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陕西省菁师联盟高三10月质量监测考试历史试题(必修一二)【人教版】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月考测试 适用省份:陕西省 试卷年份:2023年 题数:20 浏览数:346

一、单选题

1.

学者福山认为“(周朝)中国贵族与欧洲领主相比,其权力比较薄弱,其等级森严比较缓和 周朝的中国领袖,虽然趋向于等级分明,但仍受亲戚人脉的限制 。该学者意在强调周代(  )

A.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集中B.贵族世袭特权相对较为薄弱C.传统血缘宗法关系居于主导D.政治建构呈现官僚政治特点

2.

公元前211年,秦始皇迁3万户到北河、榆中(今内蒙古河套与陕西交界处),使河套地区成为新垦的农业区。此外,巴蜀地区经过移民不断开垦,到汉代,出现 汉祖自汉中出三秦伐楚,萧何发蜀、汉米万船,而给助军粮 的现象。两则材料说明(  )

A.移民戍边推动政治变动B.人口流动影响经济发展C.民族战争改变社会习俗D.大一统促进民族大交融

3.

汉朝曾多次发生牛疫,为此,汉武帝建元元年颁布诏令: 自牛疫已来,谷食连少。 东汉章帝时期也曾颁布诏书: 比年牛多疾疫,垦田减少,谷价颇贵,人以流亡。 这从侧面反映出当时(  )

A.社会矛盾的尖锐B.疫病防治的艰难C.牛耕技术的应用D.土地兼并的严重

4.

在《宋史》中立传的1533北宋人中,布衣(平民)入仕者占比55.12%;一至三品官中,来自布衣者约占53.67%,且自宋初后逐渐上升,至北宋末已达64.44%。而在新旧《唐书》所载830名进士中,出身望族和公卿子弟者最多,高达71%,小姓为13.1%,寒素子弟仅占15.9%。据此可知,宋代科举制(  )

A.维护了儒学的主导地位B.消除了阶层流动限制C.扩大了政权的统治基础D.强化了君主专制集权

5.

元朝中央政府将财政赤字的压力通过各种途径转嫁到地方,也就酿成了元代高度中央集权财政体制下的 财政集权中放权 模式。而地方政府为了正常履职,也被迫将 地方官府权力下移 ,进而引发元代地方治理模式的变迁。这一变化客观上(  )

A.导致了元末农民起义爆发B.加剧了地方割据势力膨胀C.缓和了中央和地方的矛盾D.有利于地方士绅群体崛起

6.

顾炎武说: 徽郡保界山谷,土田依原麓,田瘠确。所产至薄,独宜菽麦红虾釉,不宜稻梁……田少而直昂,又生齿日益,庐舍坟墓不毛之地日多。山峭水激,滨河被冲噬者,即废为河碛,不复成田。 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农民负担较为沉重B.人口增长十分缓慢C.经济结构不断优化D.人地矛盾较为突出

7.

鸦片战争后,英商在上海连交易的对象都找不到,不但没能购买到生丝,就连生活必需品都无法买到。面对这样的情况,英商只好雇佣了敢犯法纪的广东籍人士 阿林 为买办。结果阿林一到上海,就为英商扫除了上海本地商人的排他情绪。最后,阿林不辱使命地完成了任务,帮助英商购买到了大量的生丝。这一行为(  )

A.诱发列强扩大对华商品输出B.表明小农经济颇为顽固C.导致清廷国家主权大量沦丧D.迎合了列强的经济侵略

8.

表1为1894年三种资本形态估值及比重。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

表1

项目

估值万元

比重(%)

外国资本

5406

44.47

中国资本

6749

政府资本

4757

55.53

政府资本

39.14

私人资本

1992

私人资本

16.39

注:本表统计的是产业资本,包含工商业资本和交通运输业资本。

A.甲午中日战前外商已在华大量设厂B.洋务运动防范了外国经济侵略C.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动D.中国私人资本的发展空间有限

9.

1908年,《时事报图画杂俎》刊发讽刺漫画《父破女腹》,该画中的父亲 颇得西医之意 ,为治疗女儿疾病为其剖腹。1913年发行于《大共和星期报》的《孕异》中的女性病人主动选择了西医为之剖腹取胎。这从侧面反映出当时(  )

A.近代医疗卫生的发展B.中西医学在碰撞中融合C.国人对西医认知加深D.医学西化成为社会共识

10.

