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高一第九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20)【纲要上第九单元】

适用年级:高一级 试卷类型:专项训练 适用省份:不限省份 试卷年份:2023年 题数:20 浏览数:133

一、材料阅读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内容摘要

第一章  总纲

第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

第二章  政权机关

第十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政权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政权的机关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政府。……国家最高政权机关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中央人民政府为行使国家政权的最高机关

第四章  经济政策

第二十六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建设的根本方针,是以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的政策……

第五章  文化教育政策

第四十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教育为新民主主义的,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

第六章  民族政策

第五十一条    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分别建立各种民族自治机关

材料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

(1)据材料一,概括《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主要内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地位。
(2)据材料二,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了我国实行什么政治制度?联系所学知识,该宪法体现了哪两大原则?该宪法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基本上实现国家的工业化……从1953年起,我们就要进入大规模经济建设了,准备以20年时间建成中国的工业化……但是首先重要并能带动轻工业和农业发展的是建设重工业;《论十大关系》实际上是思考开辟一条跟苏联有所不同的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问题;中共八大进一步确定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目标,即 尽可能迅速地实现国家工业化 ……实现国家工业化是中国人民百年来梦寐以求的理想。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历史》

材料二
该计划(第一个五年计划)号召建设694个工业项目,其中的156个工厂将在苏联援助下修建,工业产量出现了突飞猛进的增长,该计划仍超额完成了原有目标的17%。钢、生铁、电力等各项产量均比原有指标增长了25%。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阐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工业化的基本设想与苏联的工业化道路有何不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设想的合理性。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 一五 计划超额完成所产生的影响。

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诸位代表先生们,我们有一个共同的感觉,这就是我们的工作将写在人类的历史上,它将表明: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我们的民族将从此列入爱好和平自由的世界各民族的大家庭,以勇敢而勤劳的姿态工作着,创造自己的文明和幸福,同时也促进世界的和平和自由。

——毛泽东《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材料二
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拼来了山河无恙、家国安宁。打出了中国人民的精气神,让全世界对中国刮目相看。抗美援朝战争锻造的伟大抗美援朝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军队崇高风范的生动写照,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民族品格的集中展示,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

——王寿林、蔡雪芹《大力弘扬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

材料三
中国的革命正是由这两种梦想推动着:一是爱国主义者想看到一个新中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二是提高处于社会底层的农民的地位,消除古代旧有的 社会差别 ”。

——(美)费正清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 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 的时间(写年月日)及标志。根据材料概括这一历史事件对世界的影响。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抗美援朝战争给中国带来的影响。(不得照抄原材料)依据材料指出抗美援朝精神的核心内涵。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回答新中国是如何 提高处于社会底层的农民的地位,消除社会差别 的?进行这一改变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其主要目的是什么?
(4)结合所学归纳出以上三则材料所反映历史事件间的内在联系。

4.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人民日报》连续发表《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小麦亩产12万公斤》《皮棉亩产5000斤》和《一棵白菜500斤》等文章。
材料二

大跃进时期的宣传漫画

材料三

1966—1968年的国民经济状况(部分)

年份

工业总产值亿元

比上年总收入亿元

国家财政

比上年

1966

2534

317.3%

558.7

24.4%

1967

2104.5

16.9%

419.4

24.9%

1968

2015.3

4.2%

361.3

13.9%

——以上材料据《新华文摘》等整理

(1)上述材料所示现象出现的根源是什么?根据材料说明对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所造成的危害。
(2)材料一、二涉及了哪一重大历史事件?试做简要评价。
(3)针对材料三所示问题,党和政府进行了哪些努力。

5.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0年,中苏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对于条约的内容,两国的设想并不相同。斯大林希望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结盟的方式和表现形式不致破坏雅尔塔体系及损害苏联在中国东北的既得利益,而毛泽东考虑的则是如何树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独立自主的外交形象……对于苏联的上述行为,毛泽东极端反感。
材料二
1971年6月,尼克松在堪萨斯的一次讲话中提出今天世界上有 五个力量中心 (美国、苏联、西欧、中国和日本)的看法。为了适应这种新的形势,并改善美国在同苏联争霸中的不利处境,尼克松决定要在中国 为自己找个可以依靠的有利地位

