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高一第一学期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16)【纲要上第一单元】

适用年级:高一级 试卷类型:专项训练 适用省份:不限省份 试卷年份:2023年 题数:16 浏览数:161

一、材料阅读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宋代三级地方行政区划,首为路,初期有15路,最多时发展到26路;路下设府、州、军、监(宋初惩唐五代节镇之祸,收回节度使的兵权,由中央直接统领府、州、军、监),府是皇帝即位前居住或任职的州以及京都、陪都所在地,军是冲要之地,监是有矿产之地,府、军、监与州的级别相同,宋全盛时有4京府、30普通府、254州、63监;再下是县,全盛时有1234个县。这个时期县以下都设有乡、里基层行政组织,其划分主要以户口多少为标准。

——摘编自韦庆远《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二
元朝行省创立了一种以中央集权为主,辅以部分地方分权的新体制,并将行省权力规范在大而不专模式内。行省虽然在中央对地方的行政统属中发挥统摄的作用,但是在人事权方面,又表现得无甚作为。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群官中蒙古人、色目人、汉人交参任用,重要政务 事从公议 。行御史台与廉访使司所构成的地方监察网络,构成了防范行省擅权坐大的特殊机制。行省区划主要以中央军事控制为目的,人为地造成犬牙交错和以北制南的局面,使行省官失去了扼险而守、割据称雄的地理条件。

——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三级行政区划细化的表现并分析其影响。(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 元代行省权力 展开论述。(要求: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达清晰)(8分)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建立宋朝,是为宋太祖。赵匡胤当皇帝后,担心宋朝会成为继五代后的又一个短命王朝,为此而彻夜难眠。一天,他问宰相赵普: 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计,其道何如? 赵普回答说: 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1)根据材料回答,赵普认为唐末以来政局动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宋太祖为此采取了哪些措施着手加强中央集权?

3.

(10分)【历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王安石的悲剧是在于他自己并不任情放纵,也不腐败贪污,他也是迫不得已。要把他主张的国家资本计划那么激进、那么极端的制度付诸实施,必得不顾别人的反对。他有一个幻象,而他的所作所为,都以实现这个光辉灿烂的幻象为依归,……但是在后世的历史家的沉思默想之中,他永远是个困于雄心而不能自拔的人,他陷入自己野心的牢笼,成为美梦的牺牲品。梦境增张扩大,然后就像泡影般破灭了。

——林语堂《苏东坡传》

(1)王安石的 美梦 是什么?其实现梦想的条件有哪些?(6分)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王安石的 梦境 为何 像泡影般破灭了 ?(4分)

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宋初惩藩镇的跋扈,悉召诸节镇入朝,赐第留之京师,而命朝臣出守列郡,谓之权知军州事。特设通判,以分其权。县令亦命京朝官出知,以削藩镇之权,而重亲民之选。特设的使官最多。其重要的,如转运使,总一路的财赋;发运使,漕淮、浙、江、湖六路之粟。他如常平、茶盐、茶马、坑冶、市舶,亦都设立提举司,以集事权于中央。太宗命诸路转运使,各命常参官一人,纠察州军刑狱。真宗时,遂独立为一司,称为提点刑狱,简称提刑。是为司法事务,设司监察之始。

——吕思勉《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宋初解决藩镇割据的举措,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根本目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初惩治藩镇的影响。

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唯本朝之法,上下相维,轻重相制,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藩方守臣,统制列城,付以数千里之地,十万之师,单车之使,尺纸之诏,朝召而夕至,则为匹夫!

——【北宋】范祖禹《范太史集》卷22《转对条上四事状》

材料二
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祸,虏骑所过,莫不溃散。

——【南宋】朱熹《朱子语类》

本朝之法 指的是什么?范祖禹和朱熹对于宋朝的 本朝之法 评价为何不同?谈谈你的理解。

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元朝的疆域是前代所无法比拟的,元朝的疆域从今天的地理情况来看,横向上大致是东部沿海到今天新疆地区,纵向上从南部的沿海地区到北部的鄂霍次克海都在元朝中央政府的直接管辖之中。在广阔的边疆地区,分布着众多的边疆民族,为了巩固边防,元朝在边疆治理方面采取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政策。在地方上,元朝则设置行中书省,简称行省,岭北、辽阳、云南、湖广,甘肃等行省位于边疆地区,具体负责边疆管理事务。为迅速传递诏命和情报,元朝还建立了从首都行政中枢到遥远边疆地区的驿站制度,实现了对边疆地区广泛而直接的管理。元朝不仅实现了对吐蕃广阔地区的管理﹐而且根据吐蕃宗教盛行的特点,在中央设置了管理吐蕃事务的机构——帝师和宣政院。在西南边疆设置了宣慰司都元帅府等机构进行管理,并大量任用当地土官,因俗而治,史称 土司制度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元朝边疆管理政策实施的意义。