1919年 五四 运动后, 不买洋货,不读日本报纸,不登日本广告 为国人所认可;同年5月《新闻报》刊登兴业烟草公司广告: 欲求强国,当先裕财。提倡国货,责在吾侪。 1925年 五卅 运动后,南洋兄弟烟草公司还推出了 大长城 大爱国 两款新式香烟。这些现象(  )

A.激化了中外民族矛盾B.有助于民族工业发展C.催生了实业救国思潮D.迟滞了半殖民地步伐

11.

表2是1952年—1955年农村供销合作社供应业务发展情况表。据此,农村供销社的建立 (  )

表2

1952—1955年农村供销合作社供应业务发展情况

单位:亿元

年份

1952

1953

1954

1955

供销社零售总额

36.90

63.52

12.26

108.96

占农村市场零售(%)

20.5

29.7

50.4

44.5

生产资料零售额

6.45

10.11

16.21

19.90

占供销社零售总额(%)

17.5

15.9

14.4

18.3

生活资料零售额

30.45

53.41

96.05

89.07

占供销社零售总额(%)

82.5

84.1

85.6

81.7

A.满足了民众物质生产需要B.推动了生产资料所有制变革C.促进了农村社会经济发展D.背离了农业生产发展的实际

12.

当前,中美建立了90多个对话沟通机制,战略与经济对话、人文高层交流持续进行。中俄建立了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都将对方作为优先合作伙伴。中欧之间形成了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成为新型国际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说明(  )

A.中国坚持推行多边外交B.大国主导国际社会秩序C.国际组织作用日益减弱D.合作共赢符合国际共识

13.

要式口约是当事人双方自愿通过口头问答而达成的正式契约。罗马法禁止赌博,因此,关于赌博所赢金额的要式口约无效。这表明罗马法(  )

A.注重保护个人权利B.推崇诚信至上的价值观C.具有人治主义色彩D.重视社会精神文明建设

14.

如图2漫画是布律泰尔的《嗤之以鼻》。漫画表现的是巴黎公社成员对威胁着自己的危险,采取了漠不关心、嗤之以鼻的态度。这一漫画反映出巴黎公社(  )

《嗤之以鼻》

图2

A.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B.践行了无产阶级专政思想C.革命斗争策略存在失误D.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精神

15.

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法案涉及到了确定选民的财产资格,以及 衰败选区 削减代表名额的问题。依附于土地贵族的部分佃农也获得了相应投票权,最终形成了农业区的新的代表名额大大超过城市增加的票数的结果。这一现象说明当时(  )

A.分权制衡的原则逐渐丧失B.议会改革呈现保守的一面C.工业化极大提升农业地位D.民主化进程没有充分体现

16.

美国在提出马歇尔计划后的第二年颁布了《外援法》,其中表述到: 考虑到美国享有没有内部贸易壁垒的巨大国内市场之便利,深信欧洲国家也会享有类似的便利。 据此推知,马歇尔计划旨在(  )

A.推动欧洲关税同盟建立B.协调美欧间贸易政策C.消除苏联意识形态影响D.拓展美国的海外市场

二、材料阅读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商时期,殷人认为自己乃是 有娥方将,帝立子生商 ,周人也强调是正是因为 天乃大命文王殪戎殷 ,所以才能够 诞受厥命越厥邦厥民 。从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开始,经周公而制度化……,但始终保存了……神圣性,成为数千年来中国传统社会的行为准则、生活规范。这一时期治国理政的目的是让统治者能够 修德 而维持统治,警惕天命从自己跑到另一个统治者手上。

——摘编自王聚芹、饶一鸣《先民理想国:商、西周治国理政思想借鉴研究》

材料二
西汉王朝建立后,统治者面临的是生产破坏、经济凋敝、民人穷困的局面。在治国方略方面,黄老思想继承发扬了《老子》中 清静无为 崇俭禁奢 以百姓之心为心 的思想,主张 省苛事,节赋敛,毋夺民时 ,强调 节民力以使,则财生;赋敛有度,则民富 ,做到 号令成俗而刑罚不犯 ,而 号令成俗而刑罚不犯,则守固战胜之道也 。刘邦、萧何、曹参、王陵、周勃、陆贾等皆为沛县人。沛县在战国时即属楚国。楚国是道家的发源地,老子、庄子皆楚人。