——摘编自方连庆《战后国际关系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 毛泽东极端反感 的原因。为了树立独立自主的外交新形象,中华人民共和国作了哪些努力?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尼克松为什么决定要在中国 为自己找个可以依靠的有利地位

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表5:1949—1956年中国农、轻、重在工农业总产值中占比变化情况表。

占比(%)

年份

农业

工业

轻工业

重工业 

1949

70

30

22.1

7.9

1952

56.9

43.1

27.8

15.3

1956

48.7

51.3

29.6

21.7

材料二
一五 计划关于工业化建设的总体设想是:基本完成以鞍钢为中心的东北工业基地建设,同时进行华北、西北、华中的新工业基地建设,进而推进全国工业的发展。……从投资的分配看,694个投资项目中有472个放在内地,其余222个大部分放在东北。沿海地区几乎没有什么大项目。

——以上材料均据虞和平《中国现代化历程》整理

(1)根据材料一,指出1950—1956年我国经济成分的变化,并分析上述变化的历史意义。(6分)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概括 一五 计划关于工业化建设总体设想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8分)

7.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新中国在成立初期所遇到的国际环境,一方面是社会主义国家和各国人民的友好和善意,一方面是美国为首的反对势力的敌视和侵略……新中国……作为一个新型的国家,要为抛弃旧中国的外交传统,建立新中国独立、自主、平等的对外关系而努力。

——《中国外交史》

材料二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之所以历久弥坚,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从根本上说,就是因为它符合《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符合国际关系发展的本质要求,符合世界各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五项原则的精髓,就是国家主权平等。

——《弘扬五项原则促进和平发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为 抛弃旧中国的外交传统 制定了怎样的外交方针?具体概括为哪三个政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中体现了什么原则?
(3)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外交事业取得辉煌成就的主要原因。

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英勇、勤劳的中国工人和农民,创造了中华历史和文明。但在旧中国,他们被剥夺了享受文化和教育的权力。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使工人农民成了国家的主人,也取得了享受各级正规教育的权力。所以,教育向工农开门,积极开展工农教育,是教育工作者的重要的政治任务。《共同纲领》中明确指出∶ 要加强劳动者的业余教育和在职干部教育 。1949年12月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又明确指出∶"学校要为工农子女和工农常年开门。创办人民大学、工农速成中学,培养建设人才。大办工人补习教育
当时就决定先办工农速成中学,使工农干部和工农青年,先用三—四年时间,将文化程度提高到相当于中学的水平,然后再升入大学。工农速走中学的招生对象是∶参加革命工作三年以上的工农干部或有三年以上工龄的产业工人,具有相当于高级小学毕业文化程度,年龄在18——35岁,身体健康者。1950年12月,政务院发布了《关于举办工农速成中学和工农干部文化补习学校的指示》。1951年2月,教育部正式颁布施行《工农速成中学暂行实施办法》,对学制、课程、教学计划、组织编制、经费等作了具体规定。1952年教育部总结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附设工农速成中学的经验,为了迅速培养国家建设干部和保证教学质量,于当年颁布了《关于工农速成中学附设于高等学校的决定》和《工农速成中学分类教学计划》,这样工农速成中学学生毕业后一般即可直接升入本高等学校继续学习。

——毛礼锐、沈灌群主编:《中国教育通史》第6卷

请回答:
(1)据材料概括新中国建立之初的教育方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的背景。
(2)据材料概括新中国落实这一教育方针的具体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二、开放性试题

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新中国成立后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广泛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友好关系。下图是 与中国建交国家数量增长情况 表。
根据材料并结合新中国外交的史实,以 大国外交 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三、材料阅读

10.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
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第一个五年计划规定,在5年内,全国经济建设和文化教育建设投入总额为766.4亿元,相当于7亿两黄金。其中基本建设投资占总额的55.8%。在基本建设投资中,工业是重点,占58.2%。这在中国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壮举。
材料二
东北地区幅员辽阔,特产丰富。到20世纪40年代末,大约有人口3000余万,东、北、西三面与朝鲜、苏联、蒙古相邻,交通便利,重工业较为发达,钢铁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90%以上。
材料三
一五 计划中,苏联援建的156项大中型建设项目(实际施工的为150项)主要集中在东北地区,例如鞍山钢铁公司、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飞机制造厂、富拉尔基重型机械厂等。

——以上材料均摘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1)根据材料二归纳 一五 计划把东北作为重点建设地区的主要原因。(4分)
(2)结合材料一、三分析, 一五 计划在经济建设方面的主要措施有哪些?(6分)

11.

