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高一第一学期第五单元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16)【纲要上第五单元】

适用年级:高一级 试卷类型:专项训练 适用省份:不限省份 试卷年份:2023年 题数:16 浏览数:292

一、材料阅读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时间

重大事件

18401842

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战后,先后签订中英《南京条约》、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等

18561860

英法联军发动侵略中国的第二次鸦片战争;清政府与列强签订了《天津条约》、《北京条约》

1871

俄国出兵侵占中国伊犁地区

1874

日本出兵侵犯中国台湾南部地区

18831885

法国发动侵略越南和中国的中法战争

18881889

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西藏战争

18941895

日本发动侵略朝鲜和中国的甲午中日战争

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签订,台湾军民开展反割台斗争

19世纪90年代

列强加紧在中国强占租借和划分势力范围,中国出现瓜分危机

19001901

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19世纪40—90年代列强侵华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社会各阶级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

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沉沉酣睡我中华,哪知爱国即爱家。国民知醒宜今醒,莫待土分裂似瓜。

——摘编自谢缵泰题《时局图》诗

材料二
1895年 公车上书 事件标志着维新派正式形成。他们的政治理想就是在中国建立立宪政治。 君与民共议一国之政法 以国会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而人主总之 。主张在中国实现三权分立,拟订宪法,召开国会,君民共主。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文明十五讲》

材料三
百日维新 短短的103天内,光绪帝发布各种谕旨180条。光绪帝谕令合并衙门,裁汰冗员, 将现在各局所中冗员一律裁撤净尽……限一月办竣 。由于裁撤面较宽,在裁撤中又采取了一些强行封查的办法,使一些中下层人士猝然失业,难以度日。光绪帝下令裁撤绿营,同时让旗人自谋生计。这些人多达100万,被突然中止生计后没能妥善安置,以致他们对新政怨声载道。9月5日,康有为连上两折,提出剪发辫,改穿西装,改元迁都。许多人认为这是改朝换代之举,难以接受。
材料四
戊戌维新,虽时日极短,现效极少,而实20世纪新中国史开宗明义第一章也。

——梁启超

戊戌变法实开中国近代改革之先河,冲击封建桎梏,刷新风气,启示后人,功不可没。

——摘编自马立诚《历史的拐点》

(1)材料一反映的社会现实是什么?
(2)依据材料二,分析维新派在制度设计上有何创新,又有哪些保留?
(3)根据材料三,概括戊戌维新运动中的除旧措施及其弊端。
(4)如何认识材料四中两人的观点?

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著名学者辜鸿铭说: 咸同年间(1851—1875),粤匪扰乱。清廷如一丛病之躯,几难著(着)手。得一时髦郎中湘乡曾姓者,拟方名曰 洋务清火汤 ,服若干剂未见转机。
材料二
甲午战争失败后,李鸿章伤感地说: 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不过是勉强涂饰,虚有其表。

——以上材料据徐中约《中国近代史》等整理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述咸同年间清廷多 缠身的原因。
(2)辜鸿铭为什么称 湘乡曾姓者 时髦 的郎中?
(3)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李鸿章 伤感 的主要原因。

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鸦片战争使林则徐、魏源、冯桂芬、王韬等人从天朝上国的迷梦中惊醒,开始开眼看世界,重视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调查和了解,并译介、出版关于西方的书籍。魏源的《海国图志》是当时东方各国了解西方的珍贵资料,它的出版虽然在当时没有受到清政府的重视,但对后来知识学术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冯桂芬遵循着林则徐、魏源的改革思想,甘冒当时天下之大不韪,提出 法苟不善,虽古先圣,吾斥之;法苟善,虽蛮貊,吾师之 的方针,要求 博采西学 。冯桂芬第一次明白具体地提出全面改革是必要的。这些主张超出了当时思想界和以后洋务思想的水平,直接成为19世纪八九十年代改良派变法思想的先导。

——摘编自李泽厚《中国近代思想史论》

材料二
19世纪末,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学者思想和学术转型较19世纪中期更进一步。从客观环境上来说,19世纪末帝国主义对华侵略进一步加剧,商品输出变成资本输出,侵略势力也从沿海深入到内地,中国的民族危机也进一步加深。与此相适应,这一时期学者的思想文化转型程度也更加深入。在政治思想领域,19世纪90年代初期,几乎所有维新派思想家都在不同程度上逐渐接受了西方的国民参政观念。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思想家大量译介西方的著作,传播西方思想文化,尤其是西方的政治思想和文化。进步的学者们开始从传统儒家思想以外的思想理念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把西方的先进政治文化和治国理念引入中国,希望从制度层面向西方学习,从改变国家落后的思想面貌着手,寻求富强御侮之道。