——摘编自晓红《试论西汉前期治国方略的两次转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周国家治理的特点。(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汉前期治国方略调整的原因。(6分)
(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古代治国理政发展的历史启示。(4分)

三、开放性试题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由1840年英人以炮火击破中国的门户,强行输入毒害中国人民的鸦片,中经英法联军之役、中法之役、中日之役、庚子联军之役、日俄之战、日德之战,一直到1925年 五卅运动 以来,帝国主义者在上海、沙面、汉口、九江等处,对于中国民众的屠杀,是一部彻头彻尾的帝国主义压迫中国民族史。……中国民族革命运动史,只在压迫中国民众的帝国主义完全消灭的时候,才存光荣的胜利的终结。

——摘编自李大钊《孙中山先生在中国民族革命史上之位置》(1926年3月12日)

材料二
我们的真正敌人是贫穷,是疾病,是愚昧,是贪污,是扰乱。这五大恶魔是我们革命的真正对象,而他们都不是用暴力的革命所能打倒的。打倒这五大敌人的真革命只有一条路,就是认清了我们的敌人,认清了我们的问题,集合全国的人才智力,充分采用世界的科学知识与方法,一步一步的作自觉的改革,在自觉的指导之下一点一滴的收不断的改革之全功。

——摘编自胡适《我们走那条路》(1930年)

根据上述材料,结合中国近代史的史实,自拟论题,展开阐述。(要求:论题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述清晰。)(12分)

四、材料阅读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近代以来的都市,很多偏在沿海一带,且多以外国经济势力作中心,甚至被划定了许多租借区域。如天津、南京等城市,早在19世纪80年代就超越行政疆域界线,与山东、湖北、江苏、浙江等地城镇发生唇齿相依的经济联系。天津开埠后,很快由一个拱卫京师的军事重镇——天津卫和漕运枢纽、芦盐供应地,一跃而成为摆脱京畿附属地位的华北地区经济中心。从19世纪40年代初到90年代初,全新的海港城市兴起了,如香港和汕头,其他港市也有惊人的发展,最引人注目者为上海,长江下游的城市体系得以重建。

——摘编自涂文学《外力推引与近代中国被城市化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之初,鉴于中国工业底子薄弱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经验,国家确定了工业优先、城市优先的发展战略。这一时期,为了给工业和城市发展提供物质保障,国家限制农村人口的城市化转移,对农产品实行统购统销、严格户籍管理、实行进城农民遣散制度等。一方面,这些政策让农村和农民为城市的发展提供最大限度的支持;另一方面,也保证了 一五 计划的科学制定和实施,推动了中国经济发展。

——摘编自王勇《我国新型城镇化模式转变:从单向发展走向双向均衡》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代城市化的特征。(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初城市化的变化,并分析其影响。(8分)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二战结束后,日本国内的粮食危机给城乡居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在占领初期,美国政府对日本持冷漠与惩罚的态度。按照美国政府的声明,日本目前的困境是其本身行为造成的直接后果。但不久后,美国占领当局则认为:一方面,希望解决饥荒,尽快安定社会秩序,维护美国的胜利果实;另一方面,意识到粮食问题是日本实现民主化和经济复兴的前提与根本要求。在麦克阿瑟的游说之下,1946年1月26日,第一艘载有1000吨面粉的运粮船驶入东京港,战后日本的粮食进口由此开启。
材料二
美国小麦的倾销使日本大米销量逐年下降,世界农产品过剩引发国际粮价下跌,自然冲击着日本市场,日本的小麦、大米甚至粮食自给率下降。战后日本的高速工业化和城市化,造成农业劳动力减少和耕地面积减少,进一步加剧了日本粮食对外依赖度。1973—1974年的全球粮食危机期间,日本对美国谷物和豆类的依存系数达到67%。

——以上材料均摘自《二战后美国对日本的粮食战略及其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对待日本粮食危机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分析转变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日本的粮食安全问题给我们的启示。(4分)

Baidu
map