二、开放性试题

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元朝的政治规模,至世祖,局面已大致稳定,因此开始比较注意政治的规划。他较能任用汉人,吸收汉化,创立了元帝国的开国规模。元代的制度,一部分袭取汉制,诸如皇位世袭制,中央及地方官制等,采纳汉制之处甚多;一部分则保持蒙古旧法。其实蒙古人吸收汉化的态度,并不积极,汉化的程度,也不深厚。世祖自灭宋以后,便渐渐疏斥汉臣,其后诸帝,对汉人更为忌视,因此元室始终未能大规模地接受中国文化和传统政治思想,也始终未能完全脱离游牧民族的本色。元代的政治,无论其效能或目的,都没有达到统治汉人的标准,其迅速崩溃,自是必然的结果。

——据傅乐成《中国通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古代中国历史,试从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或文化交流与传播等角度拟出 一个论题,加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达清晰。)

三、材料阅读

8.

蒙古帝国·元朝(10分)
成吉思汗征服和蒙古帝国的建立,是13世纪震撼世界乃至影响人类进程的事情。与此前跨洲际的亚历山大帝国、罗马帝国相比,蒙元帝国的疆域幅员更为广袤辽阔,将欧亚大陆的主要文明地区囊括在内。当今的全球化世界,实际上是一个由资本经济带动起来的现代社会,而 前全球化秩序的雏形 是指在这次全球化之前,蒙古人的征服已经把欧亚大陆连成了一片。
世祖忽必烈创建的元朝,既是蒙古帝国的主体延续和帝国宗主,又因实行 汉法 而进入中原传统王朝序列。中国的疆域直辖范围由以黄河、长江中下游为中心的东部亚洲——河西走廊——安西四镇的 棒槌形 扩展为 母鸡形 ,这在我们多民族统一国家发展历程中无疑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与此前的唐、宋王朝相比,元朝 家天下 的程度明显强化,这种 家天下 原则主要来自北方草原游牧民族的政治传统;而无论从哪一个方面看,宋末至明初江南农业的变化,与唐代、北宋和明、清的变化都是朝着同一方向的,因而可以说是性质相同的变化……而在速度方面也没有出现重大逆转。

——李治安《元史十八讲》

(1)依据材料并结合你对上述欧亚传统帝国的了解,归纳蒙古帝国的世界影响。(4分)
(2)李治安教授认为,从唐宋到明清之间存在着一段重要的整合过渡时期。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各举一例,说明元朝在古代中国发展进程中的作用。(6分)

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6分)
材料一
明朝陈邦瞻编著的《宋史纪事本末》中有这样一段评论:宇宙风气,其变之大者有三。鸿荒(指远古)一变而为唐、虞(指传说中的尧舜时代),以至于周,七国(指战国时期)为极(意为尽头,结束)。再变而为汉,以至于唐,五季(即五代)为极。宋其三变,而吾未睹其极也。变未极,则治不得不相为因。今国家之制、民间之俗、官司之所行、儒者之所守,有一不与宋近者乎?非慕宋而乐趋之,而势固然已!
材料二
晚清启蒙思想家严复说: 若研究人心、政俗之变,则赵宋一代历史最宜究心。中国所以成为今日现象者,为善为恶,姑不具论,而为宋人之所造就什八九,可断言也。
材料三
史学家钱穆认为: 论中国古今社会之变,最要在宋代。宋以前,大体可称为古代中国;宋以后,乃为近代中国……就宋代而言之,政治经济、社会人生,较之前代莫不有变。
(1)概括指出材料一、二、三关于宋朝历史地位的相同观点。(4分)
(2)依据以上三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解释该观点。(12分)(要求:持论有据,论述全面。)

