反映出工业化进程的迅速推进

14.

下图为1919年出版的漫画《吞下苦果》,上述漫画蕴含寓意是(  )

A.导致德意志的四分五裂B.德国军国主义思想基本消除C.战败国德国的严厉制裁D.是最公正的战争判决书

15.

1930年,美国国会通过 霍莱—斯姆特法令 ,再度提高关税,规定对890种商品增加税率,其中包括50种由免税改为征税。这一规定的实质是(  )

A.缓解了商业危机B.刺激了外贸出口C.促进了经济发展D.加剧了世界矛盾

16.

1946年,英国宣布结束对约旦的委任统治,承认约旦独立;1947年6月,英国公布《蒙巴顿方案》,即《印度独立法案》,8月15日英国殖民当局分别向国民大会党和穆斯林联盟移交权力;1948年,锡兰(斯里兰卡)独立,成为英联邦的一个自治领。这些事件(  )

A.表明英国殖民政策随形势进行相应调整B.反映了社会主义力量的进一步增强C.推动了帝国主义在亚洲殖民体系的瓦解D.促使亚非民族独立运动进入新阶段

二、材料阅读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唐朝统治者具有 华夷一家 的观念,与300多个国家和地区保持友好往来。唐朝统治者处理当时国际关系时,贯彻儒家 平天下 协和万邦 理想,唐太宗要 四海一家 ,唐玄宗则要 存至公之道。永协和平之义 。在和平共存之指导下,唐朝与周边和平交往, 蕃汉非常快活,甲兵休息,互市交通……彼此丰足,皆有便宜 。唐朝在广州设置了管理对外贸易机构市舶司,并在长安、扬州等地为来华经商的波斯、阿拉伯侨民设有 蕃坊 特区,发展为繁华商业区。

——摘编自沈福伟《中西文化交流史》

材料二
顺治五年(1648年),顺治帝发布《申严海禁敕谕》,规定北自天津南至广东沿海岸线各省,一律 严禁商民船只私自出海,有将一切粮食货物等项与交逆贼贸易……不论军民,俱行奏闻处斩 。康熙二十三年平定台湾后,即开放海禁,翌年设立江(上海)浙(宁波)闽(漳州)粤(广州)四海关。乾隆二十二年起清廷实行 独口通商 政策,将国内与西洋各国的贸易集中于粤海关一口。

——摘编自吴昊《禁海与开海——论清代前期政府海疆治策的转变》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外交的特点。(6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初对外政策的变化及原因。(8分)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史学家刘知几(661—721年)撰写了《史通》,他第一次系统考察了中国史学的产生、发展历程。对于司马迁,他高度评价了其立言不朽、纪传体的开创以及广博的史料功夫,同时,也对其《史记》进行了广泛批评。指出纪传体 编次同类,不求年月,后生而擢居首帙 。并进一步批评“《史记》疆域辽阔,年月遐长,而分以纪传,散以书表。每论家国一政,而胡、越相悬;君臣一时,而参商是隔。 他反对司马迁将陈涉列入世家,理由是: 案世家之为义也,岂不以开国承家,世代相续?至如陈涉起自盗贼,称王六月而死,子孙不嗣,社稷靡闻,无世可传,无家可宅,而以世家为称,岂当然乎? 司马迁的评论有许多天命思想,刘知几提出: 夫论成败者,固当以人事为主,必推命而言,则其理悖矣。

——摘编自徐兴海《刘知几对<史记>的批评》

材料二
(民国)史学的面目,是颇为新颖的。它所以比前期进步,是由于好几个助力:第一是西洋的科学的治史方法的输入,尤其是考古学上的贡献,新的考据论文,史料的整理,也比从前要有系统得多。第二是西洋的新史观的输入。过去人认为历史是退步的,愈古的愈好,愈到后世愈不行;到了新史观输入以后,人们才知道历史是进化的。后世的文明远过于古代。还有自从所谓 唯物史观 输入以后,更使过去政治中心的历史变成经济社会中心的历史。还有新史料的发现、欧美日本汉学研究的进步、新文学运动的兴起也都是重要助力。