——摘编自【美】费正清、刘广京编《剑桥中国晚清史:1800—1911年》(下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中期中国思想界转型的表现,并简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世纪末期 向西方学习 思想实践更为深入的影响。

5.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大清国国家应允将大沽炮台及有碍京师至海通道之各炮台,一律削平……由诸国分应主办……留兵驻守,以保京师至海通道无断绝之虞。……各省督抚文武大吏暨有司各官,于所属境内,均有保平安之责,如复滋伤害诸国人民之事,或再有违约之行,必须立即弹压惩办。

——《辛丑条约》

材料二
《辛丑条约》签订于光绪二十七年七月二十五日,因该年为辛丑年而得名。条约签订日为阳历9月7日,因此有 九七国耻 一说。

——《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辛丑条约》中列强在政治、经济、军事、思想等方面加强了对华奴役的具体表现。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条约签订日被称为 九七国耻 的主要原因。

6.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甲午战争前十年间,欧美国家海军技术进步主要有三:第一速射炮,第二军舰高速度,第三无烟火药。除无烟火药外,另外两项都在这场战争中得到应用,但应用者却是日本舰队。……黄海海战的失利不能忽视战略上的原因。清廷自1885年以后,在思想上丧失了对日本的警惕和防范之心,致使整个国防战略发生严重失误。

——摘编自潘向明《黄海海战失利原因再检讨》

材料二
甲午之败、马关之辱以及接踵而来的列强瓜分狂潮,使中国人痛心疾首,普遍产生了亡国灭种的危机感。中国有识之士抛弃了 天朝上国 观念,通过反思甲午战争中国为什么败、日本为什么胜、怎样才能 救亡图存 ,推动了变法维新运动和革命运动。

——摘编自王晓秋《甲午战争彻底打破天朝上国迷梦》

材料三
中国政府很乐意欢迎任何资本,在我朝寻找投资机会……你们可以提供资本和技术,但铁路电报线路等事务的管理权必须由中国政府控制。我们必须维护国家主权,不容任何人触及政府的神圣权利。

——摘编自1896年李鸿章回答《纽约时报》采访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述甲午战败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政府从甲午战争后到20世纪初对待列强态度的变化,并指出这种变化对中国社会性质产生的影响。

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表:近代中国人心目中的理想社会

洪秀全《原道觉世训》等

万姓同出一姓,一姓同出一祖”、“所谓一本散为万殊,万殊总归一本”、“予想夫天下凡间人民虽众,总为皇上帝所化所生,生于皇上帝,长亦皇上帝,一衣一食并赖皇上帝,皇上帝天下凡间大共之父也,死生祸福由其主宰,服食饮器皆其造成。

康有为《大同书》

公侯继轨,乳臭承袭。投于寒门,不得高爵”、“欲人道至于太平,享大同之乐,亦最为巨碍而不得不除之压制”、“大同之世,全地皆为自治,全地一切大政皆人民公议”、“当大同之时,工厂既尽归公……厂主俨如古邦君。其分管各职之伯,其补助之亚、管数之府、记事之吏如大夫,其群管工之旅如士,其巡察之胥如下士,作役之徒如民,其议工之院如朝廷。

孙中山《社会主义之派别与方法》等

人人不独亲其亲,人人不独子其子,是为大同世界;大同世界,即所谓天下为公,要使老者有所养,壮者有所用,幼者有所教”、“夫苏维埃主义者,即孔子之所谓大同也”、“国家社会主义,公有即为国有;国为民国,国有何异于民有?国家以所生之利,举便民之事,我民即共享其利”、“国家为一大业主。

——摘编自沈善洪、王凤贤著《中国伦理思想史》(下册)

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说明洪秀全、康有为、孙中山三人提出的 理想社会 有何异同,并简析中国 理想社会 实现的合理途径。