10.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6分)
材料一 行中书省……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今立行省于外,维持错综,众建其官,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可谓于审力之形矣。
材料二 中国地方行政区划,自秦汉以来,基本上按山川地形的自然疆界建置。……元统治者吸取了汉唐以来地方割据势力据险对抗中央政府这一教训,打破了自然的疆界,极力避免某一地区成为地方长官据险称雄的国中之国。地方区域的设置,人为地使自然区域割开,造成犬牙交错的局面。

——李孔怀《中国古代行政制度史》

材料三 元朝同宋一样,把地方分成路、府、州、县,而实际上元代的地方政权不交在地方,乃由中央派行中书省管理。行省长官是中央官而亲自降临到地方。……所以行中书省正名定义,并不是地方政府,而只是流动的中央政府。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1)结合材料一概括元朝行省制度的基本特征。(4分)
(2)材料二、三反映了元朝地方行政制度有哪些创新?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其历史作用。(6分)
(3)综合上述材料,说明行省制对于现代地方行政制度建设的历史借鉴价值。(6分)

11.

(2018·全国Ⅱ卷 超级全能生 高三9月联考·27)(10分)'宋代把从事海外贸易的商人称为海商或船商,海外贸易繁荣是宋代经济发展极具特色的表现之一。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北宋时期,有明确记载的宋商赴日本贸易达70次。从1012~1192年,宋海商往高丽贸易117次,共计4548人,前往东南亚和印度洋沿岸各国的人数更多、规模更大。海商之中人数最多的是沿海农户和渔户,他们或为生计所迫,或为利益驱使出海逐利,加之宋对出海贸易的鼓励,沿海居民中经营海上贸易日益普遍。宋政府为了便于控制,对这些船户另编户籍,发放公凭,方可出海,禁止私贩,也有如 温州巨商张愿,世为海贾 建康巨商杨二郎,本以牙侩起家 ,转而为海商者,涉足海外贸易的宗族、官吏、军将在海商中也占有一定比例。
材料二 宋商每年冬季在东南亚国家 住冬 ,目的是在这里 博买苏木、白锡、常日藤 次年再发船 ,转贩到阿拉伯地区。宋……积极招徕外商来华贸易, 蕃商有愿随船来宋国者,听从便 。宋政府需要的外国特产也常常托海商代购。……有些海商船只搭载外国使者来宋。密州商人平简因 三往高丽通国信 而被授予 三班差使 。……福建海商徐戬 先受高丽钱物,于杭州雕造《夹注华严经》,费用浩瀚,印板既成,公然于海船载去交纳 。交趾国不能造纸笔,求之省地,主要仰给商人从宋朝贸易。

——以上摘编自黄纯艳《宋朝海外贸易》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海商的特征并分析海商群体发展的原因。(7分)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海商在中外关系中发挥的作用。(3分)

12.

宋代是一个经济繁荣,文化发达的时代。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1分)
材料一 宋朝是中国社会市民阶级正式产生的年代,大批的手工业者,商人、小业主构成了宋朝的中产阶级。他们经济富足,又有自己独立的价值追求.市民的富裕闲暇生活及审美趣味和生活情趣健成了宋朝文化高度繁荣,戏曲、杂技,音乐,诗歌、小说等都在宋代高度繁荣。

——詹子庆编《中国古代史参考资料》

材料二 每当人们在中国的文献中查找一种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往往会发现它的焦点在宋代,不管在应用科学方面还是在纯粹科学方面都是如此一…中国的科技发展到宋朝,已呈巅峰状态。

——[英]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材料三 朱熹生活的南宋时代,整个社会统治阶级鲜廉寡耻,生活奢侈无度。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朱熹提出了 存天理,灭人欲 之说。天理是公道与良知。朱熹说: 须知天理只是仁,义,礼、智之总名,仁、义、礼、智便是天理之件数,”朱熹区分了 人欲 。欲是正常的,饥而欲食,渴而欲饮,这是正常的欲。朱熹要灭的是 人欲 ,又叫 物欲 ……朱熹认为当时国之大惠根在君王,心术已受蒙蔽。根据《大学》之教,以正心诚意作为治国平天下的根本。针对当时朝野上下普遍信奉佛教禅宗思想,他提出了 格物致知 之旨,即要求人要 推完事物的原理,以获得知识。

——洪映萱《另一种声音一一对朱熹存天理、灭人欲等理学观念的反思》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宋代阶级结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分)
(2)材料二称 中国的科技发展到宋朝,已呈巅峰状态 ,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3分)
(3)据材料三,概括理学思想的进步之处。(3分)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宋代经济文化的总体认识。(3分)

13.