——摘编自顾颉刚《当代中国史学》(1945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刘知几的历史时间观,并归纳刘知几研究历史的基本态度。(10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阐释民国建立以来经济社会史研究得以发展的原因。(10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历史学习应该坚持的基本原则。(5分)

三、开放性试题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启蒙运动研究专家安东尼·帕格顿指出,西方文艺复兴运动意图恢复古希腊文化艺术观念,而宗教改革则希望恢复罗马帝国早期的使徒教会道德;然而,启蒙运动却不是要复兴这两种文化传统, 启蒙运动具有自身的历史定位……它是现代性的真正开端,……因为它最初就不愿拯救神圣的过去,反而以未来的名义攻击过去。 帕格顿的认识提示人们,启蒙主义思潮和启蒙运动变革是一场破旧立新的历史进程,其实质是摆脱旧制度的束缚而建立一个新的现代工业文明新体制。启蒙运动带来的思想观念、社会体制、文化艺术和生活习俗的变革却带着明显的现代文明特征,刻上了时代精神的印记,已成为西方现代文明的重大缘起。

——节选自江宁康《启蒙运动与西方现代文明的起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其中启蒙运动为何 启蒙运动……带着明显的现代文明特征,刻上了时代精神的印记,已成为西方现代文明的重大缘起 为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四、材料阅读

20.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棉纺织品进口与消费的大争论

材料一
英国组建皇家特许的东印度公司的初衷,是将本国优势商品毛织品等销售到亚洲。结果,非但销售欠佳,贸易船只反而满载印度棉纺织品回到欧洲(见表6),这引发了欧洲范围内的 印度棉织物热潮 印度热 ,并在17世纪70~80年代之后引发了一场长达数十年的有关棉纺织品进口与消费的社会大争论。事实上,进入17世纪晚期,英国社会对海外物产特别是亚洲的咖啡、茶叶、瓷器、印花布以及美洲的蔗糖、烟草等成瘾性奢侈品需求大增,预示了新的社会变革和新社会风尚的来临。

表6东印度公司进口的亚洲货物占比统计(单位:%)

时期

胡椒

咖啡

茶叶

棉纺织品

16641670

20.01

0.63

0.02

62.59

17311740

4.3

5.35

9.26

65.35

材料二
日趋流行的印度棉布消费与进口问题,引发了英国支持者与批判者的两极分化。那些与毛织物和绢丝物相关联的商人、企业主等代表了当时社会上最尖锐、最猛烈的批判声音。1685年英国对 所有印花棉布、印度亚麻以及所有印度制造的丝绸制品 征收10%的关税,1690年、1700年这一关税则分别增加到20%、35%。1700年议会通过的《禁止进口棉织物法》规定进口印花棉布为非法行为;1720年政府和议会迫于压力通过的《禁止使用棉织物法》则更加严厉,规定自1722年12月25日起,一切使用、穿着印度棉布或售卖行为皆为非法行为。而东印度公司则认为,进口价格低廉产品,有利于产品销售市场扩大,壮大制造业规模,其拥护者还主张东印度贸易创造的巨颖财富拓宽了原有工业产品的销售渠道,为英国引入了新的制造行业和职业种类等等。双方展开了小册子大战和示威运动,当时超过100种小册子出版物发行,知识精英、哲学家、新闻记者和专业学者等人士大都投身其中,他们使用夸张的修辞试图说服立法者和普通公众相信他们各自的论点有理有据。这场争论互1720年后渐渐进入尾声。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曹瑞臣《棉全球化视野下近代英国社会对棉的消费及其社会论争》

(1)这场大争论主要是由哪些矛盾引发的?(4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相关史实,对这场大争论予以评析。(10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