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00年10月16日英国和德国就中国问题签订《英德协定》,相约遵守下列原则: 第一,将中国之江河及沿海各口岸各国贸易及其他正当经济活动,自由开放,毫无差别。此为列强之共同永久利益;两国政府相约凡其势力所能及,对于一切中国领土均应遵守此原则。第二,德帝国政府及英女王陛下政府不得利用现时之纷扰在中国获得任何领土利益,其政策应以维持中国领土不使变更为指归。第三,若他国利用中国现时之纷扰,无论用何种方式,欲获得领土利益时,两缔约国关于为保护本国在华利益所采之步骤应保留初步之谅解。第四,两国政府应将本协定通知其他关系列强,如奥、法、意、日、俄、美等国.并请其接受本协定所采之原则。
意大利和奥地利表示"深愿接受"此协定,"毫不踌躇而赞同之"。日本此时正"不安达于极点 ,不仅表示"赞同此协定 ,而且还愿意"加入此协定 。美国政府的答复则是,接受前两条,对第三条则无需表示任何意见,法国附和美国答复之内容。俄国声称对第一条 表示欢迎 ,第二条尤与俄国的意旨相符,因为俄国政府在此次纷扰之初,即曾首先倡导将保全中国的完整和 旧国家制度 ,作为对华政策的基本原则。

——摘编自《德国外交文件有关中国交涉材料选译》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1900年前后列强对华政策的转变。

9.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一:三元里人民的斗争

图二:义和团运动

图三:五四运动

材料二
义和团 于是闲游市中,见有售洋货者,或紧衣窄袖者,或仿洋式,或上有洋字者,皆毁物杀人,见洋字洋式而不怒者,惟洋钱而已 。又如 若纸烟,若小眼镜,甚至洋伞、洋袜,用者辄置极刑 ,曾有学生六人,身带铅笔、洋纸被团搜出, 乱刀并下,皆死非命,亦被团众用刀斫

——《义和团真是反帝英雄吗?》

材料三
吾人所当努力者,惟在如何以吸引西洋文明之长,以济吾东洋文明之穷。断不许以义和团的思想,欲以吾陈死寂灭之气象腐化世界。

——李大钊《东西文明根本之异点》

(1)材料一是一组近代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的图片,反映了怎样的时代精神?
(2)材料二反映了义和团运动的反侵略斗争有何特点?
(3)结合材料三,说明李大钊的观点是否正确?请简要说明。

10.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今以来,香港岛割与英国……大皇帝恩准英国人民带同所属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

——中英《南京条约》(1842 年 8 月 29 日)

材料二
日本获得军费赔偿白银二亿两……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定进口税。

——中日《马关条约》(1895 年 4 月 17 日)

材料三
大清国国家应允将大沽炮台及有碍京师至海通道之各炮台,一律削平……由诸国分 应主办……留兵驻守,以保京师至海通道无断绝之虞。……各省督抚文武大吏暨有司各官, 于所属境内,均有保平安之责,如复滋伤害诸国人民之事,或再有违约之行,必须立即弹压惩办。

——《辛丑条约》(1901 年 9 月 7 日)

(1)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个条约内容的异同。
(2)依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签订后,给中国带来的危害。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列强侵华呈现的发展趋势?

11.

【康有为的思想轨迹】
材料一
臣窃闻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国会者,君与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东西各国,皆行此政体,故人君与千百万之国民,合为一体,国安得不强?吾国行专制政体,一君与大臣数人共治其国,国安得不弱?

——康有为《清定立宪开国会折》

材料二
自戊戌至今,出游于外者八年,寝卧寖灌于欧、美政俗之中,推求于中西之得失。中国数千年之文明实冠大地,然偏重于道德哲学,而于物质最缺然。百年来欧人之强力占据大地者,非其哲学为之也,又非其民权、自由致之也,以物质之力为之也。物质固形成之末,然为今日中国之急务。方今竞新之世,有物质学者生,无物质学者死。吾遍览甲午前中外大臣之奏牍,其皆知讲军兵、炮舰而已。军兵、炮舰者,以之强国,在物质;工商者,以之足民,亦在物质。同光数十年来,所开之新器局所皆官办也。不奖励民厂,而欲待官厂之为之,其能与欧美列强敌乎?

——改编自康有为《物质救国论》

(1)材料一反映了康有为在变法时期持什么主张?
(2)材料二中康有为所说的 物质 大致指什么?
(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你如何看待康有为思想的前后变化?