学者杜文玉对唐、宋两朝鼎盛时期的经济指标进行了比较研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表3 唐、宋耕地面积及粮食产量的比较

年代

耕地面积万亩

百分比

岁入粮食万石

百分比

唐天宝中

48546

100%

2506

100%

宋天禧五年

51111

105%

3278

146%

表4 唐、宋水利工程的分省统计

省份

时代

陕西

河南

山西

河北

甘肃

江苏

安徽

浙江

江西

福建

广东

湖北

湖南

32

11

32

24

4

18

12

44

20

29

4

7

237

20

11

25

20

2

17

14

302

56

402

44

21

5

1643

表5 唐、宋财政收支的比较

时代

财政收入数万贯

财政支出数万贯

支出占收入之比

3411其中工商业收入1522

3306

97%

5875其中工商业收入4619

9599

163%

——摘编自杜文玉《唐宋经济实力比较研究》

分别提取表3、表4、表5中的信息,并据此对宋代经济指标的变化加以说明。(14分)

14.

两宋时期的社会与经济出现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变动,反映了中国社会的深刻转型。阅读下列材料:(12分)
材料一 宋代沿袭了晚唐以来的土地政策,对合法的私人土地买卖不加干预,土地买卖愈益盛行, 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 ,地主阶级的升降沉浮波动频繁。租佃制历五代而到北宋跃居主导地位,无地少地的农民承担地主土地的耕作,要按照契约的规定,保证缴纳所规定的地租,否则官府便要干预。佃农不仅拥有迁移的自由,还可以受他人的雇佣而非地主的私属。各种分成制的产品地租代替了劳役,佃农有了更多的时间和主动性去安排生产,从而使生产得到发展。

——摘编自漆侠《宋代经济史》

材料二 宋朝在高度发达的农业经济基础上,已经生长出诸多工商业文明因子。随着商业发展,宋代商人的地位上升,朝廷允许商贾中的 奇才异行 者应举。商人凭借强大的经济势力交游权贵、为婚姻铺路, 不顾门户,直求资财 成为较普遍的社会现象。宋代时常发生榜下择婿,富商及高官争相择新科进士为婿,新科进士也愿意成为商人女婿。

——摘编自张其凡主编《中国大通史》(宋)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归纳宋代国家对社会控制相对松弛的表现,并简析其社会影响。(7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商业发展的主要原因,概述宋代社会观念的变动。(5分)

1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由唐入宋城市变化的一个重要表现是都市空间的扩展。空间的扩展增强了都市的吸纳力,是城市化进程中的关键一环。空间的扩展至少具有三维(向)性:一是外延的扩展,使都市的实际区域逐渐向城外扩展,即形成 大都市 (不以城墙为界限);二是城内封闭式的坊市制度的突破,主要表现为 打墙侵街 接檐造舍 等,属于内涵的扩展;三是立体空间的扩展,即在占地面积不变的前提下,通过建楼提高现有土地的利用率,以增加商用和民用宅舍使用空间。

——摘编自宁欣《由唐入宋都城立体空间的扩展》

材料二
唐宋时期,政府出于迫切缓解财政拮据的现实需要,采取鼓励发展工商业的政策,并逐步认可商人的社会地位。财富成为人们追求的目标和社会分层的依据,以出身为标准的身份等级制的影响力大大削弱。唐末的战乱沉重打击了不断衰落的门阀士族,客观上促进了商人摆脱自身原有阶层的桎梏,一个新兴的富民阶层开始崛起。商人阶层自身也逐步认识到组织行会的重要意义,于是 代替 成为新兴的社会组织。城市市民开始寻求用联合抗争的方式表达本阶层的观点,为自己发声,市民意识开始觉醒,市民阶层由此萌发。

——摘编自冯兵《隋唐五代城市社会等级与社会结构变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宋城市变化的影响。(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宋商人社会地位提高的原因。(6分)

1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材料二
词体至宋而繁荣……援佛老精神以入儒的宋学背景……与宋代空前发达起来的市井商业文化意识彼此交壤,导致了宋世文人尚义理而又随俗逐媚的精神势态……

——韩经太《宋词与宋世风流》

(1)史料一中词作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6分)
(2)史料二的作者认为宋词繁荣的原因有哪些?(8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