三线建设是中国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基于战备需要而对全国工业布局进行的一次大规模的战略性调整。
材料一
1965年后,在 好人好马上三线 口号带动下,大批工厂、工人、干部、资金、设备等涌向了中西部地区。至1971年,内地逐渐形成门类较为齐全的工业体系,工业化水平有较大幅度的提高。三线企业多布局在没有工业基础的山区,与周围农业社会难以进行有效互动,往往形成 墙内飞机导弹,墙外刀耕火种 的分割状况。三线企业以发展重工业为核心并实行高中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具有高度的保密性。在大量企业内迁及中央投资减少影响下,东部城市工业生产能力受到了削弱,中国的城市化总体上呈现停滞状态。

——摘编自徐有威、陈熙《三线建设对中国工业经济及城市化的影响》

材料二
1979年,中央提出了 调整、改革、整顿、提高 的新八字方针,对三线企业进行调整改造。具体方法上,一是根据原料、市场、技术、信息原则实行 脱险搬迁 ,二是对留在原地的企业进行产品方向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三线企业多为国防工业中的骨干企业,对企业员工来说, 一不怕苦,二不怕死 的奉献精神在市场经济大潮中仍然是一个重要的精神支柱。在 七五 八五 时期,国家对三线企业减免或退税的总额达30多亿元。从整体经济效益上看,三线企业调整改造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据陈东林《走向市场经济的三线建设调整改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三线建设对中国工业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带来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三线建设调整改造成功的原因。

1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54年9月20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全票正式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它是参阅1936年苏联宪法、1946年法国宪法,中国1913年、1946年宪法等之后提出、经专家和全民讨论后修订的。
第一章 总纲
第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
……
第六条 矿藏、水流,由法律规定为国有的森林、荒地和其他资源,都属于全民所有。
……
第十条 国家依照法律保护资本家的生产资料所有权和其他资本所有权。
第十一条 国家保护公民的合法收入、储蓄、房屋和各种生活资料的所有权。
……
第十五条 国家用经济计划指导国民经济的发展和改造,使生产力不断提高,以改进人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巩固国家的独立和安全。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54年宪法的特点及其制定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54年宪法的历史作用。

1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国对中国的总体看法,在不同时期是不相同的。当美国刚刚取得国家独立时,它对大洋彼岸的中国是完全陌生的……但是,随着中美双方国力的此消彼长,这种态度逐渐淡化,逐渐演变成了轻视……到1949年,双方的关系进入了令人心痛的30年公开敌对时期。

——摘编自伊罗生《浮光掠影——美国关于中国与印度的形象》

材料二
从1950年到1971年,华盛顿送上月球的人比派往中国的人还多。

——费正清

材料三
我有幸在北京逗留了一个星期,这也是改变世界的一个星期。

——尼克松

(1)根据材料一回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美国对中国采取怎样的外交政策?对此,中国政府采取了怎样的外交方针?
(2)材料二反映了中美关系呈现怎样的状况?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是什么?
(3)材料三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该事件有何重要意义?