1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 师夷长技以制夷 ,并认为 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
材料二
曾国藩说: 今日和议既成,中外贸易,有无交通,购买外洋器物,尤属名正言顺。购成之后,访募覃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发捻,可以勤远略。
材料三
康有为在《请定立宪开国会折》中说: 上师尧舜三代,外采东西强国,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行三权鼎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强,可计日待也。
(1)根据材料一,说明魏源对 的认识, 制夷 的本质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指出曾国藩提出的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具体方法,其目的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说明康有为认为变法最重要的是什么。比起魏源、曾国藩,康有为在学习西方问题上有什么进步?
(4)据上述材料概括指出近代中国人对待 西学 认识上的发展趋势。

13.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0分)
材料一
当清廷苦内乱之时而英法之军逼天津,于是清廷于天津暂立草约,退两国兵。其翌年……两国兵复逼白河,清将僧格林沁防之,大败,大沽天津北京皆陷。文宗幸热河(直隶承德府),使皇弟恭亲王与二国议和,时俄国公使衣固那邱甫在北京,斡旋于英国公使额尔金,与法国公使古禄士之间,遂左约和成,实日本历二千五百二十年(咸丰十年)也。

——《中等东洋史》(1898年)桑原骘藏(日本)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的数十年间,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国家陷入内忧外患的严重局面,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历史进入饱经磨难的近代时期。边疆不断出现危机,中国面临 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

——《中国通史纲要》(上)P89

问题: 
(1)判断材料一描述的是哪次侵华战争?这次侵华战争的目的是什么?(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面临 大变局 ,当时的国人进行了哪些努力和探索?(6分)

二、开放性试题

14.

有学者认为 就世界大势论,鸦片战争是不能避免的。 试用所学知识论证这一观点。

鸦片战争前中英实力的对比

国别

中国

英国

综合国力

落后封建国

世界强国

社会形态

封建社会

资本主义社会

经济基础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

完成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军事力量

装备陈旧,素质低下

船坚炮利,战斗力强

对外政策

闭关锁国,被动

殖民扩张,主动

中英贸易

出超

入超

15.

对洋务运动存在不同的解释。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6分)
材料
中国最仇视的,是我们的政府形式。满大人们已经开始意识到,如果自由的原则籍着我们的榜样的力量进入这个帝国,接踵而至的将是这个 奉天承运 的王朝的末日,以及他们借助盘剥和暴政而自肥的寄生生涯的终结……由于没有现代海军军衔制度,进而导致集体凝聚力的缺乏……一旦发生战事,这些武器就会轻而易举地成为第一支开来的欧洲军队的战利品。

——美·薛斐尔(时任美国驻华海军武官)《致萨金特公开信》(1882年)

李鸿章说: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不揭破尤可敷衍一时。如一间破屋,由裱糊匠东补西贴,居然成一净室。明知为纸片糊裱……自然真相破露不可收拾,但裱糊匠又何术能负其责?

——吴永(曾任李鸿章幕僚)《庚子西狩丛谈》

(李鸿章)于西国所以富强之原,茫乎未有闻焉。以为吾中国之政教文物风俗无一不优于他国,所不及者,惟枪耳炮耳船耳铁路耳机器耳。吾但学此,而洋务之能事毕矣。

——梁启超《李鸿章传》(1901年)

(洋务派是)经外国侵略者改造适合镇压太平天国的新封建军阀……(洋务运动直接后果)加深殖民地化。

——摘编自范文澜(延安马列学院历史研究室主任)《中国近代史》(1947年)

根据材料并结合史实,对 洋务运动的不同解释 做出解释。(16分)

三、材料阅读

16.

甲午之役,民族之殇。阅读下列材料:(12分)
材料一 清廷共建立了4支舰队,北洋舰队、南洋舰队、福建船政舰队、广东舰队,分别归属直隶总督、两江总督、船政大臣、两广总督节制。而日本在1872年成立海军省后,海军发展就有了统一的指导机关。

——摘自德阳晚报《纪念中日甲午战争爆发120周年》

材料二 清国若为纯然之共和政治,即便缺乏忠君精神,但有富于爱国精神之义勇,在一朝有事之际,人心亦可以奋然于此。

——【日】小川又次《征讨清国策案》

材料三 甲午战争是传统中国与近代中国的分水岭。梁启超对此曾有过入木三分的评论: 吾国四千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始。

——刘新如《吾国四千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始——中国传统文化历来看重六十一轮回的甲子之年》

完成下列要求:
(1)结合所学知识,简析 清廷舰队 建立的原因。(4分)
(2)据材料一、二,从中日双方分析造成甲午战争结局的原因有哪些?(5分)
(3)结合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相关史实,谈谈对材料三中梁启超观点的理解。(3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