14.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由于长期以来帝国主义的侵略、国民政府的搜刮、连年战争破坏,工农业生产下降,交通不畅,物资奇缺,国家财政基础薄弱。在国民党长期通货膨胀政策下培养出的巨量投机资本,利用国家的经济困难,在市场上兴风作浪。从1949年4月至1950年2月,全国出现4次大规模上涨风。

——摘编自何沁《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材料二
到1958年10月底,全国74万多个农业生产合作社改组成2.6万多个人民公社,参加公社的农户有1.2亿户,占全国总农户的99%以上,全国农村基本上实现了人民公社化……人民公社化运动也出现了急于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情况,刮起了 一平二调三收款 共产风

——摘编自吴超《中国社会演变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物价上涨的原因。党和政府为应对物价上涨采取了哪些措施?
(2)根据材料二,指出人民公社化运动存在哪些问题。

15.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中国现代史大事年表(1953——1956)

时间

事件

1953

正式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施

19537

《朝鲜停战协定》签署,中国取得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195312

中国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544

中国参加日内瓦会议

19549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

19554

中国参加万隆会议

1956年底

基本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根据上述年表,从政治、经济、外交角度概括新中国为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所作的努力。(12分)

16.

【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
1952年,北京同仁堂总经理乐松生在当时彭真市长的建议下,成立了国药研究所,开聘请了北京大学医学院教授从事中药剂研究。1953年,研究所成功研制出银翘解毒片、香连左、女金子片和黄连上清片等四种片剂,改变了中药没有片剂的历史。乐松生亲眼看到了共产党对民族资产阶级的保护,他对公私合营的事也积极起来了,1954年,乐松生带头向国家速父了公私合营申请。同仁堂的工人们都非常高兴,因为他们感觉一下子就解放了。在国家的扶持下,同仁堂像中国其他中药企业一样,彻底摆脱了手工作坊式的生产模式,简单的于工操作逐渐被机械化、半机械化的设备所替代。结果是素以 质高价昂 知名于世的北立同仁堂成药,在公私合营后连续几次降价,成为质高价廉的产品,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热列欢迎。

——摘编自李建勋《民族工商业改造,老店同仁堂新生》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50年代北京同仁堂率先进行公私合营的原因 。(7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20世纪50年代北京同仁堂公私合营的影响。(8分)

17.

文化大革命 看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
材料一
全国掀起了批判所谓 资产阶级反动路线 的高潮。中央文革小组煽动造反派把攻击的矛头指向各级党政领导机关,以及全国人大常委会、政协全国委员会、各级人民群众团体,这些机关的工作陷于瘫痪状态。……从中央到地方的许多领导干部以及一些群众被扣上 推行资产阶级反动路线 的帽子而遭到批斗、抄家和监禁。整个社会不断陷于动乱之中。

——郭大钧《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材料二
1980年8月下旬,著名的意大利记者奥琳埃娜·法拉奇询问邓小平: 中国今后如何避免类似 文化大革命 那样的悲剧? 邓小平回答说: 只有认真建设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法制,从制度上解决问题。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资料》

(1)材料一反映了 文化大革命 中的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
(2)根据材料二回答 文化大革命 对民主和法制建设敲响了怎样的警钟。

18.

下面是20世纪50年代的宣传图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宣传图片是一种文化记忆,承载着特定的时代信息。试对以上图片所承载的历史信息作出解释。

19.

习近平主席《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到: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经过长期浴血奋斗,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保障。(6分)
请结合图片信息和所提供的示例,论述新中国初期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成就和意义。(要求:论述必须史实正确,要点完整,表述清晰,逻辑合理。叙述混乱酌情扣分)(6分)
【示例】改革开放后,民主政治不断加强。1982?年,全国人大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建成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改进国家政治制度;进一步加强基层民主选举制度。这些举措,为顺利实施改革开放和稳步推进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法律基础和制度保障。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一五计划成就(1957年与1952年比较)

项目

工农业总产值

生产资料

消费资料

钢产量

煤产量

发电量

农业总产值

粮食产量

棉花产量

1957年比1952年增长%

67.8

210.0

83.0

296.0

96.0

166.0

24.8

19.0

26.0

年均增长%

10.9

25.4

12.9

59.2

19.2

33.2

4.5

3.7

4.7


1953~1957年平均每年增长速度(%)

工业生产指数

生铁

原煤

发电量

中国

18.0

31.7

25.2

14.4

21.6

英国

4.1

5.7

5.9

下降

7.8

美国

2.8

3.9

5.0

7.8

9.1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者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